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炎84例

合集下载

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85例

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85例

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85例[摘要] 目的探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结核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状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85例结核病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脏功能受损的临床资料,并对肝功能损害情况与患者年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应用抗结核药物时间以及结核病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时间多发生于用药2~6周;60岁以上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p<0.05);有既往病史、嗜酒和粟粒型肺结核的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较高(p<0.05)。

结论用药强化期内、老年患者、有既往病史、嗜酒习惯以及患粟粒型肺结核的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时易发生肝功能损害,因此应针对患者的年龄及个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肺结核;抗结核药物;肝功能损害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多发国,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

目前治疗结核病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服用抗结核药物,但是服用抗结核药物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肝功能的损害。

有研究表明,使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概率约为12.6%[2],这已成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主要副作用。

进一步评估抗结核药物的使用与肝功能损害发生的关系及探讨抗结核药物对肝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相关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脏功能受损的85例结核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其临床特点并希望引起重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肺科治疗的肺结核病患者348例,均符合2001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结核病分类》的结核病诊断标准。

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发生肝功能损害者85例,占24.43%,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18~75岁,平均(48.7±8.9)岁,60岁以上患者46例,占54.12%;13例患者就诊前即有肝病史,占15.29%;11例患者嗜酒,占12.94%。

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15药学 本)及答案

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15药学 本)及答案

嘉兴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药学专业〔专升本〕函授班2021学年第2学期《270016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试题〔C卷〕C1、除以下哪项外,都应是科研选题中要遵循的根本原则:A、科学性B、创新性C、商业性D、可行性A2、在选用实验效应指标时,主要应考虑的依据是:A、客观性、特异性、灵敏性、精确性B、客观性、特异性、精确性、有用性C、有用性、特异性、灵敏性、精确性D、客观性、有用性、灵敏性、精确性B 3、文献检索中,对学科开展历史比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某学科迅猛开展的几年,即文献发表比拟集中的顶峰期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是:A、顺查法B、抽查法D 4、对于由一个错误的实验设计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其补救方法靠:A、统计方法B、数学方法C、重做实验D、重新设计,重做实验D 5、在调查或测量时,由于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可使调查结果偏大或偏小的误差是:A、测量误差B、抽样误差C、随机误差D、系统误差A 6、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或其他随机方法制取n个,构成一个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是:A、单纯随机抽样B、机械抽样C、整群抽样D、分层抽样B 7、在用小白鼠作为受试对象的实验中,实验者用手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从笼子中抓小白鼠,每次抓一只,将先抓到的n1只放入对比组,后抓到的n2只放入试验组。

问:这样做意味着什么?A、完成了随机化B、误用随便取代随机C、结论仍旧可信D、动物分组无关紧要D 8、配对设计所得定量资料一般用:A 、t检验 B、u检验 C、F检验 D、配对t检验A 9、以下哪项属于一次文献:A、图书B、学位论文C、病案资料D、内部资料C10、实验设计的统计学要求不包含:A、样本能代表总体B、样本组间具有可比性C、如是动物实验,所选动物越高等越好D、定量指标的统计效率一般高于定性指标(实验设计的统计学要求A、样本对总体具有代表性B、样本组间具有可比性C、足够大的样本含量D、检验及实验方法的精确性E、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选择是否精确)C 11、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研究与开展〞活动的分类,可将医学科学研究分为:A、根底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展B、根底研究、临床研究、应用研究C、根底研究、临床研究、实验开展D、临床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展B 12、选择性偏倚常发生在在:A、研究打算阶段B、研究设计阶段A13、整理资料性研究论文,又称为:A、综述、进展B、回忆性研究论文C、经验总结性研究论文D、观察性研究论文B14、论文标题应具备的条件不包含:A、阐述具体,用词简洁B、文字优美,用词生动C、重点突出,主题明确D、文题相称,确切鲜亮B15、国家级医学科研经费申请的主要渠道不包含: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B、期望杯工程C、973方案D、863方案二、推断题(每题1分,共5分)√1、科研选题中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创新性。

药物性肝炎64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肝炎64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肝炎64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引起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和防治。

方法:对64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常见的是抗结核药、中药、抗生素、抗肿瘤药等。

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多,许多临床常见的药物可引起肝脏损害,应加强临床用药指导及药物性肝炎的防治。

关键词药物性肝炎药物临床特点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71资料与方法2000~2008年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炎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15~79岁,平均42±11.6岁。

诊断标准:病前1~8周或1年内有明确用药史;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有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瘀积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功能异常或黄疸;停药后临床表现在数天内消失而转氨酶下降>75%;偶然再次用药又发生肝损害。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患者住院病历,记录原发病、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常规、病原学标志物、治疗及转归等。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胆红素,alt、ggt、akp等肝功能指标降至正常范围;②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③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改善不明显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结果在64例药物性肝炎患者中,肝细胞型43例(67.2%),胆汁瘀积型14例(21.9%),混合型7例。

临床表现有发热6例,体温37.5~38.50℃。

感到乏力59例(92.2%),黄疸36例(56.3%),厌油、纳差41例(64.1%),恶心、呕吐20例(31.3%),皮疹15例(23.4%),皮肤瘙痒8例,无明显症状者5例。

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及构成,见表1。

64例用药后引起肝损害的时间1~2周发病29例,2~4周发病26例,>4周发病19例。

甘草酸二铵对抗结核治疗的药物性肝炎的预防效果观察

甘草酸二铵对抗结核治疗的药物性肝炎的预防效果观察

龙源期刊网
甘草酸二铵对抗结核治疗的药物性肝炎的预防效果观察
作者:谢俊平陈创坤陈伟丹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预防抗结核药物对肝损害的临床作用,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及可靠性。

方法2007年1月~2008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68例初治结核病患者,随机分
为观察组84例(抗结核药物+甘草酸二铵)和对照组84例(抗结核药物)。

观察两组药物性肝炎的发病情况。

结果观察组2例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2/84),对照组12例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12/84),其中10例发生于抗结核强化期。

两组药物性肝炎发病率分别为2.4%和14.3%,观察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甘草酸二铵;预防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炎210例临床分析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炎210例临床分析
c l s sd u —n u e e a ii. e h d Cl ia a a o a i n s wih a t u e c 1 s s d u — u o i r g i d c d h p t s M to s t i c l t f2 p t t t n i b r u o i r g n d 1 0 e t
e a e l r d ma e o c r e n 7 2 r t i a g c u r d i 6. ve o he p te sa e r i e m a e i 3 . o e — f t a i nt nd s ve e lv r da gAna y i f21 s s l sso 0 Ca e
W U -i g, Yiln LIZhiwe 。 i
( p rme t f I f ciu iessJ n inP o l ’ Hoptl J n in3 1 0 , hn ) De a t n n et s sae , ixa ep e S s i , ix a 3 7 0 C ia o o d a AB T A T: bet e Toiv siae h l i le trs n rvn iesrtge ni b r S R C O jci v et t e i c aue dp e e t tae i i a t u e— n g t cn af a v sn t
・ 2 2 ・
实用 临床 医学 2 1 0 1年 第 l 2卷 第 l l期
P at a C ii l ei n , 0 1 V l 2 N 1 rci l l c dc e 2 1 , o 1 , o1 c n aM i
抗 结 核 药 物致 药 物 性 肝炎 2 临床 分 析 1 0例
案和监测肝功能是预防药物性肝炎的重要策略 , 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 必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使用异甘草酸镁对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我院在同一时期内收治的40例由于抗结核药导致的药物性肝炎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20例。

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使用异甘草酸镁治疗。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肝功能情况对照组患者,所有差异均为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非显著差异。

结论对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实施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着很高的用药价值。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抗结核药引起;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肝炎是对结核患者实施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主要是由于抗结核药自身特点引起的。

由于肝炎的特点,对结核患者的正常治疗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需要在对由于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炎患者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1]。

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对由于抗结核药引起的肝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异甘草酸镁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结核病患者,数量40例。

男28例,女12例,年龄30-76岁,平均48.78±6.45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结核病的诊断标准,同时所有患者均需要抗结核病药物即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治疗,在治疗后均出现了肝炎。

将所有患者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0-75岁,平均47.89±6.01岁。

对照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1-76岁,平均49.08±6.76岁。

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后,发现其一般资料的差异并不显著,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治疗,即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将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mg加入到250ml的生理盐水或是葡萄糖溶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的治疗,每日治疗1次,治疗14d。

结核病化疗致药物性肝炎186例临床分析

结核病化疗致药物性肝炎186例临床分析
身 多脏 器 结 棱 , 别 是 肝 、 特 肾结 桩 有美 。 肝 结 植 本 身 会 i 肝 起 细 胞 破 坏 坏 死 . 之 血 播 化 疗 往 往 方 案较 强 , 脏 负 担 加 重 . 加 肝 药 物 性 肝 炎 易发 。 2 3 难 治 肺 结 植 明显 高 于 柳 治肺 结 檀 选 4 。 由于 长期 复 倍 反 复 使用 抗 结 榜 药 物 , 常 4 6种 药 物 联 用 . 导 致 肝 细 胞 且 ~ 易 纤维化 , 肝组 织 耐 受 下 降 , 发 肝损 害 。 诱 2 4 从年 龄结 构 分 析 . 年 人 和 儿童 是 化疗 期 间 药 物 性 肝 毙 老 的 高 发 年 龄 , 可 能 与 老 年 人 机 能 的 衰 退 、 童 各 种 功 能 尚 未 这 儿 完 全 健 全 有 关 . 类 患 者 要 严 格 控 制 药 物 的 剂 量 与种 娄 1 此 2 5 肺 结 核 合并 肝硬 化 是 l 关 注 的 难 题 . 主要 矛 盾 是 肝 临床 其 脏 疾 患 = 脏 的 情 况 决 定 患 者 预 后 。 化 护 肝 . 患 者 能 耐 受 肝 强 使 结 核 化疗 是 关 键 。肝 硬 化 患 者 应 避 免 使 用 利 福平 、 礤 酰 胺 。 呲
1 2 结 果 1 4 . d 2倒 结 核 化 疗 患 者 共 发 现 药 物 性 肝 炎 1 6 8 倒 , 生 率 为 1 . 9 。其 中男 1 7例 , 7 发 2 8 0 女 9僦 。
寰 1 茸 龄 与 发 生 率
2 2 血 型 插 散 型 肺 结 棱 药 物 性 肝 炎 发 生 率 高 本 组 迭 . j .6 , 6 8 与继 发 型 肺结 核 相 比高 达 5倍 。 可 能 与 血 播 引 起 全
核 性 药 物 性 肝 炎发 生 率 1 . 9 , 陈 欣 报 道 相 近 应 弓 2 8 与 仉 起 医务 人 员重 视 。 经 统计 分 析 提 出 观 点 如 F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疗效分析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疗效分析

加 食管下段 括约肌 的张力 . 从而减少 胃食 管返流 . 防止 了食 管内凝血块 的脱落 : 另一方面可 以使得内脏 的血管 明显 收缩 . 降低 内脏 的血流量 流量 明显 减少 两种药物联合使 用 . 大大地提高 了药 物的 疗效, 起到 了事半功倍 的治疗效果 。两种药物都是用药 次数 少, 方便快捷 , 非常适合绝大多数患者 , 联合药物疗法 既不会
『 7 ] m 淑芳. 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老 年急性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
多表现 为呕血、 便血 、 恶心、 头晕 、 心慌等 , 严重 的患者会 出现 休克 等 . 患有急性上 消化道 出血 的病人 以卧床静 养为 主 , 避
种 药 物 联 合 使 用 对 于 急 性 上 消 化 道 出 血 患 者 的 全 面 恢 复 作
用 明确 . 安全可靠 , 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
表 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 B [ n ( %) ]
参 考文献 :
『 1 ] 高永 良, 夏季强. 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 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 出血效 果探究 [ J ] . 中国医学创新, 2 0 1 3 , 1 0 ( 2 0 ) : 2 5 — 2 6 . 『 2 ] 方 国亮. 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上 消化道 大出血临床疗效观

1 2 7 2 ・
Mo d D i a g n T r e a t 现代诊 断与治疗
2 0 1 5 Ma r 2 6 ( 6 )
3 个等级 , 分别 为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显效 : 用药 2 4 h内 , 临床症
状消失即 胃管抽吸液清亮且没有血迹 . 不再 出现 呕血以及便
起效时 间为 4 7 . 1 + 8 . 5 h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此 同时. 对 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性肝炎是常见药源性疾病之一[1-2]。

目前,结核病初治病例多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应用方案。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对肝脏有较强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高达10%~20%,占所有药物性肝炎的8%~13%,以至有少数患者因肝损害而不能顺利进行抗结核治疗[3],并且有引起爆发性肝衰竭死亡者。

所以,药物性肝炎成为抗结核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就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61例结核患者中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后发生药物性肝炎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61例结核患者中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后发生药物性肝炎患者84例,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17~73岁,<20岁16例(19%),20~60岁47例(56%),>60岁21例(25%)。

入院时乙、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19例,酗酒12例,体质量小于50kg8例。

全组患者化疗前肝功能均正常,可排除活动性肝炎或其他药物性肝炎。

继发性浸润性肺结核62例,继发性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7例,结核性胸膜炎13例,原发综合征2例。

1.2治疗方案84例患者均为初治肺结核,采取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药联用。

用药剂量:异烟肼0.30g,每天1次;利福平0.45g,每天1次(体质量60kg以上者0.6g,每天1次);乙胺丁醇0.75g,每天1次(体质量55kg以上者1.0g,每天1次);吡嗪酰胺0.75g,每天2次。

化疗开始后每2周复查肝功能1次,有肝酶增高者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的情况采取加用保肝药、调整或停用抗结核药物等措施。

1.3诊断依据(1)有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史,停药后肝损害显著改善;(2)可有肝炎症状和体征;(3)血清学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达到肝损害程度标准;(4)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

1.4肝损害程度判断具备ALT或AST达3~5倍正常上限、碱性磷酸酶(ALP)为正常上限1.25倍以上及总胆红素(TB)达正常上限1.5倍以上,其中之一者为中度肝损害;ALT或AST达2倍正常上限以上、ALP或TB大于正常上限而未达到中度肝损害标准者为轻度肝损害;ALT或AST大于5倍正常上限,ALP大于1.5倍正常上限,TB大于2倍正常上限者或出现黄疸或凝血酶原时间在治疗过程中降低50%者为重度肝损害。

2结果2.1发生药物性肝炎的时间治疗2周发生药物性肝炎19例(23%),治疗1个月发生药物性肝炎41例(48%),治疗1~2个月发生药物性肝炎16例(19%),治疗时间大于2个月发生药物性肝炎8例(10%)。

2.2肝损害程度中度肝损害29例(35%);轻度肝损害48例(57%);重度肝损害7例(8%)。

2.3治疗转归对ALT及AST<100U/L及临床症状轻者采用原抗结核治疗方案同时加服保肝药,如联苯双酯、护肝片、甘草酸二铵等,均于2周内肝酶恢复正常。

对ALT及AST>100U/L以上者及临床症状较重者,在加用保肝药物同时停用对肝脏有损害的抗结核药物,卧床休息,皆于3周内肝酶恢复正常,无导致慢性肝炎病例。

3讨论药物性肝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有研究表明与药物代谢产物有关[4-5]。

代谢产物可直接损害肝细胞或通过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损害肝细胞。

药物毒性也取决于其固有的毒性和个体易感性。

特异体质的损害可以是免疫反应的高敏性或高代谢性,该类损伤的潜伏期可以几周到几个月[6]。

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发生于老年、营养不良、嗜酒、慢乙酰化型以及严重结核病患者。

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或既往有肝病史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所致肝损害多发生在治疗的第2~6周,发生肝损害的患者大多无症状,只是在进行肝功能检查时发现异常。

轻度肝损害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可暂不停药,在加强护肝治疗下密切观察病情,短期复查肝功能,如不能好转立即停药;少数患者可出现肝炎的典型表现,如恶心、厌油、乏力、黄疸、肝脏肿大、肝区痛等,治疗上首先考虑停药[7]。

如肝损害伴全身变态反应,如发热、皮疹、关节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时很可能为过敏性肝损害,亦应立即停药;需指出的是,转氨酶升高的程度与肝毒性反应严重性之间尚无确切关系,轻微的肝损害有可能成为严重肝损害的初期表现[8]。

因此,是否停止抗结核治疗常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临床表现。

如果确定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后,该药不应再使用,必要时需调整化疗方案,可换用肝毒性较小的二线抗结核药物,如喹诺酮类、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片和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其次给予营养支持疗法,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葡萄糖、B族维生素、清蛋白、肌苷,有出血倾向者可加用维生素K、输血或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转氨酶高时给予降酶治疗,可适当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肝太乐、硫普罗宁、联苯双酯、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选用适当解毒药,如异烟肼中毒可用等剂量维生素B6。

预防也同样重要,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肝炎病史及其他可能影响肝功能的情况[9]。

治疗中勤查肝功能,对高危患者可1~2周复查肝功能1次,并尽可能选用肝毒性小的抗结核药物或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有研究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炎84例分析赵素春(辽阳市结核病医院,辽宁辽阳111000)【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炎出现的时间、程度与治疗转归。

方法对该院2005—2011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的药物性肝炎84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后第2~6周。

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伴或不伴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升高,经保肝、降酶及对症治疗3周内肝酶均恢复正常。

结论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肝功能均可恢复正常,不会影响结核病治疗效果。

【关键词】肝炎,中毒性/病因学;抗结核药/副作用;药物性肝炎文章编号:1009-5519(2012)20-3140-02中图法分类号:R575.1文献标识码:B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10月30日第28卷第20期J Mod Med Health ,October 30,2012,Vol.28,No.20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疾病[1-3]。

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常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4],而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一部分又继发免疫功能低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小儿健康。

本科应用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儿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14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9例。

治疗组80例患儿中男48例,女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鼻塞、咽痒、咳嗽等症状。

1个月内复发2次以内30例,3~4次40例,>4次10例,病程小于3d 30例,3~5d 40例,>5d 10例,并发气管炎12例,并发肺炎13例,并发抽搐5例。

对照组79例患儿中男40例,女39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鼻塞、咳嗽和咽痒等症状,1个月内复发2次以内25例,3~4次30例,>4次24例。

病程小于3d 24例,3~5d 40例,>5d 15例,并发支气管炎21例,并发肺炎18例,并发抽搐7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呼吸道感染的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匹多莫德颗粒(每袋4g ),每天早、晚各服1次,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出院随访6个月。

2结果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复发次数及总病程均明显减少,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注:-表示无此项。

3讨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病之一,在小儿发病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处治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许多研究表明尤其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5]。

由于总T 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 淋巴细胞减少,刺激机体产生白介素(IL )-2、IL -4及γ干扰素的能力降低,B 细胞合成抗体减少,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匹多莫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口服免疫刺激剂,通过刺激和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起作用[6]。

匹多莫德增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激活自然杀伤(NK )细胞,刺激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CD4和CD8的比值恢复正常,从而调节机体免疫力[7],可以发挥显著的治疗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疗效。

已广泛用于预防感染急性期病症,缩短病程,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减少反复发作次数,可作为急性感染时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8-10]。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柴亚军.浅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J].中外医疗,2012,31(11):表1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复发次数及病程时间比较(x ±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 P8079--n 退热时间(d )3.24±1.244.45±1.752.820<0.05复发次数(次)总病程(d )1.50±1.526.20±1.782.721<0.055.02±1.827.62±1.622.625<0.05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80例疗效观察徐英(腾冲县人民医院儿科,云南腾冲679100)【摘要】目的探讨匹多莫德治疗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

方法选择该院儿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14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口服匹多莫德治疗。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复发次数及病程。

结果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复发次数及病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可缩短退热时间、减少复发次数及缩短病程。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药物疗法;匹多莫德;治疗结果;儿童文章编号:1009-5519(2012)20-3141-02中图法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B 表明,常规加用护肝药可降低高危患者肝损害发生率,除此之外,合理的休息和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也很重要。

总之,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做好早期保肝治疗,警惕肝损害的发生。

患者发生肝损害后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可以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