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政府北迁带动了城市重心北移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要素流动最为丰富的重要区域之一。
下图示意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际人口流动强度特征,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对于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空间分布格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苏南地区因腹地效应和集聚效应有较强人口流动强度B.浙西地区城市发展水平高,所以该地人口流动强度大C.皖北地区人口流动强度低,皖南地区人口流动强度高D.该地区人口流动强度总体呈现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2、对长三角地区城际人口流动强度起正向影响的因素有( )①就业机会②行政区划边界③交通可达性④生活成本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为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可采取的人口措施是( )A.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B.健全生育政策调控机制C.引导人口向大城市集聚D.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西安市“一城多心”空间结构形态逐渐定型,次核心数量逐渐增多。
下图示意2011—2021年西安城区六个区域核密度分析结果及重心迁移状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2011—2021年间,关于西安市空间演变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重心逐渐北移B.发展速度均衡C.集聚程度增强D.内部集聚骤减5、下列因素中,奠定西安市空间结构基本格局的主要为( )A.经济发展水平B.交通便捷度C.历史文化基础D.政府政策6、关于西安未来空间结构的发展,正确的是( )A.城市中心地区空间承载力不断提升B.外围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加快C.住宅区将成为城市要素的集聚高地D.交通因素对城市中心影响不断减弱黄河流域的工业发展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各区域工业布局主要有增长极开发(布局极化效应强,适用于欠发达地区和区域开发初期阶段),点轴开发(分布沿空间方向扩散,适用于人口较密集地区和区域开发中期阶段)与网络开发(分布均衡,大分散,小集中,适用于发达地区)三种模式。
西安城市发展史

明朝西安
2.1明朝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明西安城道路以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大街垂直相 交作为全城道路的骨架。将钟楼由西大街迁至四条 大街的交叉口,成为道路的对景和中心区的标志。此 时的城市从功能上看,是区域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在图6西安城图中,官衙王府占地面积甚大。现代西 安城市发展即在明西安城址基础上形成。
23
3 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3.1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的状况
3.2建国初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3.3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与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 3.4第二版城市规划与西安城市的发展
3.5西安城市发展现状与第三版城市规划
24
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民国时期西安
3.1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的状况
民国时期,西安是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经济政 治中心而存在的。民国初年,拆除清“满城”城垣, 并整修东大街和北大街。民国19年(1930年)在西关 大盘营建机场,设施简陋。民国23年(1934年)陇海铁 路通抵西安使西安经济趋向活跃,棉纺、面粉、纺织 业兴起,建成一批厂房、仓库。铁路的开通和火车站 对人流、物流的吸引,以“满城”为基础的新市区, 成为城市的繁华地段。
27
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下的西安
3.3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与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
这次规划1954年10月经国家建委批准通过, 成为指导西安城市建设的重要的依据。在其引 导下,西安市以旧城为中心,向东、南、西三个 方向扩展,城市道路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城市建 设范围基本控制在东至纺织城,西至西户铁路, 南至吴家坟,北至纬十二街的空间范围内。这一 时期城市建设发展主要集中在工业区的建设,工 业区的建设成为城市空间成长的主流
31
聚焦“北移现象”:中国区域增长重心划出新轨迹

聚焦“北移现象”:中国区域增长重⼼划出新轨迹■半⽉谈记者张涛崔军强吕福明发⼒9⽉的北⽅,秋意正浓。
⾛进天津,这个定位北⽅经济中⼼的城市,⼯地上脚⼿架林⽴,⽴交桥四通⼋达,快速路不断向天际线延伸;青岛,这座依⼭傍海的海滨城市,⼀座座正在兴建的⾼楼⼚房显⽰出青春⽣机;⼀个翻天覆地的新内蒙古,每年吸引着上百个省部级以上的考察队伍,“内蒙古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出现了⼀些明显的变化。
与“中国经济领头雁”的珠三⾓、长三⾓地区近年来遭遇整体经济增速回调、经济增长趋于理性回归相⽐,以环渤海为中⼼的中国北⽅区域突然发⼒,区域增长重⼼持续向北转移。
在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速上,环渤海地区的各省市排名前列,超过长三⾓和珠三⾓地区的许多省市。
“环渤海区域有京津冀、辽东半岛、⼭东半岛,⼴义范围还包括⼭西和内蒙古。
环渤海区域经济正在崛起!”在最近召开的国际⾦融论坛年会上,天津市市长戴相龙说。
国家发改委国⼟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成研究员认为,改⾰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直在东南沿海地区。
这是由该区域所具备的各种因素决定的。
观察未来10年甚⾄更长远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以环渤海为中⼼的北部区域有⾜够的理由成为经济增长核⼼区。
“前年5⽉我从外地出差回来,有⼈问到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这个概念,现在区域增长重⼼持续向北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冯杰博⼠说,作出这种有⼒判断的依据是经济⼏何重⼼的变化。
经济⼏何重⼼是指区域经济空间⾥的某⼀点,在该点上各个⽅向上的经济⼒量能够维持均衡,其变化轨迹能够综合反映出经济活动重⼼在空间上的变化。
决定经济⼏何重⼼的因素分别为各地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总量。
冯杰博⼠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何重⼼整体表现为由起点向南偏西⽅向快速移动,移动⽅向明显指向珠三⾓地区。
1991年起,经济⼏何重⼼在继续快速南移的同时,⽅向发⽣明显的变化,即由之前的南偏西拐向南偏东,这⼀⽅向上的变化主要是由长江三⾓洲地区发展明显加速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导致。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3
国际化标准值应达到4500万人次以上。这些,西安都有较大的差距。
第一部分 解读
PART 三、关于“国际化”的解读 2、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途径
1
参考以上标准,现阶段,西安在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化职能、城 市发展水平、基础设施配置和对外开放度等方面都与国际化大都市的 标准有一定距离,西安尚未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因此, 西安要实现国际化道路必须另辟蹊径。根据西安的特点,其国际化具 有自身的特点:
在此背景下,通过编制西安大都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整合西安-咸阳 两市的城市空间,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实现城市综合实力的大提升。
第一部分 解读
PART
1
现状解读 相关规划解读 “国际化”的解读
2
西咸一体化解读 空间关系解读
3
近期建设情况
第一部分 解读
PART 一、现状解读
2
3
第一部分 解读
PART 六、近期建设状况
4、浐灞生态区 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是西安市“十一五”规划的建设重点之 一。区域发展的三大特色——生态、文化、现代。 5、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1年3月,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
1
2
6、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 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
1
在2000年,为了提升关中城市群地位,强化西安都市圈核心功能,推进都 市圈建设,确保关中率先发展,提出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
以西咸一体化带动的大西安建设,将是未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中之重。 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有利于西安、咸阳两市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整个区 域的综合竞争力。两市一体化后,仅仅从规模上,GDP总量在设区的市排名上 升8位,现状城市规模达到600万人,规划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800万人标准。 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咸一体化发展区被定位 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龙头核心,其发展关系到我省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 大局,必须加速推进。
启动大西安发展的引擎

境 :不仅 能聚 集商 气 ,而 且要 聚 集人 餐饮和 高尚住宅产业 的发展创造优越 的
气 ,使这 里成 为现 代 西安 的城 市 新 中 条件 ,使这里成 为现代西安 的城市 休闲
心 。
物 流 、 商 贸 、 文 化 、体 育 、宾 餐饮 及 房地 产等 服务 业 ,不仅 为
市 、重点地 带辐射带动 、率 先发展
提 出 ,“ 一五 ”要 加快 西成 一体 十
化步伐 ,建设 以西安 为中心 的关中
建设 大关中城市群 ,关键 是要组 建 北客站已落户经开 区,地铁二号线、新机 使大西安超越郑州,真正成为亚欧大陆桥 1 『 产灞生态区、 西北最大 的新筑集装箱中心 经济带的心脏 ,能与重庆、成都抗衡 ,真 站、内陆 口岸西安国际港务区、铁路北环 正成 为西部 大开发的桥头堡。大西安的中 线、未央湖度假区、渭河综合治理 、汉阳 心在古城北面 的经开 区,陕西 “ 米”字形 陵博物馆、汉城遗址公园、六村堡航空物
维普资讯
编者按 :关于建设 大西安 、大关 中的话题 。《 鹾部大开发 》 在2 0 年 第9 06 期对课题研究者——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 究所所长
张宝通先生进行了独家访谈。 支章刊发詹在决策层弓 起广泛关注。 l 近 日, 张宝通先生又为本刊撰写 了——一
WE TCHN D V L ME T I S IA E EOP N
维普资讯
北 有色金属 为龙头 的新型材料制造
,
还 将 建起 新 加坡 工业 园 ,正在 成
座工业新城 ,形成新兴 的装备制造
业集群 。装 备 制造 业和 高 新技 术 产
、
我国产业发展的方 向,草滩产业 园是我 国 少有 、西 部 唯一 的 国家 级生 态 产业 园 ,将形成绿色食品 、文化教育和生态 娱乐为代表的生态产业集群。泾渭工业
西安沣渭新区介绍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SZF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一、建设西咸新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建设西咸新区是适应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武汉新区、河南郑汴新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等城市扩展板块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当前,关中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陕北、陕南丰富的后续加工产品也迫切需要延伸链条、提升转化的生产和科技支撑基地。
西咸两市结合部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咸新区,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聚集的城市板块,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撑点。
第二,建设西咸新区是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举措。
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是经济区规划的主旨。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是整个经济区的核心,关系经济区的建设全局与功能提升。
当前应抓住有利时机,突破体制障碍,尽快设立西咸新区,并予以实质性推动,这样做既是实施《规划》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又能为经济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实现扩内需保增长构建重要的平台和载体。
第三,建设西咸新区是推进西咸一体化的有力抓手。
西咸一体化涉及交通、信息、市场、产业、人才、技术、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覆盖西安和咸阳两市所有县区,范围大、领域广,在全面推进一体化战略的同时,必须选择重点区块,示范推进,核心突破。
通过设立西咸新区,将渭河两岸、西咸结合部的几个园区连接为一个整体板块,统筹规划,联动建设,既可以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空间支持,又可以有效整合这一区域资源,促进产业同步、资源同享,推动西咸一体化向更深层次迈进。
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初探

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初探潘明娟【摘要】具体分析西安城市发展趋向转移的历史过程,得出六种模式:1.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南部扩展,以秦成阳后期的城市发展趋向以及汉长安城后期的城市发展为代表;2.新城区向旧城区的西南扩展,以汉武帝时期对汉长安的扩建为代表;3.新城区向旧城区东部发展、城市重心向东部转移,以西周镐京以及唐长安城的发展为代表;4.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北部缩移,唐末"新城"就属于这种城市缩移模式;5.新城区向旧城区北部和东部扩展,以明代西安城区的发展为代表;6.新城区向旧城区四面扩展.探讨西安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发展趋向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为现代西安城市发展服务.【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0(026)004【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城市发展模式【作者】潘明娟【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7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发展趋向不仅包括城市改造、旧区更新、城市复兴等概念,还应该包括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城市结构的重心转移等内容。
也就是说,应当将城市发展模式理解为城市的区域和内涵上的结构性调整和演替,是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建。
[1]这样理解,不仅比较切合我国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特点,而且与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和郊区化发展趋势也相吻合。
吴宏岐、严艳对西安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与新城的关系做了详细分析,认为主要有六种模式:(1)旧城和新城脱开类型;(2)新城在旧城一侧或几侧发展类型;(3)新城围绕旧城发展类型;(4)缩小旧城类型;(5)拓展旧城类型;(6)因袭旧城改造更新类型。
[2]这种城市中心区规划发展模式对西安市中心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具体分析西安城市发展向不同方向转移的历史过程,对现代西安城市发展趋向提出新的见解。
大遗址旅游规划开发及模式探讨.doc

大遗址旅游规划开发及模式探讨摘要: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基于旅游规划角度探讨了大遗址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提出大遗址旅游规划应处理好的“六大关系”和应坚持的“六大原则”;构建大遗址旅游开发的“六大途径”和旅游开发的“八大模式”;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实证案例,审视和讨论了其作为中国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典型代表,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市场、产品、营销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遗址;旅游规划;唐大明宫;遗址公园1 引言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分为文物、建筑群、遗址三类。
其中遗址就是指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1]。
Peter Howard认为遗址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筑等物质形体几乎破坏殆尽,且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遗迹[2]。
我国对大遗址的定义是指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3]。
大遗址的概念特征在“大”字上,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概念内涵具有的规模性、人类文明或地区文化现象的代表性以及重要历史时期或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性;二是其概念的外延部分,在许多大型遗产地中不同类型的遗存常以相互依存形式出现。
大遗址往往承载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而且具有特色显明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
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有很多国际经验值得借鉴。
如德国大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模式;法国的遗址环境改善与遗址再利用模式;意大利的考古遗迹维护和文化、生态景观建设与保护一体化模式;美国的遗址区与绿色廊道结合,遗产廊道保护模式;日本的环境风貌协调、各具特色的史迹公园模式;韩国的文化遗址原貌保存、周围环境严格保护模式等[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政府北迁带动了城市重心北移区域经济的提速助北郊快速“上位”从经济发展领域来讲,首先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北郊的建立对北郊人的思想起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北郊人已经意识到知识也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创造财富。
而北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南郊相比,有着鲜明的区位优势:南临北二环,又是规划中的312国道的必经之地,西铜一级公路从其东部由南至北经过。
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又从其北部通过,有数据表明,开发区距西安客货两运站各5公里,距市中心5.5公里,距西安航空港30公里,条条干道都显示着新北郊的特色和优势。
尽管南郊的高新高新新房技术产业开发区有着飞速的发展,但它只是为北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一项技术产业的补充,北郊侧重的制造业的对外开发,对外出口,使得西安的优势能发挥,而陕西就能借助于西安的优势走向西部甚至全国前列。
目前,北郊经济开发区共有企业2300余家,先后有美国可口可乐、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日立、挪威海德鲁、英国BP、美国康明斯、中钢西重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在2006年北郊共引进项目100个,总投资139亿元,而中央企业成功重组陕西地方企业第一例的中钢西重工业园项目落户北郊经济开发区,总投资达24.8亿元,也成为陕西装备制造业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为北郊的经济腾飞做好了“助推器”。
市政府搬迁催热新城周边随着城市中心北移,西安市政府新行政中心在北郊的启用,无疑会给北郊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动力,对于北郊的再一次腾飞,意味着一次发展机会,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机遇。
此前,在西安形成“南强北弱”的局面也将成为历史。
眼下北郊无论是基础设施、文化医疗,还是卫生教育、生活配套、人居环境等城市综合元素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北郊城市的日益变迁变迁也让人眼花缭乱,具有现代化气质的高楼大厦、城市广场,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居住小区,滩清水碧,绿林成野的自然风光让北郊的市民对北城的发展更具信心。
因而市面传来的“北郊早晚超越南郊”的呼声也不绝于耳。
诚然,以往西安人之所以喜欢追求住在南郊,与其浓厚的人文氛围、完善的商业配套和成熟的生活配套密切相关。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南郊已经发展到了秦岭脚下,再往南会直接破坏秦岭环境。
而北郊广阔的平原土地也会为未来北郊城市的开发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
西安市政府北迁西安阔步迈向双“中心时代”如今的城北区域,高楼林立,生机盎然。
(资料图片)记者张波摄北迁随着西安市委、市政府等党政机构的全面入驻,张家堡广场周边将成为西安的新行政枢纽。
环顾新行政中心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勾勒出现代西安的天际线。
从最初“向南”还是“往北”的争论,到凤城八路工地挖出第一铲土,8年来,西安城北区域正在摆脱落后,掀起快步拥抱城市化的浪潮。
西安也迈向了“双中心”时代。
北迁使南强北弱变南北并进横贯西安东西的陇海铁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西安人眼中的一道分水岭。
铁路以北的“道北”区域,被视为经济落后、治安混乱的代名词。
西安行政中心的北迁,无疑给城北的广袤土地带来久违的关照。
抓住难得的财力、人力、政策机遇,坐拥西安行政中心的未央区,也适时提出了“百村城改计划”。
未央区计划用3~5年时间,改造100多个城中村,让数十万村民就地转为社区居民,既提升区域品位,也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
与此同时,西安北客站、地铁二号线、汉城湖治理、大明宫遗址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让西安北郊的区域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市民唐女士为自己5年前在凤城八路购买的一套三居室自豪不已:“当时房价不到3000元,现在周围的新楼盘价格已突破了6000元,而且,北城现在环境美了,配套好了,适合安家,和城南相比并不逊色!”北迁促皇城复兴步伐加速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宝通表示:“西安的皇城要复兴,政府就必须外迁。
迁哪儿呢?就是北边。
如果往南迁,就会造成人口南移,破坏西安的水源地,破坏秦岭北麓的生态屏障,政府北迁后就能更好地保护古城。
”几十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分别位于老城区的黄金地段南院门和北院门。
清朝时期,它们分别是总督衙门和巡抚衙门的办公地。
而如今,两地已经成为临近钟楼、鼓楼的旅游旺地。
上海游客江峰说:“我去过山西平遥,那里古城和新城分别发展而又相得益彰。
而西安城内传统与现代混杂,人流拥挤,略显杂乱,如果以后的西安古城更古、新城更新,那么对于外地游客将更具吸引力。
”按照西安市第四次总体规划,西安将依托老城内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产业,保持老城的活力。
随着老城内行政机关的北迁,人口压力、交通压力将大为缓解,还原历史风貌,重振盛唐风采的步伐将迈得更快。
渭河成为西安“城中河”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西安行政中心北移又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专家指出,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可形成北到三原,东到渭南,西到杨凌,南到长安的经济辐射圈,有利于省、市提出的“一线两带”建设,也有利于西安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过去几年一直在外打工的高陵青年高雷年前辞掉了在东莞的工作,回到家门口的泾河工业园就业,“以前这里工厂少,我们年轻人不得不外出谋生。
现在这里厂区连片,待遇也不错,还能照顾家人,我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陕西行政学院副院长曹钢认为,大西安将跨渭河发展。
在北边,高陵有泾渭工业新城,省上为促进西咸一体化,又建设了泾渭新区,二者共同形成西部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渭河南岸,则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新中心,渭河就是西安的“城中河”了。
渭河从咸阳到临潼,将建成一条美丽的生态带。
记者俞刚南迁还是北移?聚焦西安市政府动迁悬念三次规划未迁政府留下遗憾据了解,西安解放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城市发展规划,均以保护古城为中心,但一直没有考虑将政府机关迁出去,现代化建设与古城保护的冲突使古城不断遭到破坏。
有关专家认为,现在城市建设发展更快,如果政府再不迁出,古城将会遭到进一步破坏。
此外,政府行政机关留在城内,还会引起城内交通压力,导致人居环境恶化,甚至影响西安的对外形象。
单以交通为例,据专家预测,如果省市政府机关迁出城外,市内交通流量会减一半。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跳出老城区,通过建设新市区实现跨越,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青岛、苏州等这些跳出去发展的城市与那些单中心向外蔓延发展的城市如北京、西安相比,城市效果都非常好。
最近,广州的城市规划也提出,要在南沙建设一个新广州,已经得到省市领导的全力支持。
现在南沙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西安市政府几年前就将行政机关外迁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最新制定的《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要逐步使党政机关从城墙圈内向外迁出。
通过政府外迁,带动古城内企事业单位向外迁移疏散,降低古城的现代建筑密度,是保护古城的最佳途径。
省市行政机关外迁早就提出西安市政府参事、西安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仁义告诉记者,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出将西安市政府机关迁出城墙,建立新城区的设想。
他本人十几年以前在市人大会上提出议案,当时主要是从古城保护的角度考虑,提出“政治中心外移,经济中心分散”的设想,建议省市政府都迁出城。
迁到哪里?还没有考虑具体地点,主要是二环以外。
“在当时的条件下,外迁有一定困难”。
比如政府外迁首先要发挥政府职能,资金、交通、环境有很高要求,那时西安城外包括二环内基础设施条件还不成熟。
吕仁义说,虽然最后没有实施,但是喊出来了。
《西安晚报》对此做过报道。
实际上从全国范围内看,当时政府机关外迁的例子还不多。
北迁几成定局据介绍,西安市政府在1994年调整规划时考虑政治中心外迁问题,当时同时提出南北两个方案,最初的计划是省市政府都要外迁,一个往南一个往北。
而且在城市规划中南北都留有地方,一个在张家堡,一个在电视塔附近。
在政府机关选址时,首先要考虑便利和交通,不能增加城内交通压力。
位置要相对居中,便于管辖,同时考虑周围环境以及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最初西安市政府比较倾向于向北发展。
一位参加过多次西安整体规划的专家对记者说,当时政府看好北郊,一方面是北面有经济开发区,另一方面是当时政府打算将市中心北移,重点发展北侧。
也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火车新客站准备放在北边。
当时经济开发区筹建之初,政府有意将北二环外移,目的是保护大明宫,扩大腹地。
为政治中心外迁创造条件。
在行政中心还没有确定的情况下,政府考虑先让部分职能部门以及区政府迁出城外。
后来一系列政府机构和部分非职能机构纷纷北迁,包括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西安高中等。
尽管政府并没有正式宣布要将行政中心设在北郊,但给外界造成的印象是政府机关要往北迁。
受此影响,整个北郊的房地产市场一下子火爆起来,许多原来卖不动的楼盘被抢购一空。
一些中外投资商也开始看好北郊,政府的搬迁给落后的城北经济带来了发展活力。
一次研讨会改变城市格局?就在人们以为西安市政府机关会迁往北郊的时候,突然形势突变。
2002年10月21日,国内外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在西安举行的“中国?西安城市战略规划国际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给外界传递的信息是西安市行政机关要往南迁。
会上提出近期向南、远期向西发展西安市规划新思路。
即近期在西安市南郊建设行政中心新城区,将行政机关从旧城迁出,同时将旧城内人口向外疏散,实现“重心”南移;远期向西发展,形成关中城市群。
由于这次研讨会规格很高,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栗战书,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副省长潘连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西安市市长孙清云等出席了会议,西安市许多职能部门的领导也列席会议。
因此,消息经媒体公布后,引起强烈反响。
有关专家称,此次研讨会提出的思路虽然不能左右西安市的最终规划,但从会议召开的背景和规格看,其影响是深远的。
可以看出,此次研讨会代表政府的某种态度,意味着西安市行政中心将要南移。
一位城市规划专家分析,最初政府发展北侧是一种权宜之计和无奈之举,因为当时长安没有撤县设区,南面没有空间,而向东西发展又受到很大制约。
虽然政府机关过去有北迁的意向,但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南迁方案。
后来据说北客站建站方案收铁道部否定,发展重心北移的计划被搁置下来,当然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据有关人士透露,政府南迁的选址方案有三个,一个是电视塔周围,西安规划中央商务区。
另一个考虑是在西南方位靠近高新区,现在的木塔寺苗圃,第三个方案过绕城高速公路往南。
如果南迁,第一个方案可能性较大。
南北争夺战难见分晓政府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对区域经济来说,有巨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因此,西安市南郊和北郊都希望市政府能够迁到自己的地盘来。
政府一旦南迁,受益的分别是雁塔区、长安区、高新区,北迁未央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高陵县甚至咸阳市会从中得益。
南北双方也为此你争我夺,暗暗较劲,据称对这种局面政府有点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