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其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东汉末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其二)》原文、翻译及注释

东汉末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其二)》原文、翻译及注释

东汉末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其二)》原文、翻译及注释
题记:
读刘桢的诗,须先了解他的为人。

在建安时代,刘桢是一位很有骨气并有正气的文士。

据《典略》记载,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席间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皆伏”,唯独刘桢“平视”,不肯折节。

曹操恨他“不敬”,差点砍了他的脑袋。

以这样的气骨作诗,其诗自能“挺挺自持”、“高风跨俗”。

原文: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其二)
东汉末-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翻译: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凝寒?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松柏有本性。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选自《建安七子集》卷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

从弟,堂弟。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亭亭〕挺拔的样子。

〔一何〕多么。

〔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赠从弟(其二)解析

赠从弟(其二)解析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 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 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 却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 寒意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赏析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松树的整体形象:挺拔高耸,傲然立在山上。
赏析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作用: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在狂风吹拂下挺立不倒,坚忍不拔。 不畏风暴
考一考
写出松树高大耸立形象的句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赞美松树狂风中挺立不倒的坚忍不拔精神的句子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与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诗意相似的句 子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零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 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句子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zhēn)。亭亭:高耸的样子。 盛:大,凶猛。 劲(jì ng):坚强有力。罹(lí ):遭受(不幸或苦难) 从弟:堂弟瑟瑟:形容风声。一何:多么
课文大意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赏析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通过冰雪的残酷,再次反衬。 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直接写松柏不 畏严寒的品格,点名主题。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 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 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 狂风和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 节。
赠从弟(其二)
(汉末)刘桢
关于作者
刘桢(?~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 七子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博学 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 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 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 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 ( càn )、徐干、阮瑀( yǔ )、应玚 ( yáng )、刘桢。

3《赠从弟》(其二)

3《赠从弟》(其二)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记文常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 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 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 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 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 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 美。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 2.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 。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 “雄伟”。
对比,反复描写风狂枝劲,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与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思相似。
慧心—爱心—悟心
《赠从弟》 (其二)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导入门】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 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 是怎样的态度?
(生思考,讨论,发言) 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
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 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 这一切。
诗意—情意—创意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赏文亭】赏写法
《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 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 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 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诗人告诉 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 个顶天立地的人。

赠从弟其二解析

赠从弟其二解析

赠从弟其二解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赠从弟其二概述
2.赠从弟其二的主题思想
3.赠从弟其二的文学价值
4.赠从弟其二的历史背景
5.赠从弟其二的作者简介
正文
赠从弟其二是一首描绘了兄弟之间深厚情谊的诗歌。

它表达了作者对兄弟之间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期望,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之间真挚感情的感慨。

这首诗歌以其简洁明了的文字、真挚的情感以及深刻的主题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赠从弟其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强调兄弟之间的情谊。

在诗歌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兄弟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情景,表达了对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期望。

这种情感在古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要求兄弟之间必须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

因此,赠从弟其二的主题思想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在文学方面,赠从弟其二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简洁明了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上。

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对兄弟之间真挚感情的感慨。

这种真挚的情感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诚,也让读者对兄弟之间的情谊有了更深的理解。

赠从弟其二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指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首诗歌产生于我国古代社会,当时的社会环境要求兄弟之间必须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

因此,赠从弟其二的主题思想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一定
的社会意义。

最后,赠从弟其二的作者简介是,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杜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主题思想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赠从弟(其二)》知识点总结

《赠从弟(其二)》知识点总结

《赠从弟(其二)》知识点总结赠从弟(其二)一、作者简介刘桢(186~217)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字公干。

东平(今属山东)人。

父刘梁,以文学见贵。

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

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

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

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

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

他与王粲合称“刘王”。

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合称建安七子,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二、创作背景《赠从弟》共三首,分别用蓣藻、松柏、凤凰作喻,“初言茹藻可充荐羞之用,次言松柏能持节操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元代刘履《选诗补注》卷二)。

此为其二,作者勉励他的堂弟要具有像松柏一样坚贞高洁的品性,这也未尝不是作者的自勉。

三、理解诗义注释:1.亭亭:高耸的样子2.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

5.罹( 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6.从弟:堂弟。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四、作品赏析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赠从弟·其二》为魏朝词人刘桢所著。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赠从弟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注释⑴亭亭:高耸的样子。

⑵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⑶一何:多么。

⑷惨凄:凛冽、严酷。

⑸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⑹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⑺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二。

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赠从弟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赠从弟鉴赏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赠从第其二]赠从弟古诗赏析

[赠从第其二]赠从弟古诗赏析

[赠从第其二]赠从弟古诗赏析赠从弟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亭亭:耸立的样子。

②瑟瑟:寒风声。

③一何:多么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魏诗》卷三。

刘桢(186__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鉴赏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凤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筒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国学-《赠从弟》(其二)鉴赏 精品

国学-《赠从弟》(其二)鉴赏 精品

《赠从弟》(其二)鉴赏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着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

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

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

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

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

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

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从弟(其二)》知识点总结
赠从弟(其二)
一、作者简介
刘桢(186~217)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字公干。

东平(今属山东)人。

父刘梁,以文学见贵。

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

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

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

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

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

他与王粲合称“刘王”。

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合称建安七子,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二、创作背景
《赠从弟》共三首,分别用蓣藻、松柏、凤凰作喻,“初言茹藻可充荐羞之用,次言松柏能持节操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元代刘履《选诗补注》卷二)。

此为其二,作者勉励他的堂弟要具有像松柏一样坚贞高洁的品性,这也未尝不是作者的自勉。

三、理解诗义
注释:
1.亭亭:高耸的样子
2.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

5.罹( 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6.从弟:堂弟。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四、作品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
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托物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全诗主要运用了象征表现手法,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梁甫行
一、作者简介
曹植 (192-232) ,字子建,沛国谯 (今安徽亳县) 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植才思敏捷,工诗善文,很受曹操宠爱,几立为太子。

然任性放诞,后渐失宠。

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迫害。

多次上书乞用,皆未如愿,终于忧愤而死。

其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品》)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原有集三十卷,已佚。

宋人辑有《曹子建集》,近人黄节的《曹子建诗注》是较好的笺注本。

《三国志·魏书》卷19有传。

二、创作背景《梁甫行》借乐府旧题描写了边海逃民的困苦生活。

在曹叡的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常常不敢呆在家里而窜入山林;诗中写的正是这种悲惨情景。

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生活在草棚里,可以说“象禽兽”。

平时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生活在恐惧中。

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白天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

逃民们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成为了狐兔们纵情嬉戏的乐园,真是可悲。

三、理解词义注释梁甫行:乐府《相和歌·楚调曲》名,古曲《泰山梁甫吟》分为《泰山吟》和《梁甫吟》二曲,皆为挽歌。

古辞已佚。

诗内容与古辞无关。

八方:东、南、西、北四方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合称八方,这里泛指各地。

气:气候。

千里:喻各地相距
遥远。

殊风雨:风雨甚不相同。

剧哉:艰难啊。

寄身:居住,生活。

草野:野外、原野。

妻子:妻子和儿女。

象禽兽:形容极其贫困落后的非人生活。

行止:行动和休息,泛指生活。

林阻,山林险阻的地方。

柴门:以柴木为门,喻居处穷困。

这句感叹边海民居处荒凉,很少有人来往。

翔:这里是形容孤兔之类在边海民住处窜来窜去,极其自在,竟像鸟儿在空中任意飞翔一样。

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四、问题归纳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3.用自己的话说说海边人民的生存环境?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住在破旧的茅草屋;依靠自然险阻和野兽争生存空间;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

环境描写衬托出海边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

4.赏析“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
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5.“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什么?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

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

五、作品赏析
《泰山梁甫行》亦作《梁甫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辞》。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梁甫,山名,在泰山下。

《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余冠英《三曹诗选》说:“古曲《泰山梁甫吟》,又分《泰山吟》和《梁甫吟》二曲,都是挽歌。

”曹植这首诗是拟《泰山梁甫吟》而作。

诗中描绘了“边海”农村的贫困景象,表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全诗共八句,开首两句以高度概括的笔力描绘出一幅气候各异,风雨迥殊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图象。

这里有诗人青少年时代“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求自试表》) 的戎马生涯的体验,但是,更多渗透着诗人后期倍受曹丕父子压抑,“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曹植传》) 的沉痛经历。

正是如此,才使诗人出笔不凡,挥写出苍凉浑茫的诗句。

下边四句,诗歌的图象又急剧缩小,与开首两句的大笔勾勒,形成鲜明的二极性。

其中“剧哉边海民”之“边海”,丁晏《曹
集诠评》注为“海岛”;“寄身于草墅”之“墅”,宋刊本《曹子建文集》作“野”,今人多以作“野”更符合全诗的意境。

这样以来,诗歌的画面由无限大的空间,就具体到海岛民居住的荒野中,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像禽兽一样,衣食住行,时时刻刻与海岛上的岩石和森林相伴为伍,此情此景已经和人间地狱合二而一了。

但是,诗人并没就此止笔,而是在诗的结尾处,借海岛民的自泣自诉,进一步描绘其“家”中情景:那里柴门萧条,成了狐兔出没奔跑的乐园。

据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说,这首诗反映了“曹睿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不敢家居的惨酷情景。

”这样,最后两句是描写流亡“海岛”人民的原来的“家”,与前面四句联系起来,自然地构成了当时人民为“逃避征调”的惨不忍睹的连环画卷。

六、课文主题
首诗通过对海边人民形貌及居住环境的描写,反衬出海边人民生活环境的荒凉以及内心耳钉恐惧与凄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