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
2009年新立项973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B000280901 应用 B000710904 B001110901 B001670901 B002950901 B007170901 A000080937 A000090941 A000300903 A000510901 A000980901 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理论及 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城市环境要素高分辨率遥感谱像 合一认知理论与方法 稀疏微波成像的理论、体制和方 法研究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 制与动态调控理论 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成像 识别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重大问 题的基础研究 生物膜动态变化的分子机理与功 能研究 攻击与亲和社会行为的机理和异 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 基于精密测量物理的引力及相关 物理规律研究 复杂装备研发数字化工具中的计 算力学和多场耦合若干前沿问题 海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 程 抗体-抗原分子识别的结构基础 和功能研究
中国电力科学研 究院 中国科学院电工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 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 热物理研究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中山大学 天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 同济大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 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微电 子研究所 武汉邮电科学研 究院 河海大学
银屑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心脏间隔缺损形成、发展和干预 的基础研究
炎症过程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 号转导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恶性肿瘤发生及其早期防治的基 础研究 基于系统生物医学基础的白血病 临床转化研究 利用遗传地理时空模型预测H5N1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及控制策略研 清华大学 究 重要人兽共患胞内寄生菌病流行 石河子大学 特征及病原致病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 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 病毒研究所 我国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 中山大学 机制及防治研究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 上海中医药大学 研究 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 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关基础研究 广安门医院 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 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的研 南京大学 究 微生物冶金过程强化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973计划2008年立项项目清单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
2009CB72400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高精度实时运动成像基础研究
房建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09CB724100
飞行器气动力学与光学设计中的关键湍流问题
佘振苏
北京大学
教育部
2009CB72420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基础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09CB825300
惰性化学键的选择性激活、重组及其控制
麻生明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部上海市科委
2009CB825400
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双色网络”构建
陈润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09CB825500
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
许瑞明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2009CB421200
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
戴民汉
厦门大学
教育部国家海洋局
2009CB42130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
王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09CB421400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
2009CB522400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
郑树森
浙江大学
浙江省科技厅教育部
2009CB522500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的基础研究
唐宏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09973项目

项目依托部门 教育部
2009CB724300 核主泵制造的关键科学问题
雷明凯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省科技厅 教育部
2009CB724400 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
卢秉恒 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2009CB724500
防御输变电装备故障导致电网停电事故的基础研 究
2009CB724600 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
鲍虎军 浙江大学
项目依托部门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浙江省科技厅
2009CB320900 基于视觉特性的视频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
高 文 北京大学
教育部
2009CB421000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
邓 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育部 国土资源部
2009CB421100 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 中心
中国科学院
2009CB421200 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
戴民汉 厦门大学
教育部 国家海洋局
2009CB42130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 变化的响应与调控
2009CB421400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 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
2009CB825000 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 2009CB825100 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 2009CB825200 北京谱仪 III tau-粲物理实验研究 2009CB825300 惰性化学键的选择性激活、重组及其控制
郑永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
陈曦 沈肖雁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 理研究所
项目首席 科学家
[973]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
![[973]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c73d134f111f18583d05acb.png)
第一课题:高胶凝性水泥熟料矿物体系的研究(经费27.2%)
高胶凝性水泥熟料矿物体系是制备高性能水泥的关键组分,起到主要的胶结作用。它除了发挥早期强度之外,还对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材料的活性激发起重要作用,将直接决定辅助胶凝材料的最高用量。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高性能水泥水化机理和水泥石结构优化:
高胶凝性熟料、复合熟料以及含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组份制成的水泥水化过程和机理,体系液相组成及其对性能调节型组份的激发机理,各个组份溶解、扩散过程动力学及性能调节型组份的表面反应动力学,特别是要对辅助性胶凝组份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
C-S-H凝胶的结构随体系原始组成的变化规律,包括C/S比例、S/H比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尤其是性能调节性辅助性胶凝组份对其影响。
高钙体系中C3S的形成动力学研究
传统的CaO-SiO2-Al2O3-Fe2O3体系中急速升温条件下C3S形成动力学和加速形成机理,微量组分对动力学过程和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熟料矿物介稳态结构形成过程与形貌调整
研究熟料矿物形成与晶体生长控制原理,通过掺杂、优化组成、控制热历史等手段提高矿物介稳化程度,以提高熟料矿物的胶凝性。
从复合体系的热力学状态改变、过程理论、界面化学与物理、结构优化、颗粒群特征参数等角度,提出适合于高性能水泥体系复合胶凝效应与性能优化设计理论,取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和基础理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上述几种工业废弃物转化成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组分。在这几种工业废弃物原有利用水平上,将达到:(1)掺量30%时,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组分—硅酸盐熟料的强度等级达到52.5强度等级要求;(2)掺量40~50%时,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组分—熟料的强度等级达到42.5强度等级要求。同时保证水泥的其它性能与参数,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要求。
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附件: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118300 小麦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应用基础研究王道文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118400 玉米大豆高产优质品种分子设计和选育基础研究赖锦盛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部2009CB118500 光合作用分子机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基础研究张立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118600 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部2009CB118700 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聂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技厅2009CB118800 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形成原理与控制途径研究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2009CB118900 农业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合成与作用机理及定向改造邓子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119000 设施作物的环境适应机制与产品安全调控的基础研究喻景权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2009CB119100 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2009CB119200 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万方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2009CB219300 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冯志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9CB219400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朱伟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9CB219500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杨胜雄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2009CB219600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宋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9CB219700 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相关基础研究王成山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委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219800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的基础研究杨勇平华北电力大学教育部2009CB219900 大规模化工冶金过程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220000 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2009CB220100 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吴锋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9CB320200 系统级封装的基础研究毛军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委2009CB320300 水环境监测无线网络微传感器芯片系统基础研究夏善红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320400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张平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09CB320500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和协议基础研究吴建平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320600 复杂生产制造过程一体化控制系统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柴天佑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320700 基于网络的复杂软件可信度和服务质量及其开发方法和运行机理的基础研究梅宏北京大学教育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320800 混合现实的理论和方法鲍虎军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2009CB320900 基于视觉特性的视频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高文北京大学教育部2009CB421000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国土资源部2009CB421100 中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2009CB421200 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戴民汉厦门大学教育部国家海洋局2009CB42130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王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421400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王会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421500 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成灾机理研究端义宏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2009CB42160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郑明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521700 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机制陈志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陕西省科技厅总后勤部卫生部2009CB521800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詹启敏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009CB521900 脑血管疾病发生和防治的基础研究苏定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总后勤部卫生部上海市科委2009CB522000 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马兰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2009CB522100 呼吸系统疾病与损伤基础研究钟南山广州医学院广东省科技厅2009CB522200 炎症反应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与肿瘤的关系韩家淮厦门大学教育部2009CB522300 中国特有植物和微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刘吉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科技厅2009CB522400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郑树森浙江大学浙江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522500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的基础研究唐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522600 重要致病性细菌微进化的研究杨瑞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总后勤部卫生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522700 “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2800 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叶祖光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2900 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吴焕淦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3000 若干中药成方的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董竞成复旦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2009CB623100 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沈晓冬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9CB623200 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李宗津东南大学江苏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623300 信息功能陶瓷及其元器件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南策文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623400 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科技厅2009CB623500 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谢在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学院2009CB623600 有机/高分子平板显示材料的基础研究王利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623700 先进材料性能与结构演化间关系的现代表征方法及科学问题的研究张泽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科委2009CB723800 数值风洞软件系统若干基础问题研究邓小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省科技厅2009CB723900 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郭华东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2009CB72400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高精度实时运动成像基础研究房建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9CB724100 飞行器气动力学与光学设计中的关键湍流问题佘振苏北京大学教育部2009CB72420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基础问题研究雒建斌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724300 核主泵制造的关键科学问题雷明凯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724400 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卢秉恒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724500 防御输变电装备故障导致电网停电事故的基础研究唐炬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委教育部2009CB724600 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杨春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724700 新一代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科学基础欧阳平凯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科技厅2009CB824800 黑洞以及其它致密天体物理的研究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4900 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武向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2009CB825000 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2009CB825100 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陈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中国科学院2009CB825200 北京谱仪III tau-粲物理实验研究沈肖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5300 惰性化学键的选择性激活、重组及其控制麻生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2009CB825400 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双色网络”构建陈润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825500 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许瑞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5600 染色质解码的基础及医学应用基础研究于文强复旦大学上海市科委教育部2011CB302700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研究马华东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11CB302800 物联网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赵伟同济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1CB302900 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海涛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973项目申报书——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6、整合全国基础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生物材料、生物力学、计算机与工程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与合作,带动生命科学研究多学科发展。
7、培养一批组织工程学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和攻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形成一支精干的队伍。
8、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100篇,出版专著1-2部,申请专利10-20项。
三、研究方案
1.总体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可行性
本项目的研究策略为以组织构建为核心,以重要科学现象为切入,以组织形成机制为研究内容,以多学科交叉为研究模式。在总体技术路线方面,将主要体现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特点,以组织构建与组织形成为枢纽,串联上、下游研究方向,网络不同学科领域,揭示重大科学现象的重要科学本质,解决组织工程在组织构建领域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
主要目标: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手段检测正常组织和组织工程化组织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并观察组织工程组织的转归及功能改变。
主要研究内容:
1、正常组织(骨、软骨、肌腱和皮肤)体内形成过程的机理研究
2、组织工程化组织(骨、软骨、肌腱和皮肤)体内形成过程的机理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800-复杂纳米体系的凝聚行为、输运过程及应用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复杂纳米体系的凝聚行为、输运过程及应用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曹则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基于同步辐射的3D 硬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和谱学研究:(1a)在理论和实验上解决X射线“透镜”成像与相位和相位导数衬度成像相结合的问题; (1b)实现X射线“透镜”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成像相结合的条件;(1c) 纳米分辨相位衬度断层成像的重建算法; (1d)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结合XAFS、XPS、和SAS等谱学方法共同确定纳米材料特定原子附近的局域原子结构与电子结构,系统地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能、微结构和谱学特性之间的关系;(1e)发展和改进多重散射理论和能带结构计算,完善XAFS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研究界面和表面的原子和电子结构,建立电子结构模型和表征纳米材料的新理论. 在实现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显微成像术研究电流变液中和生物矿化研究体系中的凝聚过程和物质输运行为,利用基于同步辐射的谱学方法研究界面和表面处的原子、电子结构,电荷迁移过程促进RRAM机理的研究。
[2]复杂纳米结构材料制备研究:(2a)电流变液用纳米高介电球型颗粒的制备和添加极性分子的方法,要求选择偶极矩大、且分子尺度小的合适极性分子,寻求制备高剪切强度电流变液的优选条件; 制备研究针对实际的应用需求,要求材料的屈服强度和动态剪切强度高,电导率低,温度范围约为-20至1200C,响应时间约为5ms、使用寿命长、抗沉降、无污染、允许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开发;(2b) 研究介电颗粒的表面改性和包覆技术,研究和预测基体材料的粒径、形态、掺杂和多分散性以及极性官能团的种类、分子长度、浓度和极性等因素对电流变液颗粒间的电致作用力、屈服强度、剪切强度等行为的影响;(2c)具有微纳螺旋结构、多级孔结构、光子晶体结构的纳米材料的合成,生物酶催化合成具有微纳结构材料的新方法等;(2d)基于不同结构类型氧化物薄膜的新型巨电致电阻存储材料与结构的制备。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400-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徐南平南京工业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一、研究内容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其内涵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关系;膜及膜材料的微结构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应用过程中的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演变规律。
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1)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关系膜的分离功能与膜材料微结构关系的基础是膜的传递机理与传质结构模型。
在上期973项目中,针对陶瓷膜分离过程中膜渗透通量不稳定的共性难题,提出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设计的构思,通过化学工程学科的传质理论与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与陶瓷膜结构相关的传质结构模型,为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设计奠定了基础。
本项目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关系的科学内涵,将研究对象从多孔陶瓷膜(微滤/超滤)拓展至反渗透/纳滤膜、渗透汽化膜、气体分离膜、特种分离膜,特别关注微孔道、水通道、离子通道以及无机膜材料的传递理论研究。
对高分子膜材料而言,膜材料的微观结构(分子链的化学结构、基团分布)、介观聚集(分子链间距、自由体积)和宏观形貌以及它们的动态形成过程与膜综合性能的关系是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膜材料的精确设计与化学合成的理论基础;对微孔膜而言,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制备方法改进而提高其性能也是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特别是要建立极端环境(高温、高压、强腐蚀)下高强度膜材料的设计方法;对智能膜而言,膜材料的化学结构与微观物理结构与其刺激响应性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智能膜设计与制备的关键。
2)膜及膜材料微结构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核心内容是建立膜及膜材料微结构与制备过程的关系,实现膜及膜材料的制备从以经验为主向定量控制的转变。
在上期973项目中,采用化学工程的过滤理论,对多孔陶瓷膜成膜过程中的毛细吸浆机理与薄膜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膜厚度与膜制备过程中控制参数的模型,实现了陶瓷膜制备过程中膜厚度精确控制的目标,解决了陶瓷膜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缺陷控制的难题,陶瓷膜的成品率从38%上升到90%以上,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李宗津东南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教育部一、研究内容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低污染、低能耗及高性能。
现代混凝土的发展实现了辅料(主要是工业废渣)的充分和高效利用,降低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能源和资源,同时大幅度的提高了抗压强度与流动性。
从这一观点出发,现代混凝土属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
但是现代混凝土又具有胶凝材料用量大,组分复杂,水胶比低的特点,早期易开裂,为有害物质侵入创造了条件,导致了其性能的严重衰减,甚至过早地退出服役,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能源与资源的严重浪费及大量废弃物的污染。
因此,要真正实现现代混凝土的环境友好,必须有效地提高现代混凝土的服役寿命。
关键科学问题一:现代混凝土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及其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现代混凝土结构的服役性衰退是一由材料到结构的渐进过程。
对这一过程的正确描述依赖于对现代混凝土从微观到宏观的科学认识。
在现代混凝土的组分中,水泥基胶凝材料起着将其它组分固结在一起的重要作用。
胶凝材料在水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结构是现代混凝土的基因,其分布与组合影响着现代混凝土的各项宏观性能。
因此,探讨现代混凝土复杂的硬化浆体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并提炼其微结构模型是本项目的重大科学问题。
围绕这一科学问题,本项目将展开水泥熟料组成与水化活性关系的研究,水泥熟料组成与结构优化的研究,特别要研究高胶凝性水泥熟料与辅料复合优化,各组分对微结构形成的影响,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水化速率与水化度对微结构的影响,提炼现代混凝土的微结构模型,研究微结构形成的诱导与控制途径。
总之,通过先进测试技术及高效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手段,探索现代混凝土材料微结构形成机理。
通过掌握微结构形成机理,研究微结构的优化理论,实现按终端用途对现代混凝土进行材料设计的飞跃。
建立现代混凝土的微结构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将其与宏观性能有机的联系起来。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探讨微结构对现代混凝土弹性系数的影响,确定典型的代表性体积单元,通过多尺度过渡途径,确定微结构与宏观本构之间的联系,建立力学宏观本构关系及基于多孔介质力学的混凝土传输本构关系。
关键科学问题二:现代混凝土在化学-力学因素耦合作用下微结构的演化与损伤机理现代混凝土服役过程中既承受荷载(静载,动载)又经受环境的双重和多重作用,大量的混凝土结构的过早失效是环境作用诱发混凝土内部化学演变和结构承载力下降双向作用的结果。
其研究内容包括:建立多孔介质理论与热动力学框架下的化学作用向力学作用转化平台,不同组合形式的化学-力学因素耦合作用下微结构的演变和微裂缝形成的驱动力,化学-力学耦合作用下材料硬化/软化表征,及基于多重因素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化学-力学耦合作用下的材料损伤模型。
此研究将允许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直接进入到材料的宏观水平。
关键科学问题三:复杂环境中现代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设计理论混凝土结构在服役过程中经受着复杂的环境作用,其劣化过程包括微结构的演变、裂缝的发展乃至结构的失效,经由材料层面逐渐发展到结构层面。
服役寿命设计理论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本项目将从混凝土材料、混凝土构件、混凝土结构三个层次出发,充分揭示现代混凝土在相应层次上微结构的演变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的影响,建立荷载和环境因素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时效关系,揭示材料和环境互动机制对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的影响规律,提出相应的控制参数与设计准则,最终建立复杂环境作用下现代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设计理论框架。
最后,本项目将根据现代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需要和现代混凝土微结构优化理论的指导, 对现代混凝土服役性能的提升技术进行研究。
其内容有:现代混凝土微结构工程学理论基础,现代混凝土原位增韧机理,研究高减水、低收缩以及同时具有阻锈功能的多功能耐久性改进材料的结构构建与合成,二元超双亲性迁移型表层强化材料的功能构筑及其迁移聚集机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
二、预期目标1、总体目标本项目将站在实现国家节能降耗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运用纳米科学的新思维与高精尖的现代测试及模拟技术,把现代混凝土的研究纳入科学轨道,从源头上对现代混凝土的微观表现与宏观性能进行系统的研究,从本质上建立起其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有机关系,揭示现代混凝土在环境与荷载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服役性能退变机理,发展现代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设计理论,完善与推动现代混凝土微结构工程学的发展,并用其指导现代混凝土长寿命化设计,以保障我国重大工程的安全建设和有效运营,实现土木工程领域节能、节资、减轻环境负荷的目标,达到环境友好之目的。
开发新一代高韧性、高抗拉、高抗裂的混凝土材料,开创现代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研究的新纪元,提升我国现代混凝土科学和技术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引导国际混凝土的发展方向。
2、五年预期目标(1) 深入研究现代混凝土微结构形成的机理与微结构结合力的组成,提出能高度抽象而又反映实际的微结构模型;(2) 建立现代混凝土在微观层次的性能特点与其工程宏观表现的有机联系,使其在本构关系及其化学-荷载互动关系中得到体现;(3) 利用建立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系,揭示现代混凝土在力学与环境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性能退变机理和服役机制;(4) 创建符合我国国情、推动经济发展并与其相适应的现代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设计理论框架;(5) 完善与推动现代混凝土微结构工程学的发展,并用其指导现代混凝土服役性能的提升技术,实现我国现代混凝土科学和技术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的腾跃;(6) 在现代混凝土的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现代混凝土的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力争在建立新的体系的同时,使现代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比提高30%以上,韧性比传统混凝土提高2倍以上,断裂韧性提高到3~5MPa m1/2,大幅度提高现代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降低水泥熟料用量50%以上,减少相关矿物资源消耗50%以上。
(7) 五年发表300篇以上SCI收录的论文,申请国内专利20-30项,国外专利3-5项,出版3至5本专著;力争获国家奖1-2项。
促进多学科交叉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建立一支具有勇于创新、思维活跃、学风严谨、勤奋好学、有奉献和牺牲精神、高学术水平的中青年科学家队伍。
三、研究方案1、学术思路和技术路线根据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的要求,针对其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将站在提高现代混凝土服役性能和结构安全性、延长服役寿命这一终端用途的高度,综合考虑现代混凝土制备、微结构、力学-传输性能与环境-荷载因素作用下的损伤退化机理,从最关键的现代混凝土微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入手,建立微结构模型,并运用多尺度过渡理论与方法,将此微观特征植入到力学与传输的宏观性能。
全面考虑环境-荷载因素的影响,探讨基于热力学与多孔介质力学平台上的化学-力学转化方程,建立现代混凝土在荷载与环境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其微结构与宏观性能损伤失效机理。
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基于微结构与宏观性能互动原理上的现代混凝土服役性能设计理论框架,研发高抗裂、高韧性长寿命的现代混凝土,有效提升现代混凝土服役性能和使用安全性,在强调原始理论创新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
围绕总体学术思路, 本项目的总体技术路线确定如下:(1)发展现代混凝土微结构形成理论,采用先进的测试仪器和技术对现代混凝土在纳米层次上的微结构及结合力进行表征,对现代混凝土浆体的水化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应用量子化学的理论对水化物间的结合力形成机理进行研究,运用大型分子动力学软件模拟纳米级凝胶结构的起源,运用热力学与动力学的手段,建立高度抽象而又更能反映现代混凝土属性的微结构模型。
(2)从现代混凝土的微结构模型出发,在多尺度连续介质力学和多孔介质理论的框架下,研究现代混凝土的力学及传输的本构方程,并由唯象逻辑法经试验建立起类似的本构关系并相互验证,建立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
(3)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及热动力学的平台,实现环境因素的化学-力学转化。
在室内模拟试验与现场暴露试验的基础上,建立环境因素与荷载耦合作用下的损伤和寿命预测模型,提高寿命预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利用力学及传输的本构方程及环境因素与荷载作用耦合下的损伤模型,通过加速试验、理论分析与模拟,研究现代混凝土结构性能变化及时效关系。
研发与水泥基相匹配的新型智能传感器,发展服役智能化技术,实现混凝土结构服役的智能化。
在提出控制参数与设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设计理论框架。
(5)根据现代混凝土服役性能的要求及微结构特征,研究原位增韧机理与途径,调控和优化混凝土微结构,发展混凝土微结构工程学,建立基于微结构工程学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与方法。
结合典型工程(泰洲大桥、京沪高铁等)和典型产品将理论研究成果全面应用。
评价和完善所建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及准确性,并为重大工程安全服役提供科学论证。
2、创新点与特色理论创新:建立反映现代混凝土物理化学本质的微结构模型;建立现代混凝土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由微结构向宏观结构过渡的多尺度本构关系;将现代混凝土的化学反应引入到其宏观力学框架,建立化学-力学的转化理论;基于混凝土材料及其结构的损伤演化过程建立现代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设计理论框架。
方法与技术创新:运用分子动力学仿真大型软件进行热动力学模拟分析,建立基于量子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原子或分子间势能计算方法,通过水化环境对水化物的结合力的影响,建立纳米级凝胶结构模型。
运用原子力显微镜和纳米压痕技术,研究C-S-H簇的基本构成单元的结合力类型,建立具有现代混凝土组成特征及硬化规律的微结构模型。
将连续介质力学与多孔介质理论相结合研究现代混凝土的力学本构和传输关系。
将多孔介质理论与热动力学相结合研究环境因素的化学-力学等效转换。
研究加速试验与自然环境作用间的相似关系,建立荷载和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现代混凝土材料和现代混凝土结构时效关系。
采用近似概率法创建基于微结构演化与多向应力本构关系的统一考虑设计、施工、使用各个阶段的现代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设计理论。
采用智能传感器的植入(内置)技术,改善智能传感器的可靠性及耐久性,实现定量化的结构服役性能监测。
采用官能团定位技术,制备链末端带有反应性官能团且具有双层交联结构的遥爪聚合物微凝胶,实现混凝土的原位增韧。
采用现代分子裁剪和接枝技术,制备具有高减水、低收缩和阻锈功能的多功能耐久性改进材料;采用二元超双亲特定分子自组装技术,制备具有迁移、自组装和表面强化功能的混凝土表面强化材料,显著提升现代混凝土的服役性能。
本项目的特色:(1)以提升现代混凝土的服役性能和安全性、延长服役寿命为主线,结合辅料的高效利用,从根本上实现混凝土工程的节能降耗与环境友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