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月考试卷和答题纸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4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神经科学家对青春期提出的主流理论,有时也被称作“双系统理论”。
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有两种不同的神经和心理系统相互作用,最终把孩子转变成成年人。
第一套系统与情绪和动机有关。
它与青春期时生物和化学上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且涉及大脑中对奖励做出反应的区域。
这是一种通常能让原本平静的10岁孩子变得焦躁不安、精力旺盛、情感强烈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让青少年渴望达成每一个目标、实现每一个愿望、体验每一种感觉。
青春期过去以后,这个动机十足的系统就趋向平静了,躁动不安的青少年变成了相对平静的成年人。
这个系统有个显著的陡峭曲线,即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意外、犯罪、自杀等的人数都急剧上升,直到青春期结束后才回落到童年时期的水平。
神经科学家B.J.凯西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鲁莽不是因为他们低估了风险,而是因为他们高估了奖励,或者更确切地说,相比成年人来说,青少年认为所获得的那些奖励比成年人认为的更值得。
青少年大脑中的奖赏中枢比小孩子和成年人的都要活跃得多。
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社会性奖励,尤其是同龄人的尊敬。
在一项研究中,青少年们躺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设备中,进行了一个模拟的高风险驾驶任务。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份月考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
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
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儒家哲学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
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所谓政治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
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
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月考答题纸定稿(含答案,答题纸)

汉城国际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Array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答题卷分值:120分时间:120分钟命题人:ZXX 同学们,动笔吧!我们期待你思维的火花,点滴的进步。
愿你冷静作答,体验每一题的成功!一、积累与运用(30分)1、(3分)()2、(3分)()3、(3分)()4、(3分)()5、(5分)(1)(2)(3)(4)(5)6、默写(9分)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春夜洛城闻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分)(1)()(2分)(2)二、文言文阅读。
(16分)8、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①()②()③()④()9、(2分)10、(2分)11、(2分)12、(2分)①()②()13、(2分)14、(2分)三、现代文阅读(26分)课内阅读(8分)15、(2分)16、(2分)17、(4分)(一)课外现代文阅读(13分)19、(3分)20、(3分)21、(3分)22、(4分)四、写作(53分,含书写3分)当我面对________的时候要求: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挫折、荣誉、成功、鼓励、打击、某种目光……),使题目完整;②要有真情实感;③600字左右;。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答题卡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答题纸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1. (4分)应和.水藻.zhù蓄静mì2. (2分)()3.(2分)()4. (2分)()5. (2分)()6. (2分)()7. (共8分)①,②。
③,④。
⑤,⑥。
⑦,⑧。
8.名著阅读。
(共4分)(1)(2分)(2)(2分)9.综合性学习。
(6分)(1) (2分)标语:读好书一时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分)我的读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2分)仿写:二、阅读理解(共36分)古诗文阅读(完成第10--14小题,共14分)(一)古诗鉴赏(共4分)10.⑴(2分)()⑵(2分)(二)文言文阅读(共10 分)11.(1) (4分)①②③④(2)(1 分)13.(3分)(三) 现代文阅读(一)(11分)14.(3分)15.(6分)(1)此刻,普普通通的青瓦,摇身一变成了雨中最美妙的乐器,飞流的雨声合着击瓦之声,便是无与伦比的合奏弦乐。
(从修辞的角度)(4分)(2)当春雨姗姗来迟,滴.在瓦片上,滴滴答答地作响,大概再没有一种声音,会让人如此欢喜。
(从加点字的表达效果角度)(2分)(四)现代文阅读(二)(13分) 17.(2分)①②18.(3分)19.(4分)20.(4分)。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北京六十六中高二10月月考语文2024.10试卷说明:1.本试卷共五道大题,共8页。
2.卷面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3.试题答案一律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文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B.质胜文则野质:质朴,朴实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回归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讽刺时政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也贼:伤害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伐:讨伐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克己复礼为仁B.其恕乎其皆出于此乎C.复众人之所过吾为其无用而掊之D.而浮乎江湖飘飘乎如遗世独立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朝闻道,夕死可矣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D.之所先后,则近道矣5.下列各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C.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不拘于时B.仁以为己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C.人而不仁知止而后有定D.人之有是四端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7.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君子喻于义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B.仁以为己任C.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8.对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译: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
B.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译: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出迹象的时候容易得到解决C.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译:所以说人们都有同情、怜悯他人的心绪D.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译: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9.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礼和乐是外在的表现,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2道小题。
共6页。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回收。
一、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5分)①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②我们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绿色成为生态文明的“底色”。
③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4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让“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受益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我们___________要做生活环境的保护者,更要做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1)信步江南,采莲女的歌声能否让你轻声吟sòng()《诗经·关雎》中那句“□□□□,君子好逑”;(2)行至塞北,当你看到漫天的飞雪,能否想起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3)泛舟海上,文天祥《过零丁洋》中“□□□□□□□,□□□□□□□”那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能否激荡在你的心胸;(4)走过古战场,能否与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这两句一起感慨世事变迁,朝代更迭。
让绿色成为生态文明的底色,让历史文化可以跨越千年再现。
保护环境,传承文化。
让我们可以与古人共赏一样的山水,共同吟唱一样的壮美景色。
(节选自李非燃《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底色》,有删改)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1)吟sòng()(2)更迭()2.材料第一段中有一句标点符号有错误,请找出并写出修改意见。
(2分)第___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A.虽然B.不仅C.尽管D.如果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A.生态环境B.美丽中国C.传承文化D.豪迈气概5.补全材料第二段中的名句,使文段更优美通畅。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涡阳县2023~2024春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二单元、《陈情表》《兰亭集序》《拟行路难(其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日,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 问世,可以根据文字指令创造出逼真的富有想象力的场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专业视频生成能力。
因而,技术与文艺的关系再一次引发人们关注与探讨。
近年来,科技的迭代创新让人应接不暇,在催生文艺新形式、文化新业态的同时,也给不少人带来困惑和忙乱。
如何认识新技术引发的新文艺现象,如何把握其影响下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方向,是当前需要研究解答的问题。
对文艺来说,除了审美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它还具有传播属性。
为什么说文艺有传播属性?或者说为什么要上升到“属性”的层面来认识文艺的传播特性?其一,文艺创作的动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传播。
用匈牙利文艺理论家阿诺德·豪泽尔的话说,艺术家每一次对思想、感情和理想的抒发,都是对真实或假想的接受。
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交流、传播行为,是个体之间连接的纽带,以建立共同生存所需要的秩序。
其二,文艺的呈现依赖传播介质和载体。
只有审美意象只能说是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只有借助媒介将其变成“手中之竹”,艺术作品才得以呈现。
没有介质和载体,就没有文艺作品的产生。
其三,文艺需要传播才能得到欣赏者“身份认证”。
从理论上说,只有创作的作品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真正成为艺术品。
精品解析:2025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与西方“相看两不厌”的时代,持续得不够长久。18世纪末,欧洲的“中国热”迅速降温,欧洲人开始以苛刻的态度和憎恶的眼光看待中国。在这“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潜藏着殖民者的贪欲与野心。而西方的傲慢与偏见,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的蚕食和侵掠,也极大地损害了西方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迄今尚未完全消除。值此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0周年之际,回顾他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遥想中西“相看两不厌”的那段时光,希望对中西双方都能有所启示。
利玛窦不但在塑造中国早期的“欧洲观”方面作用巨大,在塑造欧洲早期的“中国观”方面的影响也不容低估。他的日记遗稿整理出版后,成为一部“划开中西交通史新时代”的重要著作。一些西方学者评价说:“《利玛窦日记》这本书对欧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及生活方面的影响,或许要超过17世纪其他任何的史学著作。”“这本书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道德和宗教思想的概念。欧洲人也是第一次从此书中知道中国圣人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精粹儒家经典。”可以说,利玛窦对中国的描绘,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
《利玛窦日记》问世前,欧洲对中国的想象,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巨大影响。马可·波罗向西方人展示的,是一个高度理想化、充满神奇色彩的异国形象。《利玛窦日记》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这一基调,他对中国文明盛赞有加,认为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柏拉图在《共和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但利玛窦超越马可·波罗的是,他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并试图尽量客观地描述中国各方面的状况,从而为欧洲人在更深层次上了解和把握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尽管有褒有贬,总体来看,利玛窦描述的中国形象是以正面为主的。17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场颇成规模的“中国热”,不少政治家和思想家把中国奉为改造欧洲社会的榜样。这股热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但利玛窦的著作和书简,无疑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知识背景和理念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巷中学2011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试卷(完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2012-3-15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25分)(一)默写(10分)1.枕中云气千峰近,。
(《宿甘露寺僧舍》)2.,独立蒙蒙细雨中。
(《春寒》)3.门外青山翠紫堆,。
(《偶题》其一)4.,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二)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6.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人名)。
(3分)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本文借“陋室”表现作者(3分)(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7分)小儿不畏虎忠、万、云安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②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①庶几:希望。
②被:施加,给……加上。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虎自.山上驰来自:(2)虎亦寻卒去.去: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虎看了孩子很久,对他们熟悉了,甚至用头碰他们,不久一个孩子害怕了。
B.老虎看了孩子很久,甚至用头碰他们,想让其中一个孩子害怕。
C.老虎看了孩子很久,甚至用头碰他们,不料其中一个孩子害怕了。
D.老虎看了孩子很久,对他们熟悉了,甚至用头碰他们,想让其中一个孩子害怕。
11.这则小儿不畏虎的故事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3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2--17题(17分)七根火柴(节选)(1)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2)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3)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4)卢进勇pán shān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
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
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xī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5)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6)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
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
“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7)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8)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
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9)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
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10)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
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
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11)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
焦干的火柴。
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12)“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13)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
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14)“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15)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
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16)“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17)话就在这里停住了。
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
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18)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
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19)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
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20)“一□二□三□四□”1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分)pán shān()13.阅读第(1)(2)小节,这一部分属于描写,作用是(3分)14.第(12)小节划线句中□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顿号顿号顿号省略号B.逗号逗号逗号省略号C. 逗号逗号逗号句号D.顿号顿号顿号句号15.第(17)小节划横线句子中的“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16.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A.本文卢进勇由于“小腿伤口发炎”掉队了,在伤痛、饥饿、寒冷面前,仍抱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七根火柴》是叙事散文,作者是王愿坚,文章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C.本文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卢进勇是本文叙事线索,在某种程度上却起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D.无名战士象征无数在革命道路上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他们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可是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17.文章以“七根火柴”为题的作用是(1)(2)。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6分)野菊花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
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chǎng,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
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
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
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
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
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⑧她不固守现状。
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
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冀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
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
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
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
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18.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第④段的括号里()(2分)A.纵然……却B.不但……而且C.因为……所以D.既……又19.第⑦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3分)20.第②③段是从哪三个方面描绘野菊花的(1)(2)开放态势(3) (2分) 21.细读第⑤到第⑧段,野菊花的野性和气质的有(1)(2)(3)(3分)22.读完本文,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请作简要阐述。
(80字左右)(6分)第三部分写作(40分+2分)23.作文题目:爱在烦恼中萌芽提示:烦恼与生活相随,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批评教导,朋友的不理解等等,常会带给你烦恼,生活中离不开烦恼,生活中不能缺少烦恼,请以“爱在烦恼中萌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字数不少于500字。
(2)字迹清楚端正。
吕巷中学2011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答题卷文言文阅读(25分)现代文阅读(一)(17分)现代文阅读(二)(16分)作文、写字(40+2)总分(100分)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25分)(一)默写(10分)(每格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二)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6.《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 (1分)_________ (1分)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7分)9.(1)(1分)(2)(1分)10.()(3分)11.(2分)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3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2--17题(17分)12.()(2分)13.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分)14.( )(2分)15.(4分)16.( )(2分)17.(1)(2)(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6分)18.()(2分)19.(1分)(2分)20.(1)(3)(2分)21.(1)(2)(3)(3分)22.(6分)23. 第三部分写作(40分+2分)题目:爱在烦恼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