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培养和训化
生物膜的培养和驯化

生物膜的培养和驯化生物膜的培养和驯化使具有代谢活性的微生物污泥在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填料上固着生长的过程称为挂膜.挂膜也就是生物膜处理系统膜状污泥的培养和驯化过程.生物膜法刚开始投运时需要有一个挂膜阶段,有两方面目的:其一是使微生物生长繁殖直至填料表面布满生物膜,其中微生物的数量能满足污水处理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使微生物逐渐适应所处理污水的水质,即对微生物进行驯化.挂膜过程中回流沉淀池出水和池底沉泥,可促进膜的早日完成.挂膜过程使用的方法一般有直接挂膜法和间接挂膜法两种.在各种形式的生物膜处理设施中,生物接触氧化池和塔式生物滤池由于具有曝气系统,而且填料量和填料空隙均较大,可以使用直接挂膜法;而普通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等设施需要使用间接挂膜法.1、直接挂膜法该方法是在合适的水温、溶解氧等环境条件及合适的pH、BOD5、C/N等水质条件下,让处理系统连续进水正常运行.对于生活污水、城市污水或混有较大比例生活污水的工业废水可以采用直接挂膜法,一般经过7~10d就可以完成挂膜过程.2、间接挂膜法对于不易降解的工业废水,尤其是使用普通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等设施处理时,为了保证挂膜的顺利运行,可以通过预先培养和驯化相应的活性污泥,然后再投加到生物膜处理系统中,进行挂膜,也就是分布挂膜.通常的做法是先将生活污水或其与工业废水的混合污水培养出活性污泥,然后将该污泥或其它类似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与工业废水一起放入一个循环池内,再用泵投入生物膜法处理设施中,出水和沉淀污泥均回流到循环池.循环运行形成生物膜后,通水运行,并加入要处理的工业废水.可先投配20%的工业废水,经分析进出水的水质,生物膜具有一定处理效果后,再逐步加大工业废水的比例,直到全部都是工业废水为止.也可以用掺有少量(20%)工业废水的生活污水直接培养生物膜,挂膜成功后再逐步加大工业废水的比例,直到全部都是工业废水为止培养和驯化生物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开始挂膜时,进水流量应小于设计值,可按设计流量的20%~40%起动运转.在外观可见已有生物膜生成时,流量可提高至60%~80%,待出水效果达到设计要求时,即可提高流量至设计标准.2、在生物转盘法中,用于硝化的转盘,挂膜时间要增加2~3周,并注意进水BOD应低于30mg/L,因自养性硝化细菌世代时间长,繁殖生长慢,若进水有机物过高,可使膜中异养细菌占优势,从而抑制了自养菌的生长.3、当水中出现亚硝酸盐时,表明生物膜上硝化作用进程已开始;当出水中亚硝酸下降,并出现大量硝酸盐时,表明硝化菌在生物膜上已占优势,挂膜工作宣告结束.4、挂膜所需的环境条件与活性污泥培菌时相同,要求进水具有合适的营养、温度、pH等,尤其是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数量必须充足,同时避免毒物的大量进入.5、因初期膜量较少,反应器内充氧量可稍少.使溶解氧不致过高;同时采用小负荷进水的方式,减少对生物膜的冲刷作用,增加填料或填料的挂膜速度.6、在冬季13℃时挂膜,整个周期比温暖季节延长2~3倍.7、在生物膜培养挂膜期间,由于刚刚长成的生物膜适应能力较差,往往会出现膜状污泥大量脱落的现象,这可以说是正常的,尤其是采用工业废水进行驯化时,脱膜现象会更严重.8、要注意控制生物膜的厚度,保持在2mm左右,不使厌氧层过分增长,通过调整水力负荷(改变回流水量) 等形式使生物膜脱落均衡进行.同时随时进行镜检,观察生物膜生物相的变化情况,注意特征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情况.。
污水处理生物膜法

29.03.2021
编辑课件
21
2. 生物滤池(i)
• 生物滤池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在污水灌溉 的实践基础上,经较原始的间隙砂滤池和接触滤 池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技术,已有百余年 的发展史。
• 污水长时间以滴状喷洒在块状填料层的表面上, 在污水流经的表面上会形成生物膜,待生物膜成 熟后,栖息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即摄取流经污水 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3.1适应冲击负荷能力强
• 微生物主要固着于填料表面,微生物量比活性污泥法 要高得多,因此对污水水质水量的变化引起的冲击负 荷适应能力较强。即使短时间中断进水或工艺遭到破 坏,反应器的性能也不会受到致命的影响,恢复起来 较快,因此适用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工业废水。另 外,生物膜反应器还可以处理BOD5低于50~60mg/L 的进水,使出水BOD5降到5~10mg/L,这是活性污泥 法无法做到的。
29.03.2021
编辑课件
9
3.2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高
• 单位容积反应器内的微生物量可以高到活性污泥法 的5~20倍,因此处理能力大,一般不建污泥回流系 统;生物膜含水率比活性污泥低,不会出现活性污 泥法经常发生的污泥膨胀现象,能保证出水悬浮物 含量低,因此运行管理也比较方便。
29.03.2021
29.03.2021
编辑课件
17
– 4.6 生物厚度及活性
• 生物膜的厚度要区分总厚度和活性厚度,生物膜中的扩散 阻力(膜内传质阻力)限制了过厚生物膜实际参与降解基 质的生物量。只有在膜活性厚度范围(70~100nm)内, 基质降解速率随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生物膜为薄层膜 时,膜内传质阻力小,膜的活性好。当生物膜厚度增大时, 基质降解速率与膜的厚度无关。各种生物膜法的适宜的生 物膜厚度应控制在159nm以下。随生物膜 厚度增大,膜内 传质阻力增加,单位生物膜量的膜活性下降,已不能提高 生物池对基质的降解能力,反而会因生物膜的持续增厚, 膜内层由兼性层转入厌氧状态,导致膜的大量脱落(超过 600nm即发生脱落),或填料上出现积泥,或出现填料堵 塞现象,从而影响生物池的出水水质。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和生物膜的挂膜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和生物膜的挂膜徐亚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摘要废水生物处理的处理工艺经确定,并设计建造投入运行时,首先要培养活性污泥,并经驯化后使之能适应不同的工业废水。
对膜法处理系统须进行活性污泥挂膜。
本文介绍了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和生物膜挂膜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废水生物处理污泥培养驯化挂膜Cultivation and Acclimation of Activated Sludge and Biofilm ColonizationXU Ya-tong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Abstract: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the first thing we must do is to culture the activated sludge, and acclimate it to the different industrial wastewater. Biofilm colonization must be done if the process is the biological film process. The general methods of cultivation and acclimation of activated sludge and biofilm coloniza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ctivated sludge cultivation; acclimation; colonization1 培菌前的准备工作在建成废水生物处理构筑物后,须作下述工作才能投产:(1)阅读设计单位及建造厂商的说明书、管理手册等;(2)检查整个系统的装备;熟悉管线、各装置功用、泵及设备的位置;(3)在管线上标明流动方向;(4)检查灯光、仪表、指示器、记录仪等;(5)清除施工时遗留在池内的碎石、电焊条、水泥等杂物;(6)池子渗漏性检验,加注清水后观察有无渗漏;为节省清水可用泵抽取河水等代替,有渗漏应立即修补;(7)调试及联动试车,在无渗漏后可将各装置在清水中试运行,例如检查阀门、曝气系统、管道等,沉淀池出水堰水平调节。
生物膜法PPT课件

2)布水装置
首要任务是向滤池表面均匀地撒布污水,适应水量的变化、不 易堵塞等
2.高负荷生物滤池
高负荷生物滤池是在解决、改善普通生物滤池在净化功能 和运行中存在的实际弊端的基础上而开创的。
与普通生物滤池相比,大幅度地提高了滤池的负荷,其 BOD容积负荷高于普通生物滤池6~8倍,水力负荷则高达10倍。
第五章 生物膜法
第五章 生物膜法
一、概述 二、生物膜法的主要形式 生物滤池 生物转盘 生物接触氧化 三、生物膜的培养和驯化 四、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一、概述
污水的生物膜处理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种污水好氧生 物处理技术。其实质是使细菌和真菌类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后 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填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并在 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生物膜。
防止生物膜生长过厚:内部厌氧层增厚,污泥发 黑,微生物活性降低。 维持较高的DO; 减少出水悬浮物ESS
(二)生物滤池的运行管理 1.影响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因素 生物膜的生长;污水的性质;氧;温度;pH和毒物。
2.生物滤池的日常运行管理 生物滤池的日常管理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布水系统;填料;排水系统;运转方式;滤池蝇;气味;滤池 泥穴;滤池表面结冻;布水管及喷嘴堵塞;防止滋生蜗牛、苔 藓和蟑螂。
(三)生物转盘的运行管理 1.生物转盘的日常运行管理 生物转盘的日常管理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预处理;转盘分级;流量和负荷波动;进水方向;覆盖物;二 沉池;融解氧;出水悬浮物;生物相的观察;设备维修 2.生物转盘的异常对策 常见的异常现象: 生物膜严重脱落:水中含有有毒物质或pH突变 产生白色生物膜:高浓度硫化物 处理效率降低; 固体的积累;
第十四章 生物膜法

2.处理水回流 高负荷生物滤池运行中,多用处理水回流,其优点:(1)
增大水力负荷,促进生物膜的脱落,防止滤池堵塞;(2) 稀释进水,降低有机负荷,防止浓度冲击; (3)可向生物滤池连续接种,促进生物膜生长; (4)增加进水的溶解氧,减少臭味; (5)防止滤池孳生蚊蝇。 一般认为在下述三种情况下应考虑出水回流: (1)进水有机物浓度较高; (2)水量很小,无法维持水力负荷在最小经验值以上时; (3)废水中某种污染物在高浓度时可能抑制微生物生长。
四、生物滤池系统的设计计算
1. 滤池类型和流程的选择 目前,大多采用高负荷生物滤池。当废水含悬浮物较多,
采用碎石滤料时,为防止滤池堵塞,通常设置初次沉淀池。塔 式生物滤池一般是单级的,可以考虑多层进水。回流式生物滤 池有单级的,也有采用二级滤池串联流程的。 2.生物滤池的设计计算
生物滤池的设计计算常用有机负荷和水力负荷法。设计负荷 一般通过试验确定。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运行试验,可以确定 合适的设计负荷。当没有条件进行试验时,也可以参考国内外 已有的生产经验,选定设计参数。但必须注意废水性质、气候 条件、滤池深度、滤料性质等不得相差太远。
生物转盘在实际应用上有各种构造型式,最常见是多级转盘串联,以延长处 理时间、提高处理效果。但级数一般不超过四级,级数过多,处理效率提高不 大。根据圆盘数量及平面位置,可以采用单轴多级或多轴多级形式。
生物转盘的盘片直径一般为1~3m,最大的达到4.0m。过大时可能导致转盘 边缘的剪切力过大。盘片间距(净距)一般为20~30mm,原水浓度高时,应 取上限,以免生物膜堵塞。盘片厚度一般为1~5mm,视盘材而定。转盘转速 通常为0.8~3.0r/min,边缘线速度为10~20m/min为宜。
3.旋转布水器计算
生物膜的培养

(三)生物膜得培养生物膜得培养实质就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一定得手段,使处理系统中产生并积累一定量得微生物、使生物膜达到一定厚度,其培养方式主要有静态培养与动态培养。
1、静态培养所谓得静态培养就是:为了防止新生微生物随水流走,尽可能得提供微生物与填料层得接触时间,为加快生物膜得形成,开始阶段为了避免由于造纸废水营养单一,故每天一次以BOD5;N:P=100:5:1比例投加尿素、二胺、白糖等营养底物。
首先将接种污泥50m3(5生化有效体积)与废水按1:1得比例稀释混合后用泵打入生化池内,再泵入20~40生化体积得生产废水,然后剩余体积加清水贮满池子开始曝气培养。
生化池内填料得堆放体积按反应池有效容积35~40。
静置20h不曝气,使固着态微生物接种到填料上,然后曝气24h,静置2h后排掉反应器中呈悬浮状态得微生物。
再将配制好得混合液加入重复操作,6天后,填料表面已全部挂上生物膜,第7天开始连续小水量进水。
2、动态培养经过7天得闷曝培养,填料表面已经生长了薄薄一层黄褐色生物膜,故改为连续进水,进行动态培养,调整进水量,使污水在生化池内得停留时间为24小时,控制溶解氧在2~4mg/L之间(用溶氧仪测定溶解氧)。
约15天之后,填料上有一些变形虫、漫游虫(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手摸填料有粘性、滑腻感,在20天以后出现鞭毛虫、钟虫、草履虫游离菌等原生动物。
在经过20天得培养出现轮虫、线虫等后生动物,标志生物膜已经长成。
可以开始连续小水量工业运行。
(四)生物膜得驯化驯化得目得就是选择适应实际水质情况得微生物,淘汰无用得微生物,对于有脱氮除磷功能得处理工艺,通过驯化使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群。
具体做法就是首先保持工艺得正常运转,然后,严格控制工艺控制参数,DO平均应控制在2~4mg/l之间,好氧池曝气时间不小于5小时,在此过程中,每天做好各项水质指标与控制参数得测定,当生物膜得平均厚度在2mm左右生物膜培养即告成功,直到出水BOD5、SS、CODCr等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微生物驯化及培养

微生物驯化及培养:影响微生物培养、接种及处理过程的几个因素:1、pH值:在污水处理中,污水的pH值有一定变化幅度,当受到高pH值冲击时,微生物不能适应其生长环境,在此情况下,生物相会发生变化:钟虫呈滞状态或消失,菌胶团解体呈核散模膜状,游离菌、豆形虫、草履虫增多,COD去除率下降。
细菌经驯化后适宜的pH值范围应为6~8。
可利用pH试纸定性地了解废水的pH值,便于及时了解污水站的进水状况。
2、溶解氧:在废水的好氧处理过程中,微生物以好氧菌为主,鼓风设备提供给曝气生物滤池足够的溶解氧,供好氧微生物净化有机污染物和内源呼吸。
如果溶解氧不足,好氧微生物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氧,正常的生长规律遭到影响,甚至被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曝气池中生物相会恶化变质,出水水质显著下降;如果溶解氧过量,有机物量相对减少,好氧微生物在溶解氧充足的情况下,如果有机污染不足,好氧微生物会发生自身氧化反应,会造成微生物自行消耗而使微生物数量减少,出水水质显著下降。
在微动力生物处理池中,溶解氧应保持在3.0~4.0mg/L左右为宜,可通过溶解氧速测仪测定。
根据溶解氧量控制曝气时间。
3、培养方法:接种:先将微动力生物处理池进满自来水,pH值控制在7.5左右,溶解氧控制在3.0~4.0mg/L,水温控制在20度为宜,投放接种污泥(根据池容积控制接种污泥投放量)15Kg/池左右,然后投放营养源(一般营养物质投放为:面粉、白糖、尿素和磷酸二氢钾),适当加一定量的大粪。
然后连续曝气24~48小时。
驯化:①pH值控制在7.5左右,溶解氧控制在3.0~4.0mg/L,水温控制在20度为宜,停止曝气(不超过2个小时),再次投放污泥约10Kg/池,开始进少量污水(约20m3),开始曝气,投放一定量的粪水,(每天进行水质观察,用烧杯取曝气池污水观察,水中须有一定量的悬浮物,并要带有一定的泥新腥味,静止沉降15~30分钟,观察底泥颜色,黄褐色为正常,沉淀污泥发黑证明曝气不足,加大曝气量,底泥发白证明曝气过量,停止曝气,等溶解氧恢复正常状态再进行曝气),连续曝气2到3天,每天必须保持一定的进水量(约50~100 m3/天,逐步加大进水水量),观察填料上挂膜情况。
生物膜的培养

生物膜的培养(三)生物膜的培养生物膜的培养实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处理系统中产生并积累一定量的微生物、使生物膜达到一定厚度,其培养方式主要有静态培养和动态培养。
1.静态培养所谓的静态培养是:为了防止新生微生物随水流走,尽可能的提供微生物与填料层的接触时间,为加快生物膜的形成,开始阶段为了避免由于造纸废水营养单一,故每天一次以BOD5;N:P=100:5:1比例投加尿素、二胺、白糖等营养底物。
首先将接种污泥50m3(5生化有效体积)和废水按1:1的比例稀释混合后用泵打入生化池内,再泵入20~40生化体积的生产废水,然后剩余体积加清水贮满池子开始曝气培养。
生化池内填料的堆放体积按反应池有效容积35~40。
静置20h不曝气,使固着态微生物接种到填料上,然后曝气24h,静置2h后排掉反应器中呈悬浮状态的微生物。
再将配制好的混合液加入重复操作,6天后,填料表面已全部挂上生物膜,第7天开始连续小水量进水。
2.动态培养经过7天的闷曝培养,填料表面已经生长了薄薄一层黄褐色生物膜,故改为连续进水,进行动态培养,调整进水量,使污水在生化池内的停留时间为24小时,控制溶解氧在2~4mg/L之间(用溶氧仪测定溶解氧)。
约15天之后,填料上有一些变形虫、漫游虫(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手摸填料有粘性、滑腻感,在20天以后出现鞭毛虫、钟虫、草履虫游离菌等原生动物。
在经过20天的培养出现轮虫、线虫等后生动物,标志生物膜已经长成。
可以开始连续小水量工业运行。
(四)生物膜的驯化驯化的目的是选择适应实际水质情况的微生物,淘汰无用的微生物,对于有脱氮除磷功能的处理工艺,通过驯化使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群。
具体做法是首先保持工艺的正常运转,然后,严格控制工艺控制参数,DO平均应控制在2~4mg/l之间,好氧池曝气时间不小于5小时,在此过程中,每天做好各项水质指标和控制参数的测定,当生物膜的平均厚度在2mm左右生物膜培养即告成功,直到出水BOD5、SS、CODCr等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的培养和驯化
生物膜法的主要特点
1、微生物主要固着于填料的表面,微生物量比活性污泥法高的多,因此对污水水质水量的变化引起的冲击负荷适应能力较强.即使短时间中断进水或工艺遭到破坏,反应器的性能也不会受到致命的影响,恢复起来较快,因此适用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工业废水.另外,生物膜反应器还可以处理BOD5低于50~60mg/L的进水,使出水BOD5降低到5~10mg/L,这是活性污泥法无法做到的.
2、单位容积反应器内的微生物量可以高达活性污泥法的5~20倍,因此处理能力大,一般不建污泥回流系统;生物膜含水率比活性污泥低,不会出现活性污泥法经常发生的污泥膨胀现象,能保证出水悬浮物SS含量较低,因此运行管理也比较方便.
3、生物膜中存在较高营养水平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食物链较长,特别是生物膜较厚时,里侧深部厌氧菌能降解好氧过程中合成的污泥,因此剩余污泥产量低,一般比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少1/4左右,可减少污泥处理与处置的费用.
4、由于微生物固着于填料的表面,生物固体停留时间SRT与水力停留时间HRT无关,因此为增殖速度较慢的微生物提供了生长繁殖的可能性.因此,生物膜法中的生物相更为丰富,且沿水流方向膜中微生物种群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生物膜反应器适合世代时间长的硝化细菌生长,而且其中固着生长的微生物使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各有其适合生长的环境.因而,生物膜反应器内部,也会同时存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如果将已经实现硝化的污水回流到低速转动的生物转盘和鼓风量较小的生物滤池等缺氧生物膜反应器内,可以取得更好的脱氮效果,而且部需要污泥回流.
5、生物滤池、转盘等生物膜法采用自然通风供氧,装置不会出现泡沫,管理简单,运行费用较低,操作稳定性较好.但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容易滋生蚊蝇和产生臭气,周围卫生状况不好.
6、和活性污泥法相比,除了镜检法以外,对生物膜中微生物的数量、活性等指标的检测方式较少,而活性污泥法可以通过测定污泥沉降比、SVI、污泥浓度等多种方法对微生物的活性进行监测.因此,生物膜出现问题后,不容易被发现,即调整运行的灵活性较差.
7、和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COD cr(BOD5)去除率较低.有资料表明,50%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厂BOD5的去除率高于91%,50%的生物膜法处理厂的BOD5去除率为83%左右,相对应的出水BOD5分别为14mg/L和28mg/L.
生物膜的培养和驯化
使具有代谢活性的微生物污泥在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填料上固着生长的过程称为挂膜.挂膜也就是生物膜处理系统膜状污泥的培养和驯化过程.
生物膜法刚开始投运时需要有一个挂膜阶段,有两方面目的:其一是使微生物生长繁殖直至填料表面布满生物膜,其中微生物的数量能满足污水处理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使微生物逐渐适应所处理污水的水质,即对微生物进行驯化.挂膜过程中回流沉淀池出水和池底沉泥,可促进膜的早日完成.
挂膜过程使用的方法一般有直接挂膜法和间接挂膜法两种.
在各种形式的生物膜处理设施中,生物接触氧化池和塔式生物滤池由于具有曝气系统,而且填料量和填料空隙均较大,可以使用直接挂膜法;而普通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等设施需要使用间接挂膜法.
1、直接挂膜法
该方法是在合适的水温、溶解氧等环境条件及合适的pH、BOD5、C/N等水质条件下,
让处理系统连续进水正常运行.对于生活污水、城市污水或混有较大比例生活污水的工业废水可以采用直接挂膜法,一般经过7~10d就可以完成挂膜过程.
2、间接挂膜法
对于不易降解的工业废水,尤其是使用普通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等设施处理时,为了保证挂膜的顺利运行,可以通过预先培养和驯化相应的活性污泥,然后再投加到生物膜处理系统中,进行挂膜,也就是分布挂膜.通常的做法是先将生活污水或其与工业废水的混合污水培养出活性污泥,然后将该污泥或其它类似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与工业废水一起放入一个循环池内,再用泵投入生物膜法处理设施中,出水和沉淀污泥均回流到循环池.循环运行形成生物膜后,通水运行,并加入要处理的工业废水.可先投配20%的工业废水,经分析进出水的水质,生物膜具有一定处理效果后,再逐步加大工业废水的比例,直到全部都是工业废水为止.也可以用掺有少量(20%)工业废水的生活污水直接培养生物膜,挂膜成功后再逐步加大工业废水的比例,直到全部都是工业废水为止.
培养和驯化生物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开始挂膜时,进水流量应小于设计值,可按设计流量的20%~40%起动运转.在外观可见已有生物膜生成时,流量可提高至60%~80%,待出水效果达到设计要求时,即可提高流量至设计标准.
2、在生物转盘法中,用于硝化的转盘,挂膜时间要增加2~3周,并注意进水BOD应低于30mg/L,因自养性硝化细菌世代时间长,繁殖生长慢,若进水有机物过高,可使膜中异养细菌占优势,从而抑制了自养菌的生长.
3、当水中出现亚硝酸盐时,表明生物膜上硝化作用进程已开始;当出水中亚硝酸下降,并出现大量硝酸盐时,表明硝化菌在生物膜上已占优势,挂膜工作宣告结束.
4、挂膜所需的环境条件与活性污泥培菌时相同,要求进水具有合适的营养、温度、pH 等,尤其是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数量必须充足,同时避免毒物的大量进入.
5、因初期膜量较少,反应器内充氧量可稍少.使溶解氧不致过高;同时采用小负荷进水的方式,减少对生物膜的冲刷作用,增加填料或填料的挂膜速度.
6、在冬季13℃时挂膜,整个周期比温暖季节延长2~3倍.
7、在生物膜培养挂膜期间,由于刚刚长成的生物膜适应能力较差,往往会出现膜状污泥大量脱落的现象,这可以说是正常的,尤其是采用工业废水进行驯化时,脱膜现象会更严重.
8、要注意控制生物膜的厚度,保持在2mm左右,不使厌氧层过分增长,通过调整水力负荷(改变回流水量) 等形式使生物膜脱落均衡进行.同时随时进行镜检,观察生物膜生物相的变化情况,注意特征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情况.
厌氧微生物的培养和驯化
厌氧消化系统试运行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厌氧污泥,即消化污泥。
厌氧活性污泥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厌氧消化所需要的甲烷细菌和产酸菌,当两种菌种达到动态平衡时,有机质才会被不断地转换为甲烷气,即厌氧沼气。
(一)培菌前的准备工作
厌氧消化的启动,就是完成厌氧活性污泥的培养或甲烷菌的培养。
当厌氧消化池经过满水试验和气密性试验后,便可开始甲烷菌的培养。
(二)培菌方法
污泥的厌氧消化中,甲烷细菌的培养与驯化方法主要有两种:接种培养法和逐步培养法。
接种污泥一般取自正在运行的厌氧处理装置,尤其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消化污泥,当液态消化污泥运输不便时,可用污水厂经机械脱水后的干污泥。
在厌氧消化污泥来源缺乏的地方,可从废坑塘中取腐化的有机底泥,或以认粪、牛粪、猪粪、酒糟或初沉池底泥代替。
大型污水处理厂,
若同时启动所需接种量太大,可分组分别启动。
接种培养污泥法是向厌氧消化装置中投入容积为总容积的10%~30%的厌氧菌种污泥。
接种污泥一般为含固率为3%~5%的湿污泥。
再加入新鲜污泥至设计液面,然后通入蒸汽加热,升温速度保持1℃/h,直至达到消化温度。
如污泥呈酸性,可人工加碱调整pH至6.5~7.5。
维持消化温度,稳定一段时间(3-5d)后,污泥即可成熟。
再投配新鲜污泥并转入正式运行。
此法适用于小型消化池,因为对于大型消化池,要使升温速度为1℃/h,需热量较大,锅炉供应不上。
逐步培养法指向厌氧消化池内逐步投入生泥,使生污泥自行逐渐转化为厌氧活性污泥的过程。
该方法要使活性污泥经历一个由好氧向厌氧的转变过程,加之厌氧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很多,因此培养过程很慢,一般需历时6~10个月左右,才能完成甲烷菌的培养。
或者通过加热的方法加速污泥的成熟:将每日产生的新鲜污泥投入消化池,待池内的污泥量为一定数量时,通入蒸汽。
升温速度控制在1℃/h。
当池内温度升到预定温度时,可减少蒸汽量,保持温度不变,并逐日投加一定数量的新鲜污泥,直至达到设计液面时停止加泥。
整个成熟过程一直维持恒温,成熟时间约需30~40d。
污泥成熟后,即可投配新鲜污泥并转入正式运行。
(三)培菌注意事项
厌氧消化系统的处理主要对象是活性污泥,不存在毒性问题。
但是厌氧消化菌繁殖速度太慢,为加快培养启动过程,除投入接种污泥以外,还应做好厌氧污泥的加热。
厌氧消化污泥的培养,初期生污泥投加量与接种污泥的数量及培养时间有关,早期可按设计污泥量的30%~50%投加,到培养经历了60d左右,可逐渐增加投加量。
若从监测结果发现消化不正常时,应减少投泥量。
厌氧消化系统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由于活性污泥中碳、氮、磷等营养是均衡的,能够适应厌氧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因此,即使在厌氧消化污泥培养的初期也不需要和处理工业废水那样,加入营养物质。
城市污水厂厌氧消化系统,产生沼气的时间较早,沼气产量也较大。
为防止发生爆炸事故,投泥前,应使用不活泼的气体(氮气)将输气管路系统中的空气置换出去,以后再投泥;产生沼气后,再逐渐把氮气置换出去。
(四)驯化
驯化的目的是选择适应实际水质情况的微生物,淘汰无用的微生物,对于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是通过驯化使厌氧菌成为优势群体。
具体做法首先是保持工艺的正常运转,然后严格控制工艺控制参数,DO在厌氧池控制在0.1mg/L以下,外回流比50%~100%,内回流比200%~300%,并且,每天排除日产泥量为30%~50%的剩余污泥。
在此过程中,每天测试进出水水质指标,直到出水各指标达到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