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条目解析

高中地理会考条目解析
高中地理会考条目解析

地理会考条目解释

a为识记: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概念、特点和地理数据等基础知识,重大地理新闻与地理有关的法规;在地图上正确识别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b为理解:简述、简释、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以与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和与地理有关的基本国情、国策;解读地理统计数据和图表;

c为应用:利用各类信息材料说明地理基本原理;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图上正确填绘重要地理事物名称;比较和分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与其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阐释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

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图示( c )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读图要求(必修ⅠP8图1-3):识别地球在八大绕日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原因(b)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与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3、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含义与能量分配(a)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b)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4、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活动的类型(a)

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b)

影响气候:一般来说,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太阳活动极小年,地球上气候相对比较平稳。如黑子数目变化的周期为11年,黑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影响短波通讯:耀斑导致地球大气中电离层受破坏从而造成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

影响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极光现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

5、地球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

②昼夜更替现象(b)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拓展提示]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东向西运动。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a)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与相关时间计算(c)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地方时是东边地点时刻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表现为时间值要大。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

国际上规定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0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叫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一个小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计算;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

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⑤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

向东(一般指从东十二时区到西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减去一天,向西(一般指从西十二时区到东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加一天,时刻保持不变。

1800经线与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6.地球公转: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a)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1年(约365日6时9分)

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读图要求(必修Ⅰp21图1-14):(1)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2)识记近日点、远日点位置,并注意与冬至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3)把握公转方向;(4)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与图示(c)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其中一个焦点上。)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50,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所以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0。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

读图要求(必修Ⅰp21图1-15):(1)地轴的空间位置不变,一端始终

指向北极星;(2)找出黄道面与赤道面;(3)识记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注意通过P22、P24页两幅图去掌握)

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④昼夜长短的变化(c)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拓展提示]光照图的判断方法: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的依据为: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分、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50;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50。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0,时间相差1小时,每隔10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