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和稳态知识点

合集下载

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及典型真题

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及典型真题

1.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概念1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1.1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1.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1)体液:人体中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2)内环境:体液中约三分之二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另外三分之一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3)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后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4)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

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场所(5)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中,它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最终汇入血浆。

淋巴液中有大量淋巴细胞等,可以协调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液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6)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7)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1.1.2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1.1.3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1.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1.2.1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正常人体血浆近中性,pH 为7.35-7.45,血浆的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 3-、H 2CO 3等物质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 左右不仅如此,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如血糖、血脂等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与稳态

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实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实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部分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能够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实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高中生物课程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一个重要且广泛的知识点。

内环境指的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一组恒定的内部条件,包括体温、血液浓度、pH、离子浓度等,而稳态则是指维持内环境恒定的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点。

一、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关系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人体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营养物质和氧气,排泄代谢产物和碳 dioxide等,因此与外界保持物质交换。

同时,人体还需要与外界进行热量和水分交换,从而维持体温和电解质稳定。

二、重要的内环境参数1.体温:人体平均体温是37℃,上下波动范围在36~37.5℃之间。

体温的调节是维持人体功能正常运作的关键。

2.血液浓度:血液中的物质浓度需要保持恒定,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葡萄糖和脂肪酸的浓度、蛋白质的浓度以及水分的浓度等。

3.pH值:细胞内和细胞外的酸碱度需要保持恒定,维持在适合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范围内。

人体的正常pH值为7.4左右。

4.电解质浓度:维持体液中的离子浓度(如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关键。

5.压力:正常的血压和气压维持是维持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正常运作的前提。

三、维持内环境的机制1.反馈调节:人体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恒定。

负反馈调节是一种常见的调节方式。

它是指当一些参数偏离正常范围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的反馈信号来调节该参数,使其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2.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传递和调节内环境恒定。

神经冲动可以传递到各个器官和组织,调节各种生理反应。

3.激素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对各种生理过程进行调控。

例如,甲状腺素可以调节代谢速率,胰岛素可以调节血糖水平等。

4.呼吸系统的调节:呼吸系统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维持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平的恒定。

5.肾脏的调节: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产生和排泄,调节体液的电解质浓度和酸碱平衡。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总结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含水量可能因物种、个体、器官及生活时期的不同而不同。

(1)定义: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化学成分:大量的水,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3)组成:细胞内液(约占2/3)体液组织液细胞外液(约占1/3)血浆2、血浆:淋巴液等(如脑脊液)(1)定义: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3)区分血清与血浆:血清是血液凝固而分离出来的透明液体,不具有血液含有的各种血细胞、各种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这几种成分,其他成分则是一样的,比如血清中含有各种抗体、营养物质和激素等。

3、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是体内绝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4、淋巴液:(1)定义:存在于淋巴管中,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来源: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3)去向: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血浆。

5、内环境:●活的多细胞动物才有内环境,单细胞生物与植物无内环境。

(1)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常考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膀胱、乳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人体外部环境。

②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

③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

④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淀粉等。

(3)常考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等。

等。

②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CO2③调节物质: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

④其他物质:如血浆蛋白等。

●注意:有些物质人体内外环境中均含,判断关键是要看题中其所处具体位置。

高中生物必修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管形成 ②组织细胞代
②由消化道 谢产生
吸收而来
项目
血浆
成分 组织液
淋巴
化学成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 分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者之 间的转 化关系
[题点全练]
1.(2017·厦门质检)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 200 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3)体内液体≠内环境: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 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 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内环境的组成
[过程体验]
1.通过填图掌握体液的组成
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① 血浆 ,② 组织液 ,③淋巴 ,④细胞外液,⑤ 细胞内液 , ⑥ 体液 。
血细胞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液
血浆、组织液 淋巴、组织液
血浆 淋巴、血浆
2.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比较
项目
血浆
成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 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 成分来源 而来 ③淋巴在左右锁骨 下静脉汇入
①组织液渗 ①血浆透出毛的判断
3.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②③⑤⑦⑧⑪⑫ 。(填序号) ①血红蛋白 ②尿素 ③CO2 ④麦芽糖 ⑤胰岛素 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⑦氨基酸 ⑧抗体 ⑨载体 ⑩消化酶 ⑪神经递质 ⑫淋巴因子
[系统认知]
1.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行。 内环境 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 (4)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1章的内容,下面店铺给你分享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一)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考点分析易错点提示1.不属于体液的液体消化道、膀胱等有通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直接与外界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而是外界液体。

2.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复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复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复习1.内环境的定义与特点:-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和组织所处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

-内环境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氧气、营养物质和水分,以及排出代谢产物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功能。

-内环境的主要特点是相对稳定,不受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剧烈波动。

2.内环境的组成:-血液是内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产物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组织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位于细胞与毛细血管壁之间,主要由血浆和组织间液组成;细胞内液则存在于细胞内,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中的液体。

3.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稳态是指一种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人体的内环境通过稳态调节机制来实现稳定。

-负反馈机制是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它通过负反馈回路来消除外界刺激对内环境的影响,使内环境恢复到稳定状态。

-负反馈回路包括传感器、控制中枢和效应器。

传感器检测内环境的变化,控制中枢收集并处理这些信息,效应器则根据控制中枢的指令产生相应的反应。

4.内环境的稳态调节因素:-温度:体温的调节是内环境稳态调节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人体通过皮肤血管的舒张和收缩来调节体温,发汗和发热也是体温调节的机制。

-血糖:血糖的稳态调节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来完成,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水平。

-pH值:体内的酸碱平衡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肾脏、肺和血液中的缓冲系统能够调节体液中的酸碱平衡。

-血压:血压的调节是通过血管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

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共同参与对血压的调节。

5.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酸中毒等。

-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也会对内环境稳态产生影响,如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人体会出现体温失调等问题。

6.内环境稳态调节与健康:-内环境稳态的良好调节与健康密切相关。

保持稳定的内环境可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疾病的风险。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环境和稳态知识点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内环境的稳态: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2)具体表现: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容与基础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与意义:

•(3)维持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泌尿系统④循环系统•3、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4、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吸收、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5、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
•知识点拨:

•1、血液Na+、K+、pH的稳定性:血液的pH通常在~之间,变化范围很小。

原因是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

•2、内环境稳态失调:长期营养不良,会出现组织水肿。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

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回流到血浆从而使组织液增加。

肾小管肾炎也会使组织液增加而水肿。

细胞代谢旺盛使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浓度增加使组织液增多而水肿。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表现: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剧烈运动时,人体会大量出汗;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4、体液各成分间的转化与判断方法
•①相互转化关系:

•②判断方法:

•5、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DNA分子复制、DNA分子转录、mRNA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的物质:消化酶等。

•③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

•6、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界环境所发生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知识拓展: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
•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2、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①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②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俸液传送对机体进行凋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③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3、内环境成分的位置关泵分析

•(l)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②③④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 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但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处。

•(3)由图中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为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为淋巴、组织液,血细胞的生活环境为血浆,组织细胞的生活环境为组织液。

•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分析

•I是体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02并排出CO2,这说明I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 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如果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
能进入血液,那么Ⅱ为消化道,①表示主动运输;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皮肤有保护的作崩,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