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合集下载

书法家王羲之简介

书法家王羲之简介

书法家王羲之简介书法家王羲之简介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书法家王羲之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简介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

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

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曾求王羲之书。

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

王羲之的介绍

王羲之的介绍

王羲之的介绍
王羲之(782817),原名程羲之,是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

羲之的书法作品“章草”,被誉为“中国书法之祖”,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的标志。

虽然羲之出生于唐朝,但他的书法风格和形式,来自于前朝的经典文学作品。

他的书写风格是清爽、端庄,有着通俗的外观,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

他对细节处理的细腻,以及对短语构思的严谨,深深地影响了以后人们的书写风格。

羲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诗经》最为知名,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诗集。

在书法上,羲之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自述式书法风格具有独特的实验性,非常具有感染力。

除了书法,羲之在机械发明上也有出色的成就,他发明了博弈机,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形式,从而使“娱乐”这个概念成为社会文化中被认可的事物。

此外,他还创作了“推漏机”,这是一种一次性时钟,他用它来模拟钟表,令时间变得像朋友一样亲近,以致于它的影响仍在持续发挥。

在文学上,羲之的诗歌受到了后世的尊崇。

他的诗句优美,因而有大量的作品被收录在宋代的诗集《全唐诗》中。

此外,他还是诗词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开创了“诗本”这一文学形式,使他的推论和思想得到牢固的确立。

羲之被誉为诗人之祖,书法家之祖。

他的成就在思想、文学、书法以及发明技术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思想,催生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长久传承,也将一直镌刻在中国文化的大厦上,保持着不变的精神。

王羲之生平简历

王羲之生平简历

王羲之生平简历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大家,你了解过他的生平简历吗?下面是的我整理的“王羲之生平简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查阅!王羲之生平简历“唐诗,晋字,汉文章。

” 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末年(约公元307年)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

东晋太和年间(约公元365年)卒于会稽(今绍兴)。

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

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

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

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

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最初的汉字,是图象性很强的大篆(甲骨、金文、籀文)和小篆。

后来逐步被简化、抽象,成为隶书。

隶书体的出现标志着汉字正式由具象的“图画”,转变成抽象的符号。

到秦汉时期,隶书达到发展的高峰,成为一种官方的书体。

此后隶书写法的程式化日益严重,过分的波折,“蚕头燕尾”,不仅千篇一律,而且浪费时间。

到魏晋时期,战乱频仍,令纷飞,隶书已经不合时宜了。

于是流行于民间、在隶书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写法的楷书体,就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可,开始出现于正式场合。

而作为楷书附属书体的行书,也随之开始萌芽。

另一种书体--草书,则起源很早。

从大小篆开始,就有所谓的“篆草”。

隶书出现以后,出现了对应的草写法--“章草”。

书法史上第一位“草圣”--汉代的张芝,就是以章草出名。

王羲之名词解释

王羲之名词解释

王羲之名词解释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绘画家。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书法家和艺术家。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他注重笔画的流畅和节奏感,追求自由奔放的艺术表达。

他的作品通常以草书形式展现,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兰亭集序》。

这篇作品以其婉约而又自然的笔触,传达了王羲之对自然景色和人文境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除了书法,王羲之还精通绘画艺术。

他的绘画作品同样以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构图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王羲之的绘画作品在当时非常流行,并且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深远。

王羲之对于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在艺术表达上开创了新的境界,也对后世书法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中国广受赞誉,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高度的赞赏和研究。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最高水平。

他的艺术成就通过他的作品一代传一代,对于中
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羲之书法介绍

王羲之书法介绍

王羲之书法介绍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民,汉族,河南颍川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生于晋武帝太康七年(303年),13岁时跟随其叔父王珣学习书法和篆刻。

后又拜名家王献之为师,致力于继承汉魏书法、篆刻的艺术特色和技法,并开创了“永乐大典”体,成为东晋书法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以气魄磅礴、豪迈潇洒、灵动自然、虚实结合著称,尤以“兰亭序”著名。

其书法主张潇洒自然、笔势豪放,自成一派,有“王羲之之风”之称。

在篆刻方面,王羲之主张“篆而大兴,台而重气,绝而不改,刻而后语”,崇尚盛唐大篆,而开创了自行书写的“蝇头微字”,以其“书法天成”的艺术造诣,被誉为“书法家之巨匠,印史之巨擘”。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中国书法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崇为“书法圣手”。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也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他的书法作品被收藏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文物机构和私人收藏。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主要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祭侄文》、《千字文》、《九成宫醴泉铭》等。

其中,以《兰亭序》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名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在国内外书法市场上一直都是备受追捧的对象。

他的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据统计,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广受欢迎,多种作品都取得了天价的成交,成为书法艺术市场中的龙头。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师,他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艺术收藏领域中最具吸引力和投资价值的艺术品之一。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祭侄文》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兰亭序》,这是他在417年(当时已经过世)写给当时的琅琊王司马徽的一篇行书作品,记录了他与朋友们在兰亭举行的饮酒赏景的经历。

王羲之最出名十首诗

王羲之最出名十首诗

王羲之最出名十首诗1、王羲之的《兰亭诗二首·其一》:相与信可乐;三春三月三,气和风景好。

相与修禊事,乐乐无懊恼。

这首诗是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所写,描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集会的欢乐;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体现了集会中人们的心情愉悦。

2、王羲之的《兰亭诗二首·其二》:临川集锋颖;流觞曲水旁,临川看笔颖。

茂林修竹间,悠然心神往。

这首诗是王羲之在兰亭集会后所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时光飞逝的感慨;其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体现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和超脱。

3、王羲之的《答许询诗》:争先非吾事,静躁不同往。

我今已古稀,两鬓霜白染。

人生如梦短,珍惜当下时。

这首诗是王羲之回答许询时所写,描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其中“争先非吾事,静躁不同往”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心境。

4、王羲之的《从妹帖》:顷疾笃勿药,人命危浅,可为酸鼻。

妹将去我久,思之痛深。

愿你善自珍重,福寿康宁。

这篇短文是王羲之写给从妹的一封信,表达了对从妹的思念和问候;其中“顷疾笃勿药,人命危浅,可为酸鼻”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关心和忧虑。

5、王羲之的《题甘蔗帖》:食之则甘,舍之则贵。

甘蔗甜美,珍重每一口。

这篇短文是王羲之题在甘蔗纸上的诗,描述了甘蔗的甜美和作者的欣喜;其中“食之则甘,舍之则贵”表现了作者对甘蔗的珍视和喜爱。

6、王羲之的《游目帖》: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

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这篇短文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表达了对风景的欣赏和游历的愉悦;其中“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敏感和热爱。

7、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夫书字贵明言,明言则表里洞达。

笔画之间,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这篇短文是王羲之关于书法笔势的论述,涉及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其中“夫书字贵明言,明言则表里洞达”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8、王羲之的《黄庭经》:上洞虚无,修炼身形及诸尘。

道家养生,清净无为,自在逍遥。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老子,世称王献之,晋朝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是晋朝著名的“七子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生于江苏苏州,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王珣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为人谦和有礼,并有较高的地位。

王羲之的母亲钟皓儿也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女子,她对王羲之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王羲之自幼聪慧,善于学习,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文学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涉及诸子百家,尤其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

同时,他也广泛涉猎历史、地理、诗词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学识素养。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非常高,尤以行书和草书著称。

他的书法兼具笔力雄健和书法风格独特的特点,犹如雄风煦日,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以清澈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了兰亭风景的美感,犹如置身其中。

同时,他在作品中精妙地运用了布局和构图的技巧,使整幅作品既有层次感又能突出主题。

《兰亭序》以它的卓越艺术成就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被广泛传颂。

除了书法,在文学方面,王羲之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的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情感真挚。

他的文学作品崇尚自然,追求真理和美的结合,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的诗文流传至今,为后人所钦佩。

在王羲之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也是一位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关心民生,尤其是贫苦人家的生活。

他经常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他还倡导时尚,鼓励年轻一代追求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王羲之晚年居住在洛阳,享有盛誉。

他的家塾聚集了众多文化人才,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一时,而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书法创作。

王羲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艺术与人生的交融。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分。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1. 入木三分王羲之小时候,曾在家里的庭院里看到一棵老树,树干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他用刀在树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用水墨涂在上面。

几天后,他再次来到这棵树前,发现他的名字已经被水墨印在了树干上,而且字迹非常清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 洗砚成池王羲之曾经在洗砚时,不小心将一块墨砚掉进了池塘里。

他觉得这块墨砚非常珍贵,于是决定将它捞回来。

可是,池塘里的水非常浑浊,墨砚已经看不清楚了。

王羲之决定将整块池塘的水都换掉,以便找到那块墨砚。

最后,他在池塘边找到了那块墨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3. 与鹅论道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养了一群鹅。

他发现这些鹅在吃东西时,总是排成一列,整齐划一。

于是,他开始尝试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善于总结经验。

4. 金戈铁马王羲之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一位客人的坐骑非常雄壮。

他对这位客人说:“你的马真是金戈铁马啊!”那位客人回答说:“这匹马其实并不出色,只是我骑得好而已。

”王羲之深以为然,从此更加注重书法的内涵和气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美。

5. 临池学书王羲之年轻时,曾经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关于书法的书籍。

他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决定下定决心学习书法。

于是,他每天都会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直到天黑才回家。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

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

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

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

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

”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

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

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

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

王羲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

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

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

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

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

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

”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

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

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

复授护军将军。

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

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其任率如此。

尝诣门生家,见棐(fěi通“榧”,树名)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

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

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时刘惔(dàn)为丹杨尹,许询尝就惔宿,床帏新丽,饮食丰甘,询曰:“若此保全,殊胜东山。

”惔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保此。

”羲之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

”二人并有愧色。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参考译文】王羲之刚出仕时担任秘书郎,后来又被授予护军将军的职务。

后来他又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太守,未被准许。

改而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郡确一个独身老妇养了一只鹅,很会吗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带着亲友乘车前去观赏。

老妇听说他要来,便将鹅杀了烹煮款待他们,使得王羲之叹惜了一整天。

山阴县有一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羲之前往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持要买。

道士说:“您为我书写《道德经》,可以把整群鹅都送给您。

”王羲之欣然写完《道德经》,然后将鹅群装入笼子带回家,很是快乐。

他为人任性真率如此。

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菜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

后来这些书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这个门生惊怒懊丧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碰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

他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

老妇起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铜钱啊。

”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

后来,老妇又拿了一些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

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以上的例子。

王羲之每每自我评价说:“我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假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该说跟在他后面。

”他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面临水池练习书法,竟然将池水都染成一片黑色,假如让我也像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我的造诣未必就在他的后面。

”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情,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

他曾经以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庾亮的弟弟庾翼看到之后深为叹服,因此给王羲之写信说:“我过去曾收藏张伯英的十幅章草书法作品,战乱时南渡长江情况狼狈结果全部丢失,经常感叹精妙的真迹永远也见不到了。

忽然观赏到足下回答家兄的书信,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让我感觉到过去张氏的作品风貌又在眼前。


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建康东面各郡的人士尽情游赏山水,以射鸟钓鱼为乐。

又与道士许迈一起采用服食养生之法,不惜跋涉千里去收集矿石类药物。

同时遍游东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会因快乐而死去。

,’谢安曾经对王羲之说:进入中年以来,容易为情感伤心,与亲友分别,总是要难受好几天。

,’王羲之回答说:人接近晚年,自然会有这种情形。

最近我依赖丝竹音乐来融化宣泄心中郁积的情感,又总是害怕儿子们察觉,会减少我欢乐的趣味。

”朝廷考虑到他的誓言坚决,也不再征召他为官了。

当时刘惔(dàn)为丹杨尹,许询曾到他那里借宿,床帏崭新又漂壳,饮食丰盛又甘美。

许询说:“如果能保有这些,比在东山隐居强多了。

”刘惔说:“你如果认为吉凶可以由人自己决定的话,我又怎么会保有这一切?”王羲之当时在座,说:“假使巢父、许由碰见稷、契,应当没有你们这样的对话。

”刘、许二人听了,脸上都生出惭愧的神色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