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共29页文档
中西方哲学对比

中西方哲学对比关于中西方哲学的分析与对比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中西方哲学对比

S o c ia l c o n d itio n s
• It w a s d iffic u lt fo r th o s e c o u n try to b e a u n ifie d c e n tra liz e d (中央集权制 )c o u n try • C ity -s ta te s y s te m a n d d e m o c ra c y ( 城邦制和民主制) c re a te d th e n e c e s s a ry s o c ia l e n v iro n m e n t .
代表人物
康德(( Hegel 1724 1770 —1804 — ) 1831)
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 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 人,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 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 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 (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 (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 (1790年)。
隋唐佛学
禅宗 天台宗
隋唐佛教,承汉魏以来数百年发展之结果,五 花八门,演为宗派。且理解渐精,能融会印度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 之学说 ,~ 自立门户 ,如天台宗、禅宗,盖可谓 顗(531 597)。因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 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 为纯粹之中国佛教也。 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 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智钑注有《法
T h e c o n d itio n o f d iffe re n c e s
• N a tu ra l c o n d itio n s • S o c ia l c o n d itio n s
中西方哲学对比 PPT

TEXT 01 TEXT 02 TEXT 03 TEXT 04 TEXT 05 TEXT 06 TEXT 07
TEXT 01 TEXT 02 TEXT 03 TEXT 04 TEXT 05 TEXT 06 TEXT 07
•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ctive and the individual ,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group and the moral, the western philosophy take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utility.在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方面, 中国哲学重视群体与道义,西方哲学重视个体与功利。
• In the aspect of dialectics, Chinese philosophy focuses on dialectical thinking, western philosophy focuses on logical thinking. 在辩证法方面,中国哲学侧 重于辩证思维,西方哲学侧重于逻辑思维。
• In application of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harmony,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western philosophy emphasis on competition, "man can conquer nature".在哲学的应用方面,中国哲学 重视和谐,“天人合一”;西方哲学重视竞争,“人定胜天”。
中西方哲学对比

TEXT 01 TEXT 02 TEXT 03 TEXT 04 TEXT 05 TEXT 06 TEXT 07
Origin 起源
• In view of the world, Chinese philosophy focuses on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在世界观方面,中国 哲学侧重于人生观,西方哲学侧重于知识论。
• In the aspect of dialectics, Chinese philosophy focuses on dialectical thinking, western philosophy focuses on logical thinking. 在辩证法方面,中国哲学侧 重于辩证思维,西方哲学侧重于逻辑思维。
中国有广袤和肥沃的土地 , 以农耕文明为主要文明 , 而且当 时的中国文化是先进文化,其周边文化对其影响较小 , 中国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和完善的结构。中国哲学便表现成一种 封闭的自我发展的哲学,具有稳定性。
TEXT 01 TEXT 02 TEXT 03 TEXT 04 TEXT 05 TEXT 06 TEXT 07
中西哲学比较

中西哲学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关于理性和情感的比较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与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相似,一个是孕育古希腊时期思想萌芽的人物,另一个是传道于春秋战国时期,故两人均被称为中西方思想的鼻祖。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都不是超世俗的,而是着眼于人的生活和人伦道德,寻求人生的最高准则。
下面就谈谈苏格拉底与孔子关于理性和情感方面的不同的观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又提出孝为仁之本。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虽然是出于孔子的学生,但是也就更能体现孔子的思想核心“仁”。
孔子很重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认为这是最基本的。
但孔子的仁爱并不只停留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上面。
孔子还提出“泛爱众”,“泛爱众”的前提是要爱自己的亲人,在此基础上再去爱其他人。
这就是“爱有差等”,孔子肯定它,是因为人一生下来遇到的首先是自己的家人,在家人的关爱下,产生了对家人爱的情感,孔子在血缘关系下发现了人的道德情感,又在此基础上学会了对他人的爱,对生命的关怀。
因此,孔子认为情感才是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但是苏格拉底的想法却恰恰与孔子相反。
他强调理性知识才是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
提出了只有懂得善的知识,才能够行善,理性的知识才是至善。
苏格拉底把智慧和知识引进了道德领域,认为知识的真伪与否是判断是非和善恶的标准。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之所以为美德,是因为对于事物的本性和善的认识,要获得美德和要行善就必须关于美德和善的知识。
苏格拉底通过“美德即知识”将人的道德本性直接建立在人的人的认知之本性的基础上,明确肯定理性知识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决定作用。
在普罗太戈拉篇中,苏格拉底和普罗太戈拉关于美德和知识进行了讨论。
苏格拉底提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道德观。
一种不是知识主导人的行为,而是快乐、害怕、痛苦等主导人的道德观,另一个知识主导人的行为。
苏格拉底彻底否认前一种道德观。
中西哲学文化比较

(4)哲学说到底是人本身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西方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的看法,然后是对人生的看 法。(苏格拉底除外)但是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总趋势 向中国古代哲学倾斜。
中国:首先是对人生的看法,然后是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2、哲学的最高命题
(1)传统哲学认为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究 竟思维第一性还是存在第一性的问题。 (2)辜正坤认为幸福观,人生观是哲学的最高命 题。即,什么样的生活最值得人去过。
把快乐的香水喷洒在别人身上时,总有几滴溅到自己。
快乐有一点像感冒——传染得很快。
二、中西哲学源流性质比较
(一)西方哲学与科学同源
西方哲学与智性科学(智性科学是指一种比量性的科学,数理性 的科学,工具性的科学,以外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同源。强调 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与征服,试图找到自造自然的答案。 表现:西方的大哲学家除了苏格拉底之外几乎同时是科学家 (古希腊的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阿那萨科拉斯) 笛卡尔:哲学家,几何学家,光学,解剖学,光学 斯宾诺莎:神学家,哲学家,光学家
3、实证主义
主张不再讨论心物关系问题,以“实证知识”和“实证事 实”来取代物质和精神的问题。 (三)作者在心物问题上的观点
心物一体论(气功)
五、中西哲学中的真理观
(一)中国人的真理观 1、真理只有一个,道路只有一条。 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3、作者认为真理是一元的,同时又是多元的。 4、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宋明理学创始人邵雍自称安乐先生,乐见善人, 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意,为快乐人。 (4)禅宗的《六祖坛经》,有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 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 念离境即菩提。” 凡夫就是佛,烦恼即菩提。你的前一个念头愚昧而不觉 悟,你就是凡夫,你的后一个念头觉悟了,你就是佛; 你的前一个念头执著于尘世的假象,就是烦恼,你的后 一个念头离开了尘世的假象,就是菩提。 (5)康有为也是主乐派哲学
哲学思考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

哲学思考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生活意义和智慧的学科,展示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本文将以东西方哲学思想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和哲学观念。
一、哲学的定义和目的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哲学被视为一种学术体系,具有思辨性和揭示性的特点。
东方哲学更注重实践和对人类生活的指导作用,目的在于寻找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相对而言,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和逻辑的思考方式,目的在于通过推理和分析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二、人的自我和世界观东方哲学强调个体的融入和谐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以及宇宙的和谐关系。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共通性。
而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三、思维方式和方法东方哲学更趋向于启发式和直觉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看到问题的多重面向和多种解决途径。
中国哲学注重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注重道德和伦理的道路。
而西方哲学更多以逻辑推理和实证观察为基础,强调科学方法和实验的验证。
四、价值观与伦理东方哲学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德观念的培养和遵守,以及对他人和社区的尊重。
这反映在中国儒家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思想中。
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体之间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五、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东方哲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更趋向于循环和整体性,认为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回归过程。
西方哲学则更多地关注线性的时间观念和有限性,追求线性进步和个体历史的发展。
六、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东方哲学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
西方哲学流派则涵盖了古希腊哲学、现象学、实用主义等,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尼采等。
总结起来,东西方哲学思想在定义、目的、人的自我和世界观、思维方式和方法、价值观和伦理,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而这些差异也是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产物。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思想的来源和意义,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中西方文化比较 哲学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关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论述,自19世纪以来就陆续有人论及。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认识不同,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试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
一、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特点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
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以社会群体作为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
肯定社会群体的价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一切价值和意义皆是由社会群体派生出来;相反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
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
一切对个体有用的东西,如果不把它纳入到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中就得不到价值肯定。
个人不但不是独立的价值实体,也没有衡量、评价价值的独立地位。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个性、尊严、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偶然的。
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脐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于是以天下为归依的“孝”,“忠”便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中国人看重的是“别人会怎么看”。
中国人不重在讲个人,而重在讲人伦,人伦是人与人相配搭的关系。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人关系中来确定人的位置。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
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构成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立足点。
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
”换句话说:“我的一切由个人负责。
”个人主义所强调的是,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本位,或者说个人是始点、核心和目,,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