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联系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研究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危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经济危机的发生会对社会经济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危机的根源和应对方法。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对经济危机的研究,并总结一些常见的危机案例和应对策略。

一、经济危机的定义和分类经济危机是指经济活动中的系统性崩溃或大规模下滑。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危机通常被分为两类: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

1. 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体系中的机构或市场出现严重失灵而导致的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通常与金融市场的崩溃、银行业的风险暴露以及信贷紧缩等因素有关。

一个著名的金融危机案例就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由于房地产市场崩溃和次贷违约,全球金融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

2. 实体经济危机实体经济危机是由于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严重问题而导致的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通常与生产、消费、就业等实体经济的下滑有关。

一个著名的实体经济危机案例是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由于股票市场崩盘和生产领域的萎缩,美国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二、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影响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很多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性问题、政策失误、金融市场的失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1. 结构性问题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当、市场失灵、政府干预过度等,都可能成为经济危机的根源。

例如,经济中的垄断现象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进而造成经济增长的不稳定。

2. 政策失误政府的政策失误也是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执行都可能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政策制定者在经济衰退时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将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

3. 金融市场的失灵金融市场的失灵也会引发经济危机。

金融市场泡沫的破裂、信贷的紧缩以及银行业的风险暴露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经济陷入衰退。

例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和金融市场的失灵导致的。

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联系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联系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联系2012年6月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者听到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这两个词汇,08年在美国全面爆发的次贷危机,使得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数家顶级国际金融机构受到牵连甚至破产,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金融危机及其危害性,而之后牵连出的全球经济危机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回顾了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泡沫和经济危机,从⼀一些基本的表面现象深入,揭示内在关联,试图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这两个常用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阐明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以及联系。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区别联系2008年,美国全面爆发次贷危机,使得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数家顶级国际金融机构受到牵连甚至破产,这次巨大的损失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金融危机及其危害性,而之后牵连出的全球经济危机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危机,什么又是金融危机呢?两者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首先,金融危机和经济是有区别的。

“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的系列活动的总称,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

常常随之而来的信用紧缩,是⼀一种货币需求快速增长大于货币供给的状况,主要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预期更加悲观,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趋势,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股市暴跌有时也是⼀一种金融危机。

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股价下跌,资金供给不足,流动性低,并引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动荡。

就美国次贷危机而言,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货币信用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被无限放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带来了货币信用供给与支付能力间的巨大缺口,最后严重偏离了现实产品市场对信用的有限需求。

20世纪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20世纪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20世纪的金融危机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桦1200800675摘要:首先笔者想对这个题目进行一点简要的解读。

题目分量部分,第一是20世纪的金融危机,我会对发生在20世纪的比较突出的几次金融危机进行一个梳理;第二部分是发生在20世纪的金融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解读完题目,这篇文章的重心就放在讨论了最新一次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问题上,并且着重谈了在这次危机中国所受到的影响,以及面对这场危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关键词:20世纪次贷危机一自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

进入工业时代后,经济、金融危机始终伴随着人类经济发展间歇性爆发。

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重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主要包括: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

随着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一场毁灭性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并在一些国家持续十年之久。

大萧条期间,美国最高失业率达到25%,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失业率一度接近30%。

美国经济在1933年陷入谷底,工业产出下降到衰退前的65%。

1973年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对美国等国实行石油禁运,同时联合其他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导致石油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在主要工业国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超过20%。

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

自20世纪60年代起,拉美国家大举外债发展国内工业,外债总额在80年代初超过3000亿美元。

1982年,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触发了震动全球的“债务危机”。

债务问题严重阻碍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拉美国家1988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00美元,退回到70年代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在持续数年的过度增长后,开始出现灾难性下跌。

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

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

一、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金融最初只是扮演着商品交换中介工具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丰富,目前已是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的最大作用是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市场通过聚集资金、引导资金流向,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也正是由于金融的这种功能,当存在市场失灵,并且这种失灵的影响积聚到一定程度后,金融市场导致资源配置偏离合理状态的结果也是十分可怕的,通常会以爆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极端形式,以资源浪费的巨大代价实现资源配置重新调整。

.金融危机的实质是经济危机,因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

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对应着的是实体经济中的各种资源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经济活动。

因此,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聚集与流动就意味着实体经济中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着金融市场资金的流向,而金融市场的运行也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规模、速度与效益。

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就一定繁荣。

同理,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就一定会反应到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恐慌,也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

现实中,金融还会通过加速与减速效应,对经济增长与衰退产生倍增的影响。

在金融与经济如此密不可分的现代经济中,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危机的震波总是最先反应到敏感的金融市场。

然而,金融危机只是经济危机的表象,金融危机的背后是不可抗拒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最一般的理解是,由于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不足所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经济骤然衰退。

GDP=C+I+G+X,从这个经济增长的公式可看出,生产与消费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环节。

经济持续运行的基本条件是经济总产出与居民消费支出和企业及政府投资支出之和相等。

居民消费支出是由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意愿决定的,而企业或政府投资支出是由企业盈利的目标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在经济增长的上升时期,投资回报高,企业生产有利可囝,经济增长加速,就业充分,居民收入增长,居民消费支出与企业投资支出增加。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经济危机是指整个经济体系出现严重的不稳定和下滑的状态,而金融危机则是指金融市场出现的严重不稳定和下滑的状态。

下面我将分章节回答这个问题。

一、经济危机的定义和特征经济危机是指整个经济体系出现严重的不稳定和下滑的状态。

经济危机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放缓或停滞,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增多,财政赤字扩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

经济危机的发生往往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社会稳定性下降、政治风险上升等。

二、金融危机的定义和特征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出现的严重不稳定和下滑的状态。

金融危机的特征包括:股市下跌、汇率波动、信用危机、银行破产等。

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企业破产增多、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

三、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金融危机往往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导致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等经济危机的特征出现。

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也会加剧金融危机的发生。

经济危机的出现会导致企业破产、信用风险增加等,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的爆发。

四、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相互关联的案例。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银行破产,股市下跌等,进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企业破产增多,失业率上升等经济危机的特征也相继出现。

总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密不可分的。

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也会加剧金融危机的发生。

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威胁,维护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比较研…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比较研…

比较研究: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引言经济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

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各国都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

本文将对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危机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并借鉴历史经验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1. 背景介绍1.1 两个时期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即大萧条)起源于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随后迅速蔓延到全球。

此次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困。

而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起源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引发的金融系统崩溃,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1.2 两个时期的影响范围大萧条是一次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

2. 经济因素比较2.1 金融体系2.1.1 大萧条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金融体系遭受重创。

银行倒闭、信贷市场冻结等问题导致了货币供应的紧缩,使得经济更加衰退。

2.1.2 当前金融危机相比之下,当前的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金融体系更为健全。

尽管金融系统遭受了剧烈冲击,但得益于政府的干预和监管机制的改进,金融体系的恢复速度相对较快。

2.2 货币政策2.2.1 大萧条时期在大萧条时期,美联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货币政策反应较为迟缓,导致货币供应紧缩,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2.2.2 当前金融危机相比之下,当前金融危机中,美联储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等手段,美联储试图刺激经济复苏,并减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3. 政府应对措施比较3.1 支出政策3.1.1 大萧条时期在大萧条时期,政府采取的政策主要是紧缩性的,即削减支出和增加税收。

然而,这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衰退。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一、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含义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

这些金融指标,最显著的就是金融行业的资产负债率的恶化,比如银根的紧缩,表现为短期利率的走高。

每当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银行都不愿把钱借给企业和个人;同时,银行之间相互都把自己的口袋掖得紧紧的,想要借钱的话,就得付很高的短期利息。

由于资产负债率的变化,最终导致从最弱的金融机构开始一个个倒闭,最后波及到大批金融机构。

现在来看,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几种类型。

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才有货币危机,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一国货币大幅贬值,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而投资者大幅度撤资,最终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债务危机也是金融危机,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大量向国外银行贷款,结果他们没有把钱用在促进生产上,而用在短期不能产生效益的公共工程上,就导致这些国家借的钱还不回来,使国家的信誉极大下降,产生债务危机;还有银行危机,早期在中央银行没出现之前这种危机是经常出现的,一旦储户对银行产生信用危机的时候,就开始出现挤兑,一挤兑银行就无法完全清偿债务,最终导致破产,这种经常性的银行危机促使了后来各国中央银行的出现。

现在来看,大多数金融危机都是从某一方面触发(国际收支、债务,也可能是银行体系内部),但最后都演化成一种综合型或混合型的危机。

目前所发生的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引起投行危机,投行危机再引发银行体系危机,然后再进一步引发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危机。

金融危机一般都转化为经济危机,除非采取的措施比较好。

因为当金融体系发生危机时,商业银行为求自保不愿把钱再贷给企业,这样就导致实体经济资金链的断裂,从而引发实体经济的危机。

其结果表现为工厂的大批倒闭、大量人员失业,引起社会的恐慌和萧条。

这次美国所发生的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现在逐步转化为向实体经济全面的渗透,由于这种危险的存在,将会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产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体现的联系与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体现的联系与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体现的联系与发展1.引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金融市场崩溃、国际贸易急剧下滑、消费萎缩、失业率上升……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让人们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产生了质疑。

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事件面前,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体现的联系与发展,以更好地认识这一事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影响。

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从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到2008年的金融市场动荡,再到全球经济陷入衰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严重的危机?其中的联系又是如何导致全球经济的混乱?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来进行剖析。

3.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化的联系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发展也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全球资本市场的相互联系、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国际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等,在危机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们需要对这些联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探讨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4.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监管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定程度上也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监管问题有关。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不平衡、审计公司的失职等问题,都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在探讨金融危机的联系与发展时,我们也需要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监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5.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与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出了全球经济体系的一些结构性问题。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发达国家和发展我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金融体系的失衡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和思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何种程度上凸显了这些问题?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我们又该如何化解这些矛盾?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分析金融危机联系与发展时更深入地进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联系2012年6月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者听到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这两个词汇,08年在美国全面爆发的次贷危机,使得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数家顶级国际金融机构受到牵连甚至破产,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金融危机及其危害性,而之后牵连出的全球经济危机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回顾了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泡沫和经济危机,从⼀一些基本的表面现象深入,揭示内在关联,试图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这两个常用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阐明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以及联系。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区别联系2008年,美国全面爆发次贷危机,使得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数家顶级国际金融机构受到牵连甚至破产,这次巨大的损失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金融危机及其危害性,而之后牵连出的全球经济危机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危机,什么又是金融危机呢?两者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首先,金融危机和经济是有区别的。

“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的系列活动的总称,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

常常随之而来的信用紧缩,是⼀一种货币需求快速增长大于货币供给的状况,主要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预期更加悲观,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趋势,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股市暴跌有时也是⼀一种金融危机。

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股价下跌,资金供给不足,流动性低,并引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动荡。

就美国次贷危机而言,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货币信用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被无限放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带来了货币信用供给与支付能力间的巨大缺口,最后严重偏离了现实产品市场对信用的有限需求。

当这种偏离普遍地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时,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而“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

就此而言,“经济”是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个结果,“金融”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某个过程。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

主要表现是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

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

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

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因此,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区别在于:第⼀一,他们的成因不同,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而经济危机主要是基本面出现了问题,是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的结果,是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需要的结果,比如,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萧条),比如,信用扩张带来的过度需求。

第二,他们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

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

金融危机,通常是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这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而经济泡沫,通常又是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是经济不合理繁荣的结果。

经济危机往往是跟随金融危机而来。

金融危机发生时,信用紧缩,大批银行面临挤兑压力;随着通货紧缩,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实体经济放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第三,他们的后果也不尽相同。

金融危机的后果有进出口行业受到巨大冲击;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世界经济下滑;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

经济危机的后果有国民经济开始调节和经济恢复;政变、政党、政策的巨变;战争,关于显形和隐形地争夺资本,资源;几万至几千万人失业,失业人群也就是新生产业的主导力量,比如大学生的失业会激发知识性的成长;国家的主要依赖群体变化。

从本质上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劳动分配的不公平。

市场体制具有两极分化的弊端,自由竞争自由分配⼀一方面会提高生产力,但也会导致劳动成果的不均衡分配。

不均衡分配,是符合规律的,而且是公平的,就像羊吃草,狼吃肉⼀一样,有多大能力得多少钱,享受哪种质量的生活,但是当狼连草都想霸占了得时候,那经济危机就来了,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这次经济危机是由次贷危机造成的,但是次贷危机的根源是大量的资本无法创出利润,所以,资本家鼓吹贷款,甚至贷款给那些次级贷款人来产生虚假的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导致虚假繁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经济泡沫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这两者又是有紧密联系的。

只要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都存在经济周期,都会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

⼀一百多年来人们作过各种尝试,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马克思的办法是干脆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转为计划经济,的确可以解决经济危机问题,但计划经济事实上造成的后果比经济危机还要不堪设想。

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代表人物凯恩斯,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不过还没有到要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么极端的地步,他主张主要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凯恩斯主义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是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诱导了投资,增加总需求,但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作为支持,而加大货币的发行量是最常用的手段,当经济总量到达顶峰之后就不再增长了,结果是经济停滞不前再加上通货膨胀,于是就“滞胀”了,这正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经济是实物与实体,金融有衍生与虚拟,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和传导,金融是经济的基础和先导,是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也是金融的力量所在。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是发展趋势,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金融国际化之于经济全球化,从表象和正面作用看不⼀一定明显,而从本质和负面作用看则会深刻些。

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以后,最早发生的是金融危机,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是金融事件,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的是金融问题,特别是二战后连续爆发的多是金融危机。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无处不映衬着早期金融危机的影子,金融的负面力量展示了金融国际化的强大威力,在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表明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的动力在于金融国际化。

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下历史上著名的几次经济泡沫和经济危机。

荷兰郁金香交易泡沫。

荷兰在推翻西班牙统治,在独立后不久,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就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刚刚传入荷兰的郁金香,花开惊艳,培植困难,供给有限,价格昂贵。

1634年,郁金香商人组成行会,控制郁金香市场,推出郁金香买卖合同,买进卖出要收取交易费用。

人们看好郁金香的价格前景,纷纷购入郁金香合同;投机商囤积居奇,推高郁金香市价。

1636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开设郁金香交易,然而当年的郁金香球茎收获量不大,无法满足购买者和投资者需求,交易所索性推出了下⼀一年收获季的郁金香球茎卖盘,郁金香遂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期货产品。

期货产品是竞价交易,可以买空卖空,合同频繁转手,价格节节推高,吸引了欧洲大量资金入市,而获利者随时套现出局,引起郁金香价格三次暴涨暴跌。

第二年郁金香种植季来临,意味着交货时间将近,合同持有者突然发现郁金香实物并无偌大价值,而合同供货商赫然顿悟本无那么多郁金香可供,加之获利抛售者特别是获利离场者增多,市场突然出现大量抛盘,引致股民恐慌,价格直线下降,2月4日突然崩盘。

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绝郁金香上市交易。

⼀一年后,荷兰政府限定买主支付合同价款的3.5%后可中止合同,导致合同买方已付款者或合同卖方未收款者最终承担合同价款96.5%的损失而黯然收场。

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泡沫。

约翰·劳(John Low)出生于英国爱丁堡的⼀一个银行世家,精通金融业务并有专著,但在决斗中由于致人死命而亡命欧洲大陆。

法国路易十四去世后,奥尔良公爵任摄政王,辅佐年幼的路易十五施政,包括设法偿还累积日久的巨额债务。

法国摄政王赞赏约翰·劳关于设立银行发行纸币偿还债务的设想,特许他于1716年5月设立“通用银行”(Banque Genarale),并开始发行纸币,可以作为支付手段,随时兑换硬币,帮助政府摆脱财政困境,从此大量纸币流入市场。

1717年8月,约翰·劳获准实施策划已久的“密西西比计划”,即政府债务与公司股权互换计划。

法国政府准予约翰·劳设立“密西西比公司”,并授权专营法属北美殖民地——密西西比河流域路易斯安那州的贸易和加拿大的皮货贸易;政府通过通用银行发行纸币,纸币持有者购买政府债券,政府收回纸币或兑换硬币偿还债务;政府支持密西西比公司发行股票,申购者要用政府债券购买股票,欧洲很多国家的股民抢购股票,股票得以若干倍的溢价发行,套回大量政府债券向银行兑换纸币,进而用于公司周转和盈利。

法国政府赞许约翰·劳的功绩,连续授权密西西比公司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法国东印度公司属地进行贸易,兼并法国东印度公司并垄断东南亚贸易,设立塞内加尔公司对非洲开展贸易;密西西比公司则向政府支付巨额资金,获取了为期9年的皇家造币权和国家税收征收权以及烟草专卖权等,换回源源不断的利润,推动公司股价不断上涨,股票价格远远超过实际价值。

1718年,法国政府将通用银行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Banque Royale),约翰·劳继续把持银行,纸币发行量远远超过实际需要量,纸币难以兑换硬币而贬值。

密西西比公司(辖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1719年4月是每股400里弗尔,公司于当年9月和10月连续3次共发行30万股股票,每股发行价高达5000里弗尔,用于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

三次股票发行都是⼀一抢而空,很快被炒到每股18000里弗尔。

政府用以偿还国债的纸币旋即流回股市,随后又为配合股票投机而虚增的货币需求继续增发纸币,形成纸币发行推高股价的恶性循环和股价带动货币发行的通货膨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