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阳向洛阳【答案】(1)回头(2)D【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一、(2019·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ɡǔ):做买卖。
②召(shào)忽:齐人。
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词的含义。
(1)吾始困.时困:____________(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谋:____________(3)知时.有利不利也时:____________(4)吾尝三战三走.走: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1C.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D.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二、(2019·江西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根据第一段中的“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可知他表演技艺多端,惟妙惟肖,形神兼具。由此可推知他必定是请了很多人教他唱戏,才有了如此水平。也可以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根据第二段中的“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可知其唱戏妙天下,多扮演丑净,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人们欣赏他的技艺,于是就会多次请他来唱戏,花尽了家财。言之有理即可。
范式进入官场当了郡功曹。后来元伯生了重病,元伯快死时,叹气道:“真遗憾,没看见我的生死至交!”不久元伯就死了。范式忽然梦中遇见元伯向他喊道:“巨卿,我在某天已经死了,要在某个时候下葬,永远回到地下了。你没有忘记我,但我们地下人间,大概(我们)再也不能相见了!”范式恍然之间醒了,又悲又叹,眼泪都流下来了,就把情况全部告诉了太守,请求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不相信,但是不愿意违背他对友情的感情,答应了范式的请求。范式穿上会见朋友才穿的衣服,在元伯下葬那天,骑马飞奔赶去送葬。还没等他赶到,下葬的队伍就已经出发了,棺材抬到墓穴旁边后,将要安放到墓穴里,可灵柩却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去。元伯的母亲抚着棺木说:“元伯,你难道还在盼望什么吗?”于是放下灵柩,不多会儿,果然看见有人驾着素车、骑着白马哭号着赶来。元伯的母亲望着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巨卿到了之后,轻敲着棺木说:“你去吧,元伯!死和生是不同的道路,从此永别了。”参加下葬仪式的有一千多人,全都为此流下眼泪。范式趁势牵着绳子在前拉着,灵柩在这时才能向前。范式最后留下来住宿在坟墓旁边,在坟旁栽下树木,之后才离开。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担心,忧虑。
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2020年中考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人物篇)含答案

2020年中考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人物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李承之传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
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
性严重,有忠节。
从兄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
那守任情执法,人莫敢忤,承之独有所作假然力争之。
守怒曰:“曹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回实词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
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评文字,得召见。
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
”改京官。
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铁,今以命汝,异恩也。
”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九》,有改动)【注释】①曹掾(yuàn):汉朝三公府和郡县各曹主官的通称,正为掾,副为属或史。
文中代指下属。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辞.不受()(2)人莫.敢忤()(3)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4)神宗语.执政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而.中进土第而.山不加增B.公自为之则.已则.汉室之隆C..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徒以.有先生也D.今以命汝,异恩也.当余之从师也.第1页共10页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1分)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①也。
为楚怀王左②。
博闲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今,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最新部编中考真题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版)1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4天打卡计划第十一天课外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外阅读(2022·浙江绍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陈继儒漫游潇溪(今嵊州下王镇小溪村)所作《胜游记》,完成后面小题。
胜游记[明]陈继儒余癖于山水之趣。
戊辰春暮,拟为石梁、雁荡之游,道经于剡,将览右军之池,并康乐覆卮所。
清妙秀异,杜工部之语不虚也。
行一舍许,见其峰峦叠翠,涧水潆回,乔松壮谷口,古柏郁溪头,依稀盘谷,仿佛辋川,徘徊久之,不忍离去。
方眺览.间,遇一矍叟,黄发台背,逍遥山径,诚.葛天氏①之民也。
余揖询其地,知是潇溪。
居虎豹,偃虬龙,佳哉胜地。
忽一童子把.竿垂钓,余私计曰:“是儿器宇不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②。
”童子罢钓揖予,登堂洗爵、奠斝③,宰鸡款予。
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
觌④其貌,骯髒⑤矍铄;味其语,正大光明;论世则议切事务,谈道则奥彻玄微。
猗欤休哉⑥!真世不易觏⑦者也。
尔时夜分就寝,余思良士不寐,爰⑧成四韵以纪胜概⑨,云: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
云山纵意权⑩为主,富贵惊人懒挂心。
珍馔饷宾情已厚,交情一面意何深。
葛巾野服蒲葵扇,自在溪边五柳⑪阴。
韵成东白,主复延.余就席,载续四韵:风尘鞅掌⑫最羁人,谁更清闲憩此身。
梦醒北窗书千卷,兴饶东郭酒三巡。
谢安门外春常静,五柳庭中月自新。
任尔纷嚣当面起,斟瓢仙子正颐神。
主宾话别,束装就道。
主君谓谁?徐君以圣也。
童子谓谁?其孙佩元也。
良辰难得,胜地不再,乃记之以志不忘。
【注释】①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据说他的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语出《晋书·王衍传》,“宁馨儿”后为小孩的美称。
③爵、斝jiá:古代酒器。
④觌dí:见;⑤骯髒kǎng zǎng:刚直,不屈不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未穷青之技________(2)文中画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B.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C.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D.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答案】(1)等到;未尽,即指没有学完(2)D(3)①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解析】【分析】⑴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及:等到;②句意: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
穷:尽。
⑵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所以其停顿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故选:D。
⑶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①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句意: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乃,于是、就。
谢,道歉。
归,回去。
句意: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⑷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主要用语言劝说,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一句表明秦青没有用语言劝说,而是通过高超的演唱水平,让薛谭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安心求学。
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开卷有益“的道理,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薛谭的变化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
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
故答案为:⑴① 等到;② 未尽,即指没有学完。
⑵D;⑶①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⑷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⑷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探究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再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探究启示或道理。
【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
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
②下:即为胯下。
③蒲伏:同“匍”。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 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 三秦、河南,古地名。
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 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B.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C.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D.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 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 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1)C(2)C(3)A(4)①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②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解析】【分析】⑴C:“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表述错误,古时的“河南”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跟现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