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适合性检测方法
驾驶员岗前身心状况自查应检项目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驾驶员岗前身心状况自查应检项目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驾驶员的岗前身心状况自查对于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从事汽车驾驶职业的人员,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稳定的心理状态,以确保自己在驾驶中的专注度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本文旨在总结驾驶员岗前身心状况自查应检项目,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驾驶员岗前身体状况自查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视力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良好的视力是驾驶员保持道路安全的基本条件,可以通过测量裸眼视力和对远近视力的检查来评估驾驶员的视觉情况。
其次,听力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驾驶员需要通过听觉获取道路上的声音信号,因此正常的听力状态对于避免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应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以了解驾驶员的身体状况和反应能力是否正常。
另一方面,驾驶员的心理状况自查也不容忽视。
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驾驶员需要保持高度集中和心理稳定,以应对突发状况。
因此,心理状态的自查也应成为岗前检查的重要内容。
这可以包括对驾驶员的压力抗性、情绪管理和应对能力的评估。
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也需要被纳入心理状况自查的范围。
综上所述,驾驶员的岗前身心状况自查应检项目包括身体状况自查和心理状况自查两个方面。
通过对驾驶员的视力、听力、神经系统功能、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能够保证他们具备适应驾驶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进而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介绍本文的内容和目的,概述驾驶员岗前身心状况自查的重要性,并简要概括文章的结构。
2. 正文:本部分主要介绍岗前驾驶员应进行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自查的具体项目。
2.1 身体状况自查应检项目:详细介绍驾驶员岗前身体状况自查的应检项目。
这些项目可能包括身高体重、视力检查、听力测试、血压测量等。
文章将逐一介绍每一项检查项目的意义和所需注意的事项。
2.2 心理状况自查应检项目:详细介绍驾驶员岗前心理状况自查的应检项目。
汽车驾驶员职业健康禁忌症风险辨识

汽车驾驶员职业健康禁忌症风险辨识驾驶员的精神心理状态、生理反应速度、身体健康状况等与安全驾驶密切相关。
应以规范的健康检查标准选择适合驾驶的职业人群及避免有驾驶职业禁忌证者从事职业驾驶,以保障驾驶员健康和公众安全。
1、健康检查标准国内目前没有统一的机动车驾驶员健康检查标准及职业禁忌证。
现经上海市技术监督局批准的“上海市机动车驾驶员健康检查及结果评定”标准(DB31/T249-2000,下称标准)中,合格为:①身高:大型车≥155cm,小型车≥150cm;②远视力(对数视力表):两裸眼≥4.0,并≥4.9(允许矫正);③色觉:无红绿色盲;④听力:双耳平均听阀≤30dB(语频纯音气导);⑤血压: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张压8.0~12.0kpa(60~90mmHg);⑥内科(含血常规、尿常规、胸部X线透视、心电图)和外科(含无影响驾驶的四肢不全、骨关节畸形)正常;⑦无职业禁忌证。
2、职业禁忌证参考国内、外资料、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标准确定的职业禁忌证为:①身高、远视力、色觉、血压不符标准;②听力:双耳平均听闽≥55dB;③复视、立体盲、严重视野缺损等;④精神系统:精神病、痴呆等;⑤神经系统:癫痫、意识障碍、明显肌力减退、震颤麻痹、影响手脚活动的脑病等;⑥明显的头、颈、四肢关节骨骼畸形;⑦影响安全驾驶的疾病及功能障碍、生理缺陷,如四肢不全、双下肢不等长大于5cm;③拇指残缺,除拇指外,其余4指缺2指等;④心血管系统:严重高血压、严重器质性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等;①急性传染期的法定传染病,包括活动性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等;①明显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
职业禁忌证以复查、治疗后的最终结果作评定,评定以“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96)为依据。
3、讨论凡妨碍安全驾驶或影响公众安全和驾驶员健康的疾病、功能障碍、生理缺陷及不宜驾驶的驾驶适应性都应定为驾驶员职业禁忌证。
职业汽车驾驶员心理能力研究进展

职业汽车驾驶员心理能力研究进展陆婷;邓宏宝;戴家隽【摘要】@@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世界的15%,多年高居世界第一.综观我国各种道路事故中,客车肇事造成交通事故最为突出.【期刊名称】《交通医学》【年(卷),期】2011(025)002【总页数】5页(P153-156,159)【关键词】交通事故;职业驾驶员;生理素质;心理能力【作者】陆婷;邓宏宝;戴家隽【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江苏,226001;教育科学学院;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江苏,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1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世界的15%,多年高居世界第一。
综观我国各种道路事故中,客车肇事造成交通事故最为突出。
根据公安部数据显示:2005年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47起,其中客车事故29起(61.7%);2006年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38起,其中客车事故24起(63.2%);2007年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26起,其中客车事故16起(61.5%);2008年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29起,其中客车事故19起(65.5%);2009年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26起,其中客车事故16起(61.5%)。
此外,在过去的5年里,全国客车导致的群死群伤事故占全国特大交通事故的50%以上,可见客车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成了特大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制造者。
探究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都存在一些共性。
据日本ITARDA(交通事故综合分析中心)调查表明,汽车交通事故原因出在驾驶员身上占88%[1]。
车祸中驾驶员最可能犯以下3种错误:(1)主要是对自己车辆的安全性认识不够,不注意前方情况等观察错误;(2)以为对方会停车、以为危险不存在等判断上的失误;(3)方向盘操作不当,踩错刹车、油门等操作失误[2]。
驾驶模式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汽车逐渐具备多种驾驶模式,以满足不同驾驶环境和驾驶需求。
为了深入了解各种驾驶模式的特点及适用场景,我们进行了一系列驾驶模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驾驶模式的特点及适用场景;2. 评估驾驶模式对车辆性能、油耗和驾驶体验的影响;3. 为实际驾驶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车辆:某品牌中型轿车,配备多种驾驶模式;2. 实验环境:市区道路、高速公路、山区道路等;3. 实验项目:标准模式、运动模式、节能模式、雪地模式、经济模式等。
四、实验过程1. 标准模式:在市区道路、高速公路等平坦路面行驶,体验车辆的平稳性、操控性和舒适性;2. 运动模式:在山区道路、急弯路段等需要高转速快速响应的路段行驶,体验车辆的加速性能和操控稳定性;3. 节能模式:在高速公路等长时间行驶的路段,体验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舒适性;4. 雪地模式:在雪地路面行驶,体验车辆的动力分配和稳定性;5. 经济模式:在高速公路等长时间行驶的路段,体验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舒适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模式:在标准模式下,车辆表现出良好的平稳性、操控性和舒适性,适合日常驾驶。
但加速性能相对较弱,油耗较高。
2. 运动模式:在运动模式下,车辆的加速性能和操控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适合驾驶者追求驾驶乐趣的场景。
但舒适性相对较差,油耗较高。
3. 节能模式:在节能模式下,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得到明显提升,适合长时间行驶的路段。
但加速性能和操控稳定性相对较弱,舒适性较差。
4. 雪地模式:在雪地模式下,车辆的动力分配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有效避免了在雪地路面打滑的情况。
但舒适性相对较差。
5. 经济模式:在经济模式下,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得到显著提升,适合长时间行驶的路段。
但加速性能和操控稳定性相对较弱,舒适性较差。
六、实验结论1. 驾驶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驾驶环境和需求进行。
在平坦路面和市区道路,标准模式和运动模式均可满足驾驶需求;在高速公路等长时间行驶的路段,节能模式和经济模式更有优势。
机动车驾驶证身体条件证明

机动车驾驶证身体条件证明机动车驾驶证身体条件证明是指申请人在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前需要提交的一种证明文件,用于证明其身体状况适合驾驶机动车。
这一体检条件的要求旨在保障驾驶员的身体健康,确保驾驶员能够安全地驾驶汽车。
本文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探讨机动车驾驶证身体条件证明的重要性、标准和检测项目,并分享个人对该主题的观点与理解。
1. 机动车驾驶证身体条件证明的重要性机动车驾驶证身体条件证明对于驾驶员和道路交通安全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驾驶车辆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以确保驾驶员具备足够的反应速度、力量和耐力,能够应对紧急情况。
另身体健康状况也直接关系到驾驶员的安全,一些疾病或身体缺陷可能会影响驾驶员的专注力和行为控制,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2. 机动车驾驶证身体条件证明的标准机动车驾驶证身体条件证明的标准由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测项目:2.1 视力检测:视力是驾驶行为中最重要的感官之一。
申请人需要接受视力检测,以确保其能够清晰地看到前方道路上的物体和交通标识。
常见的视力检测项目包括裸眼视力、眼位、立体视和色觉检测等。
2.2 听力检测:听觉在驾驶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驾驶员需要听到车辆引擎声、交通信号和其他车辆的鸣笛声等,以便及时做出反应。
申请人需要接受听力检测,确保其能够听到常规驾驶情况下的声音。
2.3 反应能力检测:驾驶过程中需要快速做出反应,包括刹车、转向和加速等动作。
申请人需要进行反应能力测试,以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
2.4 身体器官检查:申请人的身体器官状况对驾驶安全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器官检查项目包括心脏、肺部、肝功能和肾功能等。
3. 个人观点和理解身体条件证明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申请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测,可以筛选出不适合驾驶的人员,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举不仅保护了驾驶员自身的安全,也保护了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如何进行自动驾驶应用的测试

如何进行自动驾驶应用的测试自动驾驶技术是未来交通领域的热门发展方向,但在实现全面商业化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过程。
自动驾驶应用的测试是确保其安全性、可靠性和效能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自动驾驶应用的测试,以确保其符合高标准的要求。
一、测试环境准备1.1 制定测试方案在进行自动驾驶应用的测试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测试方案。
测试方案应包括测试目标、测试方法、测试环境和测试数据等内容。
确保测试方案全面、合理、可行,并与实际应用场景相匹配。
1.2 搭建测试场景为了模拟真实的道路环境,需要搭建适合的测试场景。
测试场景可以包括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复杂交叉口等。
通过搭建测试场景,可以模拟各种驾驶场景,提供可靠的测试数据。
1.3 获取测试车辆测试车辆是进行自动驾驶应用测试的关键要素。
测试车辆应具备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和高精度地图等功能。
选择合适的测试车辆,并确保其硬件和软件系统可靠性,以保证测试质量。
二、功能测试2.1 车辆控制功能测试自动驾驶应用的核心功能是车辆控制功能。
在功能测试中,需要验证车辆的加速、制动、转向和换挡等功能是否正常和稳定。
同时,还需要测试自动驾驶系统对车辆控制的准确性和精度。
2.2 感知系统功能测试自动驾驶应用的感知系统是基于传感器技术实现环境感知和障碍物检测的关键部分。
在功能测试中,需要验证感知系统对道路标志、车辆、行人和障碍物等的识别能力和响应速度。
通过模拟不同场景的感知测试,评估感知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
2.3 决策与规划功能测试决策与规划功能是自动驾驶应用实现自主决策和路径规划的核心模块。
在功能测试中,需要验证决策与规划系统的决策准确性、路径规划的合理性和时效性。
通过模拟不同交通情景,评估决策与规划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三、安全性测试3.1 系统故障容错性测试自动驾驶应用在遇到传感器故障、软件问题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应能够具备有效的故障容错机制,确保车辆和乘客的安全。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方法

制动性能检验方法C1 路试制动性能检验方法C1.1 路试检验制动性能应在平坦(坡度不应大于 1 % )、干燥和清洁的硬路面(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不应小于 0.7 )上进行。
C1.2 在试验路面上画出表 3 规定宽度的试验通道的边线,被测机动车沿着试验车道的中线行驶至高于规定的初速度后,置变速器于空档(自动变速的机动车可置变速器于D 档) ,当滑行到规定的初速度时,急踩制动,使机动车停止。
C1.3 用制动距离检验行车制动性能时,采用速度计、第五轮仪或用其它测试方法测量机动车的制动距离,对除气压制动外的机动车还应同时测取踏板力(或手操纵力) 。
C1.4 用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检验行车制动性能时,采用能够测取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 MFDD )和制动协调时间的仪器测量机动车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 MFDD ) 和制动协调时间,对除气压制动外的机动车还应同时测取踏板力(或手操纵力) 。
C2 台试制动性能检验方法C2.1 用滚筒式制动检验台检验滚筒式制动检验台滚筒表面应干燥,没有松散物质及油污,滚筒表面当量附着系数不应小于 0.75。
驾驶员将机动车驶上滚筒,位置摆正,置变速器于空档。
启动滚筒,在 2 s 后测取车轮阻滞力;使用制动,测取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的左右轮制动力差和各轮制动力的最大值,并记录左右车轮是否抱死。
在测量制动时,为了获得足够的附着力,允许在机动车上增加足够的附加质量或施加相当于附加质量的作用力(附加质量或作用力不计入轴荷) 。
在测量制动时,可以采取防止机动车移动的措施(例如加三角垫块或采取牵引等方法)。
当采取上述方法之后,仍出现车轮抱死并在滚筒上打滑或整车随滚筒向后移出的现象,而制动力仍未达到合格要求时,应改用本标准中规定的其它方法进行检验。
C2.2 用平板制动检验台检验制动检验台平板表面应干燥,没有松散物质及油污,平板表面附着系数不应小于 0.75 。
驾驶员将机动车对正平板制动检验台,以 5 km/h ~ 10 km/h 的速度 (或制动检验台制造厂家推荐的速度)行驶,置变速器于空档(自动变速的机动车可置变速器于 D 档),急踩制动,使机动车停止,测取 7.14 所要求的参数值。
民机驾驶舱排烟moc6符合性验证方法研究

关键词:驾驶舱排烟;MOC6;适航验证;飞行试验
0 引言
近 年 来 ,新 闻 报 道 中 多 次 出 现 民 用 航 仅2019年,就有多起民航客机在运行 过程中起火冒烟的事故发生。飞机起火冒烟会给机上的乘员 造成不适和恐慌,若烟气进入到客舱或驾驶舱内部,飞机驾驶 舱中出现烟雾,不仅影响飞行员视界危及飞行安全,而且烟雾 中所含的有害成分会对机组和乘客产生致命伤害。为了保障 旅客和机组的生命安全,中国民航系统制定了非常完善的防 范和应急处置措施,确保在客机着火或出现烟雾时,机组可以 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排出烟雾,最大程度地减小安全隐患。 因此,民用飞机在设计时,就应考虑到飞机舱室排烟能力,并 对其排烟能力进行试验验证。
对 于 十 种 符 合 性 方 法 来 说 ,MOC6 是 专 门 针 对 飞 行 试 验 的 符 合 性方 法 ,该 方 法 是 通 过 飞 机 在 空 中 进 行 飞 行 试 验 来 验 证有关设计对于相关适航条款的符合性。在适航条款明确要 求 或者 其 他 方法 无 法 充分 演 示 对条 款 的 符合 性 时 ,选 择 试 验 MOC6方法进行符合性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驾驶员适合性检测方法及研究综述
-视觉检测方法及综述
关键词:驾驶适合性检测体系静视力动体视力暗适应深度知觉
摘要: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驾驶适合性进行分析, 建立了驾驶适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科学的仪器诊断,区别出事故多发驾驶员,并对他们实施针对性的再教育和训练,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开车应注意的事项,以有效地提高驾驶员群体的素质,从根本上达到预防事故。
一、驾驶适性简介
人的个体之间在生理、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即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这些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另一些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对于不同性质的工作,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就存在一个适性问题。
驾驶适性主要指能有效地完成驾驶工作的个体所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及技能训练。
①驾驶适性是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在驾驶职业中的体现。
一般来说,驾驶适性的差异表现为事故情况的不同。
②驾驶适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驾驶适性具有可测性,即通过一定的心理、生理指标等的测试,可以反映出其适合性的差异。
二、影响驾驶适性的主要因素
汽车在运行过程中,驾驶员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对车辆进行操纵,其中80%一9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所以在生理素质方面,驾驶员的视觉机能是影响驾驶适性的主要因素。
①在驾驶视力方面,静视力、动体视力、夜视力对驾驶适性的影响较大。
②光适应中明适应和暗适应对驾驶适性均有影响,暗适应的影响更大一些。
③立体视觉和色觉也是影响驾驶适性的两个较为主要的因素。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观察、判断、情绪、性格等心理活动的质量,它是驾驶员极为重要的素质之一。
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有:
①运动知觉。
驾驶员速度估计的能力对安全驾驶有较大影响。
②信息处理。
驾驶员对行车过程中所接收到的信息的选择和处理能力有一定差异,表现为安全驾驶的能力有一定差别。
③反应特性。
驾驶员对信息的反应时间及反应准确性是影响驾驶适性的重要因素。
三、驾驶员的视觉特性检测方法
1、动体视力
1.1检测原理
采用计算机控制微型电子显示屏模拟视标(“C”形环,四个切口方向)运动状态(以一定的速度由远向近移动),在被检测者看清视标环缺口方向的瞬间,
用应答反应键和四位开关做出反应。
1.2仪器主要技术特征
视标模拟车速:30km/h。
测试范围:0.2~1.5。
1.3检测方法
被试者坐在仪器前,双眼从窥视孔观察以一定速度由远而近移动的“C”型视标。
当刚看清视标的开口方向时,立即按下应答开关,并指出“C”形环的开口方向。
每个被试者练习两次,正式检测五次(如果连续三次误答,应停止检测,待休息30min之后重新检测)。
对检测数据求取算术平均值,用来评价被试者的动体视力。
动体视力评价与分级
级别
界限
A B C D
下限0.9 0.4 0.2 —
上限—0.8 0.3 0.1
2、暗适应
2.1检测原理
采用计算机控制微型电子显示屏模拟视标(“C”形环,四个切口方向),配有白炽强光刺激信号。
被检测者在接受强光刺激后,黑暗中辨认视标缺口方向,
并用应答反应键和四位开关做出反应,仪器记录黑暗中正确辨认视标所需的时间。
2.2仪器主要技术特征
模拟视标视力:0.2
强光照度2000 lx,刺激时间30s。
2.3检测方法
被试者坐在仪器前,将头置于遮光罩内,双眼从窥视孔L向内观察。
强光刺激30s后,突然变暗。
在微光中观察“C”形视标。
当被试者看清视标开口方向时,迅速按下应答开关。
并指出开口方向,仪器记录暗适应时间。
此项检测不做练习,每个被试者检测一次。
用其读数表示暗适应时间。
暗适应评价与分级
级别
界限
A B C D
下限(s)— 3 7 17
上限(s) 2 6 16 —
3、深度知觉
3.1检测原理
仪器内有三根标杆,两侧的两根标杆固定不动,中间一根装在滑块上,滑块由微电脑控制运动。
背景照明采用冷光灯泡。
3.2仪器主要技术特征
视标运动速度:0.146m/s。
背景照明:75 lx。
3.3检测方法
被试者坐在距离仪器2m的地方。
从观察窗判断三根标杆的位置,两侧标杆固定不动,中间标杆匀速往复运动,当三根标杆处于同一平面时,按下开关,仪器记录误差值。
每个被试者练习两次,正式检测三次。
取算术平均值,用来评价被试者的深度知觉能力。
深度知觉评价与分级
级别
界限
A B C D
下限(mm)— 3 11 16
上限(mm) 2 10 15 —
四、视觉特性与行车安全
视力也叫视敏度,是指分辨细小的或遥远的物体或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
决定视力的因素有物理方面的和生理方面的,此外,光线亮度不同,物体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不同,眼睛的适应状态不同等,也都对视力有一定影响。
视力与运动速度有关。
1、动视力与行车安全
汽车驾驶员在行车中的视力为动视力。
驾驶员的动视力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特殊情况下比静视力低30%-40%。
车辆以
60km/h 的速度行驶,驾驶员可看清前方240m处的交通标志,当车速提高到
80km/h 时则连160m处的交通标志都看不清楚。
2、暗适应与行车安全
人从光亮的地方进入黑暗的地方时,开始视觉感受性很差,然后又逐渐提高,这个过程称为暗适应。
当驾驶员在白天行车时,车辆驶入无内照灯的隧道便产生暗适应,而当车辆驶出隧道时,驾驶员则产生适应。
暗适应过程比明适应所需时长一般需5-15s ,,完全适应要30s,而明适应不过数秒至1min。
汽车运行在明暗急剧化的道路上,视觉感受性不能立即适应,容易发生视觉障碍,危及行车安全。
如白天在高速公路的隧道入口前的照度可达几万勒光司,而隧道内的照度只有100光司左右,由于明暗差距大,大约要发生10s , 左右的视觉障碍,驾驶员一时无辨认洞内障碍物情况,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洞效应”。
夜间在会车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会车时对方照明灯刺激瞳孔缩小,会车后瞳孔需要渐渐放大,也是一个暗适应的过程,故此夜间会车也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直觉,这一点对驾驶员尤为重要,以便正确判断道路几何形状、障碍物、其他车辆及行人的远近、运动方向等情况。
有极少数人距离知觉能力弱,甚至缺乏距离直觉,对前方静止目标的距离、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及速度判断不准,称为所谓“立体盲”,这种人驾车极不安全。
五、驾驶适宜性评价指标及分级 综合评价模型
Y = 2.9953 ∣X 1 - 2.08∣ - 2.3341X 2 - 0.5619X 3- 0.4119X 4 - 0.1031X 5 - 0.0302X 6 - 0.0201X 7 - 2.335
式中:X l ——速度估计检测值;X 2——动体视力检测值; X 3——选择反应误反应次数; X 4——选择反应时间值; X 5——暗适应检测值; X 6——深度知觉检测值; X 7——处置判断检测值。
综合评价分级
界限
级别
A
B C D 下限 — 4.51 9.01 10.51 上限
4.50
9.0 10.50
—
驾驶员视觉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应对驾驶员进行视觉特性检查,在驾驶员培训之前应进行视觉特性检查,对视觉特性有问题的应予以劝退,以确保驾驶员身体素质符合安全行车要求。
参考文献:1、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与行车安全的关系(董大明 锦州市运输管理处 辽宁锦
州)
2、我国职业汽车驾驶员适合性检测体系的研究 (孙建宏 杨立本 李百川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3、驾驶适合性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 (戴冠军 叶增光 西安公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