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宝钞制度的崩溃与财政压力

合集下载

从财政危机看明代的亡国之痛

从财政危机看明代的亡国之痛

从财政危机看明代的亡国之痛一缘起有关于明代灭亡的原因,很多人看到了明末军事上的两面作战:同时应对李自成和后金;很多人看到了明末的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内卷;还有学者开始追溯崇祯的个人原因,急功近利,与臣工不能君臣一体,或者归结到了万历时代的懒政、怠政、奢靡、后宫风云等等。

大明宝钞和模板,宝钞是从实物货币变成信用货币的改革,因中后期大明宝钞发行无度,极度贬值,民间拒绝使用明朝的灭亡当然会直接涉及到军事上的失败、党争造成的内卷、皇帝个人能力水平不一和奢侈浪费等诸多原因,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基本道理告诉我们,在这些表面原因的背后还有一个明代经济制度的根本问题。

银是明代流通的主要货币本篇文章参考了一些史料,打算从明代财政的“入”与“出”角度来看分析明代的灭亡原因。

其实道理也简单,就像一个家庭、一个企业过日子,都要有收入,要有支出。

收入多,支出少,自然积累的钱财就多一些;收入少,支出多,日积月累,坐吃山空,祖先攒的银子用完了,就得寅吃卯粮,就得有赤字。

如果长时间不解决赤字问题,一旦边境入侵、起义叛乱、天降灾祸,一点钱粮也拿不出来,那么以上罗列的种种危机,每一种危机都有可能成为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每一次危机都有可能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小的货币单位铜钱文章稍微长了一点点,但相对于抄来抄去的口水文章,本篇文章在引用的时候会注意辨伪的问题,力求每个数据都有出处,二明朝政府财政的“入”与“出”明朝政府财政的“入”(一)明代政府前期的收入主要是田赋,就是缴纳粮食和各种实物,比如布帛、丝绵、棉绒等。

后来张居正搞了一条鞭法的改革,除了浙东几个地方还需要缴纳粮食外,都换成了白银,另外徭役也折合成了白银。

明朝的田地,洪武二十六年有850万余顷,这里的一顷等于100亩。

这850万顷里约有1/10属于军队屯田专用,产出的粮食用来直接供应军队使用。

朱元璋很自豪地说过不费百姓一粒米,养活百万兵的话。

但后来因为大大小小皇庄的建立、宗藩的掠夺,各级官吏的侵占,到了正德年间明朝政府可以课税的田亩缩减到了400万顷,比明初少了一半多。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摘要】大明宝钞是明代中国的货币体系,建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一种纸币。

大明宝钞体系以银为本位,具有一定的流通性和信誉,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由于政府财政管理不善、通胀加剧及外部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大明宝钞最终走向崩溃。

其崩溃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也对后世货币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对大明宝钞的历史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货币制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明宝钞、体系、建立、崩溃、特点、原因、经济影响、历史价值、背景介绍、总结回顾、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明朝大明宝钞是明朝在14世纪初期创设的一种纸币,取代了一直以来使用的铜钱和银锭,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大明宝钞的设立背景有多重因素。

明朝初期的财政体系面临着大量的财政难题,需要创新的货币制度来支撑稳定的经济发展。

铜钱和银锭的铸造和流通成本高昂,造成了财政浪费和经济不畅。

明朝政府决定实行纸币制度,以提高货币的流通效率,减少生产成本,促进经济的发展。

明朝大明宝钞的设立还受到了当时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明朝在海外贸易中的兴起,需要一种便于跨国交易的便捷货币,纸币成为一个更加适合的选择。

明朝政府考虑到国内外的经济需求和贸易状况,决定推行大明宝钞体系,以促进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

明朝大明宝钞的建立背景是财政困难、经济需求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通过引入纸币制度,明朝希望解决财政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贸易的便利性,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2. 正文2.1 大明宝钞的建立大明宝钞的建立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洪武年间,朱元璋发动了革命,建立了明朝。

为了稳定国内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朱元璋开始大力发行宝钞。

宝钞是一种纸币,用以替代货币进行交易。

这种纸币的发行不仅方便了经济交易,还能够控制市场流通的贵金属数量,从而避免了通货膨胀的情况。

洪武元年,明朝开始发行宝钞,最初是作为海防钱,后来逐渐流通于全国。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大明宝钞”是明朝时期流通最广泛的纸币系统,它的建立表明了明代经济的发展和成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宝钞的信用逐渐降低,直至最终崩溃。

本文将从系统建立的背景和原因、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大明宝钞经历的兴盛和衰落。

一、背景和原因1. 经济背景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交通和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由于金银等贵重物品和钱币的流通存在问题,造成了经济瓶颈,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此时,大明宝钞应运而生,以纸币代替金银等贵重货币的流通,为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军事原因随着明朝的发展,其对外战争不断加剧,对大量的资金需求也在增加。

由于钱币流通面临瓶颈,政府为了解决军费问题,建立了大明宝钞的铸造和发行机制,以弥补财政赤字,为战争提供资金。

3. 税收原因明朝开明的政策使得全国各省之间的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当地政府和拥有实权人物的经济利益。

政府为了维护稳定和收税,便通过大明宝钞的发行和流通,开展了割据政策,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运作机制大明宝钞的运作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发行明代政府通过官民合作的方式,进行官方“开票”和制造。

首先由官府经营的工场制造成纸张,之后交由铸造厂家印刷,将钞票发放给商家和公众。

2. 保证流通性为保证钞票的流通,明代政府规定大明宝钞与贵重货币可以互相兑换,并设立了钞关仪仗,阻止假钞流入市场,从而保证了纸币的信用和流通性。

3. 奖惩制度为了压制假钞的产生,政府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凡是在银行或市井商家发现假钞,就的奖赏白银一两,并将其制造手法公布,同时惩罚造假者。

三、崩溃的原因1. 大量铸币为了达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目的,明朝政府采取了大量印银行票的政策,导致钞票日益增多,铸币过量,导致钞票的信用逐渐降低。

2. 贬值率高随着大量印钞和铸钞的政策,造成了通货膨胀,大量钞票流通,导致钞票的贬值率逐渐加剧。

精读明史系列·明朝灭亡背后的财政崩盘

精读明史系列·明朝灭亡背后的财政崩盘

精读明史系列·明朝灭亡背后的财政崩盘原创2022-06-27 09:30·鹏霄万里风云上#我在头条搞创作#明朝为什么会灭亡?传统意义上的中学历史课本,会把明亡的原因归咎于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满清入侵。

但课本不会告诉你的是,明朝实际灭亡于财政崩溃。

中国这样的大一统国家,财政体系是国家机器组织和调用社会资源的基本盘(即“筹钱”与“花钱”),要保证很大的红利和收益才能维持统治,这就很考验中央政府在关键时刻集中资源处理危机的能力。

整个明朝是一台巨大的、沉重的、步伐缓慢又拒绝改变的国家机器,依靠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维持运转,陷入财政危机后,明朝的灭亡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其他的外部问题,不管是李自成还是满族人,都只是内部要素无法应对的表象。

为什么明朝的财政会崩溃?这个问题要从明朝建立的开始去追溯了。

01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贫民,当过乞丐,做过和尚,没文化,造反出身得天下,一辈子活得焦虑不已,他嫉妒、恐惧、极端、残忍、控制欲强、缺乏安全感,唯独怕别人抢了他家的皇位。

于是他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做藩王。

明初分封藩王图,特别感谢作者,见右下角大儿子朱标要继承皇位当太子,其他的,统统一律封为各地藩王,效仿汉朝高祖皇帝,以亲王封藩来拱卫“家天下”。

朱元璋一辈子拿自己和刘邦比较,模仿他的做法,琢磨他的想法,因为只有他俩是平民出身造反,英雄总是惺惺相惜得。

历史上还有一个搞藩王制度就是西晋,这个晋朝是司马氏篡曹魏而来的,属于得国不正,天生道统就有瑕疵,所以开国皇帝司马炎也缺乏安全感,也要搞藩王制度维护家天下。

以后出了事,总有自己血脉的孩子能当上皇帝——这是典型的地主小农主义的思维作祟。

藩王分封了,但历史总是造化弄人,他们都想防备外人造反,恰恰搞了藩王分封的都是藩王们自己先造反了。

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明有靖难之乱。

前面的朝代,不管怎么说,最终都是中央政权平定了叛乱,掌握了话语权,唯独到了明朝,造反的成功了,燕王朱棣夺了皇帝侄子朱允炆的权,登上了铁王座。

历史趣谈探秘中国明代史:永乐盛世之下面临崩溃的财政

历史趣谈探秘中国明代史:永乐盛世之下面临崩溃的财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探秘中国明代史:永乐盛世之下面临崩溃的财政
导语:盛世王朝下的衰弱危机正在此起彼伏,暴动的农民、怨声载道的文官、疲倦的武将、即将濒临崩溃的财政,一切都彰显帝国的政策不可持续性。

无论
盛世王朝下的衰弱危机正在此起彼伏,暴动的农民、怨声载道的文官、疲倦的武将、即将濒临崩溃的财政,一切都彰显帝国的政策不可持续性。

无论这种局面如何危难,根本问题还是财政问题,在永乐时代强势扩张势头下国家的体系还能保持运转得益于夏原吉的一系列改革,而其中的盐法改革却是重中之重。

夏原吉跟张居正一样属于循吏的范畴,讲究的是经世致用,既有别于模范君子海瑞,更有别于伪斗士李三才。

夏原吉是江西德兴人,关于他有两个典故。

夏原吉并不是科举出身,而是被选拔入太学,面对天下文人不合作局面,洪武皇帝通过兴建太学的方式来解决官吏紧缺问题。

一天,朱元璋去太学院视察,发现满场学生都在嬉笑、打闹,唯独一人端坐在那里认真的抄写。

这个亮点引起了朱元璋的兴趣,识人者善于从见之末微的细节看出一个人的行为,甚至预测一个人的将来,很快夏原吉进入户部担任四川司主事,从此他的一生都在户部度过;第二个典故是文皇帝在世的时候,皇帝去湘赣边境视察,此时的湘赣两省正遭了灾,夏原吉用蜂蜜在芭蕉叶子上写下一行字:湖南免渔课,江西免山税。

这一行字引来了蚂蚁,朱棣信步来到芭蕉叶前随口念出了这一行字,朱棣刚念完,原吉和地方的官员们赶紧跪了下来三呼万岁。

朱棣明白过来后也没说什么,只是尴尬的笑了笑。

夏原吉的理财方子具体的来讲就是“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禁钱钞、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庶民,且便商贾”。

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大明宝钞”是明朝时期流行的纸币体系,它的建立和崩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进行浅析。

一、政治环境明朝时期经历了多次动荡和战争,特别是两次北伐战争,使得明朝政府财政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开始了纸币的大量发行,以解决财政问题。

然而,大量的纸币发行并不意味着财源广进,相反,这种行为往往只是权宜之计而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

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没有实现增长,这反而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纸币贬值,“大明宝钞”体系因此开始崩溃。

二、经济环境“大明宝钞”体系建立的背景是明朝时期的繁荣经济。

然而,这种经济繁荣过于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依赖于外部贸易的顺利进行。

明朝时期的政策是限制对外贸易,这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停滞,进而影响了“大明宝钞”体系。

另外,明朝时期兵荒马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环境“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也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关。

明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重工商业而轻土地财富,这导致了不良商业行为的盛行,如恶性竞争、诈骗等。

这些不良商业行为使得“大明宝钞”面临被伪造、冒充的危险。

同时,由于当时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民众对于纸币的认知和理解也有限,这些因素都对“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产生了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明朝时期“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崩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也对后世的货币体系发展产生了警醒和启示。

明朝的纸币与货币政策宝钞与钱局的兴衰

明朝的纸币与货币政策宝钞与钱局的兴衰

明朝的纸币与货币政策宝钞与钱局的兴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其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领域,明朝亦有独特的经验和问题。

其中,纸币和货币政策是明朝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明朝纸币的发行与流通、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宝钞与钱局的兴衰等方面来探讨明朝的纸币与货币政策。

一、明朝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明代的纸币即"宝钞",是明朝时期流通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

明朝初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数量增长快,传统的金银货币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开始尝试发行纸币。

明初纸币从宣德帝时期开始发行,迅速在整个明代铺开。

宝钞的发行主要由政府掌握,其规定颁布、版本、面值等。

明朝初期的宝钞纸质普遍较差,发行量有限。

后来,明太祖朱棣曾下令颁布新的纸币,以提高其质量,并加强对纸币的管理和监督,以遏制不良的现象。

宝钞的流通范围广泛,几乎在全国范围内均可流通,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货币短缺的问题。

宝钞广泛流通的背后,明朝经济发展迅速,商业活动繁荣,市场经济开始形成。

然而,宝钞的发行与流通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明朝纸币的发行量过大,导致了通货膨胀问题;同时,还存在伪造和盗版问题,打击了人们对纸币的信任。

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明朝为了解决纸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控制纸币发行量、提高纸币质量、加强对纸币的监督和管理。

在控制纸币发行量方面,明朝采取了限制发行量的措施。

明朝明确规定每年的纸币发行量,以控制通货膨胀的风险。

此外,还通过改革官府的财政制度,减少了依赖纸币发行的情况。

提高纸币质量则是明朝货币政策的重要环节。

明太祖朱棣曾下令改革纸币的制作工艺和质地,以提高其防伪和持久性。

此外,明朝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对纸币的制作和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对纸币的监督和管理是明朝货币政策的核心措施之一。

明朝设立了专门的钱局,负责纸币的发行、监管和兑换。

钱局主要负责纸币的真伪鉴定和兑换,以确保纸币在流通中的稳定和信用。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明代的货币是由铜、银、布等贵重物品制成的,但货币的产量不足,尤其是银钱的缺乏,导致了商业经济的低效。

为解决这个问题,明朝政府在1368年创立了宝文铸局。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银钱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明王朝在兴业时期的货币制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并发行了许多富有特色的货币,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体系建立于明成祖朱棣时期,以替代银钞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大明宝钞指的是由明朝铸造的宝钞,其中最著名的是建文年间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该钞发行量达到了极大的规模,成为了明朝官方流通货币。

随着发生在明朝末期的战乱和官员腐败,大明宝钞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

大明通钞被官方铸造并广泛流通,它能够作为法定货币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流通使用,为此明朝在全国多个地方设立了宝钞铸造点,以确保货币的生产并且控制异常现象的发生。

由于其的流行,明朝官方宣传使人们相信,宝钞钱财被加工的精美和材料的卓越,这增强了其购买力和价值。

然而,大明宝钞的发行量逐渐超出了生产率的极限,导致大量的铜钱和银钱流出市场,最终导致大明宝钞的价格不断下跌,它的购买力也在其中缩水,人们纷纷转向其他货币来交易。

此外,一些明朝的官员贪污贿赂,提前发行了未经授权的大明宝钞,他们自己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全体社会和经济也饱受其害。

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明朝国库过于空虚,因而呈现出了发行更多大明宝钞的不得已,这造成了很多其他问题,例如滥增货币,引发通货膨胀等等。

到明朝晚期,大明宝钞已经失去了其成为法定货币纯粹的意义,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综上所述,尽管大明宝钞在其发行初期短暂地解决了货币短缺的问题,但由于超发和腐败,它最终失去了其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大明宝钞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经济货币的发展途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明宝钞制度的崩溃与财政压力明朝初年的大明宝钞,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种纸币。

但是历来受到的关注都远不及宋元时期的纸币。

实际上,大明宝钞对明朝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近现代中国的经济问题,都有着更加深刻的借鉴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简单的分析,揭示大明宝钞崩溃的原因,为今天的货币政策提出借鉴。

关键词:明朝,宝钞,财政压力。

大明宝钞是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的,主要流通于明初的一种纸币,在中国金融史上占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地位,它的崩溃,标志着中国古代纸币的衰落和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很多人都认为,在明朝初年的背景下建立这一制度是错误的,其实不然。

在明朝初年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这一制度不仅是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

背景一:明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格局经过多年的元末农民起义,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贫农出身的明太祖在南京建立明朝,并于八月攻克大都,推翻了元朝腐朽而残暴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一方面继续北伐,彻底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彻底统一全国。

一方面注重社会经济的恢复,他大兴屯田,鼓励开荒(如下图),兴建了大量水利设施,同时采取轻徭薄赋的财税政策。

在明太祖的励精图治下,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人口达到五千九百余万,达到了元朝鼎盛时期的水平,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余顷,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洪武一朝,经济恢复的工作基本完成。

经历了建文朝短暂的内战之后,明朝在永乐朝进入鼎盛时期,人口和耕地面积稳中有升,商业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但是永乐皇帝好大喜功,多次发动战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洪熙,宣德年间,随着对外战争的停止,社会经济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

总之,明朝初年是一个经济得到快速恢复与发展的阶段,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的高峰。

经济的繁荣为大明宝钞的施行,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背景二:宋元以来中国古代纸币的发展和演化北宋仁宗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民间自发发行和使用的交子,1023年,北宋政府设立益州交子务,将其收归官方发行,就演变成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但是北宋交子流通范围基本局限在四川,陕西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远不如铜钱重要。

靖康之耻以后,相互对峙的南宋和金朝分别发行了自己的纸币。

1160年,南宋官方开始发行会子,1168年开始规定三年一界,使用范围逐步扩展到全国。

早期的会子价格坚挺,然而从开禧北伐时逐渐跌落,在理宗朝以后更是随着与日俱增的财政危机出现了恶性贬值,最终随着南宋的灭亡而崩溃。

1154年,金朝开始发行交钞,早期流通状况较好,流通范围也从河南地区扩展到整个北方。

1189年规定交钞无限期流通,更是我国纸币发行史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与无限期流通相伴的,是严重的超发与通货膨胀,加上晚期军费开支庞大,交钞日益贬值,走向崩溃。

金朝末年还发行过多种纸币,但不过是统治阶级掠夺财富,满足财政支出的手段,因此都很快崩溃。

元朝于1260年发行了中统钞,1287年,在世界最早最完备的纸币发行条例《叶李十四条划》的指导下,发行了至元钞,此时的元朝纸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世界货币的性质,达到了我国古代纸币制度的巅峰。

然而从14世纪早期开始,至元钞随着元朝的财政危机日益贬值。

1350年,元朝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危机,发行至正钞,引发了民间的强烈抗议,最终造成元朝纸币制度的崩溃。

总之,明朝以前的纸币发行历史,为大明宝钞的发行提供了充足的经验教训。

背景三:明朝初建时期的货币政策明太祖建国后,一度废除纸币制度,把洪武通宝钱作为唯一的法定货币。

但是当时商品经济有了较好的发展,铜钱已经不能满足贸易的需求;加上王朝初建,经济实力有限,主要产铜区云南也没有收复,面临着铜资源不足的严重问题;而为了解决铜资源不足采取的铜国有化政策不得民心,影响了王朝的统治。

种种原因导致单一铜钱的货币制度走向崩溃。

明朝初建时期货币政策的失败,成为大明宝钞制度产生的直接推动力。

在以上的背景下,明朝政府推出了自己的纸币制度,大明宝钞制度。

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明太祖设立宝钞提举司,开始筹划纸币发行事宜,并且于洪武八年(1375年)正式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一起使用,建立了明朝初年的纸币制度。

洪武八年发行大明宝钞时,做出了以下重要的制度规定:在价值方面,规定一贯钞等于一两白银等于一千文洪武通宝等于四分之一两黄金等于一石米;面额分为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贯五种(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发行了小额宝钞);没有期限,无限期流通使用,旧钞更换为新钞,每贯收取三十文的手续费;不建立准备金制度,只允许老百姓用金银向政府兑换宝钞,不准老百姓用宝钞向政府兑换金银;宣布废除金银的货币地位,禁止在流通中使用金银。

此外还规定了宝钞的基本形制,确立了对伪造者的刑罚。

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大明宝钞施行不久就面临着严重贬值和老百姓不喜欢用的问题。

对此,明朝政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救钞运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首先下令禁止使用铜钱,要求民间铜钱限期兑换为宝钞,试图把宝钞变成唯一的货币;并且在洪武晚期,永乐初期多次重申禁止在交易中使用金银,违者严惩;永乐二年(1404年),推行户口食盐法,规定成年人每月食盐一斤,纳钞一贯,儿童减半;不久,规定征税,罚款等也可以用钞代替金银,希望以此回收宝钞;宣德年间,大幅提高商业税五倍之多,做回收宝钞的最后一搏。

然而,种种救钞运动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民间铜钱和金银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宝钞在流通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政府被迫废除对铜钱的禁令。

正统元年(1436年),明朝政府开始在税收中征收金花银,等于变相承认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

虽然此后明朝政府并未放弃努力,时不时的仍然禁止使用铜钱,但宝钞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明朝中后期宝钞还在少量流通,但大多由官方使用,退化为礼仪性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无足轻重。

那么,作为一个统一而又强有力的政府推行的货币政策,为什么很快就问题重重,并最终崩溃呢?明朝初年纸币制度问题有很多:比如新钞与旧钞之间的差价问题,由于明朝政府规定新钞倒换需要征收工本费,因此在新钞和旧钞之间就形成了价差,加上老百姓对于新钞的偏爱,使得新钞和旧钞的价差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大明宝钞的流通;还有,大明宝钞体型过大,携带起来远不如前朝的纸币那么方便;再者,尽管制定了严刑峻法,仍然很难杜绝假钞的问题。

但是直接导致该制度崩溃的,是严重的贬值问题。

根据费雪方程式:MV = PT,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的数量,P代表物价水平,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T代表商品与劳务交易的数量。

变形得M = PT/V,在宝钞制度刚刚推行的时候,社会相对安定,老百姓对明朝政府充满信心,可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会发生剧烈变化;由于年代较为久远,加上自然经济与如今市场经济存在诸多差别,商品与劳务交易的数量难以定量分析,但是这一数值肯定和GDP 成正比例关系,而且考虑到明朝初年一贯的重农抑商政策,比例系数可以视为定值,即T = aGDP(a是常数);同时,财政收入(实物形式,不包含宝钞形式)与GDP也成正比例关系,而且由于明朝初年几任皇帝一贯的轻徭薄赋的政策和后世皇帝对前任皇帝祖训的遵守,比例系数在大多数年份里也可以认为是定值,即C(财政收入)= bGDP。

这样,我们得到T = kC(k = a/b为常数),代入变形后的费雪方程式得:M = kPC/V。

在k为常数,V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明朝政府把稳定物价水平(即P不变)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大多是物价稳定,甚至出现一定的通货紧缩的时期),那么流通中合理的货币数量M应当和实物形式的财政收入C保持同步变化。

从明实录记载的明朝初年财政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下图以最大宗的税粮为例),经历了一个迅速增长的恢复期以后,从洪武晚期到宣德时期,明朝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到了自然经济下正常的极低水平,甚至有些年份还出现了倒退。

因此,为了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流通中新增的货币数量也应该维持在极低水平,甚至在某些年份还应该适度减少。

可是,洪武晚期以后,明朝政府发钞的行为没有任何放缓的迹象,由P = MV/kC,k,C恒定且M持续增加,P必然增加,也就造成以宝钞表示的价格水平的大幅度上涨,也就是宝钞相对于金属货币和其它商品的大幅度贬值。

而且随着宝钞的大幅度贬值,人民对宝钞失去信心,产生了严重的恐慌情绪,争先恐后的把宝钞兑换为金属货币,或者用于消费,使得洪武晚期开始的V在增大,从而进一步推高了P,形成了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

下面我通过史料有限的记载,估算明朝初年货币超发的数量。

洪武一朝,除了个别年份没有印刷发行宝钞以外,各年的发行数量可以认为基本稳定。

具体数字,由《御制大诰续编》中的一句话“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造钞起,至十二月天寒止,尽力所造钞六百九十四万六千五百九十九锭。

临奏钞数,已匿一百四十三万七千五百四十锭。

”可以推算,每年仅合法的造钞数量是五百五十万九千零五十九锭,而从洪武八年(1375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中,造钞的年份大约是二十一年;也就是说,洪武朝的合法发钞总量有一亿一千五百六十九万零二百三十九锭。

而户部私自发行的宝钞,按洪武八年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共十一年,每年都是一百四十三万七千五百四十锭计算,总数也达到一千五百八十一万两千九百四十锭。

这样,洪武朝发钞的总量,至少有一亿三千一百五十万三千一百七十九锭。

而回收的宝钞数量,由于资料匮乏,而且各年数字差异较大,所以难以得出。

我们可以进行如下估算:大明宝钞刚刚发行的时候,明朝政府自然不会努力回收,因此洪武前期每年收回的宝钞数量较少,可以按照洪武十四年(1381年)收入二十二万二千三十六锭计算。

而洪武晚期宝钞贬值严重,政府想方设法增加宝钞收入,因此可以按照洪武二十三(1390年),二十四(1391年),二十六年(1393年)的平均数,四百零八万四千四百五十四锭计算。

即使我们以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前期和晚期的分界点,那么宝钞的回收量也只有七千零九十八万九千九百七十锭。

通过上述粗略的估算,洪武朝的宝钞净发行量也至少是六千零五十一万三千二百零九锭,折合三亿零二百五十六万六千零四十五贯(一锭等于五贯),按照官方规定的价格来说,相当于洪武二十六年税粮收入(夏秋粮共计两千九百四十四万六千石,官方比价一石折宝钞一贯)的十倍还多,数字已经十分惊人了。

建文朝只有短短的四年,在钞法方面没什么改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赋税,从而减少了宝钞的收入,可以认为和洪武晚期一样,每年至少存在一百四十万以上的超发情况。

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明朝政府的宝钞形式的收入都有据可查,永乐早期一般不足一千万,与洪武朝晚期相差不多,但是永乐朝晚期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之间,洪熙宣德年间更多,部分年份甚至超过了七千万,三十二年的总额高达八亿四千八百四十五万一千八百七十七锭,可见明朝政府为回收宝钞做出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