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青海湖旅游营销策略--廖先豪

青海湖旅游营销策略——我想看看那一滴蓝色的泪水这骄傲的酒杯/为谁举起/荒凉的高原/天空上的鸟和盐/为谁举起波涛从孤独的十指退去/白鸟的鸟屿,儿子们围住/在相距遥远的肮脏镇上。
一只骄傲的酒杯/青海的公主/请把我抱在怀中/我多么贫穷,多么荒芜,多么肮脏一双雪白的翅膀也只能给我片刻的幸福我看见你从太阳中飞来/蓝色的公主/青海湖/我孤独的十指化为天空上雪白的鸟——海子《青海湖》前言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
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位于东经99°36′~100°16′之间,北纬36°32′~37°15′之间。
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大通山,东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
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间。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
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
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
离西宁约200公里。
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
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48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8平方公里,为淡水。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一、青海湖景点简介1.景点特色湛蓝的湖泊、碧绿的草原、金黄的油菜花,宛如一颗美丽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
也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集中地区,至2014年8月青海鸟种记录增加至222种,分属14目35科,总数在16万只以上。
湖中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青海裸鲤(俗称湟鱼)和硬刺条鳅、隆头条鳅2.主要景点海心山: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公里,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长2.3公里,宽0.8公里,面积1.14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66米,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
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作者:苏尔力克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25期摘要生态旅游是在大众旅游市场接近饱和的今天,应运而生的新兴旅游形态。
本文对西宁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西宁生态旅游现状问题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
生态旅游区别于普通旅游,它立足于自然,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好自然生态环境,并且通过这样的保护对人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性旅游,不仅在环境方面,对旅游周边也能起到有利促进作用。
然而,国内大部分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并不成熟,受传统旅游业发展约束,思维局限,导致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西宁市作为西北中心城市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
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也已经有几个年头,故本文针对西宁市目前生态旅游发展的状况,结合生态脆弱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做出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使西宁市旅游业开发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弥补大众旅游过度发展带来的损失。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西宁市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从而提供适合西宁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条件的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西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对青海省的“高原生态名省”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更可能扩展到整个青藏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建设作出理论贡献。
西宁市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拥有自然及人文环境优势,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高原生态风貌、神秘的民族文化生态对游客具有极大影响力;在政治社会环境上,受“西部大开发”的影响,能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但由于地处西部,经济情况不佳,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旅游受气候季节的约束较强,生态旅游管理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等问题制约着西宁市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最新青海湖旅游景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青海湖旅游景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作者xxxx------------------------------------------日期xxxx青海湖旅游景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13级英语师范李海燕摘要:青海湖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比较著名的景区,因为它湛蓝的湖,尽管它没有沿海地区的条件好,交通不怎么便利,但它每年还是会引来大批的游客。
本文主要讨论青海湖的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并分析景区现存的一些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关键词:青海湖;旅游六要素;解决与发展一、青海湖简介及现状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
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
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间。
青海湖是我国最美的湖泊,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宝库,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9年青海旅游网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外游客最想去青海的哪个地方?”的调查,结果显示青海湖景区位居榜首。
如此之桂冠和中外人士向往,使青海湖成为青海的招牌景点。
然而,青海湖景区也有很多不完善的的地方,比如说,出行必需的交通、游人所依赖的旅游节说体系等等。
二、青海湖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利与弊 (一)吃当我们到一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不仅是那里的景色,还会想到那里的特色小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青海湖景区有很多特色小吃,如羊肠面、锅馍馍等;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健康饮食。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作为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一直以来都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使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西宁市的产业发展趋势,从而为西宁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宏观经济环境1.国内经济形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GDP增速为6.1%,超过了预期的目标,这表明国内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同时,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将为西宁市的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2.西宁市产业结构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具有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新能源、生态环保等优势。
其中,农牧业和旅游业一直是西宁市的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三、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1.农业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高,有机农业和高效农业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西宁市来说,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旅游业发展趋势西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青藏铁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使得旅游业成为了西宁市的特色产业之一。
未来,西宁市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以此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3.新能源发展趋势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新能源资源。
未来,随着能源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西宁市的新能源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同时,西宁市可以引进更多的新能源技术和设备,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生态环保发展趋势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生态屏障,也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西宁市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
青海湖旅游资源分析及发展

青海湖旅游资源分析及发展摘要:青海湖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前景广阔;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导致“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的境地。
通过青海湖资源分析,提出其发展的建议,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青海湖;旅游资源;发展21世纪,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的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朝阳产业”,构造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它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也带给公众精神享受,对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我以青海湖为例做出旅游资源做出分析,希望通过企业化的营销方式帮助其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提高湖区经济实力。
一、青海湖旅游资源分析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从此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具有如下内涵:(1)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是引发需求;(2)旅游资源的作用对象是旅游者;(3)旅游资源不是单一性的专门资源,是多种资源的复合体,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4)旅游资源是自然创造物和人工创造物的总和,共同作用于旅游者。
旅游资源通过社会传媒作用,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进而我们可以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具有如下特点多样性、不可移动性、时间性、垄断性、组合性的特点。
二、青海湖旅游现状分析青海湖是一个品质高雅、特色明显、潜在优势深厚、尚待开发的旅游富裕区域,也是旅游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青海湖一直给人以“贫穷”、“边远”、“落后”的印象,习惯按计划经济时代的常规模式发展,缺乏基础的规划建设。
起步晚、投入少、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湖区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
我认为青海湖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旅游管理机制不足。
青海湖地区隶属于三州一市部队管辖,相关旅游企业又分别隶属于省级有关厅局或有关单位,缺乏统一管理,旅游市场不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还需进一步改革,很难形成促进青海湖旅游业发展的大潮流。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青藏高原生态旅游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旅游质量,以下是对策建议:1.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游客和旅游从业者的生态保护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2.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规划,避免过度开发和集中游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合理控制游客数量,确保旅游活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3.推广可持续发展旅游:鼓励开展生态友好型旅游活动,推广低碳旅游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等绿色产业,促进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4.加强景区管理: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
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严禁非法经营和违规行为。
5.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严禁破坏环境的行为,防止非法采矿、乱倒垃圾等行为的发生。
加强对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的工作,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过度开发。
6.发展生态旅游产品: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推广特色文化、民俗风情等,提升旅游体验。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提高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7.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形成区域联动的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8.注重文化保护:保护青藏高原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
加强对文化景点和文化活动的保护和开发,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9.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青海旅游工作实施方案

青海旅游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五大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青海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其他热门旅游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因此,为了促进青海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一份全面的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总体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将青海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具体措施。
1.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青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参加国内外旅游展览、加强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向外界展示青海的独特魅力。
2. 完善基础设施。
加大对青海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包括加强交通建设、改善酒店住宿条件、提升景区配套设施等。
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3. 优化旅游产品。
结合青海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牧歌、藏传佛教文化体验、高原徒步等。
同时,也要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确保游客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4.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留住游客,让他们成为青海的忠实粉丝,带动更多游客的到来。
5. 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将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目的地。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青海各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投资青海旅游业。
2. 加强监管力度,保障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提升青海旅游的整体形象。
3.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为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青海省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青海省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通过分析青海省的生态及旅游现状、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所具有的优势,提出该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经济模式——生态旅游及其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对策,以期对该省发展生态旅游有所裨益。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优势;遵循的原则;发展对策人类经济经历了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发展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生态经济。
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合理趋势,是人类文明的理性选择。
新型的生态旅游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典范,它是旅游事业的新领域、新天地,它的经营管理也是当前生态和旅游共同涉及的新课题。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得到了新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旅游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归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领略自然景观,了解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这对于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如何把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这个独有的新型旅游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如何把现有的旅游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当前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新课题。
1青海省生态及旅游现状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有世界第3级之称,由于受气温逐年升高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因素综合影响,青海省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整体已呈逐年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严重。
据资料表明,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 3 340hm2。
二是沙漠化土地日趋增大。
目前,沙漠化土地在继续发展之中,并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
三是草地退化形势严峻。
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达726.7hm2,占草地面积的20.1%,沙化草地193万公顷,“黑土滩”面积已达300hm2。
四是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由于自然及人为的影响,每年向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注入的水量逐年下降,给中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五是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特别是1992年以来,其西部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破坏触目惊心,成百上千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被猎杀,如藏羚羊、野牦牛、猎豹、雪豹等,有的物种面临灭绝,如普氏原羚,全省已不足300只;沙生植物破坏也非常严重,大面积的植物被用作烧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尚珑杰摘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但其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各类资源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为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分析了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提出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青海旅游现状问题对策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
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
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
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
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
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
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
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
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
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入性。
进入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
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许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
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不多、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问题。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
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着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
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青海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综上所述,青海省旅游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克服上述3个主要问题,克服这些问题,并非一蹴而就。
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因为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在青海省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定位青海省旅游的发展道路(一)加强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完整表述是: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全面发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使旅游业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政府主导并非不要市场机制的调解,而是以市场为主体,结合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归根结底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达到经济效率的提高。
政府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如何有效发挥出来呢从旅游业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来看,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政策、资金和立法等多个方面:1、制定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
政府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投资者,而且应该是旅游业的管理者。
青海省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对当地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2、根据本省旅游业发展计划,为增加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创造条件,加强资金导向。
在青海省,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旅游业所需资金,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经验,征收一定的旅游税费,如在饭店、宾馆按房费确定一定比例,或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游客必经之地按票价的一定比例或固定数额征收。
除征收旅游税收以外,政府还应该为旅游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如增发旅游企业债券,增加旅游企业上市公司;通过制定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对旅游业的投入。
3、政府应该在大型旅游活动的宣传中发挥作用。
青海省现在每年都举办一次“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王洛宾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吸引大批的游客来观光游览,以此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组织大型活动能形成总体形象。
总之,只要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坚持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必将迎来本省旅游业的繁荣。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青海省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当前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本省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
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已成为旅游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7月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了一个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立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整个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清新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没有蓝天、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对于旅游者来说是没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力的。
2、处理好重点旅游区的开发和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关系。
在青海省旅游开发中重点旅游区应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的作用。
示范作用,即各中心城市在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上依据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做出样子,开展城市旅游;带动作用,就是依托中心旅游城市,带动周边旅游开发,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的旅游经济和整体经济发展。
辐射作用,即中心城市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辐射范围放大到一个地区或一个省,甚至到部分省区。
三、发展青海省旅游业的相应措施和办法(一)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在于进行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积极发展以特色旅游作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推动机制的旅游开发模式。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从产业规模、经营效益、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和东部省份存在着明显差距,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等硬环境的制约因素外,软环境的落后,尤其是体制的落后更是一个重要因素。
青海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交通服务瓶颈。
现代旅游要求为旅游者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的交通工具,以缩短旅游者的旅途时间,减少疲劳度。
而青海偏离中国经济中心和沿海高出游率地区,地域辽阔,景点间路线较长,路况较差,必须大力发展包括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三位一体的综合运输网,构建区域快速旅游网络。
总之,要加快体制创新,加大对旅游景点地区城市建设的投入,从根本上搞好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是旅游业赖么生存和运转的根本基础,是旅游系统的灵魂加快青海省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增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高效优质集约化经营的保证.首先。
应建立旅游管理部门在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构建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信息化框架,充分发挥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第二,加快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对旅游饭店而言,内部要实现智能化,达到预订、排房、住宿、结算、客源市场分析、财会的全自动化,要与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以及饭店之间联网,尤其是预订联网对旅行社而言,要加侠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加快与饭店、航空公司、铁路、公路等旅游交通部门联网,提高外联组团、散客服务、出境旅游团队定位、结算等管理环节的自动化水平、对旅游交通部门来说,重点是加强对电脑预订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办公自动化功能.第三,研究Internet网络在旅游业信息化中的作用,开发网络在旅游促销、预订、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功能,提供最先进的旅游信息服务.(三)合理开发利用优势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繁多,千差万别,这些旅游资源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
青海省的自然、社会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等级和品位高,开发潜力很大。
1、原生态旅游项目。
青海省的自然资源优势尤为突出,有大量的湖泊、草原、沙漠、戈壁、动植物,等等。
其中草原生态旅游是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草原与数以万计的草原植物、动物,以及传统的游牧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构成了一类生态旅游目的地。
2、民风民俗旅游项目。
青海省属于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大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青海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应抓住这一良好的自身优势而大做文章,而且青海省的很多少数民族在青海省是特有的,比如土族、撒拉族等。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