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习题册(第六版 下册) 参考答案
人社版语文第六版习题册解答-《语文习题册(与语文(第六版下册)配套)》- A01-2723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雨中登泰山一、基础知识1.C2.C3.A4.A5.(1)不是就是(2)不但还(3)只有才(4)不管都6.李健吾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二、课文理解1.B2.D三、语段精读(一)1.B2.B3.D4.C5.D6.白纱比喻水气花纹比喻水流(二)1.本小题选项设计有误,正确答案为(4)(5)(1)(2)(6)(3)。
也可让学生将C选项中的(1)(5)顺序颠倒,这样就可选C。
2.B3.A14.C四、拓展训练1.(1)×(2)×(3)√2.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2 故都的秋一、基础知识1.B2.(1)冷落、寂寞(2)着,穿(衣)(3)抑止(4)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5)长久3.C4.(1)排比(2)比喻(3)拟人(4)反问5.(1)创造社沉沦(2)秋尽江南草木凋(3)欧阳修秋声赋二、课文理解1.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雨后话凉秋枣奇树(意思答对即可)。
2.这样写,就把自己对于秋的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抒发对于北国之秋的特殊情感。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C三、语段精读(一)1.B2.A3.C4.C25.C(二)1.B2.A3.C4.C5.C(三)1.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对比手法。
3.排比句“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从多个角度说明南方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酣畅淋漓地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描写。
比喻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表现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软和范围的狭小,北国之秋秋味的浓烈、厚实、刚强和范围的广大。
2020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语文答案

2020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语文答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虞常果引张胜引:招出会论虞常论:判罪(正确答案)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子为父死,亡所恨恨:怨恨C.自分己死久矣分:职责恐前语发发:暴露,泄露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2、1《琵琶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分别为李白和杜甫,两人均为盛唐诗人。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脍炙人口”中“炙”的读音是“jiǔ”。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1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2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单选题] *A.妯娌(zhóu)酒肆(sì)镌刻(juān)暴风骤雨(zhòu)(正确答案)B.狡黠(xié)挟持(xié)胡髭(zī)惨绝人寰(yuán)C.燥热(cào)翘首(qiào)嶙峋(xún)言不由衷(zhōng)D.私塾(shú)遁形(dùn)糜子(mí)日夜不辍(zhuì)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贾氏宗族的长房是荣国府,次房是宁国府。
《红楼梦》主要写荣国府的事。
太虚幻境中有两句判词说:“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明宁府的罪孽超过荣府。
B.《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史湘云、王熙凤、妙玉、秦可卿、香菱、李纨。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院通用语文习题册2020第六版下册答案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院通用语文习题册2020第六版下册答案1、1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都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1王伟在一家科技公司专门从事计算机销售工作,在介绍公司产品时应注意抓住产品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介绍。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外甥(shēn)窘迫(jiǒng)刮痧(shā)秩序(zhì)B、筹划(chóu)供给(gěi)家谱(pǔ)惦记(diàn)C、蛮横(hèng)拥挤不堪(kān)发愣(lèng)济南(jǐ)(正确答案)D、私塾(shú)廿三(niàn)丧事(sāng)撮土(chuō)4、“租赁”的读音是“zūlìng”。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下列句中括号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科技工作者实实在在地践行了矢志报国的(誓言)。
B.成功登顶珠峰那一刻,民族自豪感在每一位中国登山队员心中油然而生()。
C.贵阳贵安加快融合发展,就像驶向更宽广海域的大船,鼓满风帆、(一气呵成)。
(正确答案)D.夏季雨量充沛,河水湍急,非常危险,同学们一定不能心存(侥幸)下河游泳啊!6、1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渲染(xuàn)抽噎(yè)逞能(chěnɡ)自惭形秽(huì)B.迸溅(bènɡ)荣膺(yīnɡ)褶皱(zhě)气冲斗牛(dǒu)(正确答案)C.殷红(yīn)阔绰(chuò)惩戒(chéng)戛然而止(jiá)D.缄默(jiān)追溯(sù)栈桥(zhàn)鲜为人知(xiān)7、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中职语文教材第六版下册课后题答案

中职语文教材第六版下册课后题答案1、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敕造chì袅娜nuó(正确答案)B、惫懒bèi 两靥miànC、谬赞miù迤逦lìD、尴尬gān 暧昧nuǎn2、1《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作品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讴歌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3、“阡陌”“纤维”“纤夫”中的“阡”“纤””“纤”的读音各不相同。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济南(jì)丧事(sāng)刮痧(shā)游目骋怀(chěng)(正确答案)B、私塾(shú)秩序(zhì)徘徊(pái)拥挤不堪(kān)C、旖旎(yǐ)淤泥(yū)吮吸(shǔn)面面相觑(qù)D、租赁(lìn)誊写(téng)打盹(dǔn)自惭形秽(huì)5、25. 下列词语中加双引号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彷”徨páng“襁”褓qiáng接“踵”而至zhǒng“振”耳欲聋zhèn B.推“搡”sang苍“劲”jìn 目“眩”神迷xuàn纷至“踏”来tàC.“抉”择jué“拾”级shè轻歌“曼”舞màn不修边“幅”fú(正确答案) D.“漩”涡xuàn“拙”劣zhuō“慢”不经心màn挑“拨”离间bō6、66. 下列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单选题] *A、北冥有鱼: 冥:同“凕”,海。
B、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课外阅读。
风雨中的菊花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
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
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
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
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
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
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
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
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
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
【11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11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课外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课外阅读练习题11篇附参考答案(⼀) 好奇壶⾥的⽔开了,壶盖噗噗噗地往上跳。
那么多⼈看过这种现象,最多只是把壶从炉⼦上提下来,只有⽡特很好奇,他⾮要弄明⽩壶盖为什么能被⽔蒸⽓顶起来,于是后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
树上的苹果熟了,啪啪地往下掉,那么多⼈被砸到后,最多只是把⾰果捡起来吃了。
只有⽜顿很好奇,他深⼊分析苹果成熟便坠落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万有引⼒定律。
说好奇⼼是世界上⼀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恐怕⼀点⼉也不为过。
没有好奇⼼的⼈,觉得⼀切都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头禅是“神马都是浮云”。
好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如⼼如⽌⽔的⾼僧,其实⽆⾮是为了掩饰⾃⼰那颗⿇⽊不仁的灵魂。
他们的眼睛虽然睁着,其实却视⽽不见;他们的⽿朵虽然也没堵着,其实却充⽿不闻。
五彩缤纷的⼤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
肤浅的认知也注定了他们庸庸碌碌的⼀⽣。
有好奇⼼的⼈,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探个究竟。
他们从来不满⾜于事物的表象,仿佛具有⼆郎神的第三只眼,总想看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给⼈们带来⼀个旖旎的新世界。
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看来不过是⼀些⾃然现象,竺可桢先⽣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然的语⾔”,⾥⾯深藏着复杂的物候学知识。
稻⽥⾥长了⼀棵“⽑⽑草”,别⼈看到了,可能顺⼿就拔下来扔到⼀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稻。
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乎都源于创造者有⼀颗好奇⼼。
好奇,是⽣命焕发光彩的字眼。
好奇,是⼈类发展提升的源泉!如果你不想你的⼈⽣庸庸碌碌,那么请保持⼀颗好奇⼼吧,它能让你的灵魂插上翅膀;如果你不想你的事业徘徊不前,那么请保持⼀颗好奇⼼吧,它能为你的航船扬起风帆!1.本⽂的主要观点是:。
2.为了阐述观点,⽂章⽤了四个典型事例,请⽤简练的语⾔概括。
(1) ;(2) ;(3) ;(4) ;3.理解词语。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 下册) 参考答案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雨中登泰山一、基础知识1.C2.C3.A4.A5.(1)不是就是(2)不但还(3)只有才(4)不管都6.李健吾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二、课文理解1.B2.D三、语段精读(一)1.B2.B3.D4.C5.D6.白纱比喻水气花纹比喻水流(二)1.本小题选项设计有误,正确答案为(4)(5)(1)(2)(6)(3)。
也可让学生将C 选项中的(1)(5)顺序颠倒,这样就可选C 。
2.B3.A14.C四、拓展训练1.(1)×(2)×(3)√2.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2 故都的秋一、基础知识1.B2.(1)冷落、寂寞(2)着,穿(衣)(3)抑止(4)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5)长久3.C4.(1)排比(2)比喻(3)拟人(4)反问5.(1)创造社沉沦(2)秋尽江南草木凋(3)欧阳修秋声赋二、课文理解1.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雨后话凉秋枣奇树(意思答对即可)。
2.这样写,就把自己对于秋的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抒发对于北国之秋的特殊情感。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C三、语段精读(一)1.B2.A3.C4.C25.C(二)1.B2.A3.C4.C(三)1.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对比手法。
3.排比句“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从多个角度说明南方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酣畅淋漓地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描写。
比喻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表现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软和范围的狭小,北国之秋秋味的浓烈、厚实、刚强和范围的广大。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 下册 参考答案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雨中登泰山一、基础知识1、C2、C3、A4.A5.(1)不就是就就是(2)不但还(3)只有才(4)不管都6.李健吾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二、课文理解1.B2.D三、语段精读(一)1、B2、B3、D4.C5、D6.白纱比喻水气花纹比喻水流(二)1、本小题选项设计有误,正确答案为(4)(5)(1)(2)(6)(3)。
也可让学生将C 选项中的(1)(5)顺序颠倒,这样就可选C。
2.B3、A14.C四、拓展训练1.(1)× (2)×(3)√2.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与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2 故都的秋一、基础知识1、B2、(1)冷落、寂寞(2)着,穿(衣) (3)抑止(4)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5)长久3、C4、(1)排比(2)比喻(3)拟人(4)反问5、(1)创造社沉沦(2)秋尽江南草木凋(3)欧阳修秋声赋二、课文理解1、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雨后话凉秋枣奇树(意思答对即可)。
2.这样写,就把自己对于秋的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抒发对于北国之秋的特殊情感。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就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C三、语段精读(一)1.B2.A3.C4、C25、C(二)1、B2.A3.C4.C(三)1.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对比手法。
3.排比句“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从多个角度说明南方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句“正像就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酣畅淋漓地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描写。
比喻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就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表现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软与范围的狭小,北国之秋秋味的浓烈、厚实、刚强与范围的广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雨中登泰山一、基础知识1.C2.C3.A4.A5.(1)不是就是(2)不但还(3)只有才(4)不管都6.李健吾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二、课文理解1.B2.D三、语段精读(一)1.B2.B3.D4.C5.D6.白纱比喻水气花纹比喻水流(二)1.本小题选项设计有误,正确答案为(4)(5)(1)(2)(6)(3)。
也可让学生将C 选项中的(1)(5)顺序颠倒,这样就可选C 。
2.B3.A14.C四、拓展训练1.(1)×(2)×(3)√2.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2 故都的秋一、基础知识1.B2.(1)冷落、寂寞(2)着,穿(衣)(3)抑止(4)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5)长久3.C4.(1)排比(2)比喻(3)拟人(4)反问5.(1)创造社沉沦(2)秋尽江南草木凋(3)欧阳修秋声赋二、课文理解1.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雨后话凉秋枣奇树(意思答对即可)。
2.这样写,就把自己对于秋的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抒发对于北国之秋的特殊情感。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C三、语段精读(一)1.B2.A3.C4.C25.C(二)1.B2.A3.C4.C(三)1.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对比手法。
3.排比句“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从多个角度说明南方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酣畅淋漓地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描写。
比喻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表现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软和范围的狭小,北国之秋秋味的浓烈、厚实、刚强和范围的广大。
四、拓展训练1.“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
”2.北平的秋郊视野高阔,金风肃杀,色彩浓烈,表现出十足的秋味,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3.北平的秋天更能给人以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更能给人以严肃、凄凉、沉静之感。
3 都江堰一、基础知识1.庇邈濡缮浚圭韬遴嚣锸隅掬睽睽2.垣:矮墙,也泛指墙,多指废墟。
3邈远:年代久远;历史悠长。
隅:角落。
圭臬:古代测日影的仪器。
后来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
衮衮,相继不绝。
浚理:疏通治理。
3.D4.B5.文化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二、课文理解1.C (通过表现都江堰的低调与实用来展示其伟大)2.D三、语段精读(一)1.B C A2.作者总的态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3.①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②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为我们的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
4.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
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5.“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是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二)1.一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二是让有所执持的学者因官位而成为实践科学家。
2.在李冰看来,当官就是要做事儿。
这位市长只在名片上印自己的专业技术职务,这与李冰的治政理念一致。
43.“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是指把为民造福作为从政的职责。
4.“长锸”代指为民造福,为民消灾的政治理念和实干精神。
“金杖玉玺”是权力的象征,“铁戟钢锤”武力的象征,二者代表的观点是:做官就是为了权势、金钱、地位,就可以进行算计、倾轧、拼杀和征战。
说李冰失败了,是说李冰不受统治者喜欢,被派到边远的蜀地任郡守;说他胜利了,是因为李冰坚持为政要为民办事,他们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千百年来一直灌溉着中华民族,他的功勋与人品深受人民爱戴,他符合人民对好官的评判标准。
5.这句话采用了类比的手法,高度评价李冰主持绘制水系图谱的难度及其意义。
6.李冰的学问(成果),渗透着利民富国的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汽淋漓,永远滋润着中华大地。
后辈的那些受统治阶级喜欢的看似堂皇的大部头著作早已腐朽不堪,没有任何价值。
7.指李冰的学问具体、朴实,以人为中心,处处为人民的生计着想。
8.他对后世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泽被千秋,精神永存。
四、拓展训练1.D2.D3.B4.C4 故乡的野菜一、基础知识1.(1)xíng (2)zān (3)cuán (4)yuè(5)pái (6)fú2.(1)风雅:文雅、雅致的意思,即富有文学、文化意味。
(2)游:玩耍。
斯:代词,这里。
(3)三春:这里指春季第三个月。
繁华:这里是“盛开”的意思。
(4)侵:接近。
(5)弗:吴方言常用字,表示不。
5(6)瀹:煮。
(7)习见:常见。
(8)姣姣:漂亮的女孩。
3.作翻译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二、课文理解1.“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
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略)三、语段精读1.引出作者对故乡的野菜、童年的生活及有关民俗的回忆。
2.这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故乡妇孺采菜图,把乡间一种枯燥无味的劳作形容得意兴盎然,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自然而然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
3.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4.引用的好处:一是以古证今;二是把吴地和浙东一带民俗提高到了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将古今打成一片,增加了文章的雅趣。
四、拓展训练1.作者写了鸡、鸭、鸽子、麻雀、啄木的呜叫。
因为这些鸣叫声都不能报春。
2.一是引用斯密士的《鸟的生活与故事》的中记载,说明第三鸟属于猫头鹰之类;二是说观颓道人的《小演雅》中没有记载猫头鹰的鸣叫,说明古人视之为不祥物;三是引用诗人谢勒的话,表明作者喜欢它们的叫声。
3.作者不喜欢乌老鸦的叫声,因为它“一点风雅气也没有,而且是通年噪聒,不知道他是哪一季的鸟”;对麻雀、啄木鸟的叫声勉强还能够接受,因为“在那琐碎和干枯之中到底还含一些春气”。
4.表达到作者对报春小鸟鸣声的怀想。
5 职业一、基础知识61.C2.D3.A4.受戒大淖记事二、课文理解1.C2.B三、语段精读1.意在表现男孩“看马”的专注与投入,表明他好奇心强,童心未泯。
2.尽职尽责,不忘工作。
3.年纪虽小,却没有了玩耍的自由,要承受不该承受的大人的负担,每天需要劳动。
4.前者是工作,是谋生的手段,后者是游戏、玩耍;前者是老板要求的,不喊不行,后者是自由自在的;前者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后者是暂时的解脱;前者是机械枯燥的,后者是活泼开心。
(能写出一两点即可)四、拓展训练1.写了一个叫刘小红的女孩子和一个卖熟藕的老头之间的忘年交情谊。
2.王老是一位孤苦、勤劳、淳朴(如写善良、本分等也对)的社会底层劳动者3.这句话是指人间美好的情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4.D第二单元6 神奇的极光一、基础知识1.魆曳萦皓陨竭遁覆72.B3.A二、课文理解1.“极光是出现在南北半球高纬地区的高空大气的产电辐射现象”;或“极光是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聚集在地磁的极区上空,造成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
(意思答对即可)2.课文由神话传说引出说明对象——极光,然后描述极光的形状、亮度、色彩,最后解释它的成因及形成条件,是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写作的。
三、语段精读(一)1.B2.这段文字采用了分类别的方法,说明极光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
3.说明极光运动能造成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4.把自然界比喻成魔术大师,是为了说明极光变化莫测,景象壮观。
把自然界比喻成超级画家,是为了说明极光的色彩丰富彩,令人叹为观止。
(二)1.A2.是为了说明极光的成因。
这样写,将复杂而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D四、拓展训练1.A2.D3.C4.B7 动物游戏之谜一、基础知识81.嬉坠聒鳍契厮舀嚼馈峭2.A3.本题因排版时去掉了句末的标点,导致答案有误。
要在A 、B 两个选项后面加上句号,C 选项后面加上问号,D 选项句末的“演习”后加句号(写在引号前),这样即可选B 。
4.C 二、课文理解1.先列举动物游戏的一些现象,然后介绍动物游戏的类型及特征,最后介绍人们对动物游戏目的的几种看法。
全文按照先摆现象,再深入地分析探究原因的顺序写作的。
2.“学习说”是关于动物为什么游戏的一种假说,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
三、语段精读(一)1.B2.D3.“演习说”是关于动物为什么游戏的一种假说,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
4.论证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无关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说明“演习说”的漏洞。
四、拓展训练1.注射“溶瘤病毒”使肿瘤溶解2.加热肿瘤部位产生热克体蛋白3.热克体蛋白训练免疫系统消除肿瘤残部8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基础知识1.A2.(1)宗旨、目的(2)胜境,优美的境界(3)看(4)突出的(5)类93.D4.(1)建筑建筑史学人民大会堂国徽(2)舒伯特(3)知鱼之乐二、课文理解1.“千篇一律”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2.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三、语段精读1.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
2.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3.整齐和谐的美感。
4.混乱不堪(或杂乱无章)。
5.从“大同小异”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千篇一律”的审美规律。
四、拓展训练1.C2.①动态美;②造型美;③构图美。
9 森林写意一、基础知识1.兢兢奢阿房沧褶涵蛰瞠藉2.(1)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2)山头的树木被砍光(3)历来的制度、事迹(4)瞪着眼睛看(5)自然界的规律3.C4.B二、课文理解1.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情趣的抒发。
课文以写意为题,并不单单是为了简练地介绍森林,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森林某些方面的生动描述,勾勒森林的精神、内涵和价10 值,表达自己的领悟和慨叹。
全文采用文艺性的笔调来写,很好地体现了“写意”的风格。
2.第一,人类,以及土地、庄园、农作物,因为有了森林的庇护而祥瑞、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