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闻县菠萝栽培技术的进步与生产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闻县菠萝栽培技术的进步与生产的发展

罗凯

(广东省徐闻县农业局 5241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徐闻县菠萝栽培技术的进步与生产的发展。具体地探讨了收叶产丝织布时期(1860-1925年)、粗耕粗种时期(1926-1969年)、深耕、适当密植、合理施肥和应用激素技术推广时期(1970-1980年)、“五改”措施实施时期(1981-1999年)、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时期(2000年以后)的菠萝栽培技术的特点与生产的情况。探讨表明,徐闻菠萝生产的发展是菠萝栽培技术进步的结果。

关键词:菠萝 栽培技术 进步 生产 发展

中图分类号:S668.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2327-(2005)01-0045-03

徐闻县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热带北缘,是全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冠,素有“菠萝之乡”之美誉。徐闻菠萝以其果大、形美、汁多、肉脆、味香、可口、质优而驰名于国内外,尤以曲界愚公楼菠萝更佳,在1950年代就享誉东南亚,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菠萝生产基地,2001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绿色食品”,巴厘菠萝果则先后于1997年、1999年分别被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确认为名牌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农业的发展是良种良法交互作用的结果。然而,在徐闻菠萝生产中,自1930年从新加坡引种巴厘以来,还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卡因、57-236、泰国卡因、南园5号、马来西亚、黄金、糖块和绿果等20多个品种,但是,除巴厘外,其他品种均没有一个形成规模,因此,可以说,徐闻的菠萝生产是菠萝栽培技术进步的结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巴厘栽培技术进步的结果。 

1 收叶产丝织布时期(1860-1925年) 

据史料记载,徐闻种植菠萝始于1860年,当时主要在曲界、龙塘、下桥、锦和等地种植,引种的品种为高麻土种,当地群众称为“麻籽”。这种品种果小、果眼深、肉硬、渣多,但叶片多、长、厚,富含纤维。当时种植菠萝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果实,而是为了收叶片取纤维织布匹。用菠萝叶片纤维作原料纺织的布匹,美观耐用,畅销东南亚。尔后,徐闻县还先后引种了红毛种、神湾种和“陈嘉庚”等品种,但直到1925年前,种植菠萝的目的主要都是收叶片取纤维织布匹。 

2 粗耕粗种时期(1926-1969年) 

徐闻菠萝生产转为以收果为主始于1926年,特别是随着1930年引种巴厘品种,这一目的得以确立。巴厘菠萝长势强,生长快,叶面黄绿色,叶缘有刺,果实筒形或微圆锥形,单果重一般0.75-1.5kg,个别2-3kg,果肉色深黄美观,肉嫩汁多,味香浓郁,适宜鲜食,口感极好,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喜爱。 

不过,在这一时期,菠萝栽培技术很为落后,可以说是粗耕粗种,具体表现在:一是浅耕。即菠萝地基本上都是用牛来犁耙,一般犁耙深度仅20cm左右。二是疏植。一般每亩仅种植300-400株,多的也不外600-1000株。三是基本不施肥。一般地,仅下少量基肥,而几乎不施追肥。 

这一时期,由于栽培技术水平低下,菠萝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一是种植范围在低水平下缓慢扩展。全县菠萝种植范围由原来的曲界、龙塘、下桥、锦和等地缓慢地扩展到前山、下洋等地。二是种植面积在低水平下缓慢发展,且有起有落。1946年,全县菠萝种植面积不超过1000亩,到1949年也不外发展到8066亩,到1952年才突破万亩大关,达10211亩,到1957年达到最高峰,但也不外16224亩,尔后反而逐年萎缩,到1962年跌至低谷,仅有2753亩,再尔后才又逐年发展,但直到1966-1969年,年均种植面积也不外4万余亩。三是单产水平很低,且起起落落。建国前,全县菠萝平均亩产仅150kg左右(以有收面积计,下同),低产年份仅100kg左右,进入1950年代也不超过200kg,到了1960年代则反而降至142kg,其中有5年时间年均单产仅93.5kg。四是总产水平也象单产水平一样,极为低下,且起起落落。1949年,全县菠萝总产945t,1957年发展到2687t,尔后逐年下降,到1962年跌至450t,到1963年再跌至215t,尔后才再度回复,但直到1966-1969年年均总产也不外6000余t。 

3 深耕、适当密植、合理施肥和应用激素技术推广时期(1970-1980年) 

进入1970年代,徐闻县开始重视菠萝栽培技术,着力于四项技术的推广:一是深耕。即改牛犁耙为拖拉机犁耙,使菠萝地犁耕深度由20cm左右增加到30-40cm,从而使耕层深、松、软、保水保肥,有利于菠萝生长发育。在这一时期,面积较大的菠萝地都用拖拉机来犁耙。二是适当密植试验。1963年县农业局已在龙塘公社福田村进行密植试验,获得亩产1650kg,创湛江地区高产纪录,但当时并未予以大力推广。该县大力推广适当密植技术始于1972年。当年,县农业局派专人到广西南宁学习菠萝高产栽培技术,把亩植600-1000株改为亩植2000-3000株,并通过仙安、龙门、甲村等地的表证示范,而使该项技术得以在全县推广。三是合理施肥。1972年,该县在推广广西南宁菠萝适当密植技术的同时,还推广其合理施肥技术,即改过去少施基肥为增施基肥,不施追肥为多次追肥;具体地,以牛栏肥或土杂肥沤过磷酸钙作基肥,并在花前果后多次追肥。四是应用激素。1975年,该县开始应用电石催花,继而又先后应用乙烯利、赤霉素和奈乙酸等生物激素,来调控菠萝开花结果期,使菠萝开花整齐一致,座果率由70%提高到95%以上,且一年四季都能根据市场需要成熟上市。 

四项技术的推广,有力地推动着菠萝生产的发展。一是种植面积稳步扩大。1970年,全县菠萝种植面积46391亩,1974年扩大到53993亩,1980年再扩大到63856亩。二是单产水平提高较大。这一期间,全县菠萝亩产提高到280-380kg,1980年达374kg。三是总产增加更大。由于以上两个原因,这一时期,全县菠萝年均总产增加到9500-12000t,1980年达13255t,比前一时期增加了约5倍,即使比前一时期后期也翻一番。四是涌现了一些高产田、丰产片。1976年,曲界愚公楼菠萝高产田,获亩产3300kg,创湛江地区高产纪录;1979年,曲界龙门菠萝丰产片,平均亩产1584kg。 

4 “五改”措施实施时期(1981-1999年) 

1980年代初,徐闻县农业科技人员在认真总结当地菠萝栽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兄弟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提出了菠萝“五改”措施。这项技术在1983年召开的广东省菠萝会议上,以《推广菠萝“五改”措施,连续两年获增产》为题作了介绍,并被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写进轻工业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菠萝及其栽培》一书中。 

菠萝“五改”措施要点:一是改浅耕地为深耕改土。即改浅耕地为提早深耕改土,犁耕深度达40cm。二是改疏植为双行合理密植。即改过去亩植1000株左右为亩植3000株左右。三是改不分级选苗为严格分级选苗。即对不同品种的种苗、同一品种的不同芽苗、同一种种苗的不同素质苗株,进行严格分级,择优种植。四是改少施肥为合理施肥。即改过去少施或无施有机质肥、偏施化学氮肥为增施有机肥,合理配施N、P、K肥。五是改粗管为科学管理。即进行中耕除草、松土、培土和覆盖,开展适时封顶、除芽和留芽,实施催花、催果。 

菠萝“五改”措施的实施,促进了菠萝生产的空前发展。一是种植面积大幅度扩大。1981年以来,全县菠萝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8年首次突破10万亩大关,达10.27万亩,尔后虽有所下降,但很快又逐渐恢复,并直线上升,1997年再次超历史达10.64万亩,1998年达12.79万亩,1999年达17.66万亩,即这一时期的种植面积约是前一时期2-3倍。二是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1982年,菠萝亩产达514kg,尔后仅用8年时间,即到1990年便突破了亩产1000kg大关,达1079kg,再尔后又仅用8年时间,即到1998年又突破了亩产2000kg大关,达2360kg,即比前一时期亩产最高的1980年的374kg还增长5.3倍。三是总产水平大幅度提高。1988年,全县菠萝总产突破5万t大关,达5.14万t,1995年突破10万t大关,达10.91万t,1999年突破20万t大关,达22.79万t,即比前一时期总产最高的1980年的13255t还增长16.2倍。四是高产田、丰产片到处可见。1988年,县菠萝试验站的菠萝高产田平均亩产达5282.7kg,创当时全国最高纪录。进入1990年代,全县菠萝亩产3500-4000kg的丰产片和5000kg的高产田到处可见,最高产的已达6250kg。五是一年四季都有菠萝上市。这一时期,菠萝由过去的夏季水果变成四季水果,一年四季都有产品上市。六是不少果农致了富。据调查,仅曲界一个镇,1990年代后期,种菠萝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专业户就约有200户。 

5 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时期(2000年以后) 2000年,徐闻县政府组织县(下转第3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