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2

合集下载

小鼠骨髓的综合性实验报告

小鼠骨髓的综合性实验报告

小鼠骨髓的综合性实验报告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实验课程名称:教师及职称开课学期至学年学期填报时间年月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一( 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名称实验序号实验室实验时间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方法。

2、观察小鼠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统计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3、了解微核发生的机制;4、掌握微核实验的一般程序和实践意义;5、掌握对实验动物进行药物处理的一般程序;6、掌握进行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和规则,并锻炼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1、骨髓细胞具有高度的分裂增殖能力。

因此可以直接得到中期细胞而不必象血淋巴细胞或组织那样要经过体外培养。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分裂增殖中的骨髓细胞由于纺缍体的形成受到抑制,染色体不能正常趋向两极而使之停留于中期,同时染色体缩短,轮廓清晰,把收获的细胞进行低渗,固定处理,使细胞处于膨胀状态,再将细胞悬液滴在载片上,使细胞破裂,染色体散开,染色后即可观察到染色体。

2、微核(Micronucleus):染色单体或染色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然遗留在细胞质中。

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被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为微核。

凡能使染色体发生断裂或使染色体和纺锤体联结损伤的化学物,都可用微核试验来检测。

各种类型的骨髓细胞都可形成微核,但有核细胞的胞质少,微核与正常核叶及核的突起难以鉴别。

嗜多染红细胞是分裂后期的红细胞由幼年发展为成熟红细胞的一个阶段,此时红细胞的主核已排出,因胞质内含有核糖体,姬姆萨染色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的核糖体已消失,被染成淡桔红色。

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数量充足,微核容易辨认,而且微核自发率低,因此,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成为微核试验的首选细胞群。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1、材料:小白鼠(2n=40)2、器具:注射器(1ml,5ml各一支)、托盘、解剖剪、镊子、吸管、离心管、离心机、载片、滤纸、白纱布小块等。

学生综合实验报告

学生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学生综合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涉及到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原理:实验中涉及的物理量有长度、质量、时间等,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

2. 化学原理: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化学反应,需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及反应条件。

3. 生物原理: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生物样品的处理和观察,需了解相关生物学知识。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电子天平、刻度尺、计时器、显微镜、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2. 材料:金属块、塑料块、液体试剂、生物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和长度(1)用电子天平称量金属块的质量,记录数据;(2)用刻度尺测量金属块的长度,记录数据;(3)根据物理公式计算金属块的体积。

2. 实验二:化学反应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将反应物加入试管中;(2)观察反应现象,记录反应时间;(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

3. 实验三:生物样品观察(1)取适量生物样品放入显微镜载玻片上;(2)观察生物样品的形态和结构,记录观察结果;(3)分析观察结果,了解生物样品的生物学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金属块的质量为m1,长度为l1,体积为V1。

2. 实验二结果:反应物A的摩尔数为nA,反应物B的摩尔数为nB,反应物的摩尔比为nA:nB。

3. 实验三结果:观察到的生物样品形态和结构特征,以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测量金属块质量和长度的方法,了解了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2. 掌握了化学反应实验的基本步骤,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摩尔比的计算。

3. 增强了观察和记录生物样品的能力,了解了生物样品的生物学特性。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正确使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磺胺制备综合性实验报告

磺胺制备综合性实验报告
2、方法与手段
(1)教师布置课题、提出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
(2)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拟定实验步骤;教师指导,完善和确定方案;
(3)学生独立进行实验;
(4)完成全合成的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报告。
三.实验原理
磺胺药物的合成是以苯为原料,经Fra bibliotek化、还原、乙酰化、氯磺酰化和氨取代等常规反应,合成了系列中间体和磺胺。由于磺胺(4-氨基苯磺酰胺)副作用大,目前,主要使用磺胺衍生物作为磺胺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
苯胺滴加到浓盐酸的溶液中时,为橙黄色油状小液珠。经搅拌之后,油状液滴消失,为澄清溶液。加热使溶液升温至50℃,加入醋酐和醋酸钠并立即搅拌,出现大量白色片状晶体沉淀。
冰水浴冷却,并抽滤压干,得到白色片状晶体。
如果混合物溶液颜色加深,加约1g活性炭,煮沸,趁热过滤脱色。
如果所得的乙酰苯胺不纯或有颜色,可以用水对粗产品进行重结晶,测定熔点。
磺胺的合成:
磺胺吡啶及磺胺噻唑的合成:
本实验旨在以硝基苯为原料,经还原、乙酰化、氯磺酰化和氨取代等常规反应,掌握磺胺及磺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实验序号
实验七(1)
实验项目
苯胺的制备
实验时间
2014.4.21
实验地点
生化楼631
小组成员
关伟江
一.目的和要求
1.苯胺是制备磺胺的中间体。
2.硝基苯还原氨基是制备芳胺的反应,掌握实验室制备苯胺的常规方法。
生化楼631
小组成员
关伟江
一.目的和要求
1.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是制备磺胺的中间体。
2.掌握乙酰苯胺氯磺酰化的原理和实验技术。
二.实验项目特点(知识、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综合点)
以"合成-分离分析-定性鉴定"为模式,综合化合物的制备、检验和产物的应用。

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

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 掌握综合性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天平、滴定管、烧杯、锥形瓶、试管、酒精灯、蒸馏装置、分光光度计等。

2. 材料: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铁溶液等。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研究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综合性实验方法。

通过滴定实验,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验证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实验步骤:1. 酸碱滴定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指示剂;(2)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观察颜色变化;(3)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2.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1)配制一定浓度的待测溶液;(2)加入适量的氧化剂或还原剂;(3)滴加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观察颜色变化;(4)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3. 沉淀滴定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2)加入适量的沉淀剂,观察沉淀形成;(3)滴加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观察沉淀溶解;(4)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酸碱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滴定管的读数误差、指示剂颜色变化不明显等。

2.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滴定管读数误差、氧化还原反应不完全等。

3. 沉淀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沉淀剂加入过量、沉淀溶解不完全等。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综合性实验,我们掌握了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准确操作实验步骤,并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综合性实验报告(咖[1]1(1).

综合性实验报告(咖[1]1(1).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实验项目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及职称开课学期至学年学期实验时间药物合成与鉴定本实验项目是利用薄层色谱对市售药品,解热镇痛药---复方阿斯匹林的分析鉴定。

复方阿斯匹林中含有三种药物成分:阿斯匹林、非那西丁和咖啡因。

为了鉴定药物中这三种组分,首先须制备出标准物质,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并合成得到阿斯匹林,以此作为对照物,再在薄层色谱中进行鉴定。

报告要求:一、综述(约一页纸)1、通过网络和文献查阅复方阿斯匹林的分析鉴定的技术进展(即对本实验项目的简单综述,包括意义和技术动态等)。

2、用一小段文字概述本实验项目的工作内容。

3几句话说明本次实验目的二、单元实验报告按内容完成1、茶叶中提取咖啡因2、阿斯匹林的制备3、薄层色谱对解热镇痛药---复方阿斯匹林的分析鉴定三、结论1、对单元实验进行简单讨论(主要是产品的质量(产率和纯度)分析。

2、你对药物成分鉴定后应作出一个结论。

四、参考文献实验序号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实验室小组成员一.目的和要求1.学习天然物的提取技术和鉴定知识;2.掌握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方法、索氏提取器的原理和操作;3.结合薄层层析对APC各组分的分离分析,掌握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技术;4.巩固回流、蒸馏、升华等基本操作;5.了解生物碱的应用及定性检验方法。

二.实验项目特点(知识、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综合点)以“抽提—分离分析—定性检验”为模式,综合天然物的提取、检验和应用等方面:1.天然物的提取技术和鉴定;2.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3.索氏提取器、回流、蒸馏、升华等原理及操作;4.生物碱的应用和定性检验。

三.实验原理1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咖啡因存在于自然界的咖啡、茶叶和可拉果中。

测定表明,茶叶中含咖啡因约1%-5%,丹宁酸约11%-12%,色素、纤维素、蛋白质等约含0.6%。

咖啡因具有刺激心脏、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是复方阿司匹林(APC)的主要成分之一。

本科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小组成员:
1、实验目的
2、实验设备及材料
3、理论依据
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5.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
年月日
二、实验报告
1、实验现象、数据处理及结果
2、对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本次实验成败之处、原因分析、关键环节及其改进措施)
3、结论
指导老师评语及得分(五级制):
伊犁师范学院
本科学生综合性、设计性
实验报告
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姓名_____学号_____
专业_____班级_____
实验课程名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___
指导教师及职称________
开课学期至_学年__学期
上课时间年月日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编印
一、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名称:
实验时间:
小组合作:是○否○
签名:
年月日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班级: 10级 2011—1:假设某银行有四个窗口对外接待客户,从早晨银行开门起不断有客户进入银行。

由于每个窗口在某个时刻只能接待一个客户,因此在客户人数众多时需在每个窗口前顺次排队,对于刚进入银行的客户,如果某个窗口的业务员正空闲,则可上前办理业务,反之,若四个窗口均有客户所占,他便会排在人数最少的队伍后面。

现在需要编制程序以模拟银行的这种业务活动并计算一天中客户在银行逗留的平均时间。

2.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1)初始化(OpenForDay),模拟银行开门时各数据结构的状态。

2)事件驱动(EventDrived), 对客户到达和离开事件做相应处理。

3)下班处理(CloseForDay), 模拟银行关门时的动作,统计客户平均逗留时间。

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对离散事件模拟的认识;2)进一步理解队列的实现与应用;3)对链表的操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该实验涉及到线性表的建立、插入、删除等操作,涉及到了队列的建立、插入、删除,涉及到了离散事件的应用思想,还涉及到了排序的概念。

完成这个实验对线性表、队列及C语言编程等多方面的知识将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对离散事件也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实验仪器或设备:计算机。

三:实验步骤:1:整体设计。

包括初始化(OpenForDay),事件驱动(EvenDrived),下班处理(CloseForDay)初始化的代码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建立一个银行工作系统的框架,把实际问题数字化,利用“事件”来描述系统程序,其中包括变量客户人数、累计时间、客户到达成为事件的一个部分,当然每个窗口看做是一个队列。

算法如下:void OpenForDay(){ // 初始化操作int i;InitList(ev); // 初始化事件链表为空en.OccurTime=0; // 设定第一个客户到达事件en.NType=Qu; // 到达OrderInsert(ev,en,cmp); // 插入事件表for(i=0;i<Qu;++i) // 置空队列InitQueue(q[i]);}接下来,客户进入,进行客户到达后的处理要做的操作有:客户人数加1—>记录到达的时刻—>加入事件列表—>查找队列最短的窗口—>客户插入—>办理业务—>离开—>记录办理业务需要的时间。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2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2

Chl content =
C V W
(mg.g-1FW)

分别计算出各种植物叶片色素含量。 思考题 1、一般正常的植物叶片,Chla / Chlb = 3 / 1,你所测定的结果 符合此比例吗?为什么? 2、两种测定方法含量有何不同?为什么? 3、怎样把方法一中的叶绿素含量 mg/dm2 转换为方法二中的 mg / g FW ?怎样测定不同形态的植物叶片的叶面积?
思考题 1、为什么在皂化反应中只能用 20%KOH 甲醇溶液,而不能用 20%KOH 水溶液? 结果与讨论 1、画出你的层析结果,并加以分析。 2、总光合色素和各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有何不同,为什么? 思考题 1、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对我们理解光合作用有何意义? 2、试论述高等植物光合色素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结果与讨论 1、根据原理中计算出三类色素的浓度(mg / L) 。 2
5、参考文献
6、实验绘图
7、实验分析与讨论
教师评分
1g/L(0.1%),比色皿的直径(光径,L)为 1cm 时所测出的吸光度即为比
L 吸收系数。故其单位为: g .cm
ε ——摩尔吸收系数。 即溶剂和波长不变的情况下, 当物质的浓度(C) 为 1mol/L,比色皿的直径(光径,L)为 1cm 时所测出的吸光度即为摩
Hale Waihona Puke L 尔吸收系数。故其单位为: mol .cm
4、实验方法、步骤及现象 (1) 、光合色素的提取:将植物叶片洗净并用滤纸洗干,取 1/2 片叶片,放入研钵中并加入少许 CaCO3 和石英砂及 5 ml 丙酮,充分 研磨,再加入 10 ml 丙酮,研磨,静止片刻,上清液过滤于三角瓶中, 待用。 方法及步骤 光合色素的提取: 将植物叶片洗净并用滤纸洗干, 取 1/2 片叶片, 放入研钵中并加入少许 CaCO3 和石英砂及 5 ml 丙酮,充分研磨,再 加入 10 ml 丙酮,研磨,静止片刻,上清液过滤于三角瓶中,待用。 观察荧光现象:与光线垂直的方向观察色素颜色。 光破坏作用:1ml 色素提取液于室内,1ml 于太阳光下,30min 后 观察颜色变化。 皂化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色素提取液 2.5ml,再加入 20%KOH 甲醇溶液 1ml,摇匀,再加入苯 2.5ml,轻轻摇动,沿试管壁慢慢加 入自来水 1ml,轻轻摇动后观察,注意观察整个过程颜色的变化。 取代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 3ml 色素,逐滴加入 50%醋酸直至 溶液变为黄褐色。倒出一半,加入少许醋酸铜粉末,酒精灯上加热, 与另一半比较颜色的差异。 (2) 、光合色素的提取:将植物叶片洗净并用滤纸洗干,取 1/3 片叶片,放入研钵中并加入少许 CaCO3 和石英砂及 5 ml 丙酮,充分 研磨,再加入 10 ml 丙酮,研磨,静止片刻,上清液过滤于三角瓶中, 待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合色素分离: 剪取适当长度和宽度的滤纸条→ 用上行纸层析法 分离色素→ 启动剂:石油醚:丙酮:苯=10:2:1。 吸收光谱的测定:
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取色素溶液 1 mL,加入丙酮 3 mL,摇匀后 在分光光度计上 400 到 700 nm 处每隔 10 nm 进行扫描。
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上述层析出的 3~4 种色素,分别剪下后溶于 3 mL 丙酮中,按上述方法扫描。
光合色素的提取:将植物叶片洗净并用滤纸洗干,取 1/2 片叶片, 放入研钵中并加入少许 CaCO3 和石英砂及 5 ml 丙酮,充分研磨,再 加入 10 ml 丙酮,研磨,静止片刻,上清液过滤于三角瓶中,待用。
观察荧光现象:与光线垂直的方向观察色素颜色。 光破坏作用:1ml 色素提取液于室内,1ml 于太阳光下,30min 后 观察颜色变化。 皂化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色素提取液 2.5ml,再加入 20%KOH 甲醇溶液 1ml,摇匀,再加入苯 2.5ml,轻轻摇动,沿试管壁慢慢加 入自来水 1ml,轻轻摇动后观察,注意观察整个过程颜色的变化。 取代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 3ml 色素,逐滴加入 50%醋酸直至 溶液变为黄褐色。倒出一半,加入少许醋酸铜粉末,酒精灯上加热, 与另一半比较颜色的差异。 (2)、光合色素的提取:将植物叶片洗净并用滤纸洗干,取 1/3 片叶片,放入研钵中并加入少许 CaCO3 和石英砂及 5 ml 丙酮,充分 研磨,再加入 10 ml 丙酮,研磨,静止片刻,上清液过滤于三角瓶中, 待用。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
姓名 陈春梅
学号 134120072
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生物科学 13 级 B 班
实验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
教师及职称 李忠光
开课学期 2015 至 2015 学年 第二 学期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实 验 室 睿智三栋 实 验 时 间 周三下午 7-8 节 1、光合色素的提取、理化性质
离体叶绿素在有氧气和光照条件下,发生光氧化作用,结构遭到破坏,
形成加氧叶绿素等产物。
叶绿素是一种双羧酸酯,可以发生皂化反应。
叶绿素分子中 Mg2+与仆啉环结合不稳定,可以被 H+、Cu2+、Zn2+ 等离子所取代。
(2)、光合色素能溶于具有一定极性的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等。 不同光合色素的分子量、分子结构、极性、溶解度、支持物对它
L 尔吸收系数。故其单位为: mol.cm
4、实验方法、步骤及现象 (1)、光合色素的提取:将植物叶片洗净并用滤纸洗干,取 1/2
片叶片,放入研钵中并加入少许 CaCO3 和石英砂及 5 ml 丙酮,充分 研磨,再加入 10 ml 丙酮,研磨,静止片刻,上清液过滤于三角瓶中, 待用。 方法及步骤
2、试论述高等植物光合色素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结果与讨论
1、根据原理中计算出三类色素的浓度(mg / L)。
2
C V
Chl = 分别计算出各种植物叶片色素含量。
思考题
1、一般正常的植物叶片,Chla / Chlb = 3 / 1,你所测定的结果
Ca = 12.7 A663 – 2.69 A645;Cb = 22.9 A645 – 4.68 A663
Ca+b = 8.02 A663 + 20.20 A645
A663 = Ca.ka1 + Cb.kb1 A645 = Cb.kb2 + Ca.ka2
由于 k 是一个常数,而 A 可以通过
分光光度计测出,故求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得到此公式。
k——比吸收系数。即溶剂和波长不变的情况下,当物质的浓度(C)为
1g/L(0.1%),比色皿的直径(光径,L)为 1cm 时所测出的吸光度即为比
L 吸收系数。故其单位为: g.cm
ε ——摩尔吸收系数。即溶剂和波长不变的情况下,当物质的浓度(C) 为 1mol/L,比色皿的直径(光径,L)为 1cm 时所测出的吸光度即为摩
(3)、方法一:快速测定法 由于叶绿素 a、b 在 652nm 处有共同吸收,k = 34.5 L g-1. cm-1。
可直接用便携式叶绿素测定仪测定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最后浓度 单位为 mg/dm2
方法二: 分光光度计法 色素提取:将上述植物叶片洗净并用滤纸吸干,准确称取已知Φ 的叶 圆片 0.05g 左右,加入少许 CaCO3 和石英砂及 80%丙酮 2ml,充分研 磨,转入离心管中(离心机使用),再用 5ml 80%丙酮洗研钵,转入 离心管中,平衡,5000rpm 离心 10min, 记录上清液体积,取 1ml 稀 释到 4ml。 测定:以 1cm 比色皿分别测定 A663、A645。使 A 控制在 0.1 ~ 0.8 之 间。 结果与讨论
实 验 名 称 2、分离、吸收光谱及含量的测定 3、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1、实验目的 1、掌握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以及了解有关的理化性质。 2、掌握光合色素的分离方法以及了解有关的吸收光谱。 3、掌握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2、实验仪器及试剂 材料:小桐子叶片、植物叶片
3、实验原理 (1)、光合色素能溶于具有一定极性的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等。 提取液中无任何电子受体,因此可以观察荧光现象。
1、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结果(颜色变化?分几层?为什么?),并 加以讨论。
思考题
1、为什么在皂化反应中只能用 20%KOH 甲醇溶液,而不能用
20%KOH 水溶液?
结果与讨论
1、画出你的层析结果,并加以分析。
2、总光合色素和各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有何不同,为什么?
思考题
1、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对我们理解光合作用有何意义?
们的吸附力等不同,因而分配系数不同,故彼此可以分开。
叶绿素的卟啉环结构对光有很强的吸收,主要是红光和蓝紫光。
(3)、混合液中的两个或多各组分,只要它们的光谱吸收峰不互相 重叠,仍然可以根据 Lambert-Beer 定律(A = k L C)求出各组分含量。 Lambert 定律:A = k L;Beer 定律 A = k C。叶绿素 a、b 在 80%丙酮 溶液中的 Amax 分别为 663nm、645nm,由此得出:见推导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