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四章1718世纪欧洲美洲教育

合集下载

高三第8单元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华师大版)

高三第8单元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华师大版)

第八单元 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相关考点【单元导读】●启蒙运动出现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发展的17、18世纪。

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荷兰。

●就近代而言,启蒙运动发端于17世纪的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的科学文化,促成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在18世纪的法国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影响遍及欧洲、美洲和亚洲。

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它高扬理性大旗,引导人们向现代社会前进。

丰富而深刻的启蒙思想为近代世界各国变革提供了锐利武器。

二、知识梳理1.时空观念B.C.6C 14C-16C 17C-18C源头发展成熟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宗教改革2.基础知识①启蒙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其核心与实质是什么?A.背景与条件:①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理论渊源: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

③思想武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B.核心与实质:①用理性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进而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②在这场启蒙运动中,思想家有哪些共同的主张和诉求?A.高举扬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D.倡导平等,认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E.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③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有哪些?A.解放思想:冲击了封建势力,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B.召唤革命: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

C.影响政体: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系统政治构想。

D.泽被世界:对亚非拉反对封建专制暴政的斗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④简要归纳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的主要观点,从中发现其联系与差异。

A.霍布斯的主要思想观点——主张君主专制(1)他反对神学、宗教和教会,承认人的自然权利,批判君权神授,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十七到十八世纪的美国教育PPT课件

十七到十八世纪的美国教育PPT课件
青藤学院中最晚接纳女生的一个 鉴于传统的影响,并为了突出该校对于本科教育的极度重视,达
特茅斯一直以“学院”名世 常春藤联盟中规模最小的学校
.
达特茅斯学院法案
达特茅斯学院诉讼案最初是由学院内部管理问题的分歧引起 的。作为校董事会的成员之一,惠洛克本人担任第一任校长,他 毕生致力于学院的事业,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深受尊 敬和爱戴。虽然在北美殖民地时期,该学院获得英国王室颁发的 特许状并规定学院的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但当时董事会出于 对惠洛克的尊重并没有直接管理学院,学院的管理大权实际掌握 在惠洛克的手中。1779年惠洛克去世后,由其儿子约翰·惠洛 克 接任校长职务。小惠洛克在管理方式上也想继承先辈的传统,希 望仍采用原来的管理方式独揽学院大权。然而学院董事会逐渐对 此不满,并希望在学院的日常事务中发挥应有的权力和作用。因 此新任校长小惠洛克和学院董事会之间产生了一些摩擦和冲突: 小惠洛克坚持认为他实际上有权不受董事会的控制而管理学院, 而董事们则以解除他的职务来显示权威。为此,小惠洛克向新罕 布什尔州立法机关申诉,控告达特茅斯学院董事会。
确立:1789年,马萨诸塞州颁布法令规定了四种规模的学区,并赋予 学区和市镇同样的办学权
作用:适应了当时农村地广人稀的实际,也便于当地人民直接参与教 育的管理,解决了儿童就近上学的问题;但它也强化了教育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主 引起各地教育水平差距的拉大,妨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
9
殖民时代美国教育的特点:
(1)移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办学,不同的移民区有不同的办学 模式,但总体来说,主要还是英国教育模式的移植;
特点:不热心于公共教育,教育发展缓慢,直到17世纪末 才建立起一所初期为中等教育的“威廉—玛丽学院”,比 哈佛学院迟了近60年。

美国教育史

美国教育史

殖民地时期的职业教育 :
继英国殖民者1609年在詹姆斯敦登陆之后,西班牙、 荷兰、葡萄牙、法国等国殖民者也先后涌入美洲大陆。各 国殖民者在带来各自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的同 时, 也带来了各自的教育模式。殖民地时期职业教育的 主要形式──学徒制,就是英国学徒制在美洲大陆的移植 和运用。 学徒制是殖民地时期美国职业教育的最初形式。殖民 地时期的新普利毛斯州1641年通过一项法令,规定市镇 行政管理委员会成员有权将穷人的孩子送到行业师傅家里 充任学徒;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当局颁布《马萨诸塞法》, 规定贫苦儿童应接受学徒教育,学徒的父母和师傅必须履 行各自在教育上的义务。
三是美国文学中学的出现。美国第一所文实中学是 富兰克林于1751年所创,学校主要定位为大学预备教 育,同时也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各种实用知识,以英语 作为教学语言,招收女生。在富兰克林文实中学的影响 下,美国迅速兴起了大批文实中学,但大多都属于私立 收费性质,有的还采取寄宿制。 文实中学的产生,标志着美国基础教育与传统的以 宗教和古典为主的基础教育的脱离,是美国基础教育迈 向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文实中学直到内战时期一 直是美国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对推动美国基础教育的 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7-18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达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 国家的富强或贫弱。高度发达的教育和科学事业 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因此,无论哪一 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对此积极给予鼓 励和支持。 •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经 济、技术发展水平名列世界前茅。然而,美国并 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先进,而是经历了一个由不发 达到发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 用。

4-1十七世纪文学

4-1十七世纪文学

法国古典主义性质
法国古典主义是法国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 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它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 孵育下形成的,它为君主专制政体而创作,并
受君主专制政体严格的监督。
2.古典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16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国家。 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代 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来巩固王权。 1.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2.建立绝对王权。
1.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classicism)含有“学古”与“法 上”两层意义,取法于古代上流作品,一直是各 个时代古典主义的基本信念。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 次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而后在西欧各国 广为流行,它是17世纪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 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突 出特点,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 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 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英雄悲剧
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剧英雄理 性与感情的冲突,悲剧英雄的性格 在于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为 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把爱 情摆在次要地位。情节动人重于心 理描写,英雄气概重于儿女情长。 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悲剧的庄严,要求诗人描写 一些重要的国家利益,一些比爱情 更崇高更有男儿气概的激情,比如 雄心壮志或血海深仇,使我们看到 比情人之死更重大的不幸。” (《诗剧艺术谈》)
男性俱乐部
法兰西学士院有很强的性别意识,院士都是 男性。 1980年3月6日,法兰西学士院投票选举一名 新院士,以递补已故法国作家罗歇•卡约瓦 (1913—1979)空出的席位。选女院士的阻力很 大,最后以出席人数35人的20票通过,接纳女作 家、翻译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玛格丽特•尤尔 瑟娜尔(1903—)为新院士,这是具有345年历 史,被称为“男性俱乐部”的法兰西学士院第一 次接纳女院士。 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由法兰西学士院 最年轻的院士,《费加罗杂志》专栏作家让•多 尔梅松(1925—)多方奔走策划,最后成功。

外国教育史第九章

外国教育史第九章

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1、试析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17~18世纪英、法、德、俄、美等主要欧美国家的教育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特征,以及未来的趋势,具体分析如下:(1)各国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①英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主要阻力来自教育自由的积习;初等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教学内容极为简单,重宗教、阅读而轻计算;教师不是专门职业,地位很低。

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则聘用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和中学预备教育。

②法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主要还是教会的天下;强大的法国专制政府对初等教育较为关心,到17世纪则颁布了八个有关法令;当时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

③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一般是以普鲁士教育为主的;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是文科中学;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从16世纪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18世纪后期出现了新式的“泛爱学校”。

④俄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18世纪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起步时期和重要转折点。

16~17世纪的文教复兴政策,注重开办学校,建立印刷所。

印刷历史书籍和教材;16世纪末的兄弟会学校面向所有兄弟会会员子弟并接受会员监督,组织上比较民主,教学上提供广泛的知识;18世纪初进行教育改革,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改革初等义务教育,向教育近代化推进。

⑤美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世纪北美殖民地的教育事业以移植欧洲教育模式为主,宗教是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

但教=教育又是与殖民地的生活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量少、水平低,是学校的明显特点。

18世纪前期出现了学区制度,学区制度适应当时的实际,后来各州相继确立了学区制度。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9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9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9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一、选择题1.1781年,英国的( )首创“星期日学校”。

A.斯宾塞B.洛克C.罗伯特·雷克斯D.兰卡斯特【答案】C2.18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兰卡斯特和贝尔创立了( )。

A.幼儿学校B.星期日学校C.导生制 D.导师制【答案】C3.洛克是17世纪英国()经验论的巨子,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辨证D.形而上学【答案】A4.洛克的《教育漫话》是论述()的教育问题。

A.劳动人民B.少年儿童C.青年绅士D.中小学生【答案】C5.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的结果。

A.先天禀赋B.后天教育C.环境影响D.上帝决定【答案】B6.被称之为“比英国国家还老的大学”是牛津大学和( )。

A.伦敦教师进修学院B.国王学院C.伦敦大学D.剑桥大学【答案】D7.下列选项中不是17~18世纪英国的中等学校的是( )。

A.文法学校B.公学C.新型中等学校D.主日学校【答案】D【解析】17~18世纪英国的初等学校掌握在英国国教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

最具特色的是慈善学校的出现和主日学校的设立。

慈善学校主要有“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

这类学校向儿童提供的是一种基督教式的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简单的读、写、算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及《圣经》等宗教教义,统称“4R”。

主日学校,又称星期日学校。

是利用星期日的时间,由任课教师儿童以及某些几乎没有其他机会受到正规教育的成人进行一些宗教教育,以学习一些粗浅的读写知识。

8.英国在中世纪末期出现了“公学”,关于“公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公学是为平民阶级服务的B.公学全靠私人资助C.公学的办学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D.注重古典文及宗教课程的学习【答案】A【解析】在英国产业革命以前,中等学校基本上仍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文法学校和公学。

其中,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这类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教学目的又在于要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所以称“公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3 话题2 17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3 话题2 17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

【话题2 17-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之小船创作17—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政治领域,形成了民主化趋势;思想领域,启蒙运动兴起;科技领域,经典力学诞生。

这些都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17—18世纪欧洲已经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转型的背景——西欧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4—16世纪)从一体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市场的拓展(17—18世纪)政治领域英、美、法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思想领域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科技方面科技取得巨大进步,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三、转型的回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四、转型的深远影响1.欧美17—18世纪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求,其矛头直指封建势力,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17—18世纪社会转型的本质内涵。

2.欧美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与进一步发展,而且依据国情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规划了框架,影响了今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1.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17~18世纪的英美教育

17~18世纪的英美教育

英美近代教育概括亮闪闪:17~18世纪英美两家教育发展概况英国:1640-1688 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慈善性和贵族性,体现了典型的双轨制度。

此外,英国的教育主要沿袭旧制,如采用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通过慈善教育等。

初等学校基本仍由国教教会掌管,另外还有一些慈善学校和私人学校,它们与中等教育是不相衔接的。

贵族子弟几乎不会与初等学校发生关系,他们多接受家庭教育,公共的初等教育多由教团体或个人捐赠而成,只为贫民儿童设立,具有明显的慈善性。

总的来说,初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总体处于上升阶段;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主要面向初等教育阶段接受接受家庭教育的豪门富户子弟,作为升学的预备教育,他与初等学校五衔接,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虽然受到科学教育思潮的冲击,但古典教育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由于传统的坚守和保守主义的强势,英国近代中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高等教育在17到18世纪中,并未受到太多影响,依旧坚持对古典文化的崇尚,贵族性依旧明显。

不过,随着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上升,中小资产的子弟也逐渐有机会跨入高等学府大门。

总的来说,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和牛津、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都一直带有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性质。

美国:十七世纪起,欧洲移民大量进入北美,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管辖区,有组织的教育就发展起来了。

十七世纪,马萨诸塞州制定了强迫教育法,家长和师傅们对自己的孩子和学徒进行教育,要求各乡镇居民共同出资兴办初等和中等学校,并出现了乡镇学校。

而南部的殖民者们对举办公共教育并不热心,指导十七世纪末,才建立了“威廉玛丽学院”。

总之,十七世纪北美殖民地的教育事业十一欧洲教育模式为主,宗教是教育的而主要出发点和归宿。

但教育又是与殖民地的生活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量少、水平低是学校的显著特点。

十七世纪中期以后,工商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星期,私人教学也随之兴盛起来,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一所文实中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17、18世纪欧美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17-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 教育
背景 政治 经济 文化
第一节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初等教育
国教会控制的初等教育 慈善性质的初等学校 私人学校
外国教育史
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 公学 学园
公学是公立学校吗?
外国教育史
高等教育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了解其辉煌的成就
外国教育史
牛津大学
外国教育史
剑桥大学
外国教育史
培根
外国教育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 ,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 使人善辩(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 学的真正始祖”。
《福斯特教育法》旨在完善现有的 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的初等教育制 度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 制度。因此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 度的基础。
法令规定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的地 区,设置民选的教育委员会,用地 方税举办公立初等学校;各教派所 设立的学校的地位得以保持,但不 能从地方税中得到补助;并决定公 立学校可以进行不属教派性的宗教 教学,同时允许教师不参与学外国校教的育史
外国教育史
第四章 19世纪欧美和 日本的教育
第一节 19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国家逐步干预教育 成立教育管理机构,通过分配教育
经费、视察学校等干预教育。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其
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教育,标志着 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1891年规定实行免费初等教育。
外国教育史
伏尔泰
外国教育史
卢梭像
外国教育史
狄德罗
外国教育史
爱尔维修
外国教育史
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 “教育万能”论 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外国教育史
狄德罗的教育思想 国家办教育 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拉夏洛泰的教育思想 国家办学思想
外国教育史
第三节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国家办学,普及义务教育
导。 3、广义的体育
外国教育史
第五节 17-18世纪美国教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一、三大殖民地区的教育概况 北部:清教徒的教育 南部:国教会的教育 中部:宗主国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二、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宗主国——英国教育的移植
三、建国初期的教育和教育思想
教育的地方分权制
外国教育史
福斯特法案
1870年《初等教育法》或《福斯 特法案》
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虽决定补 助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初等教育, 但未能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1867年议会通过改革法,近百万 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 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议会改革 法提出了“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 主人”的口号。1870年教育署长 W.E.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外国法教育史 案,获得通过,该法案亦称《福
文法学校
文实学校
高等教育发展
速度加快,州立大学出现
外国教育史
三、富兰克林的教育贡献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发明 家、教育家;通过自学成才。
创办文实中学,把美国的中等教育 从欧洲模式中解放出来,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
在社会教育方面颇有建树,成立 “讲读社”。
注重通过严格自我约束的方式进行 道德修养。
外国教育史
英国著名私立中学伊顿公学
外国教育史
英国伊顿公学
外国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
公学——教育的活化石 特点: 一、注重绅士品格的陶冶 二、注重文化基础教育 三、注重学校管理 四、是牛津、剑桥大学的主要生源学校
外国教育史
公学的成功经验 一、有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团 体,能够和政府平等对面 二、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三、作为私立学校,能够以自己的特 色与公立学校平行共存
• (一)法国的教育制度 • (二)法国的基础教育 • (三)法国的高等教育 • (四)法国的女子教育
外国教育史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同主张 第一,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 第三,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 俗化、科学化
外国教育史
二、18世纪的教育思想 伏尔泰 卢梭 爱尔维修 狄德罗
比较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 ”
绅士教育思想
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
,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
才。
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关于体育、德育、智育
外国教育史
第二节 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外国教育史
• 一、教育概况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 学内容以宗教为主;高等教育保守性较强。 出现一些专门学校:如路桥学校、矿业学 校、军事学校、制图学校、工艺学校等。
1870年的法案,主要是一个折衷方 案,并非要建立一个义务的、免费 的新国民教育制度,而是补教会学 校的不足。
法令规定儿童5~12岁入学,每周 缴纳9便士以内的学费。这一法令 形成了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与教 会学校并存的教育制度。1871年, 117个教育委员会制订法律,要求 实施某种程度的强迫入学制度。 1880年实行5~10岁的义务教育; 1893年提高到11岁;1899年外提国高教育史
初等教育:泛爱学校
中等教育:文科中学、实科教育机构、 骑士学院
高等教育:哈勒大学
外国教育史
康德
外国教育史
二、康德论教育 人性论 主张“积极”的教育 重视“公共教育”的作用
外国教育史
教育家
二、康德论教育 1、人与教育 教育必须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的,必须要运用适当的方
法。 教育要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而发展人的天赋。 2、“道德人”的培养 既注意让儿童自由而自然的成长,又要让他们接受理性的指
外国教育史
二、培根论教育
教育思想
知识就是力量吗?
推崇自然科学
创立科学研究的新工具——归纳法
教育的乌托邦——新大西岛
意义
思考:很多教育理论我们并不陌生 ,现在最需要的是操作层面的研究 ,也就是“化民成俗”的研究 外国教育史
洛克像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三、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 倡导家庭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