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概述
什么是篆书

什么是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篆书结字富有装饰性,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后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规范庄重。
“篆”的主要意思是运笔书写。
《说文解字》云:篆,引书也。
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箸于竹帛也”(“引”有拉长的意思)。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具有书写、雕刻、铭刻等多重含义。
篆书是古文字,以后的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属于今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或卜辞文,是殷商乃至西周时期刻在龟田兽骨上用于占卜吉凶用的文字,主要是刀刻,(聿yu通笔即筆)这个是甲骨文“笔”字,说明当时已经有毛笔了,最具代表性的是宰丰骨。
金文是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主要范铸,目前鲜有发现书写实物。
以《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等为代表。
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
石鼓文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先书后刻,以《史籀篇》和《石鼓文》为代表。
甲骨文、金文、碑文、石鼓文等都是刻铸在龟甲、兽骨、玉片、钟鼎、兵器、石碑等上的文字,书写者是谁,刻铸者是谁,目前均不得而知。
秦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
以《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为代表。
从外形上划分主要有玉箸篆和铁线篆。
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
“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
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
篆书的发展演变

篆书的发展演变篆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起源于商代晚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国书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篆书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篆书的发展演变。
一、篆书的起源篆书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当时用于刻写铭文或印章。
汉朝时期,篆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被广泛应用于印章、铭文、碑刻等领域。
二、篆书的发展1.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大量的文字改革工作。
他下令将各国不同的文字合并为一种标准化的文字——小篆。
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规范化的文字,也是篆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篆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篆刻家和碑刻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人。
他们在传承小篆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系列新的篆书字体,如隶书、行书等。
3.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黄金时代,也是篆书发展的高峰期。
唐朝时期,张旭、怀素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篆书字体——大篆。
宋代时期,米芾、苏轼等人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篆书字体——真草。
元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篆书的特点1.质朴古拙篆书字形简单、粗犷有力,具有浓郁的古风古韵。
2.线条凝练篆书线条凝练有力,笔画粗细变化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3.钟鼎文化篆书源于钟鼎文化,具有浓郁的礼乐文化气息。
四、篆书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1.对汉字文字系统产生影响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规范化的文字。
它不仅为后来各个朝代所沿用,并且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字系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它的发展历程与其他字体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篆书的创新和变革,推动了整个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3.对文化传承产生影响篆书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上展示和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篆书的发展历程

篆书的发展历程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篆书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
一、起源篆书起源于中国古代卜筮文化。
商周时期,人们用龟甲、兽骨等物卜筮,刻写在上面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这些文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图案美感,逐渐演变成为金文。
金文是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由于青铜器形制复杂,所以金文笔画变化丰富多彩,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二、发展1.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在文字统一方面也采取了强制措施。
秦始皇颁布了《焚书坑儒》令,将各国流传下来的经史子集全部焚毁,并规定只能使用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小篆是以大篆为基础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其笔画简洁、规整,适合刻写在印章上。
汉代时期,隶书成为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篆书则逐渐被用于刻印印章和制作匾额。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篆书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的篆书艺术家开始注重笔画的变化和墨色的运用,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个性特征的风格。
其中以王羲之最为著名,他擅长运用“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技巧,使篆书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时期,篆书艺术家们在传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在笔法、构图、墨色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元代时期,则出现了以赵孟頫为代表的“真草”流派,其作品形式简练,富有气势和力度。
明清时期,则出现了以怀素、董其昌等人为代表的“隶变”流派,他们在篆书与隶书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特点篆书与其他书体相比,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1.笔画规整篆书的笔画规整、端庄,每个字都显得非常饱满。
这是因为篆书起源于印章刻写,需要保证字形清晰、易于识别。
2.装饰性强篆书在字形上注重装饰性,常常采用龙、凤、虎、豹等图案进行装饰。
这种装饰性强的特点也是受到印章刻写的影响。
3.墨色深重篆书在墨色上追求深重浓郁,以突出其雄浑有力的气势。
篆书的名词解释

篆书的名词解释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也是汉字的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
它以精湛的刻划技巧和独特的笔画结构而闻名于世。
篆书的称谓源自它的书写工具篆刀,同时也象征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蕴。
篆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文字以甲骨文为主流,但由于甲骨文书写繁琐且刻画过程复杂,不利于日常书写。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篆刻艺术家们开始创造一种更为简洁、流畅且易于书写的文字形式,于是篆书应运而生。
篆书的特点在于其书写线条的凝练和规整。
每个笔画都被精确地勾勒出来,线条流畅而坚实,显示出高度的凝聚力。
字形刚劲有力,每一划都显得稳重庄重,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篆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风格和流派。
其中,小篆是篆书的最早形式,最为常见。
小篆继承了甲骨文的繁复特点,但在书写时加入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隶书则是从小篆演化而来,它在书写形式上更为简洁、流畅,成为汉代官方文件和碑铭的主要书写形式。
篆书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种书写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象征。
篆书被广泛应用于铭文、印章、碑文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篆书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书写形式,还在于其文化内涵。
篆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传统文化的味道。
在篆刻的过程中,刻刀每一个落笔的动作都需要精确到位,这需要刻刀工匠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
篆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历史的印记。
篆书虽然凝重庄重,但也不缺乏灵动之处。
尽管篆书对字形的要求严苛,但每一个字形的线条却显示出柔美和变化。
这些细微的线条变化赋予篆书以生命力,使得字形更加立体丰满。
此外,篆书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字形之间的排列和结构都体现了平衡和美感。
篆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碑刻、铜器铭文等,也对后世的书法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对篆书的研究和欣赏一直是文人雅士的特殊爱好。
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王羲之、颜真卿等,都对篆书有着深厚的造诣,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篆书相关知识点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它是汉字书法的源头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篆书的起源、发展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1.篆书的起源:篆书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最早用于刻在青铜器上。
篆书的字形比较简洁,有韵律感,而且适合用刻刀刻在金属或石头上。
随着篆刻技术的发展,篆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书写形式。
2.篆书的发展:篆书在秦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文字书写形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统一文字,篆书成为了唯一的官方文字。
秦朝的篆书字形规整,笔画粗细均匀,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汉朝时期,篆书逐渐演变为隶书和楷书,后来的草书、行书、草隶等书体也都有篆书的影响。
3.篆书的特点:篆书的字形比较方正,笔画饱满,结构简洁,线条流畅有力。
与其他书体相比,篆书更注重形状的稳定和对称,横平竖直的直线条和圆润的曲线交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篆书的字形也受到了图案、印章和青铜器上的纹饰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使得篆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篆书的应用:篆书在古代主要用于刻在青铜器、玉器、石碑、印章等上面,以显示其尊贵和美感。
同时,篆书也是古代文人书写诗词、文章和书信的一种方式,被广泛用于文化交流和传承。
如今,篆书也被一些书法家用于书法创作和艺术表达。
5.学习篆书的方法:学习篆书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首先,要了解篆书的字形结构和笔画规律,熟悉常用篆书字的形态特点。
其次,要学会握笔的姿势和用笔的力度,掌握好笔画的顺序和方向。
最后,要通过不断练习和模仿,提高自己的篆书水平。
6.篆书与现代社会:如今,虽然篆书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文字书写形式,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篆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得它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被用于文化教育、书法艺术和文化创作等方面。
总结:篆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具有独特的字形和艺术特点,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篆书知识与欣赏PPT课件

.
8
篆书的现代应用实例
.
9
.
10
.
11
.
12
.
13
.
14
二、源头——甲骨文
.
15
三、大篆
• 1、金文(钟鼎文)
.
16
金文拓片
今人临写
.
17
• 2、石鼓文
.
18
三、篆书特征
• (一)笔法单纯
色描绘的树木。 ·
.
35Βιβλιοθήκη • 在中国书法史上,西周时期出现了几个著 名的“盘子”铭文:
• 《虢季子白盘铭文》
• 《墙盘铭文》
• 《散氏盘铭文》
.
36
• 1、李斯小篆
.
37
2、清邓石如小篆作品
.
38
.
24
“二李”
.
25
•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
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 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 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 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 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 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 量衡的统一。
.
26
李阳冰
•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在 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 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 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 有影响。
0篆书知识与欣赏ppt课件文档格式
第二课 劲健稚拙 古雅天真
篆书知识与赏析
.
1
.
2
.
3
.
4
.
5
.
篆书基础知识

篆书基础知识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
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分享篆书基础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篆书的产生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
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玉筋篆、汉篆、唐篆等,又属于“小篆”系统;石鼓文体形多似籀文,亦属“大篆”,但据近代考证,指为秦国刻石。
它可以说是小篆来源的典型文字。
大篆不容易识别,一般泛称“古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宰相李斯负责简化规范而来,故也称“斯篆”。
按时代分,它是秦系文字,又称“秦篆”。
这种字体就比大篆容易识别了。
二、篆书的特征篆书的结字装饰|生很强,在艺术上更是具有赏心悦目的欣赏价值。
时隔上千年,书法和篆刻爱好者还孜孜不倦地去临摹它;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还为之撰写出大量的考证文章;现代的书法篆刻展也为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留有一席之地。
这些都说明,它虽然已没有实用价值,但从书艺角度上,还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篆书的特点也随时代而异。
甲骨文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工具是刀。
籀文多数是左右均衡,“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王国维);钟鼎文从周代到春秋战国,变革也很多,直至演变为小篆,从总体上看,多数还是不露棱角,以圆笔为主,笔画上粗细相仿。
石鼓文、秦篆则笔画圆润流畅,只有落驻而无提顿,且较大篆为整齐。
三、篆书的笔法和结构学习篆书,多从小篆入手,因为它的笔法和结体有规可循。
篆字多横竖直画,写法两头都圆,中间粗细不变。
横竖连接的折笔,则用变形。
所以篆书变化,多用弧画。
弧有圆弧、方弧和不规则的弧。
初学篆书要弄清楚它的起笔、收笔和连接处。
运笔方法是回锋起笔,提笔运行,收笔略顿。
小圈可一笔或两笔,大圈可分三四笔,要求连接处无明显痕迹。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
篆书知识与赏析

中国最早的,点画简单有象形因素的古老 汉字字体,是先秦时代、秦代和汉代前期 通行的正体文字。 篆分:大篆---秦代统一文字前的篆书 小篆---秦代规范化的篆书
大 篆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工具、材质的限制---刀刻 ↓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铸刻----金文 ↓ 战国时代的石鼓文、简牍书、帛书 ↓ 秦朝统一规范后的小篆
洛阳历史博物馆
三、篆书的特征
1、笔法单纯 2、字体略长 3、章法变化
篆书字体没有专门去研究过的人不会看懂多少,因为这已是两千多年到三千 多年以前的文字。
俭静 以以 养修 德身
《散氏盘铭》
说文部首
大篆秦代统一文字前的篆书小篆秦代规范化的篆书二二篆书的发展篆书的发展最早的篆书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工具材质的限制刀刻秦朝统一规范后的小篆洛阳历史博物馆洛阳历史博物馆三篆书的特征三篆书的特征3章法变化篆书字体没有专门去研究过的人不会看懂多少因为这已是两千多年到三千多年以前的文字
篆书知识与赏析
焦
一、什么是篆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福庵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 庵,晚号持默老人。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王福庵幼承家训,耳濡 目染,博学滋养,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二十五岁就与丁辅之、吴石潜 等创立了西泠印社,从此声名大振,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目睹了 清官所藏书画器物精品,精审鉴定,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 造诣。
(五)秦篆以后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到了汉代虽不占主流地位,但在一些典重的场合仍作为首选的 字体,如碑额、瓦当、印玺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相继在洛阳偃师出土 的两通汉篆碑《袁安》和《袁敞》,山于墓主身份较高,故碑文用篆书, 其笔势遒劲,结体宽博,刻工精湛,为汉篆的典型。传世之作还有《祀 三公山碑》、《少室神道石阙铭》、《开母庙石阙铭》,这些刻石淳厚茂密, 方峻挺拔,独具风貌。东汉以后,三国时魏正始《三体石经》,集古文、 小篆、隶书为—石,被奉为标准经文的字体。三国时吴皇象所书《天发 神谶碑》,以方笔作篆,笔力惊绝,以其气势宏伟著称。到唐代,著名书 家李阳冰的传世书迹有《三坟记》、《城隍庙记》、《拪先茔记》等,其篆 书历来被宗为楷范。到五代、北宋,有徐铉、徐锴(世称“二徐”),精 于小篆。徐铉所摹《峄山碑》及精心校定的《说文》,由国子监雕版印行, 广为流传。徐锴编《说文系传》,对保存和解释《说文》原著也有功绩。 元、明两代篆书略呈颓势。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大批文人志士由于特定 的历史原因,纷纷投身于金石、文字之学,进而涌现出大批的篆书大家。 随着金石出土日多,又开阔了他们学习取法的视野,使清代成为篆书发 展的复兴和昌盛时期。清代前期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他们 在碑版考证取得卓著成绩的基础上,开创了书学和文字学结合之风。清 代中叶以后,邓石如用长锋羊毫作篆,讲究笔墨变化,沉雄朴厚,自成 —格。受他的影响而又各领风骚的篆书大家有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 吴大澂等。清末民初,吴昌硕、齐白石、赵铁山、常赞春、王福庵、邓 散木等也均以自己独到的篆书新面貌立于书法艺术之林。在古文字学界, 先后有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丁佛言、郭沫若、容庚、董作宾、于 省吾、唐兰、商承祚、张颔等名家在研究古文字基础上,对篆书诸体也 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现出了与传统不同、极具创新意识的艺术魅力,拓 展了篆书创作的思路,推进了篆书艺术的发展。
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很快被汉王朝所替代,官用标准书的小篆有赖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得以保存下来.还有秦始皇时,以宣耀皇威,传为李斯所作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会稽刻石》等也留传于世。秦代小篆其成就和对书法的贡献就在于线条的表现上和书体的结构上。线条笔笔中锋、圆劲古雅、含蓄蕴藉、沉稳端庄,是善书者欲达之目标,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它的整体美无疑是具有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切于实用等特征,对后世隶、楷的结字,特别是篆刻的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书体,因其模铸或契刻于青铜器而得名。古时称铜为金,所以这类铭文一般称“金文”。其内容多为祭典、扬其先祖、明告后世的言论记录。
西周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兴盛时期,周人的文化较商代有显著的进步。西周的金文随着周人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以及青铜冶铸业的异常发达而有极大的发展。留存于世的金文数量大约在六七百篇以上。自宋以来,金石之学广泛兴起,从辨识到摹写,从研究到创作,不断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笔法体系和审美领域、在书法方面的影响程度要比甲骨文大得多。
王福庵的《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 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 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 致。下面我们以此为蓝本,择字进行具体的技法分析指导,以期对小篆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初学者从偏旁部首入手,不仅能掌握小篆的结体、用 笔,而且在识篆上,也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里需要重笔—提的是清末民初世居山西的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他倾其一生治学,深通经史诗文,考据金石文字,博学守正,融于笔墨。以书法四体皆精名著于世,尤以篆书为最,影响至巨。三晋碑版、商号招牌大多出自亲笔,康有为评其书法:“大江以北,无出其右”。和他同时期的常赞春,也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毕生研究金石书画,诵习经史词章,讲授文学书法,著述颇丰,其篆书、篆刻凝练古拙,造诣超群,风格独树。赵、常二人无疑为当时华北书坛巨擘,影响甚远,乃至在山西孕育出了一批精研篆学的高手,延伸至今。显然,清末民初不仅在南方涌现出了大批的书家,北方也是名家辈书,蜚声海内外。近午来,赵、常二人为中外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在日本还成立有“赵铁山书道研究会”,几十年来,远渡来晋,寻访考证,出版碑铭者众,成就斐然。笔者就此在本章“篆书概述”中提出,旨在为篆书爱好者对篆书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
以上,我们对篆书书体的产生和发展作了简要的概述。它在整个书法史生成过程中起着主导、拓展以及更深层的文化、审美意义不是本篇所能涵盖了的。作为初学者,只能初步择要地了解篆书渊源,这对学习篆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篆书应当从小篆人手,至于以哪本帖为范本,前人总结出不少 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先秦刻石,还是清季诸家之帖,均对习篆者产生过 很大影响。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王福庵《说文部首》一经行世,习篆者 多作为临摹范本,并受到广泛的赞誉。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
(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四)小篆
小篆为大篆的对称,也称“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同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国策,其中有“书同文”,就是要求全国统—文宁,废除六国文。小篆就是在战国时秦同文字的基础上,吸收了六国文字的优点,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从而进—步整齐、简化、规范了的文宇,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古文字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统一后的小篆,顺应书写的需要趋于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减少,符号化更加明显,对后代文字的规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金文和甲骨文在造字上是—个系统,在书法上也显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其载体是青铜器,从而形成笔势特殊、线条圆润、字形凝炼、结构生动等鲜明的特征。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大盂鼎》、《散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还有1977年在陕西扶风县出土的《墙盘》郡是初入门者学习的极好范本。
(三)籀文
籀文是周、秦间通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宁,以周宣王《史捅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现在所能见到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注明“籀文”的几百字。从书法角度讲,籀文和金文又合称“大篆”,而又以“石鼓文” 为其代表,它的特点比金文更加规范,字体更加成熟,反映了金文向小篆过渡的轨迹(详见后“篆书名作欣赏”部分:石鼓义条目)。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形体变革多样。在古文字阶段,对篆书的分界 历来众说纷纭,莫衷—是。按通常讲,在篆书系统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称 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这是较宽泛的说法。实 际上在我国最早发现陶文之后,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用汉字记载的文字 资料,应该说是“甲骨文”。也就是说,应当把甲骨文单独作为一种书体; 其后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东周时期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 进而又发展为秦国的小篆。这些在文字孳乳演变期中的不同说法,都涉 及到古文宁的许多学问。因本书主要是面向篆书初学者,从篆书书写的 入门考虑,只将篆书演变期中的主要书体及篆书的发展分别作一概述,而后以小篆作为主要学习对象,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介绍与引导。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其内容绝大 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 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商王 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 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 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 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之后,有刘鹗、孙 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 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自此,我 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它的 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 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 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