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最新整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一)春节1.简介: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2.别称:“元正”、“元辰”、“元朔”、“元春”。
3.习俗:放爆竹、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
4.诗句展示:(1)令月归馀届早春,羲舒相望协元辰。
——晏殊《辛春日词·御阁》(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二)元宵节1.简介:据道教的“三元说”,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2.别称:“上元节”、“灯节”、“灯夕”。
3.习俗: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4.诗词展示:(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2)冉冉年华过上元,梅花如雪照江村。
——陆游《春寒》(三)清明节1.简介: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从节气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从节日来讲,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2.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3.习俗:扫墓踏青、插柳带花、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
诗词展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2)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四)端午节1.简介: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别称: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地腊节等。
24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一、立春立春的习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1. 咬春: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在南方,人们则流行吃春卷。
2. 迎春:立春时“迎春”也是一项传统习俗。
旧俗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春来了”,就是传统的“报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 打春: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督促人们在春回大地之际,赶紧耕种。
雨水的习俗有很多,包括:1. 拉保保:在雨水这一天,人们会拉保保,即让孩子认干爹干妈,寓意着雨水滋润,容易长大。
这是川西地区的汉族民俗文化之一。
2. 回娘屋: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见家长,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已经生育的女子要带上肉、椅子等礼物。
3. 爆炒糯谷米花: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
爆出的米花越多,收成越好。
4. 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长,长命百岁。
5. 罐罐肉:女婿要带上罐罐肉给岳父岳母,表达感谢和敬意。
做法是将猪脚和大豆、海带一起炖好,用红纸红绳封罐。
6. 荠菜煮鸡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民谚: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
除此之外,雨水节气还有水獭祭鱼、占稻色等习俗。
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生活愿景。
惊蛰的习俗有:1. 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唤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这些小动物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人们便会打小人来驱逐它们。
2. 祭白虎: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以保一年平安顺利。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汇总传统节日基本内容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2,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3,正月初五路神生日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5,二月十五,花朝节6,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现在一般定在阳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端午节11,夏至节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地藏节"16,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17,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8,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20冬至21,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22,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23,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关帝诞:六月廿四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苍颉至圣先师诞:三月廿八鲁班公诞: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黄帝诞辰:二月初二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孟子诞辰:四月初二岳飞诞辰;二月十五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附1: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腊月二十九小除夕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正月初八谷日/顺星众星下界之日也称“祭星”、“接星”正月初十石头生日“石不动”“十不动”老鼠嫁女半年节”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
古代二十四节气汇总[五篇范例]
![古代二十四节气汇总[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9a696a1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7.png)
古代二十四节气汇总[五篇范例]第一篇:古代二十四节气汇总立春、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二十四节气歌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大寒又一年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一)【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扬州慢》中的“至日”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并序》:“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中高考语文必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重要节日

中高考必背文学常识中国古代重要节日1.春节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作为一岁之首,又被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
现在我们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但实际上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的各种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吃年糕等习俗则流行至今。
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古诗中有关春节的代表。
2.元宵节(上元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等,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日子,为汉文帝时所设立。
赏花灯和吃元宵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
其中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此后民间便有了挂灯、打灯、观灯的习俗,所以元宵节也称灯节。
吃元宵的习俗则起自宋代。
其他元宵习俗还有猜灯谜、舞龙灯等。
欧阳修诗《生查子·元夕》中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便是对上元佳节赏灯场景的生动刻画。
3.寒食节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 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只吃冷食。
清朝初期的历法改革后,寒食节渐渐融入到了清明节中,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的部分。
关于寒食节的名诗有唐代诗人韩翃所作《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历法,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指导农事和人们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情况,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用来划分季节、农事和生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名称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感悟。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农事生活的指导,还渗透到了文学艺术、文化习俗和民间传统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不少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歌谣和民谣,反映了人们对节气的重视和热爱。
在文学作品中,二十四节气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的景象,反映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感情。
在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中,可以看到很多描写节气的诗句和歌谣,如"立春时,百花吐艳"、"清明时,柳绿花红"等。
这些诗句歌谣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除了文学作品,二十四节气还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节气的影子。
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常常描绘节气和自然景象,如"春之景"、"夏之韵"等。
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也常常以节气为主题,如"清明上河图"、"夏至点灯"等。
二十四节气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与节气相关的习俗和活动。
春节时,人们吃春节美食,放爆竹、舞龙舞狮,欢度节日。
清明时,人们扫墓祭祖,祭祀先人,纪念故人。
端午时,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庆祝节日。
这些传统习俗和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对节气的重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这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眠,称“守岁”。
2.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3.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诗句,说明了这一点。
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
已极为普遍,连皇帝、皇后等上层人士也煮腊八粥了。
雍正皇帝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后,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
为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状如锥形。
寒龙船始于长江下游的吴越、楚等地。
龙舟比赛的方式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上下长江。
龙舟沿江河前进,顺流或逆流比赛。
另一种叫南北分江。
比赛的龙舟要往返于江河两岸,直到
,一人表演一头小狮子(亦称
舞狮可分为南猖睡北狮两种。
南狮一般流行于广东一带,故又称为广东狮子。
南狮狮身较小,狮衣亦相对缩小。
舞者穿各
只露双脚,下身穿和狮衣同样颜色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鞭。
舞动时,配以京鼓、京锣、京钹,动作合拍,惟妙惟肖。
根据狮子动作和性格特点,狮舞又分为文狮、武狮两类。
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驯神态,动作细腻诙谐。
在手持彩球的武士逗上下,或登山钻洞,或打滚抖毛,
有的还增加一头小狮子,表现大狮与小狮之间的相依之情。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