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再探究

合集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1、导入: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

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2、介绍作家作品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

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

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二、体验分析文本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是小说的结局部分。

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迷: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终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生的信念。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创作背景。

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和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道德和人文关怀。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PPT和相关参考资料。

学生预习《的常春藤叶》并准备相关问题。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分析。

1.5.2 作品分析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和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道德和人文关怀。

1.5.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1.5.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

二、优秀教案特征2.1 教学目标明确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2 教学内容充实充分展示《的常春藤叶》的作品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3 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4 教学过程有序教学过程按部就班,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2.5 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内容是否充分展示了《的常春藤叶》的作品特点?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3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有序?学生是否系统地掌握了知识?3.4 学生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如何?3.5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4.2 教师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是否有序?4.3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解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解析

• 艺术特色2:语言 • 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 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 然节,来品味鉴赏。 •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 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 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 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 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一片枯叶落在索比的大腿上,那是杰克· 弗洛斯特的卡片。 杰克对麦迪逊广场的常住居民非常客气,每年来临之先,总要 打一声招呼。在十字街头,他把名片交给“户外大厦”的信使 “北风”,好让住户们有个准备。 ——欧· 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杰克·弗洛斯特(jack frost):“霜冻”的拟人化称呼。)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 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 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 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 了。 ——鲁迅《阿Q正传》
《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篇小说的题目有几种不同的版
本,比如《最后的一片叶子》、《两
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如 果是你选择,会选择哪个题目?为什
么我们的编者选择《最后的常春藤
叶》?
常春使人产生明丽光辉的联想, 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暗示性蕴涵力 强。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 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它对情节发展主题深化人物塑造等都 有重要的作用。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 有希望了” 苏艾: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 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 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 现。 形象逆转: 人 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 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 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 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 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 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高中语文苏 《最后的常藤叶》主题探究 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苏 《最后的常藤叶》主题探究 公开课件



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生活得匆匆忙忙, 比房子 、比车 子、比 票子、 比小孩 的教育 、比工 作,往 往被压 得喘不 过气来 。而另 外总有 一些人 会运用 自己的 心智去 分辨哪 些快乐 或者幸 福是必 须建立 在比较 的基础 上的, 而哪些 快乐和 幸福是 无需比 较同样 可以获 得的, 然后把 时间花 在寻找 甚至制 造那些 无需比 较就可 以获得 的幸福 和快乐 ,然后 无怨无 悔地生 活,尽 情欢乐 。一位 清洁阿 姨感觉 到快乐 和幸福 ,因为 她刚刚 通过自 己的双 手还给 路人一 条清洁 的街道 ;一位 幼儿园 老师感 觉到快 乐和幸 福,因 为他刚 给一群 孩子讲 清楚了 吃饭前 要洗手 的道理 ;一位 外科医 生感觉 到幸福 和快乐 ,因为 他刚刚 从死神 手里抢 回了一 条人命 ;一位 母亲感 觉到幸 福和快 乐,因 为他正 坐在孩 子的床 边,孩 子睡梦 中的脸 庞是那 么的安 静美丽 ,那么 令人爱 怜。。 。。。 。
找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信心与信念”对琼珊的重要?
• 医生:“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 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第7段) 马车送他出殡 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
• 琼珊:“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 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第48段)
写一写:以“陨落与升华”为题,写一段话, 谈谈读完《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感受。100字 左右。
面对一个生命的陨落,伸手描画便可使其升华; 真实的落叶让生命陨落,画在墙上的叶子却让人重生。 画在墙上的一片叶子,足可让艺术生命升华! 珍爱自己的生命,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满怀希望! 珍爱他人的生命,珍爱你所爱的每一个生命,包括艺术。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情节。

2.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

3.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小说《的常春藤叶》的背景介绍。

2.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3. 小说的情节分析和主题探讨。

4. 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的讲解和分析。

5. 学生讨论和反思。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的常春藤叶》的背景和作者欧·亨利。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琼珊、贝尔曼和苏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情节的影响。

3. 情节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特别是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过程,探讨其对琼珊的影响和象征意义。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如生命的价值、艺术的力量等,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交流。

5. 文学技巧分析: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文学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6. 语言特点分析: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点,如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形象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解读。

7. 学生讨论和反思: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自我反思。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写作进行评估。

3. 学生自我反思: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二、教学资源1. 小说《的常春藤叶》文本。

2. 作者欧·亨利的简介。

3.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4. 参考教材或教辅资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

四、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

2. 熟悉小说的内容和情节。

3. 准备课堂讨论和提问的问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主题探究

最后的常春藤叶主题探究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解读借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一次小说教学尝试内容摘要:对小说文本作多元主题解读是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受叙事学的“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启发,视学生为不同的聚焦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来复述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从而由“这是谁的故事?”分析出小说可能存在的多元主题:这是“琼珊”的故事——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生命的重要性;这是“贝尔曼”的故事——平凡的英雄,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琼珊和贝尔曼”共同的故事——艺术与人生的对接转化。

在教师控制的课堂结构下,本文借助一种新视角对该小说主题有一定程度的新挖掘,也避免了对小说作过度的意义衍生。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多元主题;多重聚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①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新课标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和学生观。

其实,对小说文本的多元主题解读是改进我们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强有力的途径之一。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模块的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收录了此篇小说,并将它置放在“精神之柱”这一板块下。

苏教版此模块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以主题内容组元方式来编写教材。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得出该小说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便是“信念作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它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而这一主题主要是由人物琼珊来传达的。

同时,在教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②,而这一主题是由人物贝尔曼来完成。

在对该小说的诸多研究资料的查阅中,笔者发现基本上是围绕上述两个主题来论说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感悟作品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激发学生对“的常春藤叶”的好奇心。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主人公琼珊,了解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及原因。

(2)分析贝曼,了解其人物形象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4.感悟作品主题(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2)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所体现的这些精神,进行交流分享。

5.课堂讨论(1)讨论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体现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中。

(2)讨论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如何引导人们面对困境,实现人生价值。

6.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查找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分享。

(2)教师补充介绍欧·亨利其他作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2)学生谈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2.选择一部欧·亨利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主题及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展现了较高的思维品质。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在拓展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欧·亨利其他作品的了解不足,需要加强课外阅读。

5.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好一片永远常春的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主旨解读综述与再析

好一片永远常春的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主旨解读综述与再析
于此,我们感受到了贝尔曼有限生命的永恒延续 和他生命的伟大意义— — —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 义上的救赎。 [3]
确实,名家名作,常读常新。一篇经典,可任由读 者作多元的解读评说,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其实,无论是从语义的角度进行解读也 好,从“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途径展开分析也罢,我 们实际上有意无意、不知不觉之间都忽略了一个基本 物象— — —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
阅读
本版编辑/海 浪
◆经典重读
好一片永远常春的藤叶
— ——《最后的常春藤叶》主旨解读综述与再析 筅朱水军
(绍兴市第一对《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人性说” “信念说” “艺术说”三重表层的主题分析, 在深入解读文本和考据相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批判说”这一新的主旨解读。以审视的 方式、批判的态度进行“含泪的微笑的”社会批判,并给以“鲁迅式”的救赎。
叶子是什么?是人生,是生命,是信念,是艺术的 追求与价值,是每个为追求自己人生梦想而甘愿为之 牺牲一切的精神之源和生命之光,是那个病态社会中 唯一给人以活的勇气和生的希望的“星星之火”。小说 中,作者以巧妙的构思、独具一格的写法,将时代、社 会、生命、艺术、理想、信念、琼珊、老贝尔曼……这全 部的关系都聚合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上。可以这 么说,这片叶子就是理解全文的中心点、关键处、切入 口,是小说的“神经元”。脱离了叶子而单独地分析文
48
·高中 2018.10
本版编辑/ 海 浪
阅读
章的主题,是有失偏颇和游离重心的。 “一片叶子何以能够拯救一个人?”这是阅读这
篇小说时我们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欧·亨利先生 为何不选用其他的花草树木,而偏偏独择此叶?这片 魔幻式的常春藤叶到底含有怎样的意蕴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再探究——兼向孙绍振先生请教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钟峰华拜读了孙绍振先生发表于《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上的大作《<最后一片叶子>解读: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

作者从语义的角度来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让人耳目一新。

孙先生通过解读“抱不抱活下去的决心”、“心事”、“最后一片叶子”、“杰作1”、“杰作2”、“一盏灯笼,还亮着”等关键词句,解读出《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重要主题:“精神超越死亡”、“信念决定生命”、“歌颂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等。

这些解读,让我颇受启发。

最近,因为上公开课的缘故,我重新拿起《最后的常春藤叶》,反复研读,并参阅了很多的研究资料,我发现,对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值得重新解读。

本文试图在孙绍振先生解读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对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进行再探究。

我认为,欧•亨利借《最后的常春藤叶》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精神”、“生命”、“自我牺牲”之类的东西,从更深层次而言,他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应该是“艺术”,围绕艺术这一核心的是三个关键词,即:“批判”、“捍卫”和“救赎”。

换句话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揭示的是艺术的三重主题: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和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一、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我们都知道,欧•亨利的小说用笔简省到有时候惜墨如金。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即便是本该重重渲染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藤叶的情节,也只是点到为止。

然而在小说开篇,作者却浓墨重彩、郑重其事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2、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3、在这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4、“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

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

作者用繁笔极力渲染的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呢?是画家为躲避债务而成天尴尬地东躲西藏,是艺术家因为贫穷而不得不住进“贫民窟”式的“艺术区”,是画家因为生存重压而导致营养不良没有血色。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组鲜明的对比:画家与商人、艺术区与贫民窟、肺炎先生与弱小女人。

作者一开篇就以这样的方式揭示了这样一个社会背景,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作为良知和正义化身的、为人类创造丰富精神食粮的艺术家,原本应该过着无衣食之忧、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然而现在却连维持正常的工作、生计都很艰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艺术家无安身立命之所、无立锥之地,艺术被弃置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而一个将艺术边缘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病态社会。

其实,揭示这样一个背景的不仅仅在小说开篇,在小说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揭示:“她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

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

”(贝尔曼)“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

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这里提到青年画家和青年作家为了铺平通往艺术的道路而不得不为谋生而做一些迎合大众趣味的事,而贝尔曼则可能恰是因为谋生而去画商业画、广告画或充当模特儿导致一生无所作为。

而贝尔曼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那些青年艺术家的明天,所有艺术家都可能一辈子都要为谋生而耗尽心力,真正的艺术追求最终无法得以实现。

艺术被沦落到如此境地,堕落的不是艺术,而是社会,悲哀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社会。

欧•亨利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对于现实的认识有着清醒的头脑,他以审视的方式远距离地观察,用批判的态度透析着社会现象背后的东西,他的作品能够为那些正陷于病态的社会贴上一帖清醒剂。

他用幽默、讽刺等看似轻松诙谐的方式达到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含泪的微笑”式的。

二、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很多读者从老贝尔曼身上读出了“无私的关怀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辉”等等主题。

尽管没有错,但我认为这样的读解未免失之于肤浅。

孙绍振先生则通过研究英文原文进而认为贝尔曼是一个“说话粗鲁”“有发音错误”的“下层百姓”。

而正是这样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底层小人物,却“画出一片叶子,给了女主人公以生命的信念”。

可见,这篇小说所歌颂的,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

贝尔曼无疑是个英雄,但却平凡异常。

他一点没有英雄的自我意识,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这正是他的平凡之处,和女主人公一样平凡。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比较牵强,说老画家贝尔曼“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就等于说一个老作家没有文化一样,很可能有违背常识之嫌。

在我看来,说老贝尔曼发音的错误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喝酒喝醉了而致使说话含糊。

说老贝尔曼的话有些粗鲁,我以为主要是因为他听到琼珊病重的消息后内心激愤而致。

小说中贝尔曼的身份定位其实并不是一个底层小人物,而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而活得穷困潦倒的老艺术家的身份。

所以小说并非在暗示“平凡的人物是不平凡的”。

在我看来,欧•亨利在老贝尔曼身上寄托的主要不是“爱心”、“奉献”、“牺牲精神”之类的东西,也不是歌颂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举,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意蕴。

为了将这意蕴挖掘出来,让我们再仔细品读小说中介绍老贝尔曼的那个段落:“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

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

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

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

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这是一段需要反复咀嚼的文字。

引起我注意和思考的是,为什么作者在介绍老贝尔曼时提到“摩西的胡子”、“希腊之神萨蒂尔”?为什么老贝尔曼说自己是看家恶狗?是欧•亨利随意为之,还是别有深意呢?我认为,掌握了这些问题,就好像掌握了解读文本的钥匙,它能帮助我们解开文本很多的谜团。

1、摩西雕像的胡子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圣经》上的记载和种种传说都把摩西当作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

传说中,摩西受上帝旨意建立各种诫命,律例和典章,著名的有“摩西十诫”,一直为古以色列的绝对法权。

在摩西领导的以色列国,以“十诫”治国。

其中有一诫“不准崇拜金钱”,这是总结古埃及人腐败的教训。

一个国家、民族如果倡导崇拜金钱,必然腐败,必沦为亡国亡族的境地,传说摩西兄长亚伦提倡崇拜金钱,他积民间金器铸金牛让人民膜拜,使以色列人堕落忘本、贪图享乐。

摩西王闻此大怒,立即下令将崇拜金钱者杀死,兄长也在所不赦。

同时将手中十诫法板扔到西奈山下,愤怒宣称道:“你们都不按法律办事,还要这十诫有什么用处?!”米开朗琪罗选择并紧扣住这一典型瞬间情节和摩西的情态,有意夸张摩西的长胡须,他一手捋着长须,胡须转折动势显示出内心激愤的情绪。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揣摩欧•亨利看似简单的一笔却意味深长。

他将贝尔曼赋予“摩西式的愤怒”,真是用心良苦。

摩西因一些人崇拜金钱、堕落忘本、贪图享乐、背叛训诫而愤怒,而贝尔曼的愤怒则由艺术遭遇边缘化的命运而来,他的脾气暴躁,他的酗酒皆缘于此。

贝尔曼那摩西式的胡子,表征的是一个老艺术家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无比愤怒。

2、希腊之神萨蒂尔萨蒂尔是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是长有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

他耽于淫欲,性喜欢乐,在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牧神是创造力、音乐、诗歌与性爱的象征。

后被认为是帮助孤独的航行者驱逐恐怖的神。

这就预示着,欧•亨利所提到的萨蒂尔也不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和摩西一样,贝尔曼那“萨蒂尔似的脑袋”其实也表征着老贝尔曼是一个艺术之神的化身,是帮助像琼珊那样的青年艺术家驱逐恐惧,勇敢面对人生的领航者、保护神。

我们从贝尔曼那摩西式的愤怒、萨蒂尔似的神性以及“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可以看出作为老艺术家贝尔曼对于艺术遭遇被沦落命运的激愤以及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

三、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反复读这篇小说,有一个疑问始终萦绕不去:“一片叶子何以能够拯救一个人?”这可能不仅仅是我的一个困惑,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对此,孙绍振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首先,因为她是画家。

她对画面极为敏感。

其次,叶子很平凡,但是,在这里,作家赋予它以生命,一种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

这就不完全是现实的描写,更多的是象征,诗意的象征。

作者赋予这片叶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叶子本身。

”“最后一片叶子,成为生命的一种象征,不是一般的象征,而是美好的象征,诗意的象征,象征着生命的信念。

精神的力量可以战胜病魔。

”孙先生认为,最后一片叶子其实是一种“生命、信念、精神”的象征。

这样的解释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我还是有疑问,如果说这片叶子是生命、信念或精神的象征,那为什么琼珊起初如此绝望以致想到了死呢?事实上,琼珊对于自己的生命本无什么留恋,否则她也不会因为染上并不算绝症的“肺炎”就有了轻生的念头。

不错,爱情对于她来说无足轻重,那么,在她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比爱情还重要呢?我认为不是肉身的生命存在,而是艺术的生命存在,这才是关键。

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再回到小说中来:“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

”苏艾说。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当琼珊病重到只有一成希望的时候,她的心事不是“男人”而是“去画那不勒斯海湾”,当琼珊看见在两个风雨之夜后仍然未落的叶子,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首先想到的还是“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将这两处结合起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在琼珊的心中,艺术高于一切。

而先前叶子的飘零恰如艺术之花的凋落,艺术命运的沦落,这让琼珊悲观绝望、痛不欲生。

而当最后一片叶子在两夜的风雨摧残后仍“傲然”地挂在藤枝上,琼珊感到了“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在这里,琼珊忏悔的是,对艺术悲观绝望的念头是有罪的。

如果说这片叶子是一种信念的话,它应该是一种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

因而,最后一片未落的叶子救赎了琼珊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

那么,叶子何以成为艺术的象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叶子并不是普通的叶子,而是常春藤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