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课教案_全
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完整版范例

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光的折射现象》详细内容:介绍光的折射定义、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透镜、光纤等。
2. 章节二:《简单电路的搭建》详细内容: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及简单的电路搭建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掌握简单电路的搭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简单电路的搭建方法。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电路元件的认识及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纤演示器、透镜、电路元件(电池、导线、小灯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光纤演示器、透镜、电路元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光纤通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纤通信的原理,引入光的折射现象的学习。
2. 新课内容:(1)光的折射现象:讲解光的折射定义、原理,展示光纤演示器,让学生观察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应用:介绍透镜、光纤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3)简单电路的搭建: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元件,演示简单电路的搭建方法。
3. 动手实践:(1)学生分组,每组用光纤演示器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学生分组,每组搭建一个简单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4.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和简单电路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光的折射现象和简单电路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定义、原理应用:透镜、光纤等2. 简单电路的搭建电路元件搭建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2)画出简单电路的示意图,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2. 答案:(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应用:透镜、光纤等。
(2)简单电路示意图略,工作原理:电池提供电压,导线传输电流,小灯泡发光。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优秀8篇)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优秀8篇)教学过程篇一一、责任意识的感知阶段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及其誓词篇二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公益活动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如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等。
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三实验目的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
石灰水。
实验形式单人单组实验过程[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
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注意]: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024年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最新版

2024年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教材第二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会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会运用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研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实践探究。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及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
(2)讲解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研究方法。
(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 实践探究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2)学生运用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实践探究。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
2. 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
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普场馆、参加科技竞赛等,拓宽科学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完整版

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教材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章节,详细内容为“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导体电阻的概念,掌握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科学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教学重点:掌握导体电阻的概念,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导线、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电源、实验板、投影仪。
学具:每组一套导线、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电源、实验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引导学生思考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2. 新课内容:(1)介绍导体电阻的概念。
(2)讲解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3)演示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导体电阻的影响。
3. 学生实验:(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导体电阻的影响。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导体电阻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导体电阻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导体电阻的概念。
2.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七、作业设计(1)改变导体的材料。
(2)改变导体的长度。
(3)改变导体的横截面积。
2.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导体电阻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否掌握导体电阻的概念,能否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家庭电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导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验部分,特别是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2. 教学目标的设置,尤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均衡培养。
七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教案全册一、第一章:学会交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如问候、介绍、礼貌用语等。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交往的重要性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巧主动交往与团队协作尊重与理解他人1.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交往情景,让学生学会应对。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
二、第二章:学会学习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2 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自主学习与时间管理学习计划与目标设定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互学习。
学习计划制定: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设定学习目标。
时间管理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重要性。
三、第三章:保护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习惯。
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影响环保知识与行动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环保活动与志愿服务3.3 教学活动观看环保纪录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环保知识竞答:测试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
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四、第四章:安全生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交通安全火灾逃生地震逃生法律法规与自我保护4.3 教学活动交通安全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提高安全意识。
火灾逃生演练:模拟火灾现场,教授学生正确的逃生方法。
地震逃生讲座:邀请专家讲解地震逃生的知识和技巧。
五、第五章:健康生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调节情绪。
5.2 教学内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合理饮食与运动心理健康与情绪调节预防常见疾病的方法5.3 教学活动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家讲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2024年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完整版

2024年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教材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5章节《探索与实践:光的传播》。
详细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原理、光的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原理,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镜子、透镜等,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 实践探究:b. 例题讲解:针对实验现象,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原理。
c.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应用:分析生活中光的传播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原理2. 光的反射、折射现象3. 光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生活中光的传播现象。
b. 分析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c. 探讨光的传播原理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2. 答案:a. 例如:镜子、透镜等。
b. 例如:眼镜、投影仪等。
c. 例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光的传播原理及其应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光学小制作,如制作简易望远镜、显微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光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拓宽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初三综合实践课教学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综合实践课的意义和目的。
-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如实验操作、手工制作等。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程主题:环保科技制作2. 教学时间:2课时3. 教学对象:初三全体学生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综合实践课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一些环保科技制作的成果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环保与科技的关系。
(二)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确定一个环保科技制作的主题。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制作方案,包括材料准备、制作步骤、预期效果等。
(三)实践操作1. 教师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安全。
2.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开始进行环保科技制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成果展示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2. 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等。
第二课时(一)回顾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二)拓展延伸1. 教师介绍一些与环保科技相关的书籍、网站等资源,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一些环保科技制作的改进建议或新想法。
(三)课后作业1. 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次综合实践课的感悟或心得体会。
2. 学生收集身边的环保科技案例,进行调研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2. 成果评价:评价学生的作品质量和创意水平。
3. 反馈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优秀17篇】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优秀17篇】教学过程1一、责任意识的感知阶段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2一、活动主题“探索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智慧”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活动时间xx四、活动地点学校教室、校园、社区等。
五、活动准备1. 教师收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故事等,制作成课件。
2. 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剪刀、胶水、毛笔、墨汁等。
3. 联系社区或文化机构,安排参观和实践活动。
4.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六、活动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呢?”引导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知识讲解(1)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古典文学等。
(2)结合具体事例,讲解传统文化的。
价值和意义,如传统节日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民间艺术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技艺可以传承民族智慧等。
3. 实践活动(1)传统节日体验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该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制作传统节日的手工艺品,如春节的剪纸、对联,中秋节的月饼等。
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2)民间艺术欣赏与创作带领学生参观民间艺术展览或邀请民间艺人到校表演,如剪纸、刺绣、泥塑等。
让学生学习一种民间艺术,如剪纸、绘画等,创作自己的作品。
举办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3)传统技艺学习选择一种传统技艺,如茶艺、陶艺、木工等,邀请专业人士到校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如泡茶、制作陶器、制作木制品等。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的序曲一、主题的提出:天气渐渐转暖,春天不知不觉来到了我们身边。
刚刚开学,嫩绿的枝桠、盛放的鲜花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
学生对“春天”很感兴趣,准备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对春天的植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调查分析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包括上网),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4、使学生获得一些亲身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三、时间安排第二周——第八周三、活动过程:分组,提出方案(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设计活动方案,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活动内容: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活动方式:讨论、谈话、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课时:1课时活动过程:1、谈谈本次综合关于本次实践活动主题“春”想研究些什么?为什么?2、按自愿结合的原则分小组。
3、各小组制订初步方案。
4、交流,相互补充,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收集春天(两课时)活动目的:1.积极参加“找春天”的活动,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2.通过各种活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观察、感受,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活动内容:收集春天,展示春天第一课时(2)活动过程:1、确定收集春天的地点小组讨论在什么地方可以收集到春天2、小组分工活动第二课时(3)活动过程:1、展示;(1)、把收集能代表春天特征的花、草、已发芽的枝条;或者收集动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拍照片、去野外录像等一一展示出来。
(2)、交流根据个人兴趣,喜欢做的和春天有关的各种活动,如种植活动、饲养活动、制作活动(制作鸟窝、风筝、风车等简单利用风力的小玩具等)2、上图书馆或书店找有关春天的资料(1)、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名句(2)、描写春天的散文校园里的春天(两课时)活动目的:1、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认识春天的特征。
2、通过观察春天,培养儿童热爱春天、爱大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活动内容:寻找校园里的春天、写作《校园里的春天》、交流日记活动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4)活动过程:1、芝麻开门 ------美文导入:春天到了,真美呀!(这是一个)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季节)。
像蛇、熊、青蛙……之类的冷血动物都停止了冬眠,爬上地面欣赏春天。
小鸟鸣春,百花争艳,小草发芽,燕子(也)飞回来搭窝了,(春天使)(给)大地恢复了万紫千红的气氛。
连春雨、春雷都连绵不断地来为我们报春。
春天正是播种的好季节,农民伯伯正趁着这个好季节开始播种了,到了秋天就有好的收成。
春天,它不像夏天那样(干枯)(炎热),不像秋天那样冷清,也不像冬天那样寒冷。
而春天是一个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春天。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母亲,母亲就像大地,母亲生下我们,我们就有了生命,大地回春了,就等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了,所有的生命都重新来过。
人们可喜欢春天了,因为这美丽的春天,给人以新的开始,新的收获,新的生命,新的希望。
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完全被绿化了,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整个春天都被绿色覆盖了。
我们的校园也更美丽了,你看那------------2、观察在线------寻找校园里的春天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足迹。
(1)大组小队活动(2)归队、集合(3)畅所欲言(自由交流校园中发现的春天)。
第二课时(5)活动过程:1、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完成习作《校园里的春天》2.、日记交流春天里的植物(三课时)第一课时(6)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内容:指导学生调查、访问、收集秋天植物的品种、特点、生活习性等。
活动方式:分组调查、访问、收集并记录。
活动过程:1、调查、访问前的准备。
(1)仔细观察校园里、自己家里或市场上春天的植物。
(2)明确向谁调查或访问。
可以向学校老师、同学、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调查。
(3)注意调查、访问时要有礼貌。
2、分组或个人调查、访问、收集、记录。
3、互相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7)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植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活动内容:汇报调查情况并展示个人最喜欢的秋天的植物。
活动方式:交流、汇报、讨论、展示。
活动过程:1、小组汇报,把自己的调查、观察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2、展示:自己最喜欢的春天(植物、风景)。
3、讨论:我们校园里春天的植物有什么特点第三课时(8)活动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能运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技能装扮自己的学校。
活动内容:我当春天校园美容师活动方式:讨论、设计、展示活动过程:1、根据你对春天植物的了解,你认为,我们校园里应种植或摆放什么样的植物,更具有观赏性?更能美化校园?请你当一回春天校园的美容师,进行美化设计。
2、展示。
3、评价。
春天里的问题(两课时)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收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内容:提出自己对于春天产生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它活动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9)活动过程:1、分小组提出自己组的问题2、分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评选最值得期待问题、最有价值问题、最有创意问题第二课时(10)活动过程:1、展示分小组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成果2、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三个小组附:1、春天的天空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北极星为什么能在夜晚为我们指示方向?白天星星到哪儿去了?太阳是最亮的星星吗?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地球里面有什么?2、春天在花园里第一个知道春天来临的是谁?为什么花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植物为什么要开花?在有香味的花中哪种颜色的最多?花有什么用处?昆虫冬眠后醒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蜂类为什么在春天里筑巢?蜜蜂找到花蜜时用什么方法通知它伙伴?蜜蜂怎样把采来的花粉带回家?怎样区别蝴蝶和蛾子?玉兰花为什么先开花后长叶?3、春天在果园里无花果开花吗?樱花与梅花的花瓣有什么区别?燕子每年冬去春来,它是怎样找回家的?“燕窝”就是家燕筑的巢吗?为什么鸟大都在春夏季节产卵?杜鹃怎样孵小宝宝?瓢虫的背壳很鲜艳,它是怎样躲避敌人的?壁虎为什么不会从墙上掉下来?春天雨后,为什么会一下子长出许多蘑菇来?人们为什么总在春天养蚕?4、春天在农田里春天,地面上为什么会有一些小土堆?春天,菜园里为什么会有许多菜粉蝶?萝卜有时为什么会出现空心?蜗牛从哪儿找到它的“小房子”?在谁把小草种到屋顶上去的?蒲公英的种子为什么会飞?为什么蛇要在春天“换衣服”?蛇为什么常常伸出舌头来?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骡子是马生的还是驴生的?5、春天在丛林里为什么植物的叶子大都是绿色的?植物的茎是什么样子的?春天,杨树上为什么挂着许多“毛毛虫”?白桦树的树干上为什么有一只只“大眼睛”?孔雀为什么常在春天开屏?猴子和猩猩有什么区别?大熊猫生的孩子是小熊猫吗?鸟窝就是鸟的家吗?斑马为什么总喜欢和长颈鹿在一起?老虎为什么常常抓大树?6、春天在水里翠鸟把家建在哪儿?蝌蚪是谁的宝宝?河马爱吃什么?春夏的晚上,为什么海龟会爬到海滩上来?海龟是怎样孵蛋的?鄂鱼吃东西时为什么会流眼泪?小海马是怎样出生的?海星是怎样捕食的?刺豚有什么样的自卫本领?蓝鲸为什么每年春天要去南极?春天的畅想(两课时)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2、懂得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11)活动过程:1、美文欣赏:春到了,树儿吐出了新芽,嫩嫩绿绿的,花儿轻轻揉着蒙松的眼,苏醒了。
柔和的阳光普照着大地,点缀着春的绿、春的新,春的喜……南国的春是一棵长春树,大地一片新绿。
绿油油的草地上早已争相开放着一朵朵鲜花。
花丛中,蝶飞蜂舞,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的一番非凡景象。
北国的春是否是一棵雪松呢?不知这时,北国的风光是千里冰封,是万里雪飘,还是已经抹上了一点淡淡的春意?春天是一艘船,载着人们的心,载着人们的梦。
不一样的春,不一样的船,却载着同样的心!无论是南国,还是北国,一样是绿意,人们心中的绿意。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春是我们梦想的发源地。
春是一粒希望的种子。
细雨如丝的春天,人们在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让我们在征程上为它前进,为它执着,为它奔波辛劳……。
所有的付出都只是为了等待金色的秋天的到来,实现了一粒种子的希望之梦。
春天是辽阔的大海,包含着最宽广的心,容纳了最狭窄的心。
南国的春天大海潮来潮去;北国的春天,大海的冰雪正在融化,融化着最纯、最洁的水。
只因为它是春天的大海,春天的生命,所以冰封的大海要融化为活力的大海。
春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只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当在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日子里,我们就会看到了春的足迹。
而在一个心魂冷漠的日子里,所感受的只是寒寒的冬意,冬天的世界。
可谁又想到,越过了冰冷的长河,这边便是充满春暖的小溪。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生的春天,是生命的繁华驿站,黎明敲响了人生的晨钟,每个脚印汇成了通向未来的逗点。
当我们回过头来,便可以看见身后留下的那串诗行,构成人生的一条优美的曲线,前面的征途也许还有风风雨雨,但别忘了那里还有理想的彩虹和事业的锦绣。
生命之树已经在萌笑新苗,美好的向往、执着的追求将如蓓蕾般迎春怒放。
春天,为我们的构思恢宏地畅想。
春天不是一个希望与失望的重新选择。
春只属于迈着勇气步伐的前进者,只属于充满活力的代表。
春天的生命总是如此多情,始终带着不破的希望的开端。
2、春天的梦想春天,是万物更新的季节。
人们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有画不尽的色彩,有写不完的诗篇,有唱不完的歌儿。
三四月份春意正浓,现在的你最想做什么呢?(1)谈建议(2)汇报、提示制定了对春天,对大自然的保护措施:⑴、不能因为花美就乱摘花。
⑵、不能拔树枝玩。
⑶、不能随意踩踏草坪。
⑷、制止一切随地吐痰,随地乱扔纸屑,随地乱倒垃圾等的破坏自然环境卫生的行为。
⑸、为树木花儿做培土、灌溉、施肥等工作。
⑹、利用课余时间,每个小组同学为大地种一棵树,添一份绿。
⑺、生活中,向周围的人宣传自然的美,让所有的人都来保护春天,保护大自然。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爱可以画春天、可以写春天、可以唱春天---------第二课时(12)活动过程:1、交流展示2、评选最佳作品(分绘画、声乐、诗文、摄影四组)春天的赞歌活动目的:1、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感受春天美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探索美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3、让学生在那充满无穷奥秘的春的知识的海洋中与春天拥抱,学生在实践的感染下,心灵充分得到感动,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熏陶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