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典故
天龙八部里的古诗

《天龙八部》中的古诗
《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其中运用了不少古诗和典故。
以下是一些出现在《天龙八部》中的古诗以及其解析:
1.《破阵子》:这首词牌在《天龙八部》中多次出现,如乔峰、虚竹等人都曾以此为词牌填词。
其中,乔峰在追查带头大哥的过程中,曾填《破阵子》词牌表达他内心的疑惑和焦虑。
这首词表达了英雄豪杰的豪情壮志和勇往直前的气概。
2.《苏幕遮》:这是段誉看到王语嫣后,被其美貌所吸引,心中默念的词牌。
这首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以及内心的痴情和执念。
3.《洞仙歌》:这首词牌在《天龙八部》中未被明确提及,但可以从乔峰的“降龙十八掌”中推断出。
这首词表达了英雄豪杰的超凡脱俗和孤傲不群的气质。
这些古诗在《天龙八部》中不仅展示了人物性格和情感,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这些古诗的运用也让小说更加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这是在小说
中多次出现的词牌,乔峰、虚竹等人都曾以此为词牌填词,表达了英雄豪杰的豪情壮志和勇往直前的气概。
2.《苏幕遮·怀旧》(范仲淹):这是段誉看到王语嫣后,被其美貌所吸引,心中默念的词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以及内心的痴情和执念。
除此之外,《天龙八部》中还有不少其他的诗词,比如萧峰的《绝命诗》、段誉的《无题诗》等等。
这些诗词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展示了人物性格和情感,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简述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情节

简述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情节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是一部由著名作家金庸创作的武侠小说。
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的江湖之中,主要讲述了一个充满血腥、阴谋和复仇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金兰契这个角色展开。
金兰契是一个出身江湖的少年,他的父亲被一伙武林高手所杀,而他自己也被迫陷入了江湖的纷争之中。
为了向父亲报仇,金兰契开始拜师学艺,在武林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武功。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师兄弟和朋友,共同经历了许多艰险和困难。
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情节之一就是金兰契学习金兰语的过程。
金兰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和使用。
它是一种通过特定的音调和手势表达意思的语言,被用来进行秘密的交流和暗号传递。
金兰契在学习金兰语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
他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掌握金兰语的发音和手势,并且学会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战斗和生活中。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金兰语高手,他们教导金兰契不同的技巧和技能,帮助他提高自己的水平。
随着金兰契不断成长和提高,他开始在江湖中展露头角,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敬仰。
他利用金兰语的独特能力,成功解开了许多谜团和
阴谋,帮助朋友和师兄们摆脱困境,最终也找到了父亲被杀的真相。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情节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度,也展示了金兰契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通过学习和运用金兰语,金兰契最终成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武林高手,实现了他对父亲的复仇,并成为了武林中的一位传奇人物。
金庸小说中的历史真相

局外观史金庸小说中的历史真相——追寻袁承志下南洋的足迹袁承志避难浡泥国让次要人物率先出场是金庸小说的一个特征,目的在于引出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在《碧血剑》第一回,金庸首先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东南亚浡泥国(今文莱)的中国人张朝唐的故事。
张朝唐的先辈很早iu扎根东南亚,经过多年奋斗,张氏家族前往祖籍福建参加科举考试。
他到中国时,恰逢明朝灭亡,清朝刚刚建立统治之时,各地反清复明运动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
在途中,张朝唐遭遇劫匪,在走头无路时被几个隐居乡间的农夫所救。
这些人其实就是明朝抗清将领袁崇焕的旧部,他们肩负着抚养小主人袁承志和重树反清复明大旗的重任。
就这样,张朝唐与小说主人公袁承志相识了,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在小说的最后一回,已成为民间抗清领袖的袁承志看到反清复明的大势已去,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惊世骇俗的武功,却无安邦救国的权谋韬略,自己有不愿落草为寇,不禁有些心灰意懒。
这时,他回想起张朝唐说过浡泥国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便产生了避难海外的想法。
随后,他召集一帮同道人从山东乘船前往东南亚,到达“浡泥国附件大海中的一座岛屿”。
他们赶走了盘踞在那里的红毛海盗,终于在海外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唐人”遍布东南亚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汉代。
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的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过互有来往。
唐代以前,已有少量中国人移居东南亚;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
宋元时期,由于海外贸易发达,东南亚的华侨更多了。
到了明朝和清前朝,前往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剧增。
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逃避战祸或政治避难。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祸的普通百姓和失权没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就长期承担了中国移民避难所的角色。
比如,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三千余人,战船五十余艘到达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金庸小说中的典故

金庸小说中的典故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金庸先生学识渊博,在他的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武侠故事中往往可以见到典故的插入。
正如古典诗词中因为有典故而变得更有文化底蕴一样,金庸小说中也因有了这些典故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在此,笔者试着收集这些典故,和大家共享!泓水之战(《天龙八部》)《天龙八部》第三十回中,函谷八友同少林寺僧人及慕容氏家臣相遇,双方莫名其妙地打了起来。
书呆苟读还没有找到“兵器”,包不同就怂恿虚竹去打他,虚竹则说:“待这位施主找到兵器,再动手不迟。
”苟读说:“宋楚战于泓,楚人渡河未济,行列未成,正可击之,而宋襄公曰‘击之非君子’。
小师父此心,宋襄之仁也。
”苟读所说的这个故事,正是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
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
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
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
”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
”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这个故事讽刺了宋襄公这样的泥古不化的迂腐之人,既然开战了,那还有什么仁义好讲?而在小说中,作者则借这个故事形容虚竹有点宋襄公式的过分仁慈。
割肉饲鹰(《天龙八部》)《天龙八部》第三十四回“风骤紧,缥缈峰头云乱”中写到虚竹将天山童姥从众人手中救出,来到山上。
当听到天山童姥说自己每日中午必须喝人血的时候,虚竹极力劝阻,誓死不从。
他说佛门有诸般戒律,又有“十忍”,其中第一就是“割肉饲鹰”。
“割肉饲鹰”正是一个佛门的典故,讲述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有饿鹰追鸽,心中不忍,于是藏鸽于怀,饿鹰说道:“你救了鸽子,却饿死了我,我的性命岂不是你害的?”释迦牟尼便割下自身血肉,喂饱饿鹰。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金庸因不熟悉历史而在作品中闹出六大笑话素材

金庸因不熟悉历史而在作品中闹出六大"笑话"金庸是享誉海内外的大文豪,其作品影响之大,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
据说东南亚有的华语国家国会吵架都用金庸笔下的人物。
一个骂:你是岳不群,伪君子!另一个回骂:你是左冷蝉,野心家!博主也很喜欢金庸的作品,多次阅之,发现其中有一些科技史方面很搞笑的硬伤,现将之形诸文字,以飨博友。
笑话一《倚天屠龙记》第16回:“(张无忌)在矮树上摘了几枚不知名的果子,拿在手里,已闻到一阵甜香,咬了一口,更是鲜美绝伦,桃子无此爽脆,苹果无此香甜,而梨子则逊其三分滑腻。
”苹果原产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及南高加索一带,传入我国在元朝末年,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
张无忌其时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绝不可能吃过。
何况“苹果”这一名称,更是直到明朝以后才有的。
所以,张无忌不可能拿从未听说的“苹果”与“不知名的果子”相比较,更不会知道“苹果无此香甜”。
笑话二《神雕侠侣》第6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hu,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
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玉米亦非我国本土作物,也是舶来品。
玉米原产美洲,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回来后才传入欧洲,辗转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估计也在16世纪中期(现在对玉米最早的记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肃《平凉府志》,当时叫“番麦”)。
南宋末年的杨过想要在陕西的山坡上找到一片玉米地,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
笑话三《射雕英雄传》第1回:“(曲三)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
”“杨铁心见一壶酒已喝完了,又要了一壶,三人只是痛骂秦桧。
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蚕豆、一碟花生。
”“两人有时也仍去小酒店对饮几壶,那跛子曲三仍是烫上酒来,端来蚕豆、花生等下酒之物。
”金庸在此把蚕豆、花生、南瓜子写成寻常的下酒物,但这三种作物也都是中国本土所无而很迟才由国外传入的。
金庸小说中的典故

金庸小说中的典故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金庸先生学识渊博,在他的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武侠故事中往往可以见到典故的插入。
正如古典诗词中因为有典故而变得更有文化底蕴一样,金庸小说中也因有了这些典故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在此,笔者试着收集这些典故,和大家共享!泓水之战(《天龙八部》)《天龙八部》第三十回中,函谷八友同少林寺僧人及慕容氏家臣相遇,双方莫名其妙地打了起来。
书呆苟读还没有找到“兵器”,包不同就怂恿虚竹去打他,虚竹则说:“待这位施主找到兵器,再动手不迟。
”苟读说:“宋楚战于泓,楚人渡河未济,行列未成,正可击之,而宋襄公曰‘击之非君子’。
小师父此心,宋襄之仁也。
”苟读所说的这个故事,正是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
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
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
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
”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
”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这个故事讽刺了宋襄公这样的泥古不化的迂腐之人,既然开战了,那还有什么仁义好讲?而在小说中,作者则借这个故事形容虚竹有点宋襄公式的过分仁慈。
割肉饲鹰(《天龙八部》)《天龙八部》第三十四回“风骤紧,缥缈峰头云乱”中写到虚竹将天山童姥从众人手中救出,来到山上。
当听到天山童姥说自己每日中午必须喝人血的时候,虚竹极力劝阻,誓死不从。
他说佛门有诸般戒律,又有“十忍”,其中第一就是“割肉饲鹰”。
“割肉饲鹰”正是一个佛门的典故,讲述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有饿鹰追鸽,心中不忍,于是藏鸽于怀,饿鹰说道:“你救了鸽子,却饿死了我,我的性命岂不是你害的?”释迦牟尼便割下自身血肉,喂饱饿鹰。
《射雕英雄传》故事梗概

《射雕英雄传》故事梗概《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先生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被誉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英雄壮志与江湖恩怨。
下面将为您讲述《射雕英雄传》的故事梗概。
故事的开端发生在南宋末年,金国入侵,宋国岌岌可危。
主人公郭靖是草原上的一个少年,他父母早逝,与母亲孤苦无依。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江南七怪,这七位武功高强的豪杰成为了他的师父。
郭靖勤奋学习武功,经过几年的训练和历练,他的武艺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江湖中,郭靖结识了黄蓉,她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无畏的少女。
郭靖深深地爱上了黄蓉,并与她结为夫妻。
他们一同面对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心心相印,在互相支持和帮助下一起度过了许多危机。
郭靖和黄蓉为了保卫家国,与金国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他们结识了许多江湖英雄,如杨过、小龙女、欧阳锋等人,他们一同抵抗金国的入侵。
郭靖和黄蓉不仅在武功方面积极努力,同时也从思想上希望能够带领更多的人民起来对抗侵略,振兴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郭靖发现自己是“神雕”的主人。
神雕是一只巨大的雕,它非常懂得人类的语言,并且拥有高深的武功。
神雕的帮助下,郭靖能够更好地与敌人战斗,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与此同时,郭靖也面临着自己亲生父母的身份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探寻和艰难的决定,他最终知道自己是“郭啸天”的儿子,这让他对自己的身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终,郭靖和黄蓉等人联手抵抗金国,并且取得了胜利。
他们为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在这个过程中,郭靖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失去了自己的眼睛,但依然坚定地站在了民族的一方。
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任何困难和挑战可以阻挡一个英雄的脚步。
正直、忠诚和勇敢是我们追求的美德。
同时,这部作品也揭示了一个人对于家庭和国家的责任与付出,以及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奋斗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射雕英雄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感受到金庸先生独特的文笔和思想。
短篇武侠故事

短篇武侠故事
短篇武侠故事推荐如下:
1、《鸳鸯刀》是作家金庸创作的中篇武侠小说,最初连载于1961年5月1日—28日的香港《明报》。
《鸳鸯刀》叙述了江湖上盛传的鸳鸯宝刀的秘密以及围绕它发生的故事。
该小说情节曲折,语言诙谐,在不长的篇幅中展示了人物性格,塑造出几个不同的江湖侠士形象,可读性强。
2、《白马啸西风》是作家金庸创作的中篇武侠小说,1961年10月—11月连载于香港《明报》。
《白马啸西风》是一篇着力写“情”的小说。
这篇小说以金银小剑三娘子上官虹和白马李三先后遇害拉开序幕,通过“吕梁三杰”追寻高昌迷宫的地图,展开了李文秀与苏普、马家骏、瓦耳拉齐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时穿插了苏鲁克与盗贼汉人、瓦耳拉齐与车尔库之间的纠葛。
全篇紧扣“高昌迷宫”这一情节焦点,展开了一场场汉人同哈萨克人之间的情与欲的角逐。
3、《越女剑》是作家金庸创作的短篇武侠小说,发表于1970年1月《明报晚报》上。
小说写越女阿青剑术精妙,被范蠡引荐到宫中教授士兵,最终帮助了越王勾践雪耻复仇。
阿青暗暗爱上了范蠡,而范蠡早与西施有白头之约。
阿青见到西施的美貌后,不忍伤害,飘然离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小说中的典故
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金庸先生学识渊博,在他的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武侠故事中往往可以见到典故的插入。
正如古典诗词中因为有典故而变得更有文化底蕴一样,金庸小说中也因有了这些典故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在此,笔者试着收集这些典故,和大家共享!
泓水之战(《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第三十回中,函谷八友同少林寺僧人及慕容氏家臣相遇,双方莫名其妙地打了起来。
书呆苟读还没有找到“兵器”,包不同就怂恿虚竹去打他,虚竹则说:“待这位施主找到兵器,再动手不迟。
”苟读说:“宋楚战于泓,楚人渡河未济,行列未成,正可击之,而宋襄公曰‘击之非君子’。
小师父此心,宋襄之仁也。
”
苟读所说的这个故事,正是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
楚国求救。
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
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
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
”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
”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这个故事讽刺了宋襄公这样的泥古不化的迂腐之人,既然开战了,那还有什么仁义好讲而在小说中,作者则借这个故事形容虚竹有点宋襄公式的过分仁慈。
割肉饲鹰(《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第三十四回“风骤紧,缥缈峰头云乱”中写到
虚竹将天山童姥从众人手中救出,来到山上。
当听到天山童姥说自己每日中午必须喝人血的时候,虚竹极力劝阻,誓死不从。
他说佛门有诸般戒律,又有“十忍”,其中第一就是“割肉饲鹰”。
“割肉饲鹰”正是一个佛门的典故,讲述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有饿鹰追鸽,心中不忍,于是藏鸽于怀,饿鹰说道:“你救了鸽子,却饿死了我,我的性命岂不是你害的”释迦牟尼便割下自身血肉,喂饱饿鹰。
这个典故极为感人,也将佛家的“普度众生”的思想,以及“不杀生”的戒律诠释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释迦牟尼就用了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为信众们以身作则地展示了慈悲心。
割股奉君(《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第四十回中,讲到慕容氏从丐帮的易大彪手中得到了西夏将向天下征选驸马的消息。
四大家臣纷纷劝慕容复前去一试,如若能够得到西夏的援助,则不愁大燕复国无
望。
而其中包不同说了一句话:“公子爷做晋文公,咱四兄弟就是狐毛,狐偃,介子推……”但一想到介子推日后被晋文公烧死,此言大大不祥,便即一笑住口。
包不同的话中,隐藏的正是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典故: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因遭到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皇出逃,其中就有介子推。
一路上,一干人饥寒交迫,重耳到了气息奄奄的时刻,介子推见状毅然用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后者的生命。
后来,重耳重新登上王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他开始变得飘飘然,大肆分封,介子推苦苦规劝也无济于事。
他只得携母亲隐居于绵山。
晋文公得知之后前去寻找,却始终没有看到介子推的影子,便命人放火烧山。
晋文公等了很久依然不见他出山,哪知道,介子推和母亲都已经葬身火海。
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
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包不同把自己比作介子推而感到不祥,这句话却一语成谶!故事将近结尾,慕容复为了博取段延庆的帮助而将包不同杀害,令人唏嘘!
汗血宝马(《射雕英雄传》)
郭靖有一匹人见人羡的汗血宝马,而在从蒙古草原去往中原的路途中,韩宝驹和朱聪一同讲述了关于汗血宝马的故事。
韩宝驹的先师曾说,西域大宛有一种天马,肩上出汗时殷红如血,肋如插翅,日行千里。
然而只是传说而已,谁都没有见过,他自己也不太相信,不料让徒儿得到了。
朱聪则补充道,那是《史记》和《汉书》里都写得明明白白的。
当年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国贰师城见了汗血宝马,回来奏知汉武帝。
皇帝听了,欣羡异常,命使者带了黄金千斤,又铸了一匹与真马一般大的金马,送到大宛国去,求换一匹汗血宝马。
那大宛国王言道:“贰师天马,乃大宛国宝,不能送给汉人。
”那汉使自居是天朝上国的使者,登时大怒,在大宛王朝廷上出口无状,椎破金马。
大宛王见汉使无礼,命人杀死使者,将黄金和金马都夺了去。
汉武帝得不到宝马,绝不肯罢休,当下发兵数万,令大将李广利统帅,到大宛国贰师城取马,为了志在必得,把李广利
封为贰师将军。
但从长安到大宛国,西出嘉峪关后一路都是沙漠,无粮无水,途中士兵死亡枕藉,未到大宛,军队已只剩下了三成。
李广利兵困马乏,一战不利,退回敦煌,向皇帝请援。
汉武帝大怒,命使者带剑守在玉门关,下旨言道:远征兵将,有敢进关者一概斩首。
李广利进退不得,只得留在敦煌。
汉武帝心想,宝马得不到,还丧了数万士卒,岂不是让外国看轻了我大汉天子于是大发边骑,一共二十余万人,牛马粮草,不计其数,还怕兵力不足,又下旨令全国犯罪小吏、赘婿、商人,一概从军出征,弄得天下骚然。
还封了两名著名的马师做大官,一个官拜驱马校尉,一个官拜执马校尉,只待破了大宛,选取骏马。
那李广利带了大军,围攻大宛城四十余日,杀死大宛兵将无数。
大宛的众贵人害怕了,斩了国王的头投降,献出宝马。
李广利凯旋回京,皇帝大喜,封他为海西侯,军官各有封赏。
为了这几匹汗血宝马,天下不知死了多少人,耗费了多少钱财。
足以见得,郭靖的这匹小红马有多么宝贵!同时,也让读者深深佩服韩宝驹对马的了解和朱聪学识的渊博。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射雕英雄传》)
《射雕》的第十三回“五湖废人”的一开头,写到郭靖和黄蓉来到太湖边上。
黄蓉触景生情,不禁想到春秋时期的范蠡和西施曾经泛舟太湖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正是在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
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接替父亲阖闾,继承王位。
此后,他在会稽大败越王勾践,称雄一时。
越王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被作为人质来到吴国,受尽了侮辱。
勾践采纳了文种和范蠡的计谋,将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送给吴王,用美色来迷乱夫差的心智,并且暗自卧薪尝胆,决定要励精图治,报这一箭之仇。
夫差的谋臣伍子胥劝其将勾践杀死,灭了越国,以斩草除根,但吴王并没有听从,反而听信奸臣的谗言,认为伍子胥有谋反之心而将其赐死。
伍子胥临死之时愤慨地说,死后要家人将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城门上,好让他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果不其然,数年之后,勾践就发展壮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
国,洗雪了自己的耻辱。
正当越国人都为此而高兴时,大夫范蠡看出了勾践可以同患难,但不能共荣华,于是携带西施逃走,此后还成为了大富豪,两人泛舟太湖,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而文种坚持留在勾践身边,果然被勾践猜忌而赐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
郭靖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感叹道范蠡固然聪明,但像伍子胥和文种那样,到死还在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了。
黄蓉也赞同地说,这就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
”意思是说,国家政治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变从前的操守;国家朝政腐败,你宁可杀身成仁,也不肯亏了气节,这才是响当当的男子汉大丈夫。
我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士人所追求的两种境界,也是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两种心态吧。
前者如范蠡,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得到了自我的愉悦与自由;后者如伍子胥,明知其不可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后人敬仰的道德丰碑!
中山狼(《倚天屠龙记》)
《倚天》第十四回,写到张无忌践行纪晓芙交代的遗言,将杨不悔送到在昆仑山的父亲杨逍那儿去。
路上,张无忌用自己的医术救了昆仑派的詹春和五姑,却遭到了班淑娴的嫉恨,要将张无忌置于死地。
危难之时,被他救治的人却连一句求情都没有,这里暗藏了“中山狼”的典故。
中山狼,古代寓言,赵简子在中山打猎,一只狼中箭而逃,赵在后追捕。
东郭先生在那儿走过,狼向他求救。
东郭先生动了怜悯之心,把狼藏在了书囊中,骗过了赵简子。
狼活命后却要吃救命恩人东郭先生(见于宋朝谢良《中山狼传》)。
比喻恩将仇报,没有良心的人。
一个人,善良地帮助别人是一种修养,但永远不要奢望每一个人都会像我们一样。
西子捧心(《越女剑》)
“西子捧心”的典故出自于《越女剑》的结尾,越王勾践终于击败吴国,复国成功。
而范蠡也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西施,这时越女阿青赶到,她嫉妒西施的美貌让范蠡神魂颠倒,
想要一棒将其刺死。
当她真正看到西施时,完全被她的美貌所征服,竹棒的尖端指住西施的心口就停了下来。
虽然如此,但棒端发出的劲气已经伤到了她。
于是,西施伸手捧住心口。
以上的故事,多半是金老的创作,而历史上真实的说法是,西施因为有心绞痛,所以经常捧心而颦,但仍然显得很漂亮。
可见,一个人的相貌真的很重要,长得漂亮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好看的,正确的。
---文何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