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

第1章教育与教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2、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的功能:从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本能:法立、英沛、美桑);心理起源说(儿童无意识: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5、学校的出现时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6、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7、古代教育三大类型:官学、私学和书院8、官学: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等;书院兴起于宋代9、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刻板性10、洋务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总纲;学习内容“西政:西方行政管理:西艺:西方科技知识;西史:西方历史”11、蔡元培:提出五育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12、晏阳初:1920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化农民和农民化”13、梁簌溟: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导者14、陈鹤琴提出活教育,中国幼教之父15、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16、德国(普鲁士)1763年普及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17、现代社会教育的五大特点:全民化、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终身化(全民多献忠)18、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和培养政治家(学而优则仕)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乐学与立志,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教学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是德育教育的要求;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对教师的看法: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严宽结合。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教育综合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等多个方面。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些必背考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教育综合知识中的重要考点。

一、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4、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包括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5、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类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6、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7、德育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全套)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分类:一般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
二、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
1.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古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的渊源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和当代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人本教育理论、发展教育理论、社会形成理论等
2.教育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杜威、弗洛姆、斯金纳等
四、教育学的核心概念
1.教育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2.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和多元化教育
3.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
4.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
五、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1.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2.教育学的研究技巧: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六、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1.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
2.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七、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3.教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八、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取向
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阶段和特点
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对策
九、国际教育发展与比较教育研究
1.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十、教育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3.教育创新与教育
4.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应用
以上是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的全套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教师编统考知识点总结

教师编统考知识点总结

教师编统考知识点总结在教师编统考中,考生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学评价与教育统计学等,下面将逐一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方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教育学的内容包括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教育学的任务主要包括教育研究、教育改革、教育管理和教育培训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方法、比较方法、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等。

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律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历史性原理、因果性原理等。

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包括人的发展规律、教育对象规律、教育实践规律等。

3.教育学的学说和流派主要包括教育生物学说、教育心理学说、教育社会学说、教育实践学说等。

4.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方法、访谈方法、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等。

教育学的研究技术包括实证研究技术、问卷调查技术、访谈技术和统计分析技术等。

5.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和未来化等。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定义、对象和任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任务包括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和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主要包括联想规律、记忆规律、情感规律和意志规律等。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实验方法、观察方法、访谈方法和测验方法等。

4.心理学的学说和流派主要包括心理生理学说、精神分析学说、行为主义学说和人本主义学说等。

5.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三、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法令、决定、规章、条例、规定和准则等。

2.教育法律法规的分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等。

3.教育法律法规的适用原则主要包括适用优先原则、适用平等原则、适用国际公约原则和适用特别原则等。

事业单位招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事业单位招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事业单位招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事业单位、特岗教师招聘、教资考试《教育学》全册知识点汇总大全整理复习

事业单位、特岗教师招聘、教资考试《教育学》全册知识点汇总大全整理复习

特岗事业编教师招聘教资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整理三乐也。

二、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培养人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具有永恒性;②教育具有历史性;③教育的阶级性;④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一、“教育” 一词的起源 人物:孟子著作:《孟子•尽心上》 古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五、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阶级性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六、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创造4.国家的产生七、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①教育场所:国学:在王城和诸侯国都内;乡学:设置在地方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教育是中心③教育特征: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八、稷下学宫朝代:战国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尊师重道,不治而议论十一、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内容及特点1.教会学校: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育内容:三科四学)、教区学校2.骑士学校:(“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十二、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国家:德国;社会:资本主义社会);③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④教育的世俗化;⑤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了双轨制。

十三、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兴办学堂:外国语学堂;工业技术学堂;军事学堂留学教育:留美和留欧十四、维新运动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十五、维新运动代表人物:梁启超:最早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变法通议》;趣味教学的倡导者;推动第一个女子学堂经正女学的建立。

严复:最早从德智体三要素构建教育目标体系;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十六、(现在)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十七、关于终身教育代表人物:耶克斯利、保罗朗格朗及四部文献:1、最早的终身教育专著:耶克斯利《终身教育》2、概念化体系化标志: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3、提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概念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4、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五大特点:1、终身性(最大特征)2、全民性3、广泛性4、灵活性5、实用性一些古文①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已,阖棺而止”②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③荀子:学不可以已④陶行知: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十八、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的核心: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十九、教育民主化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

教育学考编知识点pdf

教育学考编知识点pdf

1. 教育学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学发展历程、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2. 教育心理学:包括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方面的知识。

3. 教育政策法规: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教育规章等方面的知识。

4. 教育经济学: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财政、教育成本等方面的知识。

5. 教育管理学:包括教育组织管理、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6. 教育技术学:包括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教育技术应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的知识。

7. 课程与教学论: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知识。

8. 教育评价与测量:包括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教育测量的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9.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10. 教育史:包括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两大部分,主要涉及重要的教育事件、人物、思想等。

11. 教育教学实践:包括各科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

12. 教育科研方法: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过程和规范等方面的知识。

13.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人口变迁等方面的关系。

14. 教育与个体发展: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需求及其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15. 多元化教育与全纳教育:探讨多元化教育理念、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以及全纳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实践。

16. 教育信息化与技术应用:分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作用。

17. 特殊教育与残障人士教育: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教育策略及残障人士的教育权益保障。

18. 教育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探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以及跨文化教育交流的意义和途径。

19. 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分析教育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及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和策略。

20. 教育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利用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教育事业的长远规划。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题库及答案汇总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题库及答案汇总

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题库及答案汇总题库套卷( 一)一、单项选择题1 .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 B ) 。

A .非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B.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C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D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2 .( C ) 主张“道法自然”。

A .孟子B .苟子C .老子D .韩非子3 .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 B ) 。

A .实物直观B .模象直观C .语言直观D .抽象直观4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D)。

A .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 .望梅止渴C •蜘蛛织网D •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5 .针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思想冢的是(B)。

A •中国的陶行知 B.美国的杜威C .英国的培根D .俄国的加里宁6 .可以解释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是(B)。

A •痕迹衰退说B •干扰说C .同化说D .动机说7 . ( B )的出版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 •《教育学》B.《大教学论》C .《普通教育学》D .《民主主义与教育》8 .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 C )。

A .教育的终身他B .教育的多元化C .教育的民主化D .教育的全民化9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B ) 。

A .生产劳动B .模仿 C.语言D .动物本能10.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 B ) 。

A .历史性B .永恒性C .普遍性D .相对独立性11. 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注重“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B) 。

A .赫尔巴特B .杜威C. 凯洛夫D .洛克12. 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最能体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着作是( 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教育与教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2、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的功能:从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本能:法立、英沛、美桑);心理起源说(儿童无意识: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5、学校的出现时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6、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7、古代教育三大类型:官学、私学和书院8、官学: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等;书院兴起于宋代9、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刻板性10、洋务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总纲;学习内容“西政:西方行政管理:西艺:西方科技知识;西史:西方历史”11、蔡元培:提出五育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12、晏阳初:1920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化农民和农民化”13、梁簌溟: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导者14、陈鹤琴提出活教育,中国幼教之父15、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16、德国(普鲁士)1763年普及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17、现代社会教育的五大特点:全民化、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终身化(全民多献忠)18、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和培养政治家(学而优则仕)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乐学与立志,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教学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是德育教育的要求;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对教师的看法: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严宽结合。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因材施教在教育方法上体现了教育公平。

古代外国教育中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也是教育平等的体现。

3、孟子:教育作用:性善论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出发点,提出四善端;教育的作用是“求放心”;教育的目的:培养君子“明人伦”;道德教育主张: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磨练;教学思想: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4、荀子:“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墨子“兼爱非攻”;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认为认得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于黄则为黄”。

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要求学生“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

教育内容:提出了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5、朱熹(南宋)《四书章句集注》,教育的作用“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

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

道德教育的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6、《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成的教育专著。

(1)教学相长:教与学的辩证关系(2)尊师重道:明确提出“师严而道尊”教师观(3)长善救失: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4)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肤浅,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5)藏息相辅: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统筹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6)相观而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7)豫时孙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

豫:“预防”时“及时”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学不躐等“。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教学中注重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二、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教育首要任务:培养道德;教学法: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认为:问答分:讽刺、定义和助产术三步。

2、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学习观:回忆说。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观点集中表现在《政治学》中,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1、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教育学之父”: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泛智”思想。

3、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4、康德教育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5、瑞士裴斯泰洛齐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的教育学家6、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所决定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教育漫画》中。

7、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

最著名的“四段教学法”: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学生加应用。

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强调系统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8、福禄贝尔“幼儿教育之父”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育思想。

西方教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

10、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四、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4、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实验教学论体系,主张“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15年之久。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制约教育的结构的变化;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信号)、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和次要))。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着教育方法的使用。

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传递、保存;传播、交流;选择、提升;更新、创造。

5、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决定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学记》中“建国君民,教育为先”也反映了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教育可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7、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对教育技术的影响8、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等。

3、学校精神文化课分解为四中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4、学生文化的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和调适性。

6、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利用。

7、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教育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提高人口质量、减少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

第三节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表现为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

主要表现为:1、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落后生产力;教育超越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马卡连柯《教育诗》平行主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想结合),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2、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

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一般发展。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基础性、基本型和范例性)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1、个人身心发展的概念:(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2、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3、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一般不可“陵节而施”4、发展的阶段性是儿童发展到一定年龄反映出一些的新的典型特点。

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刀切。

少年期: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5、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的速度不均衡。

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二是青春发育期。

关键期是指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个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间,关键期由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在动物心理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