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分析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分析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河道因为过度开发和污染等问题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
为了保障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一、生态治理措施生态治理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因素而达到调节和控制河道生态系统的目的。
如种植生态复绿带,并适当稳定河道,同时加强生态监测,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
2、水资源管理河道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河道水质、水量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管理。
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可以有效调节河道生态系统并改善水环境质量。
3、建设生态景观在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过程中,建设生态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通过土地分割、植被恢复、景观改造和绿化等手段,打造城市生态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加强环境管理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过程中,加强环境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一项措施。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河道污染情况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保障环境质量。
二、环境修复措施1、土壤修复河道土壤污染的修复方法一般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结构和微生物群落,有效控制和减少河道污染问题,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
2、植被恢复在城市河道环境修复过程中,植被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种植具有吸收污染物、调节气候、提高景观价值等多重作用的植物,可以有效改善城市河道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提高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水平。
3、水生态修复水是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水环境修复措施是改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用生物技术、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等手段,有效促进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之,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生态治理、水源管理、生态景观建设、环境管理等多重手段,实现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完整,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河道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城市化进程,一些水域以及河道被迅速开发利用,导致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乱堆乱放、垃圾成堆城市河道存在着许多非法倾倒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
这些垃圾不仅会导致河道环境恶化,还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一些城市,一些无序停车、乱堆乱放等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环境整体形象,也是河道管治的一大障碍。
二、违规占用河道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谋取暴利,会把河道违规占用或者进行非法建设,比如非法码头、投资、钓鱼等,这不仅影响了河道的生态环境,也限制了河道治理的空间。
三、违法排放污水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利润,忽视环境污染问题,造成大量的废水、废气排放,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导致河道污染严重。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治理呢?以下是一些建议:一、加强河道管理加强城市河道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规范,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制度。
对于乱堆乱放和违规占用河道的行为,要严格打击,加大处罚力度,严肃查处。
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严格排污标准,加大对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同时要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改造,提高环保技术水平,降低环保成本。
三、倡导环保理念政府应加大对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居民主动参与河道环境维护和治理工作。
四、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河道资源,开展水资源保护教育,提高居民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五、强化生态修复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河道,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植被种植、水体净化等方式,提高河道水质,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
六、建立完善的河道监测系统建立河道监测系统,实现对河道水质、河道生态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河道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2024年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范文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道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和措施。
二、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对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善对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生态治理城市河道水环境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三、城市河道水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前,城市河道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生态退化等。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导致的。
此外,城市河道管理机制不健全、公众环保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河道水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策略针对城市河道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治理策略:1. 强化政策法规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法制保障。
2. 推进综合治理,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包括底泥疏浚、引水冲污、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河道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3. 加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污水处理率。
4. 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采取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5.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
五、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具体措施1. 底泥疏浚:通过机械或生物方法清除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降低内源污染。
2. 引水冲污:通过引入清洁水源,稀释河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
3. 生态修复: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
《2024年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范文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恶化。
随着工业的扩张、人口的增长以及不合理的城市规划,许多城市的河道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城市河道水环境现状及问题(一)现状当前,许多城市的河道水环境状况堪忧。
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污染等不断排入河道,导致河道水质严重下降,水体富营养化、黑臭现象频发。
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也大大降低。
(二)问题1. 污染源复杂:城市河道污染源多样,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等。
2. 生态环境破坏: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 治理难度大: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治理难度较大。
三、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策略(一)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治理城市河道水环境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同时,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污染。
(二)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是改善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手段。
包括清淤疏浚、岸线整治、修复河道生态环境等。
同时,可以在河道中建设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提高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
(三)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
包括水生植物种植、水生动物养殖、微生物修复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改善水质,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通过实施源头控制、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成功改善了河道水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清理河道垃圾和淤泥;建设人工湿地和植被缓冲带;种植水生植物和养殖水生动物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该城市河道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质明显提高,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
河道管理中的问题与生态治理建议

河道管理中的问题与生态治理建议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河道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发突出。
河道被污染,水质恶化,河岸被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有效地保护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水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生态治理建议。
一、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污染严重:由于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以及农村地区的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河道的水质大大下降。
水体富营养化、富有机质、重金属等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2. 河岸生态破坏: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发,河岸生态遭到破坏。
道路、建筑物等沿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河道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3. 水资源浪费:由于河道管理不善,部分地区的水资源被大量浪费。
水的浪费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增加了河道的生态治理的难度。
二、生态治理建议1. 加强水污染治理: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水污染控制措施,加强对工业企业、农业生产等行业的水污染的监管和治理。
对于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要进行严格监管,并推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
2. 恢复河道生态环境:通过绿化、植被的恢复等措施,改善沿河道的生态环境,保护沿岸植被的生长,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对于河流水资源的开发,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 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管理:加大对于违法开发河道的行为的处罚力度,推进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和管理,提高对于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倡导环保理念:加强环保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只有让公众意识到保护河道环境的重要性,才能让生态治理工作更加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6. 进行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生态工程的方式,对于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工程,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措施研究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措施研究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是指对城市河道水体进行综合治理,修复和保护其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的一系列措施。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改善水质,提高河道的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水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升水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河道修复:根据河道的生态功能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河道进行修复和整治,恢复其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功能。
修复的重点包括保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景观,修复河道的自然演替过程,增加河道的水体留滞能力和沿岸带的生物多样性。
2. 水体净化:通过设置生态滤池、人工湿地等水体净化设施,利用水生植被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对河道的污染物进行逐级处理和去除。
还可以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河道的直接排放。
3. 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机制,实现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有效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包括制定水资源管理方案,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推行水资源的经济合理利用。
4. 河道生态系统重建:通过合理的生态修复手段,加强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建设和重建,促进河道的自净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提高。
可以通过人工增加水生植物、设置人工湿地和生物通道等手段,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5. 河道污染源控制:通过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工业企业和生活垃圾等污染源的治理,减少城市污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可以采取生态化的排水方式,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
6. 河道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河道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护和改善河道的水环境。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和水质传感器,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施有效的治理措施,才能保护河道的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是指对城市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其水环境质量,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道面临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多种污染源的威胁,水环境品质和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问题主要包括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方面。
城市化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水和污水直接顶入河道,导致其水质恶化。
城市河道淤泥积累、岸边植被破坏以及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等原因,导致水生态系统失衡,许多水生物种消失,生态链断裂。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原则主要包括综合治理和持续改善两个方面。
综合治理即系统性的、整体性的治理方式,旨在解决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问题的根源。
持续改善则强调治理过程的可持续性,通过长期的维护和管理,保证治理效果持久。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方法多样,包括源头治理、景观营造、生物修复等方面。
源头治理是要从污染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包括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措施、改善农田的施肥技术、改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
景观营造是通过增加河道的绿化、修建滨水步道等方式,提高河道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市民的体验度。
生物修复则是利用生物资源修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包括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和鱼类等生物,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面临着多个难点。
治理资金的筹集困难是制约城市河道治理的重要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大财政投入和引入社会资本。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手段限制了城市河道治理的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公众缺乏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低也是影响城市河道治理的重要障碍。
为此,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通过综合治理和持续改善,借助源头治理、景观营造和生物修复等手段,可以有效解决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问题,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河道生态治理分析

河道生态治理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规模的增加,河道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河道生态治理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对河道生态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河道生态治理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地区的河道水质逐渐变差,生态环境退化。
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化城市,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对河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一些非法采砂、乱倾倒垃圾、违法养殖等行为也加剧了河道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
二、河道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1、治理成本高。
河道生态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而这些资源缺乏是制约治理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许多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和制约措施,导致了一些企业和个人违规排污等行为对治理工作的冲击。
3、社会认识缺乏。
许多人对河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容易产生违法行为和对河道污染问题的漠视。
三、河道生态治理的应对措施1、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需要加大对河道生态治理的扶持力度,鼓励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治理中来。
政策的完善将为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推动。
2、加强河道管理。
加强河道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河道生态环境的管理经营,建立健全的河道生态保护和恢复机制。
3、推进技术进步。
通过技术进步,如生态修复技术、海绵城市建设、循环水利用等手段,有效提高河道生态治理的成效,降低治理成本,实现治理和保护的统一。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道生态治理将越来越具有重要性。
只有通过面对现实问题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全面推进和取得突破性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
发表时间:2016-09-02T16:58:07.3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7期作者:孙荣春[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河道污染日趋严重。
南京回归建筑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市 2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河道污染日趋严重。
过去,城市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水利灌溉、排水泄洪、河岸防护、渠化现象严重,加上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内河变成臭水沟,水生动植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
如何恢复和保持河道生态性的可持续,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可持续
河川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流。
由于城市用地紧缺,河道滨水面积不断被侵占,水域面积越来越小,河道越来越窄,又因为防洪排涝的需要,保证河道流量,河道线型趋于直线化,河床被深挖生态功能逐渐衰退。
1.河道平面处理
在构思和设计河道平面形状时,应该在遵循河道的历史风貌、城市规划及现状河道的基础上加以徐缓曲折的形状为主。
自然蜿蜒的河道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是河道景观生命多样性的基础。
河湾和凹岸处可以为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利用人工制造一些半自然的滨水形态来增加河道的自然美感。
相对于直线化的河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能够提高河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
我们也考虑到不能为了景观的变化在平面形状中引入多余的曲线。
这一些多余的曲线会造成很重的人工痕迹,而且会增加水流的水头损失,对汛期防洪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看,蜿蜒曲折的河道线型在河道断面设计上为我们保留了选择的余地,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岸及河滨建筑进行保护。
我们遵循顺应河势,因河制宜。
2.河道断面处理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防洪、排涝的主导功能,还应充分考虑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河道的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和循环性创造条件。
有条件的河道利用河道断面较宽的地段设置些生态湿地和一些自然生态岛屿,这些自然的生态区为水生动植物创造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同时也将是河流的一个净化器。
传统的河道断面主要考虑汛期的防洪、排涝,及枯水期的蓄水,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如何选择合适的河道断面,传统的形式会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河道中的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会受到阻隔。
所以在断面的处理中可采用阶梯型和自然坡面的两种形式。
阶梯式的断面解决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而自然坡面的形式往往受到河道两侧城市设施的限制。
所以需要顺应河势,因河制宜。
同时驳岸形式的生态化处理可以对改善河道环境起到重要作用:(1)对河道的水位进行调节,起到一定的泄洪补枯的作用。
丰水期,河水可以向堤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洪灾。
枯水期,地下水通过河堤反渗进入河道,起到补充水量的作用。
(2)调节河道的生态系统,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
生态河岸可以将河内的植物与滨水区的植物连成一体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生态驳岸自身高孔隙率的特点使得各种鱼类等动物可以筑巢,各种水生植物可以扎根,为各种水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衍、避难的场所。
与此同时各种鱼道及植物造成不同的水流流速,形成紊流使空气中的氧融入水中,促进水体进化。
3.植物选择与配置
一个完整的河道生态系统,不仅需要洁净的水源、丰富的水生动物,还必须要有可以为各种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及对河水进行净化降低水体富养的水生植物。
植物的选择在河道的治理中至关重要,有的河道治理后由于植物品种选择不当,导致后期管理耗费大量的精力去消除或减轻植被对河道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增加了养护成本。
因此植物配置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植物的固土性,固土性是对植被的最基本要求,及植被能够起到保持水土、稳定边坡的作用。
城市河道的边坡安全非常重要,只有固土护坡才能保证河道周边城市设施的安全。
(2)水位与植物关系,在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河道丰水期及枯水期的水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在不同水位线配置相适应的植物。
(3)选用本土性植物,首先应保护修整原有植被,现状植物有较强的本土性和地域特征。
其次选择能反映本土文化,适应本土气候、土壤、水质、成活率高的,植物群落只有形成稳定的结构层次,才能发挥生态效益和文化景观氛围。
(4)植物选择的经济性,经济性分为:a.河道护坡的植物自身产生的经济价值。
如栽植经济性植物取得收益,用于提供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 b.后期管理植物的成本经济性。
选用粗放管理型的植物,减少后期管理养护的成本。
(5)体现植物多样性与景观性,城市河道的功能之一便是给居民提供茶余饭后休息的场所,因此植物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及观赏性必须考虑。
4.河道生态可持续性
对于花费大量的精力整治完成的河道,如何维持河道生态的可持续性,是后续工作中的重点。
三分整治七分管理,长效化、综合化管理是基础。
首先,在治理的前期因先调差清楚河道被破坏和污染的源头,如果较大的污染源不能被切断,河道自身的进化系统又处理不了,那这样的治理将毫无意义。
例如:
(1)必须切断河道周边的生活、市政、甚至工厂企业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所有的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
(2)对污染地下水的渗入,需要切断或减少污染地下水的源头,对污染源需要进行监管和处理。
(3)对河道周边居民区及城市生活垃圾要加强管理统一处理,不得随意处理。
(4)河床内长期淤积的污泥两岸堆积的废物等潜在污染源同样会对河道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整治过程中要定期清理污泥彻底清除污染源,防止治理后的水质被二次污染。
其次,要在河道两侧建立完善的生态进化系统。
例如:
(1)在河道两侧建立生态绿地系统,通过不同的植物群落,起到固土、保湿、过滤、进化地表水的作用。
(2)完善河道周边的生态系统,使其与河道自身的系统链接,形成完整的生态动植物系统链。
再次,完善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
例如:
(1)河道建设的工程材料尽量采用天然无污染、孔隙率大渗透性好的材料,使其能为生物生存提供场所,能与外界地下水源沟通。
如:木材、天然石材、人造透水性材料等等。
(2)合理配置河道内动植物种群,使其能形成有效的生态链。
水生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地域差异,也可根据不同的水质条件适当人工添加微生物群。
(3)根据水质及资金条件,可以安装河水过滤装置来进化水质增加水体的含氧量,吸收清除水中污染物。
最后,在完善管理体制同时,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积极探索适合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模式,使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鼓励与支持公众积极参与整治和保护,河道生态化整治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需要建立公众人人参与的方式。
5.结束语
生态河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和强化河道的生态功能,改善水环境。
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上,以基本的水利要求而建设,则与当前全社会树立的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极不相符,也达不到建设生态河道的目标。
因此,生态河道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调研,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与实践,不断总结,将河道建设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等各学科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努力构建符合自然环境要求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生态河道。
参考文献:
[1] 陈眀曦,陈芳清,刘德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生态岸堤构建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84-87.
[2] 季永兴,刘水芹.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1(12):32-33.
[3] 史小强,龚金国.浅谈生态河道护坡建设[J].上海水务,2007(2):12-13.
[4] 傅小鸥.人水和谐设计在某市内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3):61-63
[5] 韩玉玲.河道生态建设--植物措施应用技术.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6]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滨水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 郑月芳.河道管理.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8] [日] 河道治理中心编:刘云俊译.护岸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 蒋屏,董福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