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人生之路

合集下载

苏轼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经历200

苏轼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经历200

苏轼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经历200
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

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

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生平经历

苏轼的生平经历

苏轼的生平经历苏轼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还游览金山寺时,看着自己的一幅画像,心里百感交集,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诗。

他用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连遭贬。

可以说这首诗成为了苏轼在最后时光里,对于自己的一生,最贴切、也是最为真实的诠释。

纵观他几十年的人生,几起几落,风风雨雨,失意坎坷,一生入狱一次,多次被贬。

一贬再贬,一次比一次远,真可谓是倒霉的一生。

当初,他与弟弟苏辙一同进士及第时,东坡才22岁,可说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又得欧阳修等名人赏识,一时间名声大噪,可以说风光无限。

然而正当他意欲大展宏图之时,一个噩耗从故乡传来——苏母去世,他只得回乡守孝。

期满才回到京城。

也是命运多舛,刚做了几年官,其父苏洵又故去,又回乡守孝三年。

待重回到京城,形势已发生了变化,王安石新党当政,以前的恩师欧阳修和相交的朋友都受到了排挤。

当时的形势对苏东坡相当不利。

他如果“识时务”也许成了“俊杰”,可原本就任性豪侠的东坡,心中对这一切很是不平。

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看到了新法的弊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变法方案,搞得王安石很是愤怒,并就此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

无奈,只好自请外放为官。

他如触到霉头一般,从此开始了一路坎坷的人生旅途。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历时百余日的狱中生活,终于告一段落,苏东坡得以重见天日。

苏轼生平课件ppt

苏轼生平课件ppt
苏轼的散文主题广泛,涉及政治、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也有对人 生的感悟和思考。他的散文语言流畅自然,表达清晰明了,深受读者喜爱。
苏轼的散文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他的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艺术手法
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 的描绘,使词具有极高的艺术 感染力。
思想内涵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 和社会的独特思考,体现了其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 妻而作,词中表达了对 妻子深深的思念和无尽
的哀思。
内容概述
词中通过梦境与现实的 交织,展现了苏轼对妻 子的无尽思念和内心的
苏轼的离世和后事
苏轼的离世
苏轼在惠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他的离世引起了广 泛的哀悼和纪念。
苏轼的墓地
苏轼的墓地位于惠州西湖畔,成为后人凭吊和纪念他 的地方。
苏轼的影响
苏轼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 想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HAPTER 06
苏轼的代表作品赏析
《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他文学成就的重 要组成部分。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 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风格清
新自然,意境深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在当时就备受赞誉, 被誉为“书画双绝”。他的书法和绘画 作品在后世也一直备受推崇,被视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苏轼的政治观点和主张
苏轼的政治观点和主张比较开明和进步,他主张加强国家法制建设,推行仁政,反 对暴政。

苏东坡的人生之路

苏东坡的人生之路

苏东坡的人生之路一、四川省1.四川眉山(1036-1058年)家庭背景:阴历十二月十九日,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眉山县城内纱縠行苏宅。

苏轼从出生到23岁都在四川眉山生活,可以说他的童年就是在眉山度过的。

苏家父亲苏洵,时年二十八岁,字明允,母程夫人,时年二十七岁,外家为眉山巨富,长子苏景先,于苏轼三岁时早夭,苏轼字子瞻,因排行第二,一字和仲,又字子平;次子苏辙,于苏轼四岁时出生,字子由。

根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载,苏家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并且家里文学氛围较浓厚,为苏轼文学素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主要经历:苏东坡七岁时开始读书,知晓了欧阳修与梅尧臣的文章与盛名。

八岁时入天庆观北极院随道士张易简读小学,苏轼的读书天赋逐渐显现出来。

同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推行新政,消息传至眉山,苏轼见乡先生读石介颂扬诸人的《庆历圣德诗》,在心中“私识之”,深深仰慕范仲淹、韩琦、富弼以及欧阳修的为人,当下深受到鼓舞,这也一定程度为苏轼日后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与欧阳修的忘年交契打下了基础。

苏东坡十岁时,他父亲苏洵晋京赶考。

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一日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对其事迹十分有感触,从而“奋励有当世志”,立下了高远的志向。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苏轼十分努力苦读,他通常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同时对中国诗文中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加以思索。

这种读书方法使苏轼对经典古籍明若指掌。

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久而久之,苏轼的文学素养与书法都大有长进。

十四岁时苏轼既而父命从同学刘巨学。

十九岁时苏轼与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结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常在苏轼读书时陪伴在侧,两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文学影响:由于苏洵一向坚持文章的醇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所以苏轼也极其厌恶炫耀浮华的文章,这也极大影响了日后苏轼形成的自然豪放的文学风格。

苏轼简介50字

苏轼简介50字

苏轼简介50字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与其父苏洵的大器晚成相比,苏轼属于少年得志。

二十几岁入京就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

当时,比他年长30岁的欧阳修就对他作出了如下断言:“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事实正如欧阳修所预言的那样,苏轼确实是古今文人中声誉最隆的一个艺术天才。

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诗,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论词,他是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论书法他是“宋四家”之一。

真个算得上是“三千宠爱集一身”了。

然而,和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比较起来,苏轼在仕途上就显得不是那么顺畅了,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九死一生。

事实上,苏轼的出仕之路只能算是一条屡遭贬谪之路。

这官,苏轼当得太不痛快了。

二十一岁,苏轼就考中进士,如果能够谨小慎微,前途是不得了的。

但问题是要那样,苏轼就不再是苏轼了,而应该是一个当官当得非常不错的我们所不知道的什么人。

首先是反对变法。

要说苏轼与王安石同为文人,应该是很容易走到一起的。

王安石变法的本意也是想富国强兵。

可是文人办事总有一种浪漫的想法,有些问题欠考虑,变法太急,就产生了一些弊端,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这时苏轼站出来了,反对新法。

于是就遭到多次贬谪。

两次被贬杭州,他也不以为意,而是认真地做起了小官,领人在西湖筑堤,这就是有名的“苏堤”。

从杭州他又到过密州、徐州、湖州。

就在湖州,苏堤被捉拿到御史台审问。

原来,一些反对苏轼的人在他的诗文里断章取义地摘取一些句子对其设计陷害。

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以为自己这次必死无疑。

于是告诉为他送饭的弟弟说,平时不要送鱼,若听说我要被判处死罪再送鱼。

有一次,他弟弟病了,托人送饭,那人不知情,送了鱼,害得他虚惊了一场。

后来还是王安石一句话:“哪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才得以出狱。

出狱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表面上,虽然是个小官,实际上处于地方官的监管之下。

言论行为都受到束缚。

简述苏东坡之一生

简述苏东坡之一生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 为“文坛宗师”。
苏东坡的文学地位
苏东坡是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
他的诗文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喜爱。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 为“文坛宗师”。
诗词地位
苏东坡的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创作
诗词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风格独特,语言质 朴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诗词主题
他的诗词主题广泛,涉及人生哲理、 社会批判、自然景致等多个方面, 展现出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内 涵。
诗词地位
苏东坡的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 山),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
苏东坡一生历经坎坷,多次遭贬 ,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
态度,被誉为“文坛宗师”。
苏东坡的文学地位
苏东坡是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
他的诗文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喜爱。
早期的文学创作与才华
文学创作
苏东坡少年时期便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 ,思想深邃。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等诗作,表达了对人 生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展现出卓越的文学天赋。
才华横溢
除了文学创作,苏东坡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苏派”,绘画作品则以山水画为主,风 格独特,颇受后人赞誉。
苏东坡在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时,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认为“人生到处知 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 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 逝,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宋神宗的母 亲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贯反对新法, 她掌权后再次起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苏 轼的职位一跃为三品大员。但是随着政治 地位的改变,苏轼渐渐发现自己在朝中为官 很难,所以就上疏朝廷,连上四道奏章, 请求离朝外任,离开这是非之地。在宋哲 宗元祐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朝廷终 于批准苏轼任浙西地区的行政长官兼杭州 市的市长。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生命如洪 水奔流,如果不遇着岛屿与暗礁,就难以 激起美丽的浪花!”
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苏 轼洪水般的生命遇到的岛屿与暗礁, 而那些隽永的文字则是美丽的浪花, 没有这些磨难,也许我们的文学史 要损失太多。
屈原、贾谊、陶渊明、 李白、杜甫、李商隐、柳 宗元、刘禹锡、张继、曹 雪芹、蒲松龄……
仕 途 之 路
• 因为他的礼部考试和制科考试成绩太优异 了 ,朝廷一下子就给他安排了一个重要的 官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相当 于凤翔市(县)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 。
• • 凤翔府长官——陈公弼 《凌虚台记》
宦海沉浮
• 苏轼并非是彻底的保守派,其实他也积极主张 改革。但他不主张王安石采用强硬的政治手段进 行改革 。那些革新派更是不遗余力地打击攻击苏 轼。时间长了,苏轼觉得自己在这个是非之地再 呆下去麻烦就大了,弄不好就会引火上身,他主 动提出要离开朝廷,我不在这儿干了,我到地方 上去,我与其在这朝廷里头成天勾心斗角、口舌 大战,我不如在地方上做点实实在在的,给老百 姓有用的工作。神宗皇帝将其派往杭州当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 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 成员。 •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

关于苏轼的野史

关于苏轼的野史

关于苏轼的野史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苏轼的野史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苏轼野史苏轼被贬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为什么被贬苏轼一生为官,但是仕途艰难,大起大落,一生被贬过四次,也有说是五次,被贬的地方有杭州、黄州、惠州、儋州、海南。

苏轼是才子,才子身上有几分傲气,如果没傲气,才子就不能称为才子,更何况他是天下第一才子,他的名声太大了,连皇帝和皇太后都佩服他的文笔,这样一个人,其他的文人注定在他的光芒下被淹没,周围人想突破,只能把他赶走。

苏轼的才华是整个历史都掩盖不了的,他的才华让他不可能屈居于一个小地方,没多久就奉命进京,京城为官是读书人的梦想,能够在天子脚下为官是多少人羡慕的。

对于苏轼而言,这种才华就是他的天赋,对于其他人而言,穷尽一生也写不出那样的千古绝唱,但是苏轼却可以信手拈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的人生之路一、四川省1.四川眉山(1036-1058年)家庭背景:阴历十二月十九日,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眉山县城内纱縠行苏宅。

苏轼从出生到23岁都在四川眉山生活,可以说他的童年就是在眉山度过的。

苏家父亲苏洵,时年二十八岁,字明允,母程夫人,时年二十七岁,外家为眉山巨富,长子苏景先,于苏轼三岁时早夭,苏轼字子瞻,因排行第二,一字和仲,又字子平;次子苏辙,于苏轼四岁时出生,字子由。

根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载,苏家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并且家里文学氛围较浓厚,为苏轼文学素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主要经历:苏东坡七岁时开始读书,知晓了欧阳修与梅尧臣的文章与盛名。

八岁时入天庆观北极院随道士张易简读小学,苏轼的读书天赋逐渐显现出来。

同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推行新政,消息传至眉山,苏轼见乡先生读石介颂扬诸人的《庆历圣德诗》,在心中“私识之”,深深仰慕范仲淹、韩琦、富弼以及欧阳修的为人,当下深受到鼓舞,这也一定程度为苏轼日后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与欧阳修的忘年交契打下了基础。

苏东坡十岁时,他父亲苏洵晋京赶考。

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一日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对其事迹十分有感触,从而“奋励有当世志”,立下了高远的志向。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苏轼十分努力苦读,他通常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同时对中国诗文中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加以思索。

这种读书方法使苏轼对经典古籍明若指掌。

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久而久之,苏轼的文学素养与书法都大有长进。

十四岁时苏轼既而父命从同学刘巨学。

十九岁时苏轼与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结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常在苏轼读书时陪伴在侧,两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文学影响:由于苏洵一向坚持文章的醇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所以苏轼也极其厌恶炫耀浮华的文章,这也极大影响了日后苏轼形成的自然豪放的文学风格。

他人评价:眉山矮道士李伯祥好为诗,曾经见过苏轼,感叹道:“此郎君贵人也。

”评价:诗文已初显才华,书法也较为精湛。

2.成都(1055—1056年)主要经历:苏轼二十岁时苏洵带着苏轼、苏辙游学成都,拜访府尹张方平,张方平一见十分器重他们,并且写书信向欧阳修推荐苏洵父子。

从此,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踏上了即将成为文学大师的道路。

结识朋友:府尹张方平,字安道,号“乐全居士神宗朝,官拜参知政事(宰相)。

在中和胜相院拜见文雅大师惟度及其同门友惟简(皆为出世),结下深厚情谊。

作品:1056年正月,苏轼在成都净众寺为张方平画像留寺中。

二.河南省汴京(今河南开封,1056—1057年)主要经历:1056年三月,苏洵带领苏轼苏辙离家赴京参加礼部秋试。

五月,三苏到了汴梁城,寄宿于僧庙,等待秋季的考试。

春,与弟苏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当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

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

作品:苏轼应进士试,《刑赏忠厚之至论》;复试,《春秋对义》。

《上欧阳内翰书》、《上梅龙图书》、《上范舍人书》、《上梅直讲书》。

结识朋友:谒见欧阳修他人评价:欧阳修谓苏轼必名世,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三、四川省四川眉山(1057—1059年)主要经历:在家服母丧。

1059年10月还朝再赴汴京(眉山→嘉陵→荊州)当年长子苏迈出生。

作品:《初发嘉州》、《屈原塔》、《巫山》、《黄牛庙》等诗,王素移镇成都,苏轼前往拜访,进《上知府王龙图书》。

再赴汴京途中作诗文《南行集》四、河南省汴京(今河南开封,1060—1061年)从政情况:二月抵达京城,授河南福昌县主簿,未赴任。

后又经历了考京都部务与“制策”两次考试,舍人知谏院杨畋以苏轼所作五十篇文奏上,后又承上二十五篇策论文章。

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

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

考试作策论六篇,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

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十一月与弟别于郑州,十二月到任。

作品:《荊州诗》、《新渠诗序》,《上两制书》、《上富丞相书》、《上曾丞相书》、《王者不治夷狄》等六论,《和子由澠池怀旧》五、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1061—1064年)上任主要功绩:建了一栋庭院作为官社,另有一上好花园,内有喜雨亭。

春前往宝鸡、虢、郿、盩屋四县结束大量悬而未决的罪案,释放了许多囚犯。

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陕西春旱,苏轼前往太白山求雨游览景点:太白山和黑水谷一带的寺院以及周文王的故里。

有时清闲无事,会到西安附近有名的终南山去。

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遊骊山,访石苍舒。

结交朋友:章惇,字子厚,福建浦城人,嘉佑十子之一,北宋宰相,富有才华,豪爽大方,后成为一狠毒的政客,是苏东坡后半生宦途的克星。

陈希亮(太守),当时为苏轼上司,请苏轼作《凌虚台记》。

开始不和,最后彼此都对对方十分敬仰,苏轼后来为其写了墓志铭。

陈糙,陈太守四子,喜欢饮酒骑马,击剑打猎,并且慷慨大度,挥金如土,后成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最好的朋友文同:与文同订交于歧下。

文同字与可,著名画家,善画竹。

情感变化:初登宦途,心神不安。

已然尝到做官生活的味道,但并不如他梦想的那么美妙。

在外县充任判官,副署公文,审问案件,颇使他感觉厌烦无味。

有时难免感觉寂寞。

作品:《喜雨亭記》、《凤鸣驿記》、《郿坞》、《岁晚》、《凌虛台記》。

《和子由蠶市》、《李氏园》、《凤翔八观》等诗,《思治论》。

六、河南省汴京(今河南开封,1065—1067年)从政情况:正月入朝判登闻鼓院。

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

宰相韩琦限以近例,苏轼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才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生活经历:1065年五月妻子王弗病逝,1066年父亲苏洵病逝,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苏轼给曾巩写信请其为祖父撰写墓志铭。

他人评价: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

”作品:《孔子從先進論》、《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論》。

七、四川省四川眉山(1067—1068年)生活经历:在家居丧,合葬父母与眉州蟆頤之东二十余里老翁泉侧。

张方平为撰《文安先生墓表》,欧阳修为撰《苏明允墓志铭》。

娶王弗堂妹王润之为妻。

十二月,苏轼与子由还朝赴汴京,经由成都,自阆中至凤翔,过长安至京师。

作品:《四菩萨阁记》、《画戴嵩画牛》、《画黄签黄雀》、《跋赵云子画》。

八、河南省汴京(今河南开封,1068—1071年)从政情况:1069年二月还朝,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

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五月,苏轼反对变更取士之法,议奏,王安石滋不悅,令他做开封府推官,将用事务来困扰他。

苏轼决断精当敏捷,名声传得更远。

正逢元宵节下令要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命令降低价格。

苏轼上疏劝皇帝勿以不急用的耳目玩好,夺去百姓衣食所必需的钱财,皇帝下诏书免去此举。

八月,苏辙苏轼言均输法。

苏辙罢条例司检详文字,除河南府推官。

司马光荐苏轼为谏官。

十一月,神宗想起用苏轼为修起居注,王安石反对,于是苏轼没能担任,起用了蔡延庆、孙觉。

十二月,朝廷下令要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四千多个,而且命令降低价格。

苏轼因此上疏劝诫,详细讲述了新法的不利之处,帝下诏书免去此举。

于是王安石见到苏轼就深深厌恶他。

1070年苏轼被降职为开封府推官。

苏轼再次向神宗皇帝上书,反对新法。

因考試开封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符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噲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王安石十分恼怒。

四月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逆王安石,奉命通判杭州。

七月出京,赴郑州见苏辙,初识张耒。

生活经历:二子苏迨出生。

结交朋友:张耒,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后步入仕途,为官清廉,仕途坎坷。

与苏轼经常以诗文交往,颇受苏轼赏识。

作品:《议学校贡举状》、《諫买浙灯状》、《上神宗皇帝书》、《寄题石苍舒醉墨堂》、《记与董传论诗》、《章子平诗叙》/《再上神宗皇帝书》、《凈因院画记》、《文同墨竹跋》、《文同画竹跋》、《和杨褒早春诗》、《送文与可出守陵州》、《文同墨竹跋》、《文同画竹跋》、《玉堂砚铭》/《次韵张安道读杜诗》、《濠州七绝》、《游金山寺》、《除夜直都厅……题一诗於壁》。

九、安徽省颍州(1071年)主要经历:九月,子由送兄至潁州,兄弟二人同谒欧阳修于私第。

十、浙江省杭州市(1071—1074年)从政情况:任杭州通判。

1072年八月,杭州举行贡试,苏轼监试于中和堂。

十月,陈襄宴请贡士于中和堂,苏轼作诗送之,赴汤村督开盐河。

十一月,因差往湖州,相度堤岸,与太守孙觉相见。

这时,各地实行青苗法、市易、免役,浙西兼行水利、盐法,苏轼在其间常因法以方便民众,民生以少安。

1073年二月,巡视所属各县,从富阳到新城。

新城县令晁君成之子晁補跟随苏轼学习。

九月,到临安。

十一月,前往常润赈济饥荒。

1074年六月,从常润回杭州。

八月前往临安治理蝗灾。

苏轼以子由在济南为理由,要求成为东州太守,罢除杭州通判,任命为太常博士、直史馆暂代密州军州事。

十月离开杭州北上,经过京口、扬州、海州,十一月三日到密州任。

主要政绩:判官妓从良;赈济饥荒;灭蝗灾;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欲修浚运河等。

结交朋友:陈襄,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时期名臣。

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苏轼第一次在杭州时期为苏轼的上司,两人成为忘年交。

孙觉,字复明,号莘老,北宋高邮人,进士;是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的好友。

以敢言著称,对春秋学大力阐扬。

政绩颇多,受到民众爱戴苏舜举:字子美,与苏轼为同年进士,与苏轼同姓,以宗人相称。

苏轼时任杭州通判时其为临安县知县,居官相临于是多有交往。

任期同僚:三位太守:沈立(立之)、陈襄(述古)、杨绘(元素)游览景点:1073年九月,到临安,与同年苏舜举荐豪饮,与周郇、李行中同游径山。

十二月除夕夜,常州城外露宿。

苏轼与杭州王僧辩才能、惠勤、思念、清顺以及秀才贾收等人游,并与八十多岁的著名词人张子野唱和。

1074年元日过丹阳,与柳子玉、刁景纯游金山。

作品:1072年:《雨中遊天竺靈感觀音院》、《望湖樓醉書五絕》、《監試呈諸試官》、《望海樓晚景五絕》、《孫莘老求墨妙亭詩》、《鴉種麥行》、《吳中田婦嘆》、《送進士詩敘》、《墨妙亭記》、《祭歐陽公文》/1073年:《法惠寺橫翠閣》、《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新城道中二首》、《山村五絕》、《於潛女》、《有美堂暴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錢塘六井記》、《仁宗皇帝御飛白記》、《臨江仙‧四大從來都遍滿》/1074年:《無錫道中賦水車》、《聽賢琴詩》、《潤州甘露寺彈箏》、《虞美人‧湖山信是東南美》、《訴衷情‧錢塘風景古來奇》、《阮郎歸‧一年三度過蘇台》、《採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沁園春‧孤館燈青》、《密州謝表》、《上韓丞相絳論災傷手實法》、《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十一、山东省密州(1074—1076年)主要政绩:在密州任太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