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宁夏银川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解析

合集下载

宁夏银川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宁夏银川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9届宁夏银川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 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

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 ,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

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

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 ,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B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C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D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B .翻天覆地 有条不紊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C .前所未有 丝丝入扣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D .前所未有 有条不紊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B .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C .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D .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第II 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银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银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银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下·集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比早已________的高铁,作为我国铁路另一高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载铁路却一直________。

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主办的首届重载铁路新技术新装备展览会在河北沧州举行,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进入展厅,中央的大尺寸沙盘首先映入眼帘,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国家能源集团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地理分布。

展厅中最________的是由三节车厢组成的机车模型,它就是“神华号”十二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

传统的机械开关地面过分相设备存在开关寿命低、故障率高、智能化程度低等缺陷,为此,神朔铁路分公司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该装置能实现列车无感知过分相,对重载铁路的运能提升、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司机操作强度、提高车—网匹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铁路牵引供电技术新纪元,值得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家喻户晓无人问津有目共睹万古流芳B . 脍炙人口鲜为人知有目共睹大书特书C . 脍炙人口无人问津引人注目万古流芳D . 家喻户晓鲜为人知引人注目大书特书(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本次展览会围绕“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呈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B . 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

C . 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D . 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表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宁夏银川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有答案)

宁夏银川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有答案)

宁夏银川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入人民大众的内心之中和生活之中。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却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乡土诗歌写作的群体很大,但写得好的、有特色的还不多。

很多诗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味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

个别这样的写作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无疑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写作,前人早已写过无数遍了,并无新意,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再用那种封闭、单向度的抒情方式来呈现乡村,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掩耳盗铃。

城市诗歌的相关话题近年被广泛谈论。

关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的诗歌很多,有两种主导性倾向,其一是热情的、浪漫的倾向,体现出“现代性”特征。

宁夏银川一中2019年高三高考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宁夏银川一中2019年高三高考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宁夏银川一中2019年高三高考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

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②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

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

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来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③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

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

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的,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下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

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④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

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

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

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

⑤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

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

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⑥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卷(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陆邵明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

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

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

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

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

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宁夏银川市2019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宁夏银川市2019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2019年银川市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屋是房屋,园林是园林。

没有园林的只能算是房屋,没有房屋的只能够是荒野。

房屋加上园林才是完整的建筑。

故此,较小型的房屋附设庭院,大型的园林附设房屋。

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官场俗务之余,都会向挂在墙上的水墨山川投以向往的一瞥。

这种寄托看似无足轻重,却被视为知识分子达到“完整人格”的基本条件。

在条件未成熟时,“寄托”会投射在住屋的方丈庭院里,明、清两代就有不少名士对处理小庭院(小至天井)的心得大作文章;一旦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者,例必大造园林。

无论建造房屋的目的如何,园林的要求都大致相同,就是在现实的目的之外,创造一个令身心舒放的境界。

君子慎其独也。

“独”是在非公开的场合,往往就是自己在家的时候。

于是大家的“家”就带着培养“君子”的严谨和克制的气氛。

长期居住在行必有据的礼仪之所得君子,身心未必可以平衡,幸而有园林。

儒家思想落实在严谨规整的合院式建筑布局里,老庄强调的生命则弥漫在园林中。

中国历史绵延漫长,园林之嬗变,皆有迹可寻。

传说中黄帝有个百兽都来饮甘冽泉水的玄囿(前27世纪)(《穆天子传》),很明显,有皇室就有皇家园囿。

囿,园有垣也。

一日禽兽有囿。

圃,种菜曰圃。

园,所以种果也。

苑,所以养禽兽也。

信史(有文字记载)开始,整个商代值得一记得可不是园林,而是纣王的“肉林”和“酒也”。

所以一般园林故事大都从英明有为的周文王开始(前12世纪),他营造的灵囿是人类第一个可以开放给百姓捉雉猎兔的野生公园。

与民同乐的时间很短暂,四分五裂的春秋时代,各国都忙于兴建高台,高观重楼,望敌方,望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

园囿用来狩猎野兽,操练骑射大于游玩欣赏。

魏晋南北朝,战争和佛道思想一起兴盛,南朝烟雨楼台中,寺寺园林。

“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岩岩清峙,壁立千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谡谡如劲松下风”。

写崇山峻岭,却是形容人的风采,园林景致开始与内在品格相应。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201903180276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201903180276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陆邵明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

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

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

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

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

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

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2019宁夏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2019宁夏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2019宁夏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

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即由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由隶农贵族经济模式向自由农地主经济模式的转型,由联邦制国体向中央集权国体的转型。

所有这些,都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不管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都是饱满昂扬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阴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产生思想、研究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官,最终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像;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像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辩理透彻,林林总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银川市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屋是房屋,园林是园林。

没有园林的只能算是房屋,没有房屋的只能够是荒野。

房屋加上园林才是完整的建筑。

故此,较小型的房屋附设庭院,大型的园林附设房屋。

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官场俗务之余,都会向挂在墙上的水墨山川投以向往的一瞥。

这种寄托看似无足轻重,却被视为知识分子达到“完整人格”的基本条件。

在条件未成熟时,“寄托”会投射在住屋的方丈庭院里,明、清两代就有不少名士对处理小庭院(小至天井)的心得大作文章;一旦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者,例必大造园林。

无论建造房屋的目的如何,园林的要求都大致相同,就是在现实的目的之外,创造一个令身心舒放的境界。

君子慎其独也。

“独”是在非公开的场合,往往就是自己在家的时候。

于是大家的“家”就带着培养“君子”的严谨和克制的气氛。

长期居住在行必有据的礼仪之所得君子,身心未必可以平衡,幸而有园林。

儒家思想落实在严谨规整的合院式建筑布局里,老庄强调的生命则弥漫在园林中。

中国历史绵延漫长,园林之嬗变,皆有迹可寻。

传说中黄帝有个百兽都来饮甘冽泉水的玄囿(前27世纪)(《穆天子传》),很明显,有皇室就有皇家园囿。

囿,园有垣也。

一日禽兽有囿。

圃,种菜曰圃。

园,所以种果也。

苑,所以养禽兽也。

信史(有文字记载)开始,整个商代值得一记得可不是园林,而是纣王的“肉林”和“酒也”。

所以一般园林故事大都从英明有为的周文王开始(前12世纪),他营造的灵囿是人类第一个可以开放给百姓捉雉猎兔的野生公园。

与民同乐的时间很短暂,四分五裂的春秋时代,各国都忙于兴建高台,高观重楼,望敌方,望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

园囿用来狩猎野兽,操练骑射大于游玩欣赏。

魏晋南北朝,战争和佛道思想一起兴盛,南朝烟雨楼台中,寺寺园林。

“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岩岩清峙,壁立千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谡谡如劲松下风”。

写崇山峻岭,却是形容人的风采,园林景致开始与内在品格相应。

1 /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