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new
教育学类《中外教育史》网络学习与复习提纲

《中外教育史》(考核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知识点1.远古时期非形式化的教育的主要特点: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P3-42.古埃及的三类学校p6,古印度教育的特点p7。
3.从理论上讲,夏代具备了出现学校的条件(雏形)。
夏代的学校有庠、序、校等p11。
而商代则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期。
商代的学校机构有:庠、序、学、瞽宗(特创)p12。
4.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p14。
学校的教师的特点是“官师合一”p15。
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六艺。
P1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小艺)。
5.斯巴达教育特征——军事体育教育p18;雅典教育的特征——和谐教育p21,但反对专业化训练。
6.古罗马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小学(重视文字教育,轻音体教育)、中学和高等教育(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p227.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教育(六书:诗书礼易乐春秋)、技能训练和道德教育(仁,礼);P32教育的原则为:注重修养(立志与持志,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因材施教(阐述第一人);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学、思、行结合。
8.孟子提出性善论,性善论(四善——四德)与道德内发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主张培养人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p39。
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存心寡欲;尚志(舍生取义)养气(浩然正气);反求诸己(良心);磨练意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p40。
9.荀子提出的学习方法有:防邪近正(注重环境影响);积学积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锲而不舍);虚壹而静p48(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学思行一致。
论教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要求p49)10.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兼爱非攻)。
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
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包括:古代文化知识教育;实用科学技术教育(独有);逻辑学知识的传授(处士横议的辩学)——《墨攻》。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1

中国教育史部分习提纲一、基本常识(举例)1、《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西周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一般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3、西周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4、西周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5、礼记·文王世子》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
6、儒家私学、墨家私学并称“显学”。
7、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8、《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9、《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10、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乐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把“教育”二字连用。
11、孟子确定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的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13、《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4、《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15、书院是中国自唐末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6、王应麟《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
17、马端临《文献通考》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
18、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洋务学堂19、1866年创办于福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最早的海军和船舰制造学堂20、“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21、1901年废除武科举;1905年废除文科举。
外国教育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儒学校
2、古埃及的学校教育类型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1、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2、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及代表人物
第三章古希腊三者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述评
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
1、古罗马教育的特点
2、昆体良的著作《雄辩术原理》及其教育思想
第五、六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机构有哪些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教育与骑士教育,骑士七技
3、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4、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三种教育类型
2、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3、新教的三大派别: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派
4、耶稣会的教育活动
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泛智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2、教育的主导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含义
3、具体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中外教育史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上编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3.夏代教育机构的名称主要有庠、序、校,商代的学校机构主要有庠、序、学、瞽宗四种。
4.庠:是原始社会后期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5.序: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教育的机构。
6.校:与序相似,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7.瞽宗:是商代特创的新型教育机构,是对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以礼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场所。
8.辟雍:西周的天子大学是以辟雍为中心。
9.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
六艺的核心是礼的学习。
10.西周的教育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11.“官师合一”: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论官员兼任,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
12.“学术官守”:官方出于政治管理的需要,把历代典谟制诰、法纪规章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汇集成书册,藏之秘府,由专门的官员来掌握。
此外,诸如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都能完全具备,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官守”。
13.“学在官府”:由于书册由专门的官员掌握,以及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才能完全具备,士子们如欲学习将来为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求之于有司,学之于官学,这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
14.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突出表现是:官学的衰废和私学的兴起。
15.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建立的一所学校。
距今已2300余年。
到齐宣王时,稷下学宫的发展达到顶峰。
16.“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主张。
不分种族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它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由此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2011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社会性是人类教育与动物“教育”的本质区别。
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有四种不同的观点: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2、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家庭教育的特点:启蒙性、随机型、经验性;社会教育的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3、中国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欧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4、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据的一切事物的总合,具体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等)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主张有教无类;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仅1229个字,却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
3、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启发式;柏拉图的《理想国》——追求完美;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全面发展;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教育论著;(英国)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1632年写;(德)康德:1776年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学教育学专著,1806年出版,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外国教育史复习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由于寺庙是古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因此这类学校有很高的地位。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一般儿童5岁上学,一直到16、17岁。由学校实行收费,贫民子弟很难进入。
雅典教育的特点是: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身心和谐发展包括: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教育体制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7岁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十分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7岁以后的男孩子开始接受学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与教育内容的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
1、 古代埃及的学校;
古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学校种类主要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僧侣学校和文士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臣子弟,毕业后成为文士的后备人才,担任国家官吏。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实用人才。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
2、古代印度的学校。
儿童最初是在婆罗门家庭接受教育。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
公元8 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
3.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

《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第一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一、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一)教育起源及学校产生:五帝时期大学—“成均”(二)夏商西周官学的建立商--瞽宗;西周--学在官府;天子所设大学—辟雍;诸侯设大学—泮宫;国学的教官—大司乐(大乐正)西周国学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三)汉代学校发展状况(汉代官学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公元前221秦—吏师制度】董仲舒(向汉武帝)三项文教政策:“独尊儒术”、“罢拙百家”;“兴教化”、“正万民”;“建立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1.太学: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博士2.鸿都门学—东汉灵帝,中国古代最早传授书法绘画艺术专科学校—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场所3.地方官学:文翁兴学—西汉最早地方官学(汉景帝曾嘉奖)(四)唐代儒学与专科学校特点西晋—国子学;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五)宋元明清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1.中央官学特点(简答/论述):第一,加强了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
宋代先后兴起了三次著名的“兴学”活动。
第一次是“庆历兴学”,在宋仁宗庆历年间,主持人范仲淹为整顿太学,专派人去湖州总结著名教育局胡瑗的“苏湖教法”,设“经义”、“治事”两斋实行分斋教学;第二次是“熙宁兴学”,是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人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三次是“崇宁兴学”,是宋徽宗年间,蔡京极力主张太学、州学、县学三级均推行“三舍法”。
第二,教育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格逐渐放宽。
第三,学校类型多样化。
第四,教学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
第五,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2.地方官学特点:【元—首创社学】(简答/论述)第一,加强了地方官学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
宋徽宗崇宁二年创设“提举学事司”。
第二,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
第三,学校经费获得稳定来源。
第四,学校分布地区更广远,开始重视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教育学复习纲要2011

题型说明:本次考试分为单项选择题(20题)、多项选择题(10题)、判断对错(10题)、简答题(2题)、论述题(2题)。
简答题、论述题为大题,其他题型为小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次不考大题)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这是对“教育”的一般性定义或对广义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的定义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如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不考大题)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具体表现从发展的方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又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
从发展水平上看,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但是,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从而导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水平上的差异。
从发展的结构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这里所说的发展结构上的矛盾,是指人才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难以避免的。
从发展的特点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从总体上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发生关系与形成互动的中介,是二者获得一致性的链条。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方面,即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和个体活动。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的前提下,它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教育思想概述复习提纲(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一、中国部分
1、简述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见补充资料)
2、概述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3、试述古代蒙学教材的种类、代表作及主要特点。
4、简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5、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6、简述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及其内涵。
二、外国部分
1、P34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概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3、P56评苏格拉底问答法
4、P147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
5、简述你对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
6、简述夸美纽斯对教育的历史贡献。
7、P210试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请简述之。
8、蒙台梭利主张的“有准备的环境”有什么标准和要求?请描绘一下你将来可能为你三岁前的孩子准备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
9、P366述评蒙台梭利关于自由、纪律与工作的观点。
10、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理解。
11、请根据杜威“思维的五步法”(教材P381)设计一个教学案例。
(或你所见过的一个教学案例,老师课堂的举例除外)
12、自选“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某一教育理论或某一理论中具体的主张,结合你个人的受教育经历,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
三、中外结合部分
1、简述本学期学过的每一个教育家的教育观和教师观、儿童观。
2、请摘录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教育家的一句教育名言,并结合实际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3、结合见习的见闻和感受,谈谈某一教育家某个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的体现(或欠缺)。
四、小组专题研究部分部
熟悉本小组研究专题或本人阅读的著作的思想精华。
五、课堂听课部分
回顾老师课堂上曾提到的现实话题、提问或讨论过的某些教育问题。
试卷中可能会有10分左右的题目超出此复习提纲范围,有时间最好全面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