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 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1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1

中国教育史部分习提纲一、基本常识(举例)1、《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西周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一般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3、西周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4、西周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5、礼记·文王世子》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

6、儒家私学、墨家私学并称“显学”。

7、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8、《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9、《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10、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乐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把“教育”二字连用。

11、孟子确定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的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13、《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4、《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15、书院是中国自唐末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6、王应麟《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

17、马端临《文献通考》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

18、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洋务学堂19、1866年创办于福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最早的海军和船舰制造学堂20、“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21、1901年废除武科举;1905年废除文科举。

外国教育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外国教育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儒学校
2、古埃及的学校教育类型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1、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2、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及代表人物
第三章古希腊三者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述评
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
1、古罗马教育的特点
2、昆体良的著作《雄辩术原理》及其教育思想
第五、六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机构有哪些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教育与骑士教育,骑士七技
3、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4、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三种教育类型
2、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3、新教的三大派别: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派
4、耶稣会的教育活动
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泛智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2、教育的主导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含义
3、具体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中外教育史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中外教育史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上编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3.夏代教育机构的名称主要有庠、序、校,商代的学校机构主要有庠、序、学、瞽宗四种。

4.庠:是原始社会后期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5.序: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教育的机构。

6.校:与序相似,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7.瞽宗:是商代特创的新型教育机构,是对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以礼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场所。

8.辟雍:西周的天子大学是以辟雍为中心。

9.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

六艺的核心是礼的学习。

10.西周的教育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11.“官师合一”: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论官员兼任,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

12.“学术官守”:官方出于政治管理的需要,把历代典谟制诰、法纪规章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汇集成书册,藏之秘府,由专门的官员来掌握。

此外,诸如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都能完全具备,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官守”。

13.“学在官府”:由于书册由专门的官员掌握,以及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才能完全具备,士子们如欲学习将来为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求之于有司,学之于官学,这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

14.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突出表现是:官学的衰废和私学的兴起。

15.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建立的一所学校。

距今已2300余年。

到齐宣王时,稷下学宫的发展达到顶峰。

16.“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主张。

不分种族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它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由此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中外教育史纲复习总结资料

中外教育史纲复习总结资料

中外教育史纲复习总结资料中外教育史纲复习资料1.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答:斯宾塞的实科教育思想。

首先,斯宾塞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出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个人“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为目的,教会人们怎样生活。

其次,他根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以及对最有价值的知识的判断,提出以科学教育为中心的实科课程体系,自然科学是其核心。

再次,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证色彩的新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应该重视儿童心智发展规律,适应儿童的认识能力,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鼓励自我教育。

他特别推荐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以及发现法等。

2题、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组成。

其中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揭露出对方观点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

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生婴儿一样。

3.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答: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一、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张造就“健全人格”是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贯主张的资产阶级教育目的。

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对它的具体要求是五育和谐发展,它是一种新的人才标准,也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新确立。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1917年,蔡元培先生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在教育领域极力主张民主、自由,可以说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一个很大的特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提出这个方针主要有三条理由:第一,这是与他的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紧密相连的。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教育1.先秦时期2.秦汉时期3.唐宋时期4.明清时期三、中国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2.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四、西方古代教育1.古希腊教育2.古罗马教育3.中世纪教育五、西方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2.20 世纪后的教育发展六、中外教育比较1.教育理念的差异2.教育体制的差异3.教育方法的差异七、结论正文:一、引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自古以来,中外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外教育史的主要阶段,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二、中国古代教育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教育以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主张教育无论贫富贵贱都应有机会接受。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教育制度也逐渐完善。

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日趋成熟,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书院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教育改革呼声四起。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新式学堂逐渐兴起。

三、中国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清末民初,近代教育改革兴起。

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推广义务教育。

蔡元培、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家的出现,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四、西方古代教育1.古希腊教育古希腊教育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

斯巴达注重军事教育,培养战士;雅典则强调人文教育,培养有文化修养的公民。

2.古罗马教育古罗马教育以共和时期的贵族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文学、修辞、法律等。

3.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教育以教会教育为主。

修道院和教堂学校是主要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神学和拉丁文为主。

五、西方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西方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提纲1、原始社会是中国儿童教育发展的初期,这个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主要是:(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4)原始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最大的特点:公养公育)2、保傅之教: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3、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4、三公:太保、太傅、太师的合成。

“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

”5、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宋代的王应麟的《三字经》无名氏的《百家姓》6、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一个基本理论,即“外象内感”。

“外象”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外象内感”的意思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正确观点)7、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固须早教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二、威严有慈颜之推要求父母对子女威严有慈,慈严结合,但他对棍棒教育推崇备至,显然是不可取的。

三、均爱勿偏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切记偏宠,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

四、应世经务颜之推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

五、重视风化陶染家长是儿童感情上最亲近的人,也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他们的言行常被儿童奉为金科玉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人,故为父母者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风化: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

8、官办蒙养院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改名为武昌蒙养院9、试分析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第一,中国的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在通向学前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
一、填空:
1、新三艺旧三艺
2、四书五经
3、教育家、学校
二、选择、判断、名词解释:
1、中国两个文教政策:焚书坑儒(P80)、兼容并包(蔡元培)
2、外国2个
社区学院
大教学论P237
普通教育学P311
儿童公育
三次兴学(宋代)P200
南洋公学P377
西南联合大学P493
三、简答、论述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P274
陶行知《创造教育》P520
蔡元培P430
孔子:启发式教育P30
朱熹小学、大学P216
卢梭:自由教学P253-255
夸美纽斯:P237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福禄贝尔P313
蒙台梭利P341
杜威儿童教育观P351
熊老师补充的考试要点: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美国的国防教育法及其的影响、美国社区教育运动、欧洲的新教育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