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教育学部分----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1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1、传说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虞舜时代有“上庠”“下等。

庠”“米禀”等学校,兼作养老、藏米之所。

学官有“司徒”“秩宗”“典乐”2、夏代:可能有“庠”“序”“校”三种学校雏形3、商代:“序”“庠”“学”“鼓宗”等。

教师由国家职官担任,内容:宗教、伦理、军事、一般文化知识。

4、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

两大系统学校:国学和乡学国学:小学和大学,大学设在都城近郊,有辟雍和泮宫之别。

乡学:设于闾的叫“塾”,设于党的叫“庠”,设于州的叫“序”,设于乡的叫“校”。

教师:大司乐、乡师、“父师”“少师”等等称谓国学内容:德行艺仪四方面,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大学:诗书礼乐小学:书数为重点。

体现文武兼顾、诸育兼顾的确特点。

4、汉代官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1)太学前136年,废除了诸子各家博士,专设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是历史上“独尊儒术“的标志。

前,124丞相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

历史上出现第一所太子学。

博士,就是太学的老师,博士弟子就是太学的学生。

东汉称为“诸生”或“太学生”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一: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经明”就是要通晓一种或两种以上经书;行修就是要具有“三纲五常”的德行。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

第二:御定统一的教材。

第三: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家法”。

第四: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

太学设立一岁一试的制度,“设科射策”,意为分甲科、乙科两种程度命题,进行抽签考试,按成绩等第,分别授给不同的官职。

对于学习不努力或不能通晓一经的太学生,则开除。

2)鸿都门学与宫邸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是外戚集团创办的贵族学校,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樊、郭、阴、马四大氏族,因他们不曾列侯,故称“小候”。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5、虚壹而静: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中外教育简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1.1905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A、国子监B、国子学C、学部D、教育部答案: C2.“四毁书院”发生在()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答案: D3.“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A、龚自珍B、魏源C、冯桂芬D、张之洞答案: B4.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灵魂中最高级部分是()A、植物灵魂B、身体灵魂C、理性灵魂D、动物灵魂答案: C5."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A、荀子B、老子C、庄子D、孔子答案: A6.《劝学篇》是1898年发表的,书中阐发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它的作者是( )A、冯桂芬B、魏源C、张之洞D、曾国藩答案: C7.“玄学”属于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 B8.《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答案: D二、判断题1.《基佐法案》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A、正确B、错误答案:错误2.福禄贝尔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A、正确B、错误答案:正确3.《费舍教育法》,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A、正确B、错误答案:错误4.日本从20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A、正确B、错误答案:正确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A、正确B、错误答案:正确6.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次封建阶级的文化革命。

A、正确B、错误答案:错误三、 名词解释四、 问答题7.洛克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教育漫画》。

A 、正确B 、错误答案: 错误8.美国著名的《毛雷尔法案》旨在资助各州大办研究生院。

A 、正确B 、错误答案: 错误9.在英国,公学实际上是一种文科中学。

A 、正确B 、错误答案: 正确10.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一书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A 、正确B 、错误答案: 正确1.政教一体答案: 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中外教育史》复习总结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总结资料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或理论?(P1-P2)答:(1)适合他们生活、生产劳动,是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2)不仅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是适应繁衍的需要;(3)从其产生就是有意识进行的,是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母系氏族:5万年前-5千年前;父系氏族: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生产劳动的教育(石器);(2)生活习俗的教育(成人礼);(3)原始的宗教教育(灵魂崇拜);(4)原始的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给饰、雕刻等);(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的目的一致,教育的权利平等;(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了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活、生产中进行;(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的教育是有区别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的人员。

第二章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教育1、“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P16-P17)答: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三个方面:(1)礼乐,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仪节,着重于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

乐包括器乐、诗歌、舞蹈等,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着重于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

(2)射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

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

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

(3)书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即识字、习字教学。

数的教学,包括教儿童数数、学习记日法,以及一般计算能力的培养。

书、数的教学,主要是在儿童时期进行,因而它们被称为小艺。

2、春秋时期历史性教育变革有何表现?(P96-P98)答:(1)官学衰退。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夏、商和西周的教育(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可做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六书2、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_________原则。

第三节“百家争鸣”与稷下学宫(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填空、名词解释)1、墨子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六节荀子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七节《学记》的教育思想(可做名词解释、简答)1、《学记》来源于_____________一书。

2、《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制文教政策的确定(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可做名词解释、简答)1、三大文教政策2、简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第五节王充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六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一节封建制文教政策的确定(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科举制度的产生(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韩愈的教育思想(可作填空、名词、简答)1、韩愈关于人性的看法,提出“________ ”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备(填空、简答)1、简述宋出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书院(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五节朱熹的教育思想(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简述朱子读书法2、存天理、灭人欲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教育制度的腐败(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科举制度的教条化(只需作一般了解)1、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______。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虚壹而静2.庚款留学3.智者4.《教育论》5.公学二、简答题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2、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三、论述题试评 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案一、名词解释1.虚壹而静:是荀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所谓“虚”,就是不要先入为主。

所谓“壹”,就是不能一心二用。

所谓“静”,就是头脑要清醒。

2.庚款留学:是美国为加强对华影响,国会通过将庚子赔款剩余部分本息退换中国,作为中国选送学生留学美国和创办清华学校的费用。

1924年又退还全部庚款用于“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

3.智者:又称诡辩家,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产生于古希腊教育发展的古典时期;他们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他们对西方文化,特别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教育论》:是英国近代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由《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篇教育论文组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5.公学:英国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以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为教育目的,后来发展成为为贵族、教士、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它的设施、师资、教育质量要比一般的文法学校要好,收费更高,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以天才教育相标榜。

二、简答题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

有很大进步:(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5)改进了教学方法。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田齐所创设的学宫,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出现的,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

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闻名于当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开展,为先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局部。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

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限,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3、荀子“性伪之分〞: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一是生理本能,二是目视耳见的感知认识能力。

“性伪之合〞: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因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之理。

“化性起伪〞:通过环境〔渐〕、教育、个体努力〔积〕得以实现。

4、“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学院,因校址在的鸿都门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校。

该校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专门招收有写作、尺牍、辞赋能力及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人当学生,均由三公推荐入学,学成之后,任官优厚。

鸿都门学的招生、设置与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

太学是儒士官僚集团的舆论机关,而鸿都门学那么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

6、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那么仕的一种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参考答案此答案主要参考书本和教育学大纲,并非标准答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需要选取,时间紧迫,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请同学见谅,如有疑问,可以提出。

一、大题1、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发展”的概念: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着;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2、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比较(要联系实际)答: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生活的时代相隔一个世纪。

他们作为历史上两位最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其理论既有不少相似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相同或相似之处:(1)他们都接受了卢梭思想的强烈影响,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压迫,反对外因论;信奉性善。

赞同内发论,主张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

(2)他们都极其重视幼儿期,尤其是1~6岁幼儿期的教育,重视童年生活对人生的影响。

倡导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3)他们都受到宗教唯心主义的影响。

福禄培尔对儿童的本性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并认为教育目的即使儿童心中“神的本源”显露出来;而蒙台梭利的生命学说亦含有神秘的色彩。

第二,不同之处:(1)理论基础不同:福禄培尔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同时受到宗教影响,往往从神秘主义或神学出发来论述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故许多观点充斥着哲学意味。

蒙台梭利虽也受到宗教的影响,但其教育理论主要以近代科学、哲学及心理学,特别是生物学、生理学为基础,其宗教唯物主义色彩比福禄培尔轻。

福禄培尔是新教徒,蒙台梭利则是天主教徒。

(2)在具体教育观点上,二人也有很大差异。

比较重要的地方有:a、在儿童心理发展观上,二人虽然都赞同“内发论”,但蒙台梭利强调通过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儿童的发展,福禄培尔则倾向于个体付艳硕。

b、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福禄培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绘画、手工、纸工),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自我教育。

感官教育(包括读、写、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c、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的学习。

d、在教师作用问题上,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而在蒙台梭利幼儿学校中,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e、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对幼儿活动的“环境”的理解不尽一致。

二者都包含室内、室外两大部分;但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环境”与福禄培尔的幼儿园环境及设施有些区别。

f、在教育对象上,福禄培尔幼儿园主要招收中产阶级子女,实行半日制、不供膳;蒙台梭利幼儿学校招收贫民子女,实行全日制、供膳。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1)生活教育的实践:乡村示范学校——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小先生制;育才学校。

(2)生活及教育的本体论:a、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b、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C、生活是教育的的中心,与教育是统一过程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通过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

d、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e、“生活及教育”是终身教育。

(3)社会即学校——领域论:a、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即主张以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所为教育的场所,让整个社会都成为人民大众的学校。

b、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教学做合一——教学论a、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相互割裂的劳力和劳心连接起来。

b、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即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是真知,才有创新。

c、教学做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先教。

d、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主张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教师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被动受教的地位向自觉主动学习地位的转变。

4、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衰落(1944-1957年)兴起:19世纪末,帕克在马萨诸塞州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

在他的影响下:约翰逊创办有机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办葛雷制。

成型: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改称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与此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以康茨为代表主张“社会中心”的教育。

转折: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

一方面运动的重心从初等转向中等教育,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出现了改造主义思潮。

衰落:194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进步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

1955年,协会解散。

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进步注意教育实验:昆西教学法:是美国帕克提出的有机教育学校:;1907年美国女教育家约翰逊创办的费尔霍普学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

葛雷制:1907年美国教育家沃特在葛雷市推行的一种具有进步教育性质的教学制度。

又称“双校制”、“二部制”、“分团学制”。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学家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的。

主要内容有:a、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学生用公约的形式确定自己应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

b、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

c、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

d、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自有和合作是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

文纳特卡制: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镇进行的一种教育实验。

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共同知识或技能和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金工、织布、绘画、雕刻等)。

前者主要进行。

并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

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的结果。

或者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无确定的程序,也不考试。

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设计教学法》中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克伯屈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在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让学生在没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他把设计教学法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生产者的设计。

第二消费者的设计。

第三,问题的设计。

第四,练习的设计。

简答1、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情感、冲动等天生机能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要重视儿童的能力和主动性。

由此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

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的产物,人不能脱离社会,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本身,并非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由此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把学校看做小型社会,从而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人。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杜威把教育看做是从过程,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获得的,这些经验的获得要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基于儿童的经验,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

由此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原则。

2、新教育运动的历史影响新教育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洲国家工业化发展,形成的一种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革新已有教育的方方面面的教育运动。

(1)新教育运动在实践上表现为新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在教育理论上则表现为具有浓厚自由主义色彩。

(2)主张通过自由教育发展儿童的内在潜能,培养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3)重视现代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教育,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

(4)主张教育要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儿童自由、自主活动。

新教育运动对当时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3、斯巴达、雅典教育比较雅典和斯巴达都是古希腊的著名城邦,二者的教育体制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1)二者的共同特点表现在:a、政治上都是奴隶制城邦,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具有等级性,培养的目标无论是战士还是公民都是为国家政治体服务的。

b、因时代要求。

两者的教育都重视体育,斯巴达是为了征服和奴役土著居民,举国皆兵,雅典为了强大自己也重视体育教育,对公民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

c、二者的教育体制都有年龄分期,且比较完善。

(2)虽然二者存在以上这些共同的地方,但是由于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二者的教育体制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具体体现在:a、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经济、政治的差异。

斯巴达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平原,北部是高山,南部是岩石海岸,与外界交通不便,然而境内土壤肥沃,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发达,这种经济基础导致,斯巴达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军事贵族寡头统治。

雅典三面环海,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矿藏,工商业发达,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贸易中心,这一点较斯巴达要优越许多。

在此基础上雅典建立起奴隶制民主政体,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斯巴达的教育有较强的专制性,而雅典的教育体制民主色彩比较浓厚。

b、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不同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

由于斯巴达的政治是军事贵族专制,对内要奴役土著居民,对外要防御外敌,因而其教育目标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相应地其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