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

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

优点:科举作为一种程式、标准化的选士制度,它使封建社会选拔统治人才有了较为固定的来源。与学校教育相比少了门第、身份的限制,因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了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由于科举是以文取人,它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推行,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文化知识(尤其是儒家经典文化)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缺点:由于统治者重取士轻育士,科举制度又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障碍,学校几乎失去其育才的功能,而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依靠科举制度的方式不仅很难选拔出真正的政治人才,而且还形成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的导向。 科举制度也是一种以利禄劝诱人读书的制度,它使得知识分子读书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科举制度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的方法,死记硬背,八股盛行,极大的束缚了士子的思想,败坏了学风,科举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 5.朱子读书法 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为“循序渐进(所谓渐进,就是不求速,逐步渐进的意思)、熟读精思、虚心涵泳(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从)、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是指思想高度集中,专心致志)”。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6.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①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 王阳明把人心中的天理称为“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它是不学而能、心中固有的“灵明法宝”。有了良知便能先验地判明是非善恶,知道天地一切事物的道理,觉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认为,人的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但是却可能受到习俗和私欲的影响而被蒙蔽。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掉后天与外物接触所生的各种“昏蔽”,以恢复良知,达到良知的极致,也就是“致良知”。总而言之,教育的作用便是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致良知的重要方法便是格物。 ②名人伦之外无学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名人伦”,即教育人们恪守五伦。 ③“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观 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观

2019教育学考研纲要之中外教育史

2019教育学考研纲要之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在教育学统考中占100分左右,与教育学原理分值持平,但是其涉及内容在几个学科中是最多的,而且知识点是最琐碎的,历年对于中外教育史内容的考查都是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性考查,而且考试内容五花八门,覆盖面很大,这也构成了中外教育史学习的最大困难。教材和大纲考查内容多而零碎,考生们时间精力都很有限,所以凯程教育郑老师提示大家——学习中外教育史一定需要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一、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二、中外教育史考点解析 对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复习时首先应该对其总体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中外教育史均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部分,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划分是怎样的以及这样划分的依据,这有利于考生对中外教育史的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为识记具体内容时提供帮助。 1.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非常多。 该部分分成六大部分,把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的萌芽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内容相当庞杂,但是同学们可以打破大纲的知识点排列方式,重新组合整理。古代教育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孔丘、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战国后期教育论著、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与颜元的教育思想总结成思想史,穿成一条线;把西周的教育制度、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察举制度、隋唐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及其演变等内容归入教育制度史,穿成另一条线;把官学、私学,稷下学宫、太学、郡国学与洪都门学、国子学、四馆与总明馆、书院的发展、私塾的发展等知识归类为学校改革史,穿成第三条线;这样三条主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经过分析,以往古代教育史主要以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但是在2012年的分析论述题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灵活及综合的考查。大家复习时注意灵活改变策略。选择题:本章所有知识点都可能通过选择题来考察;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孔丘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及私人讲学时期各家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等。 2.中国近代教育 本章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较多。 按时间线索来梳理,该部分内容共分三部分,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来分别把握,比如把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新文化教育思潮等的教育思想划为思想史;把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留美教育、维新教育实践、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民国初年教育政策、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1922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 一、名词解释 1、君子:是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 2、虚壹而静:虚,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壹,就是专一,不分心;静,就是宁静,不要胡思乱想。本词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 3、苏格拉底产婆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 4、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即依靠“自知”。教育者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求取知识,教育者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后,才能调动他求知的欲望,自觉地追求知识。 5、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具体的讲,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身体即质料,而灵魂则相当于形式,两者和谐统一。 6、鸿都门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科艺术学校。这是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7、蒙学教材:唐宋时期是蒙学教材逐步繁荣时期。这是时期除沿用前人教材《千字文》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教材编写的经验编写了大量的启蒙课本,例如,唐朝人所编的《太公家教》宋人所编的《三字经》《百家姓》《童蒙训》《少仪外传》等启蒙教材。 8、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分别由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主持。 9、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这种价值的核心在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而不再是对神的关注,如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肯定,对人的智慧、能力及其潜力的信念,对人的活动的赞赏,以及对自我的强调。正是这种新的时代精神,被后人成为“人文主义”。 10、4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和宗教(religion)。 11、导生制: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在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12、公学:实际上是一种文法学校,所谓公学的名称,最初是因为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教会关系密切,因而也重视宗教教育。 13、京师同文馆: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是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开端。 14、福建船政学堂:1867年1月正式开学,当时学堂初办时,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其中前堂学习制造,后堂学习驾驶。 15、壬寅学制:中国近代史新的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8月,是为学务大臣张白熙奏拟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16、葵卯学制: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会同张白熙、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 17、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基本思想,便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 18、观念:指事物呈现于感官而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19、统觉:把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将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且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成为“统觉”,所形成的这个观念体系成为“统觉团”。

中外教育简史大纲

第二编秦统一——鸦片战争 制度 文教政策——秦奉行法家集权统一、汉代独尊儒术、魏晋玄学多元化、隋唐尊崇儒术、宋重文治元遵用汉法、明清崇理学创八股 官学制度——中央、地方官学 私学制度——历代私学、蒙养教材 书院制度——产生与发展、管理教学特点 历代选士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清末科举制 思想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教育作用、道德教育、教学与教师 三大文教政策——三纲五常、正义明道、圣化 王充——批判经学教育、教育作用目的、知识论和教学思想 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 颜之推——家庭教育、士大夫、论学习、 《颜氏家训》、早教与晚学、德艺周厚专门人才 韩愈——性三品说和教育作用、明先王之教、《师说》论师、学习态度和方法 性三品说、明先王之教 胡瑗、王安石——苏湖教法、王安石教育改革(变法) 苏湖教法、《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三舍法、《三经新义》 朱熹——教育目的作用、教育阶段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方法、朱子读书法 《四书集注》《小学》《近思录》朱子读书法 王守仁——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的主张、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儿童教育 心学 王夫之——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知行观和教育过程、学思结合、学习法教学法、教师的作用条件 实学教育家 颜元——理学教育的批判、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 实学教育家

第三编晚清——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的教育 晚清文教指导思想——龚自珍、魏源批判传统教育 马礼逊学堂、地主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中体西用、早起教会学校 太平天国——批判封建教育、实行平等教育、改革教育内容新编教材、改革考试制度 《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招旨书》太平天国改革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 洋务教育、京师同文馆、容麽与幼童赴美、新式学堂特点、留学教育特点 维新变法——新式学堂、百日维新教改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教改 新式学制——西方近代学制引进、壬寅学制、葵卯学制、近代教育行政建立科举制的废除壬寅学制、葵卯学制、科举制废除 张之洞——中体西用、学制改革、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中体西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新式教育(儿童教育、女子教师、师范教育)《大同书》 讲究实用、中西兼学、注重实证教育方法论 民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宗旨——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 教育制度——学制沿革、行政制度变化(蔡元培) 壬子-葵丑、壬戌学制特点 大学院制、大学区制、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制度变化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留学、教会教育 南京鼓楼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强迫教育章程》国立中学、庚款留学、留法勤工俭学、陈鹤琴、黄炎培 教改——四五新文化运动下、20世纪20-3-年代教改、乡村教育运动 五四、各种教育思潮、团体、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革命根据地——方针、体系、主要经验、 瑞金时期、延安时期、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 蔡元培、陶行知——《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大职业教育主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六大解放、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第四编 中国当代教育 中国人民共和国 教育方针 新中国初期、50-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制度——学制沿革、教育行政制度 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

中外教育简史课后题

中外教育史纲 第一章 ◆文士学校 文士是古埃及所特有的一种人物,这些人大多是从寺庙学校毕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长于文墨,并且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平常也可在露天或大树下教学,这种学校一般是比较初级的和启蒙性的学校,主要讲授一些识字、阅读、书写和基本计算方面的知识。对天赋较高的学生,可加授天文、医学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但全部学习内容中都浸透着迷信、巫术、神学精神。文士学校的入学年龄无严格限制,学习年限也长短不一,这些学校靠收取学费完成维持。文士学校也招收一些自由民子弟,但家境贫寒的,即使上了学,也很难长久坚持下去。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学校记录纪律严酷,体罚被看作是正当的教育手段。嘻嘻 ◆古儒学校 公元前8世纪,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婆罗门僧侣家里的学校,统称“古儒学校”。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学习的内容主要为《吠陀经》,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还有如发音学、音韵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等“六科”。教学方法以记诵、讲解为主,同时也有一些讨论、复述、演示等。在古儒学校,体罚是常用的手段。(古儒学校不收学费,但实际上,学生家长常给古儒以丰厚的赠礼,学生毕业后对教师赠礼也是常事,可见古儒学校也非一般贫寒子弟所能进入的。 ◆泥板文书 楔形文字是世界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当时苏美尔人用当地盛产的芦苇和黏土作为书写材料,以削尖的芦苇杆,在黏土泥板上压写字符,由于压出的字画成楔形,因此名为楔形文字。将写好字的泥板晒干或者烧干后,即成为今天所说的泥板文书。 ◆六艺 “六艺”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礼是政治伦理课,包括奴隶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乐是综合艺术课,包括器乐、诗歌、舞蹈等,传说其内容包括六代之乐。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战车。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书即识字习字,数即一般计算能力。六艺中以礼为中心,文武兼备,代表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教育水平。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在小学阶段学习;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在大学阶段学习 ◆官师合一 “官师合一”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府官员兼任,如国学即由国家礼官大乐正总负责。礼官属下的某些乐官、军事官员等便是学校的教员。这种西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官师合一”。(官师合一,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学在官府 士子们如欲学习将来为官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只有求之于有司,学之于官学。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在官府反映了教育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平民和奴隶无权享受教育,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 ①学术官守,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无学校。(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官师合一,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政教一体 即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

人教版( 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第13 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一、单选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兴起新型民族解放运动的决定因素是( ) A. 帝国主义侵略手段的变化 B. XX经济结构的变化 C.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 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2.下列人物的行为能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这一主题思想的是( ) ①玻利瓦尔 ②提拉克 ③XX ④克伦威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事件包括( ) ①XXXX 大起义 ②XX抗意斗争的胜利 ③XX 抗英斗争 ④XX 资产阶级革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20 世纪初,印度反英斗争的高潮是( )

A. xx 工人政治总罢工 B. 国大党成立,要求民权和独立 C. 提拉克在法庭上击殖民统治 D. 提拉克被逮捕 5. 关于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斗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范围包括XX以南的XX B. 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C. 斗争受到XX大革命的影响和推动 D. XX国家基本实现了独立 6. 民族语言往往也会烙上历史的印记,巴西著名的球星罗纳尔多不用翻译就 可以和下列哪位著名球星进行交流( ) A. XX 的XX B. XX 的XX C. XX的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 D. XX的齐达内 7.19世纪下半叶,在反帝、反殖民斗争中取得胜利,保持民族独立的非洲国家 是( ) A.埃及 B.阿尔及利亚C苏丹D埃塞俄比亚 8.19 世纪末,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是( ) A.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2019-2020学年新教材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第4单元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对接 通过了解文艺复 兴、宗教改革、启 蒙运动与资产阶级 革命的历史渊源, 认识资产阶级革命 的发生和资本主义 制度的确立,是近 代西方政治思想理 念的初步实现。 时空 观念 14—17世纪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出现文艺复兴;16 世纪德国等地区出现宗教改革;17、18世纪欧洲 启蒙运动;17世纪中后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确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后期美国通过独立战争 确立民主共和制;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普 遍建立。 史料 实证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表现;英、美、 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扩 展的标志。 历史 解释 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含义及主 张;辨析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的异同。 唯物 史观 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 级革命的辩证关系;知道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进步。 家国 情怀 尊重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感悟自由、平等、 民主、法治是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知识点一文艺复兴 1.含义: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

化运动。“复兴”的原意为“再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 2.原因 (1)经济上: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 (2)文化上 ①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②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 ③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3)人才上: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3.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4.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3)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4)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5.成就 (1)意大利 ①文学方面:14世纪,产生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位著名的开拓者,他们被称为“文学三杰”。他们创作的诗篇和小说,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②艺术方面:15世纪,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被称为“美术三杰”。他们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6.影响 (1)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 (2)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

中外教育史考研大纲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中外教育史考查内容【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2.齐国的稷下学宫 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

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3.察举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中外教育史纲复习题库教学文案

中外教育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利托尔诺 C.马克思 D.恩格斯 【解析】B。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 2.古埃及的学校中主要培养书吏工作人员的是() A.神庙学校 B.职官学校 C.宫廷学校 D.文士学校 【解析】D。古代埃及的学校: 1)宫廷学校—古代埃及最早、也是最高级的学校。 教育对象:王子、高官子弟 培养目标:上层统治者 2)寺庙学校(神庙学校)—寺庙僧职人员设立,培训祭司或僧侣。 教育对象:富有阶层子弟 培养目标:一般官吏、僧职人员、医术人员 3)文士学校(书吏学校)—大多奴隶主子弟就学的学校,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教育对象:官吏子弟、自由民子弟 培养目标:文士,下层官吏 4)职官学校—政府机关内部设立,培训本机关官员,内容与政务密切相关,以吏为师。 3.古希腊城邦国家中突出军事体育训练,而轻视文化知识学习的是() A.斯巴达 B.雅典 C.巴比伦 D.马其顿 【解析】A。斯巴达的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雅典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全面 发展)。 4.以下不是柏拉图的著作的是() A.《苏格拉底对话集》 B.《理想国》 C.《苏格拉底回想录》 D.《伦理学》 【解析】D。《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5.中世纪后期世俗教育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出现了() A.骑士教育 B.绅士教育 C.中世纪大学 D.宫廷学校 【解析】C。 6.由朱熹、吕祖谦辑录北宋理学家的语录而成,并被后世作为理学入门书的著作是() A.《近思录》 B.《四书集注》 C.《训斋学规》 D.《小学》 【解析】A。南宋人写北宋事,故为近思。BCD都是朱熹所作。 朱熹先后为小学编写了《童蒙须知》(又称《训斋学规》)、《小学》; 为大学编写了《四书集注》、《近思录》和《白鹿洞书院学规》。其中,《四书集注》是封建社会科 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7.在认识论上提出“知行合一”观的古代思想家是() A.王夫之 B.王守仁 C.颜元 D.朱熹 【解析】B。 8.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把教育内容划分为德、智、体三部分的人是() A.亚里士多德 B.洛克 C.卢梭 D.裴斯塔洛齐 【解析】B。 9.中世纪大学中不包括() A.牛津大学 B.伦敦大学学院 C.波隆亚大学 D.剑桥大学 【解析】B。中世纪最早的几所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

2019-2020学年新教材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第1单元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对接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时空 观念 距今约1万年原始农业产生;农耕畜牧是人类文 明产生的前提;最初的文明诞生于两河流域、尼 罗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等地。 史料 实证 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扩展;古代世界的 帝国。 历史 解释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 生的基本标志;奴隶制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 域性扩展。 唯物 史观 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 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 家国 情怀 文明的交流,古代世界各地区的思想、文化和技 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主要表现,促进了文明的 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知识点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活的现状 (1)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 (2)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 2.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生活的变化 (1)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2)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3)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3.私有制逐渐产生,国家开始形成 (1)私有制产生的条件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私有制的产生 ①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 ②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3)国家开始形成 ①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②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特别提醒]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采取的是“问题式教学法”,通过一个个问题链,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这样能够有效地利用历史课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因素,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二)教材分析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首先,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大大扩展,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环球航行的实现,也使人们相信地圆学说,摆脱了神学的偏见,自然科学也随之获得更大的发展。其次,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全球性物种的交流,即所谓的“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时期的物种交流主要是指动植物、人口的交流,以及病原体的跨区域传播。特别是人口和动物的迁移导致了传染病大流行,这些传染病给美洲和大洋洲的原住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再次,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道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不同程度地推动和改变着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变化。西欧通过殖民掠夺获取了原始积累的财富,经济快速发展,但西欧国家开展的殖民扩张活动却给那些被殖民地区带来了灾难和痛苦。这些灾难包括美洲的古老文明被消灭、非洲黑人被贩卖等,从而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最后,全球海路大通还促进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西欧出口手工艺品,美洲等地生产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奢侈消费品和一些日用品……这种国际分工以残酷的剥削为代价,西欧不仅从中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且引起了西欧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三、学情分析 初中对这些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学习还不够深入,所以高中阶段在学习这课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全球航路联系带来的历史影响,不仅要尽可能全面地、立体地挖掘和阐述其具体影响,更要理解大航海时代到来的重要性,人类历史在这一阶段开始了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过程。全球海路大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阶段,使全球各地从相对封闭走向联系,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地区开始逐渐联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通过大航海时代历史的学习,学生要着重培养世界联系的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本课逻辑及学情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目标1:通过史料实证,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又会引发全球联系的密切交流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目标2:通过时空定位,描述“三角贸易”的内容和过程。 目标3:学会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分析,人类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全球联系正是通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的建立而逐步成熟和发展。 目标4:通过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 第一章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一、教育如何起源?P1 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 (一)神话起源说 1.代表人物:最古老,宗教,我国古代。 2.观点: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根本错误,非科学。 (二)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 1.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2.观点:教育为生物学现象,教育过程为本能的传授活动。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动物界;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3.评价: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禄 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3.评价:忽视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四)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1.代表人物:前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其职能是传递劳动中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评价: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的作用,但它只能是教育起源的外因,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因。 需要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杨贤江。(五)其他起源说 文化起源说、军事训练说、生活需要说、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人科系统进化过程中的早产现象与教育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说等。

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

外教育思想概述复习提纲 一、中国部分 1、论述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2、概述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3、选择某一古代蒙学教材进行分析。 4、简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5、结合实际分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6、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7、《学记》名句解释并结合中国教育现状分析论述。 8、对照《学记》中提出的教师素质要求,找出自己的差距。 二、外国部分 1、P34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概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3、P56述评苏格拉底问答法 4、简述你对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 5、简述夸美纽斯对教育的历史贡献。 6、P210试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7、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请简述之。 8、蒙台梭利主张的“有准备的环境”有什么标准和要求?请描绘一下你将来可能为你的孩子(某一年龄阶段)准备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详见教材) 9、P366述评蒙台梭利关于自由与纪律的观点。 10、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理解。(详见教材) 11、请根据杜威“思维的五步法”(教材P381)设计一个教学案例。(或你所见过的一个教学案例,老师课堂的举例除外) 12、自选“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某一教育理论或某一理论中具体的主张,结合你个人的受教育经历,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 三、中外结合部分 1、请摘录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教育家的一句教育名言,并结合实际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2、结合见习(或家教、义教等教育活动)的见闻和感受,谈谈某一教育家某个教育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或欠缺)。 四、小组专题研究部分部 熟悉本小组研究专题或本人阅读的著作的思想精华。 五、课堂听课部分 回顾老师课堂上曾提到的现实话题、提问或讨论过的某些教育问题。

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

中外教育史纲 1. 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概念: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是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它的发初期,它是一种在注意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文武兼备,只能兼备,知能兼求;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 但是随着奴隶主阶级的日益腐朽,六艺教育也逐渐变质,失去了务实的精神,以射、御教育为例,它改变了实战的实质,蜕变为进行礼乐教育的形式。 2. 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 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组成。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揭露出对方观点的自相矛盾,是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可见,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师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由于它不是建立在阅读大量文献和观察实际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因而这类讨论也很难深入。 3.鸿都门学 是汉代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创建于东汉末年灵帝光合六年(公元178),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又借汉灵帝酷爱辞、赋、书、画的缘由,办了这所新型学校。 鸿都门学虽是政治斗争的产物,但客观上打破了汉代以儒经一统天下的局面,首创了专科性质的学校,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 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优点:科举作为一种程式、标准化的选士制度,它使封建社会选拔统治人才有了较为固定的来源。与学校教育相比少了门第、身份的限制,因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了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由于科举是以文取人,它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推行,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文化知识(尤其是儒家经典文化)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中外教育史纲复习总结资料

中外教育史纲复习资料 1.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答:斯宾塞的实科教育思想。首先,斯宾塞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出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个人“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为目的,教会人们怎样生活。其次,他根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以及对最有价值的知识的判断,提出以科学教育为中心的实科课程体系,自然科学是其核心。再次,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证色彩的新教学方法。他认为教学应该重视儿童心智发展规律,适应儿童的认识能力,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鼓励自我教育。他特别推荐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以及发现法等。 2题、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组成。其中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揭露出对方观点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生婴儿一样。 3.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答: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一、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张 造就“健全人格”是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贯主张的资产阶级教育目的。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对它的具体要求是五育和谐发展,它是一种新的人才标准,也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新确立。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1917年,蔡元培先生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在教育领域极力主张民主、自由,可以说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一个很大的特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提出这个方针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这是与他的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紧密相连的。 第二,这个办学方针也是由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这个办学方针也是符合学术繁荣昌盛的要求。 三、民主管理的思想 第一,在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蔡元培反对独载统治,他借鉴西方大学的管理经验,提出了“教授治校”的管理主张。 第二,在师资管理方面,蔡元培主张学校应设教员聘任委员会,招聘教员的条件和程序都由学校评议会来决定。 第三,对于学生管理,蔡元培主张学生自治。 4.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的观点。答:(一)论人性及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认为,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既要有理,又要有气。表现在人身上为性,〞性即理〞。教育的目的是明明德,变化气质,逐步达到〞明天理,灭人欲〞。他激烈抨击当时官学教育以科举为唯一任务的做法。(二)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方面。朱熹认为,教育目的都是明人伦。小学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其事〞,要重视教材建设。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穷其理,是学小学所学之事的所以然之理。(三)论读书法方面。朱熹认为,穷理的捷径在于读书,因为天理的精蕴全在圣贤书中。其方法是:(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已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其方法也称朱子读书法。 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的观点。 答:(一)论人性及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认为,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既要有理,又要有气。表现在人身上为性,〞性即理〞。教育的目的是明明德,变化气质,逐步达到〞明天理,灭人欲〞。他激烈抨击当时官学教育以科举为唯一任务的做法。(二)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方面。朱熹认为,教育目的都是明人伦。小学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其事〞,要重视教材建设。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穷其理,是学小学所学之事的所以然之理。(三)论读书法方面。朱熹认为,穷理的捷径在于读书,因为天理的精蕴全在圣贤书中。其方法是:(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已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其方法也称朱子读书法。 5、书院制度 书院又称书舍、精舍等,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一种藏书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组织。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其程度高于一般私学。书院中聚藏大量图书,学生读书自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6.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比较: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为此儿童从小就受到严

08年教育学考研大纲解析之中外教育史

08年教育学考研大纲解析之中外教育史

08年教育学考研大纲解析之中外教育史 万学·海文 一、中外教育史在教育学统考中的地位和比例 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研究的人来说,对中外教育历史的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中外教育史作为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在教育学考研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2007年的教育学考试改革也丝毫没有改变此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中,中外教育史的比重是三分之一。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是十分合理的,因为无论将来从事有关教育的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对中外教育历史有系统、准确的把握。鉴于此门学科在教育学考研中的地位,考生们非常有必要对它高度重视,认真准备。08年的考试大纲已经公布,为了更有效地应对此门考试,对考试大纲进行解读,做到知己知彼是十分必要的。 按照08年考试大纲的规定,中外教育史部分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也就是100分。这一点与07年相比没有变化,估计今后这一比例也将维持不变。07年统考中,简答题中外教育史各一题,共30分。中外结合比较的论述题一个30分。其余的40分分布在单选题中,知识点分布极广,但重点考核的是各个部分的基础知识。总体而言,中国和外国教育史比重相当。估计08年试题还将继续按照这样的比例分布。08年的教育学大纲沿袭了07年的形式,考查目标、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变动。但在内容上,对考查范围进行了调整。因此在考察的具体知识点上,与07年相比,将会有不少变动。本文在详细分析中外教育史08年考纲考查范围变化并对此变化趋势做整体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地对考纲知识点进行了重难点分析并提出了复习策略,进而对如何应对此门考试提出一些建议,并提供几本比较权威的参考书目。相信对即将参加08年教育学专业考研的考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08年考纲对内容的增删 以下是08年大纲相对于07年大纲的详细的增删内容。考生首先应关注这些内容,调整自己的复习重点。删减的内容可以略看, 增加的知识点考生是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一)增加的内容 1. 孔子的教育实践和历史影响 2. 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3.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包括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名观。 4.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5.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包括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和论家庭教育 6.积分法、“五等黜法”、“监生历事”、社学。(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变革一章) 7. 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8. 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 9. 颜元与漳南书院

《中外教育史纲》学后感

孔子对教师素质的规定对现今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黄显观11思政陶班1102010201 经过一个学期的《中外教育史纲》的课程学习,让我学会了很多,在教育思想方面,我可以了解到古代至今中西方的教育思想的演化进步,扩展了我的教育视野。书中列举了很多如孔子、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杜威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通过学习这些名家的教育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的分析现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陶行知、杜威等的教育思想而进行的。而对于古代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素质的规定上。虽然孔子并没有构建系统的教师理论,但从《论语》等著作中描述的孔子的教师言行,事实上为我们描绘出孔子对于教师素质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今天我们的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规定一:“学而不厌”。孔子认为,教育者也应该是学习者,《论语·述而》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将所见所闻默记在心中,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厌弃,教导他人而不厌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其实这既是孔子的反躬自问,也是孔子对于一位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看法。这个规定与现今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专业知识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其次,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要使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并卓有成效,就要博采众长,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只有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促进学生的整体全面素质的提高;再次,要有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告诉教师“怎么教”的知识,是教师能够完成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条件;最后,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知识,个人实践知识越丰富,标志着教师在专业方面越成熟,越意味着教师开始构建具有个人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要做到以上要求,则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的去学习、探索才能达到的,所以,教师;也应该是学习者。 规定二:“诲人不倦”。如果说“学而不厌”是指教育者自身的“求智”而言,即作为教育者的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才能最终完成教育的任务,那么“诲人不倦”则是指向对于他者(学生)的情感要求,这既是由教育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教育者“热爱”的具体体现。孔子认为,作为一位“诲人不倦”的教师,首先应该在情感和态度上能一视同仁,真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