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第一章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一、教育如何起源?P1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一)神话起源说1.代表人物:最古老,宗教,我国古代。

2.观点: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根本错误,非科学。

(二)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

1.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2.观点:教育为生物学现象,教育过程为本能的传授活动。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动物界;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3.评价: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1.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禄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3.评价:忽视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四)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1.代表人物:前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其职能是传递劳动中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评价: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的作用,但它只能是教育起源的外因,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因。

需要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杨贤江。

(五)其他起源说文化起源说、军事训练说、生活需要说、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人科系统进化过程中的早产现象与教育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说等。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P2(一)教育性质:儿童公育(二)教育内容:1.生存技能的教育2.生产劳动的教育3.原始宗教与教育:图腾4.艺术与教育(三)教育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1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1

中国教育史部分习提纲一、基本常识(举例)1、《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西周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一般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3、西周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4、西周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5、礼记·文王世子》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

6、儒家私学、墨家私学并称“显学”。

7、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8、《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9、《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10、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乐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把“教育”二字连用。

11、孟子确定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的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13、《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4、《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15、书院是中国自唐末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6、王应麟《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

17、马端临《文献通考》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

18、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洋务学堂19、1866年创办于福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最早的海军和船舰制造学堂20、“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21、1901年废除武科举;1905年废除文科举。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一、名词解释1、君子:是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

2、虚壹而静:虚,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壹,就是专一,不分心;静,就是宁静,不要胡思乱想。

本词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

3、苏格拉底产婆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

4、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即依靠“自知”。

教育者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求取知识,教育者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后,才能调动他求知的欲望,自觉地追求知识。

5、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具体的讲,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身体即质料,而灵魂则相当于形式,两者和谐统一。

6、鸿都门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科艺术学校。

这是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7、蒙学教材:唐宋时期是蒙学教材逐步繁荣时期。

这是时期除沿用前人教材《千字文》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教材编写的经验编写了大量的启蒙课本,例如,唐朝人所编的《太公家教》宋人所编的《三字经》《百家姓》《童蒙训》《少仪外传》等启蒙教材。

8、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分别由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主持。

9、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这种价值的核心在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而不再是对神的关注,如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肯定,对人的智慧、能力及其潜力的信念,对人的活动的赞赏,以及对自我的强调。

正是这种新的时代精神,被后人成为“人文主义”。

10、4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和宗教(religion)。

11、导生制: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在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是一本关于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的轨迹并由此揭示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的教材。

它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实践的发展,理解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提高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外教育史纲》中,通常会包括以下内容:
1.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介绍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如孔子、孟子等的教育思想,以及古代印度的学校等。

2.近代教育思想和制度:介绍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如夸美纽斯、洛克等的教育思想,以及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3.现代教育思想和制度:介绍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如杜威、皮亚杰等的教育思想,以及现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4.比较教育:比较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分析其异同和优劣。

5.教育史研究方法:介绍教育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

总之,《中外教育史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和制度,还可以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
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外教育史纲_三章

中外教育史纲_三章
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 了解选士制度的发展 认识宗教和西方教育的关系 中西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封建(帝王时代)官学教育的序幕—稷下学宫 (一)兴起 养士和经济基础 1、性质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因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也 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是一所官学下的私学联合体。 2、办学特色 第一,学术自由,来者不拒,各家各派都可以在稷下设坛自由讲学; 第二,“不治而议论”,先生们不担任具体职务,批评时政,起到咨 询或智囊团的作用; 第三,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优厚;门户开放 第四,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 第五,制定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以加强学生 管理。 3、影响 首先,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黄老学派、阴阳学派、 荀子的儒家学派就是在稷下学宫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其次,其自由办学之风,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二)、汉代的官学







汉代的官学 汉代的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二种。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地方官学主要是郡国学校,还 有一所特殊学校即鸿都门学。 (一)、太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等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前124年)置博士弟子员50人, 此为汉正式成立太学之始。 太学的教官称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称仆射,东汉改名为祭酒。其人数由汉武帝时 的7人到宣帝时已达14人,元帝时为15人。博士的任用,西汉以名流充当,采用考试 的办法,并且还要写保举状。 太学教学以儒家经书为主要内容。汉代儒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前者附会谶 纬,多迷信色彩,直接为当时封建政治服务。后者重本源,详考据,有烦琐、保守的 倾向,汉代太学主要由今文经学垄断。 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定。所谓“师法”是指专经大师所讲的经说; 所谓“家法”是指对经义的发挥创新,自立一家之言。师法重传授,明本源;家法重 立说,争派别。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 太学的教学形式有所创新:一面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一面采取以高年级学生教低年 级学生的形式,所以使50个学生发展到后来的三万多人。 太学没有规定肆业的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并按成绩高低授予一定的官 职。初年是每年一次的岁试,方法是“设科射策”(抽签考试),设有甲、乙二科, 后改为上、中、下三等。 太学生的来源有三:① 太常直接选送。 (以德才为主) ② 郡国、县、邑、道选送。 ③ 明经下第者及公卿之子(顺帝时期)

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

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

中外教育史纲1.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概念: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是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它的发初期,它是一种在注意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文武兼备,只能兼备,知能兼求;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

但是随着奴隶主阶级的日益腐朽,六艺教育也逐渐变质,失去了务实的精神,以射、御教育为例,它改变了实战的实质,蜕变为进行礼乐教育的形式。

2. 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组成。

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揭露出对方观点的自相矛盾,是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

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

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

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可见,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师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由于它不是建立在阅读大量文献和观察实际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因而这类讨论也很难深入。

3.鸿都门学是汉代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创建于东汉末年灵帝光合六年(公元178),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

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

又借汉灵帝酷爱辞、赋、书、画的缘由,办了这所新型学校。

鸿都门学虽是政治斗争的产物,但客观上打破了汉代以儒经一统天下的局面,首创了专科性质的学校,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 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优点:科举作为一种程式、标准化的选士制度,它使封建社会选拔统治人才有了较为固定的来源。

与学校教育相比少了门第、身份的限制,因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了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由于科举是以文取人,它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推行,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文化知识(尤其是儒家经典文化)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学习纲要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家,是给中国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先驱。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之风的伟大拓荒者。

西汉之前,儒家学说与诸子百家之学处于平等的争鸣地位,自西汉武帝听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之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一、孔子论教育作用孔子继承了周公以来的古代先哲们重视文化教育的光荣传统,积极兴学育才。

孔子把发展教育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条件。

因为在他看来,教育无论对改造社会,移风易俗,还是对发展个人的天性,改变个人的命运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上,孔子的论述颇多,但颇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二条: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通过与冉有的谈话,孔子从正面阐发了如何在正常的情况下富国教民的问题。

孔子已经直观地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庶”,即有充足的劳动力;二是“富”,必须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因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只有在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实施社会教化,发展文教事业;三是“教”,“富而不教则如禽兽矣”,教育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社会教化,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才能有效地巩固稳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规范社会秩序,创造更辉煌的经济成果,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子贡问政”的时候,孔子则从正反两个方面特别回答了如何在特殊的情况下保国教民的问题。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教育1.先秦时期2.秦汉时期3.唐宋时期4.明清时期三、中国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2.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四、西方古代教育1.古希腊教育2.古罗马教育3.中世纪教育五、西方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2.20 世纪后的教育发展六、中外教育比较1.教育理念的差异2.教育体制的差异3.教育方法的差异七、结论正文:一、引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自古以来,中外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外教育史的主要阶段,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二、中国古代教育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教育以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主张教育无论贫富贵贱都应有机会接受。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教育制度也逐渐完善。

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日趋成熟,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书院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教育改革呼声四起。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新式学堂逐渐兴起。

三、中国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清末民初,近代教育改革兴起。

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推广义务教育。

蔡元培、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家的出现,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四、西方古代教育1.古希腊教育古希腊教育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

斯巴达注重军事教育,培养战士;雅典则强调人文教育,培养有文化修养的公民。

2.古罗马教育古罗马教育以共和时期的贵族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文学、修辞、法律等。

3.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教育以教会教育为主。

修道院和教堂学校是主要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神学和拉丁文为主。

五、西方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西方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优点:科举作为一种程式、标准化的选士制度,它使封建社会选拔统治人才有了较为固定的来源。

与学校教育相比少了门第、身份的限制,因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了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由于科举是以文取人,它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推行,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文化知识(尤其是儒家经典文化)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缺点:由于统治者重取士轻育士,科举制度又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障碍,学校几乎失去其育才的功能,而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依靠科举制度的方式不仅很难选拔出真正的政治人才,而且还形成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的导向。

科举制度也是一种以利禄劝诱人读书的制度,它使得知识分子读书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科举制度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的方法,死记硬背,八股盛行,极大的束缚了士子的思想,败坏了学风,科举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

5.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

为“循序渐进(所谓渐进,就是不求速,逐步渐进的意思)、熟读精思、虚心涵泳(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从)、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是指思想高度集中,专心致志)”。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6.王守仁的教育思想①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王阳明把人心中的天理称为“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

它是不学而能、心中固有的“灵明法宝”。

有了良知便能先验地判明是非善恶,知道天地一切事物的道理,觉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他认为,人的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但是却可能受到习俗和私欲的影响而被蒙蔽。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掉后天与外物接触所生的各种“昏蔽”,以恢复良知,达到良知的极致,也就是“致良知”。

总而言之,教育的作用便是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

致良知的重要方法便是格物。

②名人伦之外无学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名人伦”,即教育人们恪守五伦。

③“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观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观知与行是齐头并进的,是相互渗透的知行的推移是循环的,有时知在行先,有时知在行后④论儿童教育教育儿童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儿童的兴趣,以遂其自然发展7.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再替代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

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育程度。

8. 洛克-绅士教育#述评#①白板说洛克在认识论方面反对天赋观念论,信奉经验论,提出人生“白板说”,他认为儿童是在他生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环境中得到的一切感觉都会在他的心灵“白板”上留下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洛克坚持教育应该遵循儿童心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在游戏中进行教育和教学。

②绅士教育洛克认为,作为一位绅士,首先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因为“健康之精神富于健康之身体”身心两方面的健康缺一不可。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洛克重视道德教育的“及早实践”,提出必须从小就要重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并注意通过实际道德行为的锻炼来培养德行。

洛克所要求培养的绅士是有才干的,是善于处理世务的人,因此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并使其聪明、智慧和学问都得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教育者首先应重视培养儿童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反对强制性学习;其次,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再次,善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洛克不仅重视博学,更重视心智的发展,主张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并从教学实际中总结出许多教学方法方面的见解,这在当时对于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具有进步意义。

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资产阶级各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都有极大的影响。

8.卢梭教育思想①“自然教育”的目的论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

其基本思想,便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顺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种不同于封建社会教育的“新人”,或者说“自然人”,卢梭所要求培养的自然人,并不是脱离社会的“超人”,卢梭所要培养的人,还是符合天性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人。

②“自然教育”的儿童观卢梭强调应尊重儿童的特点,他认为教育应从儿童的本性出发,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其次,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促进儿童主动发展。

卢梭认为,教育中要贯彻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首先要求教育者必须改变传统的儿童观,第三,应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

③“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自然适应性”原则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

它的含义是指教育应当遵循成长中的人发展的自然进程,按照人的年龄特征,适应人的发展水平。

具体来说,它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卢梭根据他对于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0~2)、儿童期(2~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成年)综上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残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

9.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内涵及影响内涵:“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影响:在向西方学习的初期,应该承认它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在当时的中国,要在封建主义文化弥漫天下的社会里塞进近代西方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较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外,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主张。

同时,“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建设影响很大,它一方面否定了传统教育制度与课程的效仿,另一方面又肯定了西方科学技术及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加以效仿但是,“中体西用”在理论上、逻辑上是不通的。

简言之,以“体”、“用”关系来调和中学和西学的矛盾,它实际上只能阻碍教育的发展、新思想的传播。

11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 #述评#①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张造就“健全人格”(或“完全人格”)是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贯主张的资产阶级教育目的。

蔡元培把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为隶属于统治者,它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以追求现象世界的幸福为目的;一为超轶于政治者,它包括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为目的。

“五育并举”成为蔡元培的培养“健全人格”者而制定的民国教育方针。

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蔡元培主张,无论是何种学派的学说,只要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言,且尚不至于遭到自然淘汰的命运,即使彼此相反,就也应让它们并存和自由发展。

理由:1)这是与他的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紧密相连的2)这个办学方针也是由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3)这个办学方针也是符合学术繁荣昌盛的要求③民主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上,蔡元培反对独裁统治,他借鉴西方大学的管理经验,提出了“教授治校”的管理主张。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五育并举害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12.杜威教育思想 #述评#1)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①实用主义哲学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首要理论基础。

他认为,存在即被经验。

在他看来,人的主观经验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基本前提。

或者说,没有主体的存在,也就无所谓客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存在的一切都是“被经验到的东西”,他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②“社会个人主义”社会观杜威认为社会乃是由具有原来的人性诸如本能、习惯等等的个人联结而成的。

杜威把这种教育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③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2)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3)关于教育的论述杜威所说的教育以内的目的是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4)活动课程论5)从做中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杜威活动教学的特点:①以表现和培养儿童的个性为主,即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②以儿童自由活动的形式进行③儿童从自己的活动、自身经验中学习④教学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