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1

中国教育史部分习提纲一、基本常识(举例)1、《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西周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一般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3、西周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4、西周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5、礼记·文王世子》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
6、儒家私学、墨家私学并称“显学”。
7、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8、《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9、《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10、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乐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把“教育”二字连用。
11、孟子确定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的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13、《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4、《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15、书院是中国自唐末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6、王应麟《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
17、马端临《文献通考》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
18、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洋务学堂19、1866年创办于福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最早的海军和船舰制造学堂20、“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21、1901年废除武科举;1905年废除文科举。
2019级成考小学教育专业高起专复习资料12月份考试资料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1简答题1、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2、简述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
3、为什么说英国教育长期具有双轨的性质?论述题1、试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
参考答案简答题1、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答: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
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
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2、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答:寓思想教育和其它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增长知识。
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
古代蒙学读本,韵律自然,颇有情趣,易于记诵,适应了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而且很多故事颇具教育意义。
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百家姓》和《名物蒙求》等成为蒙学的“恒用之书”,主要在于“方便日用”。
重视汉字的特点。
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采取韵语或对偶式,使之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方便诵读和记忆,又能提高儿童的兴趣。
3、为什么说英国教育长期具有双轨的性质?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
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
最新中外教育史纲考试复习要点

中外教育史纲一、名词解释1、君子:是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
2、虚壹而静:虚,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壹,就是专一,不分心;静,就是宁静,不要胡思乱想。
本词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
3、苏格拉底产婆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
4、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即依靠“自知”。
教育者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求取知识,教育者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后,才能调动他求知的欲望,自觉地追求知识。
5、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具体的讲,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身体即质料,而灵魂则相当于形式,两者和谐统一。
6、鸿都门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科艺术学校。
这是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7、蒙学教材:唐宋时期是蒙学教材逐步繁荣时期。
这是时期除沿用前人教材《千字文》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教材编写的经验编写了大量的启蒙课本,例如,唐朝人所编的《太公家教》宋人所编的《三字经》《百家姓》《童蒙训》《少仪外传》等启蒙教材。
8、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分别由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主持。
9、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这种价值的核心在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而不再是对神的关注,如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肯定,对人的智慧、能力及其潜力的信念,对人的活动的赞赏,以及对自我的强调。
正是这种新的时代精神,被后人成为“人文主义”。
10、4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和宗教( religion)。
11、导生制: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在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远古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特点主要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学校的产生: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
4、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
西周奴隶制官学的课程内容,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尚武;后期重文。
大学与小学也有所不同:大学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小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
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5、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
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
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6.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私学兴起: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朱熹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理学思想,是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
编纂多种教材,有代表的是《小学》《四书集注》等,提出了著名的朱子读书法。
其思想和活动,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
杨贤江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了贡献。
代表著作《新教育大纲》,提出了‚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
智者派智者派,前5世纪后期,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
‚七艺‛中的前三艺由智者派确立。
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代表著作《雄辩术原理》。
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所论述的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从公元一世纪到四五世纪为整个罗马帝国学校和教师所效法,几乎没有多大变化。
他的教育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者和教育家,对夸美纽斯,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大学》是我国战国时期的重要著作,主要内容是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在中国古代产生深刻影响,是战国后期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全文不过一千二百多字,但内容颇为丰富,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
《理想国》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的代表著作,集中表述了柏拉图的教育理想。
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重视早期教育等。
《爱弥儿》是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代表著作。
该书通过对主人公爱弥儿生活的安排,集中表达和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私学是与官学对应的、由私家举办的教育组织机构。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夏、商和西周的教育(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可做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六书2、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_________原则。
第三节“百家争鸣”与稷下学宫(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填空、名词解释)1、墨子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六节荀子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七节《学记》的教育思想(可做名词解释、简答)1、《学记》来源于_____________一书。
2、《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制文教政策的确定(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可做名词解释、简答)1、三大文教政策2、简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第五节王充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六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一节封建制文教政策的确定(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科举制度的产生(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韩愈的教育思想(可作填空、名词、简答)1、韩愈关于人性的看法,提出“________ ”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备(填空、简答)1、简述宋出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书院(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五节朱熹的教育思想(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简述朱子读书法2、存天理、灭人欲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教育制度的腐败(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科举制度的教条化(只需作一般了解)1、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______。
吴艳茹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吴艳茹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关于吴艳茹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题:
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
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
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自由七艺:称为“la liberalaj artoj”(自由七艺)。
“la liberalaj artoj”的原意是自由人应该具有的学识和应该学习的七门学科,是相对于专业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而言的,即七种人文学科:文法、修辞、逻辑学(合称三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合称四艺)。
现代西方大学的文科设置都受“la liberalaj artoj”的影响。
文学、语言、哲学、历史、数学、科学等学科都普遍作为普通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基础。
3、《雄辩术原理》:作者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全书共12卷,主要探讨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理论问题。
上述各卷系统总结了作者一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罗马教育当时存在的各种弊端,较为全面地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想,尤为详尽地阐明了有关教学的理论。
《雄辩术原理》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即雄辩家)作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在一定意义上,德行比才能更为重要。
4、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外教育史》函授复习资料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中国教育史1.西周教育中基本学科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2.孔子总结的教学方法:①学、思、行结合。
学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最后要学以致用,行是目的;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因材施教,前提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④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好学和乐学、不耻下问的态度,研究任何问题都要重视证据、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成见。
3.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学校专以尺牍、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它打破了入学独尊的教育传统,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4.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放鸟出笼再捉鸟,解开马的缰绳再去追捕,还不如不要放鸟、不要解开马缰,这样反而更容易。
5.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有:①注意精神因素影响与陶冶。
孕妇要“养心”,多看悦目的东西,多听悦耳的声音,多想美好的食物,多诵诗书,多陈说礼乐;②重视饮食影响与调摄,“割不正不食”,饥饱适中,多食清淡食品,戒酒,注意食物禁忌;③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居处简静,优雅、安静的环境,避免不利因素、噪音干扰;④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注意卫生保健,劳逸有节。
我国古代胎教的方法有:①监督法,主要用于宫廷,由太师、太宰等监督王后。
②小劳法,孕妇参加一些轻微体力劳动或户外活动,活动筋骨,流通血脉;③瘦身法,孕妇控制饮食,使胎儿不过于肥胖。
6.《颜氏家训》中国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
虽然之前有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和《赤子诗》、嵇康的《家诫》等家庭教育著作,但这些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
7. 公元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8.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①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学前教育制度。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洋务官僚办的工业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城市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的破坏,使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适应。
这便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
②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波动。
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部分开明的官僚知识分子,而后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他们提出建设学前教育的新主张,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理论基础。
鸦片战争后,进步的思想家、教育家关于改革教育的主张,为清末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
9. 20世纪初,梁启超在《论幼学》一文中强调了儿童教育。
10.我国第一所幼稚园是湖北幼稚园,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下令拨官款,在省城武昌阅马场创办幼稚园,开我国幼儿教育之先河。
湖北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是中国幼稚师范的萌芽。
户野美知惠任园长,是日本来华的最早的幼教工作者。
她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重养不重学”的原则。
幼稚园保育幼儿包括发展身体、开发智识、培养行为习惯三方面。
课程有行仪、日语、训话、幼稚园语、手技、唱歌、游嬉七项。
11.按照“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蒙养院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
壬戌学制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12. 厦门集美幼稚园,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在厦门集美学校内成立,是一所私立的独立设置的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儿园,陈鹤琴创办,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北京香山慈幼院,是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主要收容无家可归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创办人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13. 陶行知关于儿童创造教育的思想。
(1)创造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1943年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这种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广大人民大众。
同时,“真善美的活人”又是手脑双全的人。
这种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因此,“手和脑在一块儿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2)创造教育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只是长期以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缠了起来。
只要“把他们的头脑灌输成科学化”,就能“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
”正因为如此,他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3)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要求以生活为教育内容。
因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
而且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创造教育,非但要做,并且要学着做。
他尤其重视做,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为什么呢?因为做是劳力上劳心,它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的产生。
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
所以,“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践、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寻出路。
”陶行知重视“做”在创造教育中的地位,突出了实践的价值,符合认识论,是有道理的。
(4)实施创造教育必须实行“六大解放”、“三大需要”、“一大条件”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既是一种遗传素质,更是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才能充分发展的。
因此他主张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有了上述六大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除了“六大解放”外,实施创造教育还必须具备“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
“三个需要”是:“需要充分的营养”。
小孩的体力与心理只有得到适应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从解放上层的性能、特征从事于高级的思想追求”。
“需要因材施教”。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根据他们的特点予以适宜的培育,他们才能欣欣向荣。
“一大条件”即是民主,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绝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都是实施创造教育不可或缺的,但三者侧重点又各不相同。
“六大解放”的重点在于调动的潜力。
宗旨在于使学生能主动自觉的学习,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
“三个需要”侧重解决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外部教育环境。
“一大条件”则是涉及创造力培养的政治环境问题。
(5)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陶行知说,创造教育的方法是“主观-----启发;填鸭------自动;一粒一粒-------整口;教授-------自学”。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创造教育就是要采用启发的、自动的、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以取代主观主义的、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基本方法,陶行知制定出育才学校十字诀: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
十字诀是创造教育方法的具体表现,它既有很强的操作性,又富有深刻的科学哲理。
例如,“五路探讨”就是把根据“行是知之始”以及自动的原则所提出的治学次序,即(1)体验;(2)看书;(3)求师;(4)访友爱;(5)思考。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有中国特征,又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14.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15.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书本万能的旧观念则形成课程固定、教材呆板的死教育现象;方法论,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活动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
16.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将“作业”改为“上课”,将“教养员”改为“幼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使幼儿园重“上课”的倾向。
17.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4号发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共6章32条,包括总则,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幼儿园的行政事务,奖励与惩罚及附则。
它是国务院批准颁发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它讲对幼儿园的管理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加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领导。
二、外国教育史1.西方教育中的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其中前三艺由古希腊的智者派提出,后面的四艺由柏拉图提出。
2.古代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共同点是重视幼儿体质,并采取了优选法,轻视任何形式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
3.苏格拉底在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或称“产婆术”)。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终于承认自己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4.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它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家庭教育阶段、礼文教育阶段和侍从教育阶段。
它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最后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5.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这种古典主义是古为今用,而非纯粹的“复古”;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这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④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家虽然抨击天主教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⑤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