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讲义

专题1 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一、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一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1、劳动起源说——是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命题的延伸;2、生物起源说——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流变;3、儿童模仿说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提出4、需要起源说5、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提出6、其他种说法如: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人科系统进化过程中的早产现象与教育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说等等;研究教育起源的目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为什么会存在教育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需要不仅仅是先天的,更重要是后天的、人属的,它使人不再是动物;教育正在于养成并为了这些需要;2、教育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劳动、意识、语言、学习模仿、交往;3、教育的原型是什么教育的原型是动物的本能授受活动; 4、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①生存技能的教育人的行为有四种基本功能:获取食物、安全防卫、生殖和传递信息;a.婚姻家庭制度及其教育血缘群婚氏族群婚即普那路亚婚对偶婚b.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教育饮食习惯、穿戴习惯、居住习惯、交通工具使用②生产劳动的教育人工取火活动及其教育工具制造及其教育采集狩猎技术及其教育农业、畜牧业及其教育③原始宗教与教育祭祀活动内容自然崇拜、农作物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④艺术与教育音乐艺术及其教育绘画艺术及其教育二、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学校产生的条件1、经济基础社会中要有一定的劳动剩余产品及劳动力,促使社会出现大而细的社会化大分工,人口数量要有所发展,私有制已逐步形成;2、政治条件出现阶级和阶级压迫;统治者必然要垄断文化科学知识,垄断教育,以利于培养为他们统治服务的大大小小的公职人员和官吏,使教育成为巩固他们特权地位的重要工具;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化;当社会物质生产丰富到足以使一部分人可以从物质产生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如巫、祝、卜、史等;出现了单纯的体力劳动者与管理、经营或治理国事,以及从事科学文化、宗教艺术等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随着这场分工的日益扩大,培养少数特权分子的社会需求也与日俱增,必然需要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构;4、文字的出现当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中的科学文化知识要丰富到非文字不能较好传承的程度,文字就产生了;5、专职教师出现文字出现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必需依靠专职教师来完成;当上述所有的条件全部具备后,学校就产生了;二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较之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此后,教育被赋予更广泛的意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愈加息息相关,也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是古代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三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概况1、古代东方社会与文化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是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创立了最早的文字,出现了最早的文化繁荣景象;2、古代东方教育的性质——奴隶制3、家庭教育——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4、学校教育①宫廷学校②僧侣学校③文士学校④古儒学校5、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特点①人类的教育以东方国家为先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③十分重视道德教育④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⑤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⑥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多样,家庭教育占较大的比重⑦尊师重道是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一章中国教育的起源第一节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节中国教育的起源根据考古发现,约从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有人类便有教育,这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第三节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学校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学校的产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一、汉字的产生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工具;汉字的发生与发展仓颉音洁造字是中国最早关于文字的传说,它是黄帝时代的贡献,距今约五千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正式以此为计算起点;距今约七千年的仰韶遗址,就发现长方形骨板的刻画,并被认作是“图形文字的萌芽”;甲骨文已是较成熟的文字;二、中国古代学校的传说关于中国古代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而且众说纷纭;①明堂——宗教祠堂祭祀的场所②成均之学——习乐的地方③虞庠之学——社会教化④序——习箭的地方⑤校——养马之地——练兵之地这里主要介绍两种:1、成均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五帝之学;”东汉时期的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即“成均”是古代乐师作乐的地方;“成均”以音乐教育为主;2、虞庠礼记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郑玄解释说:米廪“藏养人之物”,即粮仓;说文指出:庠“从广羊声”,即食羊者所居之地,养老敬老的地方;孟子说:“庠者,养也;” 即把有道德、有经验的老者养在那里,专门从事教育儿童的工作;礼记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虞庠以德教孝的教育为主;此外,相传神农氏始设“明堂”施行社会教育,周礼有“六厩成校”的说法;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的创建夏~春秋战国第一节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初步建立一、夏的教育夏朝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文字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育产生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国家的重要社会活动,它由奴隶主贵族控制,由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育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夏的教育除了沿袭“虞舜”时期的“庠”之外,还有“序”和“校”两种学校;1、“序”“序”是在国都设立的学校;礼记·王制曰:“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曰:“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关于“序”的内容,孟子·滕文公上说:“序者,射也;”即“序”是习射的场所;除具有教育的职能之外,“序”后来发展为奴隶主贵族议政、祭祀和养老的场所;2、“校”“校”是在地方设立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校者,教也”说文:“校,从木,交声;” “校”是乡学;史记:“乡里有教,夏曰校;”同“序”一样,“校”也是一种以习武为主的军事训练场所;总之,教育是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为政治服务;夏朝教育目的是为奴隶主贵族培养能征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注重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伦道德教育;孟子·滕文公上说:“皆所以明人伦也;”,后来朱熹解释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所以明此而已;”二、商代的教育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教育已出现“大学”、“瞽宗”、“庠”、“序”、“学” 等名称;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曰:“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东汉时期的郑玄解释说:“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右学;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设立在王都;商代在地方上也设有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朱熹解释说:“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商代的“庠”“序”也是从前代承袭下来的,其中“庠”以养老为主,同时对年青一代进行教化;“序”是习射和习礼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商代的教育内容1思想教育;一是敬事鬼神,崇拜祖先,把祖先看作主宰自然界和人间祸福的神,事无大小都要占卜,乞求神的旨意;二是“孝”的教育,“尽孝”是一种社会准则,这点从甲骨文中“教”字的写法可以看出;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政治教育;学习先王的治国经验,巩固统治地位;3军事教育;主要包括射箭和驾御车马,诗·鲁颂中说:上古“车兵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4礼乐教育;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相应的礼仪和音乐,包括歌诗、奏乐和舞蹈等;5书数教育;即读写算教育;以上教育内容为西周时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总之,到殷商时教育逐步发展,出现了教育史料典籍、教育手段文字、教育阶段大学、小学、教育内容“六艺”;第二节西周的教育一、西周王朝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是: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建立了71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大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世袭制;为对付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刑不上大夫”;在思想意识上,除了利用宗教迷信愚弄民众之外,还强调遵守礼制,不同的等级有相应的礼制,贵族的礼制不用于奴隶“礼不下庶人”;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二、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教育制度就是适应上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西周的官学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①国学中央官学“国学”分小学和大学,并且建立了一定的升级关系;国学小学的学生主要来源为贵胄子弟,也招收从地方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者;国学大学分等级尊卑、分学科、分层次教学;②乡学地方官学即“乡学”指设在王都外乡一级行政区中的官学;初等教育性质;1、国学设在王都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开设,按学生年龄和程度分为小学和大学;国学由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的大司乐兼管即“官师合一”;小学教育:贵族子弟经过家庭教育后进入小学,入学年龄有所不同,王室和诸侯子弟8岁入学,卿和大夫子弟10或13岁入学,部分平民子弟15岁入学;学习年限是7年;小学一般设在王宫东南郊,由担任王宫守卫队长的师氏和保氏兼任教师,教育内容是德、行、艺技能、仪礼仪等方面;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贵族子弟和平民中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能进入大学;大学分为两种:“辟雍”和“泮pan宫”,也称学宫;“辟雍”设在天子的都城,“泮宫”设在诸侯的国都;礼记·王制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辟雍有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四学”之称;东学是习舞的场所,由乐师主持西学是习礼的场所,由礼官主持南学是习乐的场所,由大司乐主持北学是习书之所, 由诏书者主持辟雍还是习射的场所,故又称射宫;泮宫规模简单,只有一学;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主,射御次之;礼记·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以礼乐;”大学教学开始有计划性,有固定的内容、时间、场所和人员;2、乡学设在地方地方乡学有四学:塾、庠、序、校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州字之误有序,国有学;”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三方面;周礼·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周官学对学生实行考核和奖励制度,对不合格的学生采取告戒和流放的措施;对合格的学生给予官职、爵位和俸禄等奖励;西周的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开,如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献俘庆功、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庠、序、校也是乡官议政、乡饮酒礼、乡射之礼的场所;这种政治和教育紧密相连的现象称为“政教合一”;三、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其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的内容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主要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射御是贵族子弟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御马车的技术;书数是指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训练,包括文字和算法;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如注重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实用技能、文事武备、内心修养、礼仪规范等等;它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许多借鉴之处;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变革背景: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熟;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改革;这种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是私学产生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文化上: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袭特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孔子称春秋是“天下无道”时期;各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此外,战乱与官学的废弛使得文化典籍和文化职官流落民间,原来西周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民间学者开始出现,他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各种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即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废——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二、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士阶层的兴起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私学的繁荣阶段;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处于贵族的下层和平民的上层;它本来只是奴隶主贵族中的低级官吏,即“公卿大夫士”中的士,又是四民之首,即“士农工商”的士;“士”有文士和武士之分;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文士的队伍不断扩大,成为有影响的阶层;春秋时期人们大多把社会上一批不狩不猎、不农不工、不贾不商,脱离生产劳动的人称为“士”;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们大多能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有一技之长,他们四处游说,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求进身之阶,成为社会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2、私学的兴起在诸侯争霸,七国称雄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为了壮大势力,扩大影响,都争相养士,于是不管王室还是私门养士之风盛行;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礼贤下士”,实行“尊贤”的政策;采用“选士”和“养士”的办法搜罗人才;由于各国统治者竞相养士,使得“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人们纷纷学习做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但“士”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成为私学大发展的重要力量;3、百家争鸣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百家争鸣发轫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诸子纷争局面;“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诸子百家通常指“九流十家”,包括儒、道、阴阳、名、法、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是儒、墨、道、法诸家;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它们在众多知识领域内都提出了不少问题和见解,不断深化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后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已经在百家争鸣中提出或萌芽了;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创办了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儒家私学;代表保守势力,注重孝悌、名分、宗法、井田、仁义等,其创始人是孔子,内分八派,其中子思、孟氏和乐正氏三派合称思孟学派,该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墨家私学;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创始人是墨翟,提倡贵俭、兼爱、舍己为人、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在劳作中学习;它还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弟子必须绝对服从首领称为“钜ju子”,如有违背,必依法处罚;该派在自然科学如数学、光学、力学和逻辑学方面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道家私学;代表没落贵族阶级,创始人是老聃和庄周合称老庄,提倡消极隐遁的人生观,反对学习知识,对当时的统治者抱有反感;老庄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社会和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法家私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创始人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提倡变法、耕战、积极进取、实行法治;以上各学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利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治国方案,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各学派之间既相互渗透,又展开激烈争论,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三、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高等学府,因齐国君主在都城的稷门附近设立学宫而得名;稷下学宫历史悠久,它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历时150年;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养士之风走向制度化的产物,也是各学派展开思想论战的园地;它由官方主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自由讲学、着书立说、培养人才、咨政议政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最大特色是学术自由,其办学方针是“来者不拒,包容百家”,各家各派均可在这里设坛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稷下学宫集中了各家学者,各学派的学术地位平等,它们之间相互吸收、融合,兼收并蓄,政治的多元化使得学术争鸣成为时尚;稷下学宫的学者享有优厚的待遇,“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在物质上则享受上大夫的俸禄;稷下学宫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发展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教育上,它所独创的官方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着述、育才和咨政为一体的模式,自由游学和自由讲学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方针,以及尊重知识分子的政策等,都为当时树立了一个教育典范,对后世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也有启发意义;第四节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创建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的拓荒者;孔子对我国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由他的弟子汇编而成一书中;1. 教育作用2. 教育对象3. 教育目的4. 教育内容5. 教学方法6. 道德教育7. 为师之道8. 简评1. 教育作用关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庶”:即充足的劳动力;二是“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三是“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安分守纪;“富而不教则如禽兽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关于教育在个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着名论断;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生就比平民聪明、高贵、优越的思想,成为人人都可受教育的理论依据;但在论语里,孔子把人的智力分成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这里他把人性分成三等:上智、中人和下愚;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明孔子在认识论上存在先天决定论的错误,是其人性论的一个缺陷;2. 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意思是指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他说:“自行束修一束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据史籍记载,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国籍,出身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教无类”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阶层,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有教无类”与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教育等级制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3.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优”是指有余力或优秀的意思;这句话的含义是:为官从政尽职尽责,在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应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即出仕为官;孔子认为只有经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取得官职俸禄,即“学也禄在其中矣”;“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有无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孔子培养的弟子大多参与了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但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是有条件的,他告戒学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教育学生只有在国家有道时才能从政,邦无道,不能行道时,要退而隐其身;“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成为推动当时人们积极学习的巨大力量;同时,也是对奴隶制世袭制的巨大冲。
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书院的组织管理特点:
–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 –课程设置灵活,学生自学讨论,重平时考核; –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 –经费自主; –重视自己的特色。
•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允许不同学派讲学; –入学不受地域限制;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 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 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 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 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 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 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 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早期的教会教育主要是为 了传教,培养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 势力。后期教会教育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进行赤裸裸 的文化侵略,培植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0.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 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8.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经历多个朝代1300余年的 发展变化。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 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 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具备;
–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

精心整理中外教育简史1孟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3()被公认为全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先提倡有教无类思想——孔子4()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巫师5东汉时期,()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兴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鸿都门学6()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7()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8 9 1011” 1213141 23西周“4512345学堂6()成为继孔子后的又一位大教育家,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7我国大学最早招收女生的是——北京大学8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他们的成行得力于()的倡导。
——容闳9()在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晏阳初10()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11()首先在学校中实行“分斋教学”,开了文理教学分科设置和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对后世中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瑗12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取代教育部制。
该制是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制度。
——大学院制13在革命根据地中,毛泽东直接创办的教育机构是()。
——湖南自修大学14有“汉代孔子”之称的(),首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以后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15()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严复161940年10月,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诞生。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7________提出了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即“乡村建设”理论。
中外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2、有教无类3、中国科学社4、《理想国》5、教育心理学化思想6、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宋初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
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3、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4、简述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
5、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6、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三、论述(每题10分,共40分)1、论述评孔子的教育思想.2、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3、当代欧美教育思潮有哪些?请对各教育思潮作简要陈述。
4、论述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答:《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2、有教无类答: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
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3、中国科学社答: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是由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等在1915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
1918年迁回国内,1959年停止活动,存在近半个世纪.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科学社贡献颇大。
4、《理想国》答:《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

体现政策连续性与规划创新性
1、二十字教育方针体师了《教育规划纲要》 的政策连续性 2、教育战略目标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 的创新性 3、《教育规划纲要》中体现创新性的具体 措施
二十字教育方针体师了政策连续性
作为国家政策,应具有连续性,而作为一定时期 的规划应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具有创新性。《纲 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都不是首 次提出。“优”是2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育” 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也有10多年了;“改” 都提出20多年了;“促”以前常说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十七大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至于“提”那更是永恒主题。 所以,20字工作方针,体现了连续性,是教育系 统今后十年应坚持的指南。
新中国60年:教育历经风雨-跨越发展
单位:万人
年份 1949 1980 2000 2009
高等教育在校生 高中阶段在校生
11.72 43.88
271.93 1720.61
939.85 2447.1
2826.5 4624.44
初中阶段在校生
初等教育在校生 幼儿园在园儿童 各级各类教育总计
83.18
3765.9 --
*引自刘延东国务委员在2009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规划纲要的实践依据
规划纲要的背景和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
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 筹兼顾。)
2020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4854.31
1150.8
简明中外教育史外国部分第一章

种姓制度
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 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 罗四个等级。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 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 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是农民、手 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 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 “再生”人。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 “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 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 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 “转世轮回说”。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 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 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状况与教育
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与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源
学校பைடு நூலகம்产生
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教育
苏美尔和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埃及 古代希伯来
一、教育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理论流派
•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2.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让人弃绝人间享 乐,追求涅槃和虚幻的 来世。 主要场所在寺院,学习内 容为佛教经典,将讲道 和个人钻研结合起来, 一般学习12年。 学生为“比丘”与“比 丘尼”。 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 , 也是学术机构。
宣讲
传法、办识字班
向 首 陀 罗 布 道
收女弟子
(四)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1)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设立在国王 所在地的宫廷里,专供王 子或高级官吏子弟就学, 以培养奴隶主国家高级文 武官吏为主要任务。宫廷 学校是在古埃及最早出现 的学校,也是最高一级的 学校。
《中外教育史》授课计划

《中外教育史》授课计划一、授课目标本课程将介绍中外教育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外教育的发展脉络,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基础。
二、授课内容第一部分:古代教育史1. 中国古代教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
2. 西方古代教育:包括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等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
第二部分:近代教育史1. 中国近代教育:包括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现代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演变。
2. 西方近代教育:包括工业革命、现代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演变,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第三部分:现代教育史1. 中国现代教育史: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以及现代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演变。
2. 西方现代教育史: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演变。
三、授课方式本课程将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授课时间本课程共计48学时,每周2学时,共计3周。
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适合对教育史感兴趣的学生,以及对教育有深入了解需求的学生。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将根据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定;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注意事项:1. 请学生按时参加课程,遵守课堂纪律,尊重授课教师和其他同学。
2. 学生应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3.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建议学生在学习前先进行相关准备。
4. 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中外教育史PPT课件

▪ 招收女生 ▪ 实行旁听生制度 ▪ 创办平民学校和夜校。
.
30
三、教育独立思想
▪ 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 《教育独立议》一文,基本观点是:教育 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 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
31
▪ 1、 杨贤江(1895—1931):
▪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 青年教育家。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 明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 建筑之一,它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 哲学等观念形态一样,建立在经济基础之 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 础。
▪ 4、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明确传 统教育学的形成的基础和理论特点。
.
2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1592~ 1670 ) ,捷克教育 家 ,处于西欧逐渐 向资本主义过渡的 时代,也是宗教改 革后的战乱时代。
.
3
▪ 世界观:体现出人文主义、唯物主义感觉 论以及民主主义的进步倾向,同时也保留 有大量宗教唯心主义的成分。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3 ,2页),
.
8
夸美纽斯所设计的学校制度体系
▪
第一阶段:0~6岁 第二阶段:6~12岁 第三阶段:12~18岁 第四阶段:18~24岁 青年期
国语学校 拉丁语学校 大学与旅行
.
9
第二节 洛克的绅士教育主张
▪ 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 -1704)是英国资 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 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 家。他写的《教育漫话》 一书,从理论上为英国 的“绅士教育”提供了 一个完整的体系。
▪ (3)未来社会的教育,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 阶级的消亡,将在更高形态上恢复其本来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辅导建议及备考思路(新)与此前考试相比,2012年10月份的这次考试在题目的组织形式上有所变化,以往是中、外教育史两张卷,这次考试把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但考试内容要求依然是紧扣大纲来进行的。
下面将首先对本次考试试卷内容进行分析。
从试卷中选择题与填空题的命题看,可以说考查的知识点非常细,不仅考查典型的教育制度与著名的教育人物,还会考到与之相关的知识。
例如,2012年10月份的考试题目中,选择题第10题“早在1906年便提出了美育的学者是()”,答案是王国维,而这一知识是讲到蔡元培的美育知识时提到的,见课本225页。
又如,选择题第13题,“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学堂分为外院、中院、上院和师范院,其中外院程度相当于()”,此题考查了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创办情况及学堂等级。
落实到课本上,此知识点是在讲到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师范学堂时提到的,见课本173页。
由此可见,考试中考查的知识非常细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仔细阅读教材,在把握主干知识框架的同时注意一些与此相关的细节性知识。
看书的时候,对于书中用“最早”、“终极”等定语来阐述的知识一定要特别留意,这是选择题常考的知识点。
名词解释题分别考核了教材中第三、五、七章的知识点,这些考核点在大纲考核要求中的识记部分都已明确列出。
因此,在复习时,应以名词解释的要求来掌握大纲中规定的识记知识点。
本次考试中,主观题部分的考核内容与以往有所不同,此前的主观题主要考典型人物的教育思想,而这次加大了教育制度史的考试比重。
因此,在复习过中,不要忽视教育制度的重要性。
主观题的考核内容并没有溢出大纲的要求,在大纲中各章考核知识点部分都已明确指明。
对照考试的题目和大纲、教材来看,考试题目基本上都没有超出大纲及教材的范围,教师备课时应尽量吃透大纲,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然后再把这些知识点进一步落实到书本上。
总体而言,中外教育史的知识体系可分为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两条线索,对教育制度史的复习可以采用画树形图的方法,例如关于唐代学制系统,可采用以下结构图帮助学生记忆。
在复习教育制度的过程中,注意各国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包括各历史时期教育政策制定的时间、制定者、内容、特点等方面。
对于学制体系应关注到学校层次、不同层次间学校的联系、各种学校的类型、教学内容、特点等方面。
教育思想史的复习则要把握各教育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主要著作、基本观点及历史影响。
由于中外教育史涉及的教育家较多,所以对不同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掌握方面有一定难度,在备考时应首先对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进行历史定位,明确各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在回答论述题时,如能结合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也能为答案增色不少),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各教育家的基本理论观点,并尝试进行纵横比较,分析其教育思想与同时代及此前教育家的思想的异同。
特别提醒注意的是,各教育家的著作在复习过程中一定不要放过,本次考试中选择题和填空题都有考到。
下面将结合考试大纲和教材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考核知识点】(一)诸种教育起源说的基本主张(1—2页);远古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
(2—3页)(二)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
(4—11页)(三)夏代、商代的学校机构的名称及其主要教育内容,教育特点(12—13页);西周的教育制度(14—16页),六艺教育及其特点,教师与学生。
(16—17页)(四)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8页);雅典教育的特色(19—20页);希腊化时期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21页)(五)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学校教育(21—22页);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
(23页)【考核要求】(一)识记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页),教育的心理起源说(1—2页),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儿童公育。
(2页)2.文士学校(5—6页),古儒学校(10页),泥板文书(6页),“埃都巴”(7页)。
3.庠,序(12—13页),校(15页),瞽宗(13页),辟雍(14—15页),六艺教育(16—17页),学术官守(15—16),学在官府(16页),官师合一(15页),政教一体(15页)。
4.五项竞技(18页);文法学校(22页),弦琴学校(20页),体操学校(20页),教仆(19—20页)。
5.修辞学校(21页)。
(二)理解分析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主要错误;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2.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世界早期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特点。
3.中国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六艺教育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4.斯巴达教育的特点;雅典教育的特点;希腊化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古罗马共和政体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与其他章节相比,本章所考的知识相对较少,考试题型多为选择、填空或名词解释,出简答、论述题的可能性较小,在复习过程中,应紧扣大纲,对于儿童公育、六艺教育、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等知识点应多加注意。
◎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考核知识点】1.孔子关于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历史意义;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5—36页)2.孟子的性善论和道德教育理论。
(36—40页)3.荀子的性恶论和学习理论、教师理论。
(41—45页)4.墨家的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和教育方法论(45—48页);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
(49—50页)5.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的主张(50页);苏格拉底法(50—51页)。
6.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论(53页);柏拉图关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内容。
(54页)7.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思想(55—56页);和谐教育主张(56页);“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57—58)8.《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作用及地位的论述(59页);《学记》关于教育管理的论述(59—60页);《学记》关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论述。
(60—62页)9.《雄辩术原理》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关于培养演说家方法的论述。
(63—64页)【考核要求】(一)识记1.“有教无类”(27—28页)、“六书”(28—29页)、“学而不厌”(34页)、“诲人不倦”(34—35页)、克己内省(31页)。
2.性善论(36—38页)、“四端”(37页)、“大丈夫”(38页)、存心寡欲(39页)、尚志养气(39—40页)、反求诸己(40页)。
3.性恶论(45—46页)、“性伪之分”(41页)、“化性起伪”(41—42页)、“注错”(42—43页)、“积靡”(43页)、虚壹而静(43—44页)。
4. “兼士”(45—46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9—50页)。
5.苏格拉底法(50—51页)、《理想国》(52页)、“哲学王”(53页)、理智灵魂、动物灵魂、植物灵魂(55页)。
6.《学记》(58—59页)、教学相长(60页)、预时孙摩(61页)、长善救失(61页)、藏息相辅(61—62页);《雄辩术原理》(62—64页)。
(二)理解分析1.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目的、内容、方法、原则等主张的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2.孟子性善论的教育意义,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及其历史意义。
3.荀子性恶论及其对教育体系建构的意义,关于学习的理论及其意义,关于教师理论及其主要特征。
4.墨家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及其特点;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及其理论基础。
5.“美德由教育而来”主张的理性主义特征,“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异同。
6.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观,关于教育体制的设想。
7.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思想、和谐教育理论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8.《学记》对先秦儒家教育理论的总结;《雄辩术原理》在西方教育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价值;《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本章内容可通过选择、填空、简单等形式进行考察,对于几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应牢固掌握,包括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思想,注意不同教育家对人性论的不同看法。
在掌握各家教育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要能够用比较的视角对不同教育家或教育专著进行分析,如儒家与墨家教育思想的比较,《学记》与《雄辩术》教育思想的比较。
◎第三章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考核知识点】1.稷下学宫的发展历史、性质与特点(66—67页);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官学教育制度体系(68—73页);魏晋六朝时期官学教育制度发展的特征(74—77页);唐宋时期“三教并用”的文教政策(77—79页)、官学教育制度体系(79—83页);元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体系。
(85—92页)2.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其演变历程(92—95页);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96页)3.先秦私学兴起的原因(96—98页);先秦私学的特点(98页);汉代私学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99—100页);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发展的特点(100—102页);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102—109页);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发展。
(109—111页)4.书院出现的原因(104页);书院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106—109页);历代书院沿革。
(书院沿革部分,应重点掌握宋至清各朝代的典型书院)5.西欧中世纪教会教育体系(113—114页);骑士教育制度(114—115页);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115—116页);市民阶层的教育。
(116页)【考核要求】(一)识记1.稷下学宫(66—67页)、“独尊儒术”(69页)、《贤良对策》(69页)、大都授(72页)、设科射策(70页)、师法和家法(71页)、鸿都门学(73页)、四姓小侯学(72页)、文翁(73页)、察举制(69页)、九品中正制(74页)、总明观(76页)、五经课试法(74页)、庆历兴学(82页)、熙宁-元丰兴学(82页)、崇宁兴学(82页)、苏湖教法(82页)、三舍法(84—85页)、提举学事司(85页)、社学(109页)、回回国子学(86页)、升斋等第法(86页)、监生历事制(89页)。
2.生徒与乡贡(93页)、及第、帖经(93页)、“投卷”(94页)、锁院制度(94页)、糊名与誊录制度(94页)、“春闱”、“秋闱”。
(95页)3. 《急就篇》(99页)、书馆(99页)、精舍(99页)、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99页)、《颜氏家训》(101页)、《京兆府小学规》(102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103页)。
4.书院、禅林制度(104页)、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105页)、“升堂讲说”、讲会制度(108页)、《白鹿洞书院揭示》。
(109页)5.僧院学校(113页)、七艺(113页)、主教学校(113页)、教区学校(113—114页)、骑士教育(114—115页)、骑士七技(114页)、先生大学与学生大学(115—116页)、萨莱诺大学、波隆大学(115页)、“城市学校”、“艺徒制”(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