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完整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第一章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一、教育如何起源?P1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一)神话起源说1.代表人物:最古老,宗教,我国古代。

2.观点: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根本错误,非科学。

(二)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

1.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2.观点:教育为生物学现象,教育过程为本能的传授活动。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动物界;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3.评价: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1.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禄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3.评价:忽视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四)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1.代表人物:前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其职能是传递劳动中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评价: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的作用,但它只能是教育起源的外因,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因。

需要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杨贤江。

(五)其他起源说文化起源说、军事训练说、生活需要说、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人科系统进化过程中的早产现象与教育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说等。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P2(一)教育性质:儿童公育(二)教育内容:1.生存技能的教育2.生产劳动的教育3.原始宗教与教育:图腾4.艺术与教育(三)教育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1、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背景是什么?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种种变革开始了,其中教育领域,尤其是由当时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进一步明确和奠定了学前教育的地位,并开始摆脱过去家庭式的封建传统模式,逐步向由社会专门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方向发展。

2)帝国主义在我国的领土上大肆兴建,清政府的官僚也开始兴办工业企业,原本的重农轻工到大量需要劳动力使用机器(实用技术的人员),加上当时经济萧条,妇女为了生计,纷纷出来打工,工人中开始出现大量妇女,而她们的孩子却没有人照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知识当官,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和保养有了需求。

3)列强主义的入侵,激发了那些有新知识技术的人,救亡图存的声浪遍及全国。

”师夷长技以制夷”,大家效仿西方-----创办西学。

康有为第一次系统的提出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梁启超提倡设两年制幼稚园。

这已经为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做了舆论和思想准备。

4)列强侵略的加深,名族危机加重,爆发反帝爱国运动。

软弱的清政府两面派,为了安抚和稳定国人的心,颁布了”癸卯学制”--更为详备的近代学制系统,其中包括了蒙养院制度,由此,我国的近代学前教育才开始产生斌逐步发展起来。

2、蒙养院制度怎样随着癸卯学制的产生而确立?1)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它标志着中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说明蒙养院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学前教育的专门机构来组织。

对于蒙养院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要求。

3、蒙养院的保教内容是什么?4、从德智体美方面进行保教活动,包括行仪、谈话、读方、数方、手技、乐歌、游戏7项。

5、试分析蒙养院制度的特点。

1)设置的地点并非正式教育机构,以保育为主2)师资:一园,一保(受过专门的学前教育的女子或经检验合格者)3)从上一级领导人一层层地往下,由领导人组织发起的。

4)从师资培养的方式,园长的聘任到幼儿的课程、玩具、教法上来看,只是把日本的一套照搬照抄过来5)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和行为习惯的训练,并不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

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书院的组织管理特点:
–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 –课程设置‍灵活,学生自学讨论,重平时考核; –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 –经费自主; –重视自己‍的特色。
•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允许不同学‍派讲学; –入学不受地域限制;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 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 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 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 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 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 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 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早期的教会教育主要是为 了传教,培养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 势力。后期教会教育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进行赤裸裸 的文化侵略,培植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0.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 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8.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经历多个朝代1300余年的 发展变化。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 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 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具备;
–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

精心整理中外教育简史1孟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3()被公认为全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先提倡有教无类思想——孔子4()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巫师5东汉时期,()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兴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鸿都门学6()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7()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8 9 1011” 1213141 23西周“4512345学堂6()成为继孔子后的又一位大教育家,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7我国大学最早招收女生的是——北京大学8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他们的成行得力于()的倡导。

——容闳9()在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晏阳初10()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11()首先在学校中实行“分斋教学”,开了文理教学分科设置和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对后世中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瑗12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取代教育部制。

该制是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制度。

——大学院制13在革命根据地中,毛泽东直接创办的教育机构是()。

——湖南自修大学14有“汉代孔子”之称的(),首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以后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15()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严复161940年10月,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诞生。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7________提出了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即“乡村建设”理论。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

体现政策连续性与规划创新性



1、二十字教育方针体师了《教育规划纲要》 的政策连续性 2、教育战略目标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 的创新性 3、《教育规划纲要》中体现创新性的具体 措施
二十字教育方针体师了政策连续性


作为国家政策,应具有连续性,而作为一定时期 的规划应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具有创新性。《纲 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都不是首 次提出。“优”是2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育” 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也有10多年了;“改” 都提出20多年了;“促”以前常说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十七大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至于“提”那更是永恒主题。 所以,20字工作方针,体现了连续性,是教育系 统今后十年应坚持的指南。
新中国60年:教育历经风雨-跨越发展
单位:万人
年份 1949 1980 2000 2009
高等教育在校生 高中阶段在校生
11.72 43.88
271.93 1720.61
939.85 2447.1
2826.5 4624.44
初中阶段在校生
初等教育在校生 幼儿园在园儿童 各级各类教育总计
83.18
3765.9 --
*引自刘延东国务委员在2009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规划纲要的实践依据
规划纲要的背景和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
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 筹兼顾。)
2020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4854.31
1150.8

简明中外教育史外国部分第一章

简明中外教育史外国部分第一章

种姓制度
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 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 罗四个等级。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 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 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是农民、手 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 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 “再生”人。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 “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 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 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 “转世轮回说”。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 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 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状况与教育
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与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源
学校பைடு நூலகம்产生
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教育
苏美尔和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埃及 古代希伯来
一、教育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理论流派
•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2.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让人弃绝人间享 乐,追求涅槃和虚幻的 来世。 主要场所在寺院,学习内 容为佛教经典,将讲道 和个人钻研结合起来, 一般学习12年。 学生为“比丘”与“比 丘尼”。 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 , 也是学术机构。
宣讲
传法、办识字班
向 首 陀 罗 布 道
收女弟子
(四)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1)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设立在国王 所在地的宫廷里,专供王 子或高级官吏子弟就学, 以培养奴隶主国家高级文 武官吏为主要任务。宫廷 学校是在古埃及最早出现 的学校,也是最高一级的 学校。

中外教育简史

中外教育简史

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2.“五经”:是孔子编订的教学用书,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学的主要教材。

具体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3.《学记》: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

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

5.太学: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

始创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

6.国子监:我国古代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

始创于隋唐,主要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

9.选士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主要有三种: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10.蒙养教材:是我国古代蒙养阶段教学所使用的识字课本。

早期最著名的识字课本有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晚清时期的文教政策。

主张教育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基础,以西学中有用的东西补充中学的不足。

12.“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制。

“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

13.《劝学篇》:是近代洋务派教育家张之洞的代表作。

《劝学篇》系统的阐述和概括了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

14.马礼逊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教会学校。

1893年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

15.壬戌学制:我国1922年由北洋军阀政府颁布的学制。

此学制采用美国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所以又叫“六三三”制。

16.中华职业教育社:是1917年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的旨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团体。

17.“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

其思想内涵是指不论是何种学派,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被自然淘汰,就应允许在大学自由存在和发展。

18.智者派:是公元前5世纪后期古希腊出现的一个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知识阶层。

中外教育史12幼儿教育

中外教育史12幼儿教育

当代教育
当代中国教育在改革和发 展中,注重素质教育、创 新教育和国际化发展。
外国教育史概述
古代教育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注 重哲学、文学和修辞学, 培养公民素质。
近现代教育
近现代西方教育的特点是 个人主义、科学主义和民 主化,注重个性发展和实 用技能。
当代教育
当代西方教育在多元化、 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 注重创新、合作和可持续 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完善国内教育体系
在国内幼儿教育体系中,应注重平衡知识传授、纪律与创造力培养 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出既具备规范意识又能独立思考的孩子。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中外幼儿教育的相互了解和学习, 推动全球幼儿教育的共同发展。
05 未来幼儿教育的展望
未来幼儿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幼儿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育方式落后、家庭教育缺失等。
中外教育史12幼儿教育
目录
• 中外教育史概述 • 幼儿教育发展历程 • 幼儿教育理念与实践 •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与借鉴 • 未来幼儿教育的展望
01 中外教育史概述
中国教育史概述
01
02
03
古代教育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儒家思 想为核心,注重道德教育 和人文素养。
近现代教育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特点是 吸收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 逐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家庭与社区参与
强调家庭和社区在幼儿教育中 的重要角色,认为它们是幼儿
园教育的补充和支持。
幼儿教育实践
项目制学习
幼儿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进 行深入探究,过程中强调幼儿
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3年,阿伯拉尔(Peter Abelard,1079-1142)自布 列塔尼慕名而来,但却用逻辑三段论推翻了威廉的理论, 并发表了一系列著名的演讲,使得学生纷至沓来,巴黎 从此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学术中心之一,他也因此被视 为巴黎大学的创始人之一。至12世纪中叶,巴黎学校 的规模越来越大,教师也随之倍增,于是,日益增加的 教师们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教师的同业公会,以此来争取 维护自身的各种利益和权利。这样,大学组织也就形成 了。在中世纪,特别是13、14世纪里,巴黎大学是整 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学术机构,伟大的神学-哲学国际 中心,著名的经院哲学家大多出自这里。
51
中 世 纪 大 学 讲 课
52
中 世 纪 大 学 辩 论
53
·
(三)基本模波式隆:那模式:学生的大学
波隆那大学是学生的大学,即以学生 为中心并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的大 学;是学生们的自治组织,其中学 生行会有自己制订的规章制度,用 以调整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内部关系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从行会中选举 出院长和聘任教师。同时,学生也 控制大学教学工作,如付给讲课者 讲课费,并能够对迟到或未完成有 学生们所制订的教学计划的教师罚 以重金。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世俗大 学,它的教师中有很多是俗人,它 的学生有很多是在意大利城市的政 府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律师和官员。 1364年以前没有神学课,只有宗教 法规。
44
(二)中世纪大学的特征
(1) 基本目的: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专 业人才,分文、法、神、医四科
(2)创办者:大学由师生,首先是学生提议 创办,不是教会或市政当局所办
(3)管理:大学自治,免税、免服兵役
45
(4)领导体制:“学生”大学(南欧) “先生”大学(北欧)
(5)课程:文科属预科性质, 预科后学 习法学、神学、医学相关课程
30
伊尔内留斯 (Irnerius:10551130)意大利法学家, 波隆那法学学校的创 始人( Corpus Juris)被认为是对 《罗马法》最好的注 释。
波隆那
萨勒诺
波隆那:最早的法学院校
31
波隆那大学是11世纪末在西欧建立的第一所大学 ,之前它作为一所研究罗马法的学校时,就已经闻 名于世。德皇赐赠一笔基金,一群日耳曼学生也来 就读,很多人从欧洲赶到这里学习法律――罗马法 。到12世纪上半叶,波隆那的民法博士们就已享有 很高的声誉。他们引用《查士丁尼法典》解释法律 问题和其它问题,体现出对理性的重视和热爱。新 的法律哲学在西欧迅速传播开来,给予理性以强烈 的刺激,推动了经院哲学的形成。1140年,爱尔纳 留的学生格拉蒂安将新方法应用于宗教法律,编写 了第一本宗教法典。从此,波隆那不仅成为民法教 育的伟大中心,而且成为教会法教育的伟大中心。 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英诺森三世都曾是波隆那大学 的学生。
(6)大学形成了学位制度“硕士”、“博 士”
(7) 大学与教会有复杂的关系
46
基本特征
三项特权:第一是教学权以及学士、硕士、 博士等学位的考试权和授予权。这些权力都 是由宗教权威(罗马教廷)赋予的;第二是 高度的自治权,就是大学有权管理自己的事 务,不受政治和宗教限制,这种权利是大学 师生通过“迁移权”(Migratio)和“罢工 权”(Cessatio)争取到的;第三是独立审判 权,大学师生可以不受普通法庭的传唤,并 免交各种租赋和税收,这是地区或市政当局 赋予的特权。
50
大学(Universitas)一词的原义就是“行会”,即由一伙 人所组成的具有法权的合法团体。同乡会的领导人由 选举产生,称为“顾问”(Consiliarius),任期一年 。除了学生们自己组成自己团体外,教师们也组成自 己的组织,称为“教师会”(Facultas)。这个词原义是 某一种学科,以后引伸为专门教授某一学科的教师团 体。每个教师会餐每年选举一名主任(Decanus)。同乡 会的顾问和教师会的主任共同组成大学委员会,委员 会选举校长(Rektor),任期一年。
49
行会特征明显
早期的大学是由来自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 生组成的学者团体。 这种团体的成员往往 根据自己的出生地参 加某个“同乡会”
(natione)。同时, 他们也模仿手工业行 会,把自己的组织称 为“师徒行会 ”“Universitas Magistrum et Scholarrium”。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历史分期
5—11世纪 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时期 11—14世纪上半叶 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14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期 封建社会向
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2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教育形式和机构 1.修道院学校 对象:神职人员、世俗人员 内容:宗教信仰的培养,读、写、算 方法:教师口授,学生背诵、抄写结合 组织形式:个别教学 管理: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23
24
25
26
27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 与经院哲学的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 1.产生背景: (1)物质基础:封建制度确立,生产力发展,封建
王权稳固,社会稳定 (2)社会基础:新兴城市兴起,新兴资产阶级产生 (3)文化基础:东西方贸易往来与十字军东征,使
西方重现古代文明 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使大学在二元间有了 发展之地。
42
——在中世纪,尤其13世纪和 14世纪,巴黎大学是学术思想 最活跃、影响最大的文化中心。 作为文化象征,老巴黎大学周 围的地区有五多:学校多、书 店多、咖啡馆多、旧书摊多、 旅馆多。
——文化名城巴黎正是因为有 了巴黎学才名扬四海。—— 枢机主教黎世留重修了 被毁的学院(包括教堂),从 而形成大致相当于今天规模的 建筑群,北至克吕尼博物馆, 南到先贤祠一带。
28
12世纪末后出现,泛指行会之意。13 世纪之后开始专门指学者或师生组成的行 会,但在中世纪(直到1800年),该词仍 然泛指学者团体组织,此时而作为学习机 构或场所则使用的另外一个拉丁词为 Studium general,中世纪后期两个词意义 逐渐统一,指由教师传授高级学术的场所, 即今天意义上使用的“University”。
32

波隆那大学




33
萨莱诺大学(Salerno):欧洲最早的医学中心。
腓 特 烈 二 世
34
11世纪形成的萨莱诺医学中心 35
1231年,腓特烈二世颁发特许状,承认该校的 地位,规定不经萨莱诺学校的许可,任何人都不 能行医,并且在完成五年学习课程之后,还得在 一位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至少实习一年。虽然萨 莱诺学校是欧洲最早和最著名的医学中心之一, 但直到13世纪后期,萨莱诺才符合当时尚处于不 成熟状态的大学标准,在此之前,它被认为并非 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大学,因为它缺乏有效的组织 以及一所合格的大学应开设的必要的学科。史家 认为萨莱诺学校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是非宗教性 学校的第一个样板,不同宗教不同国籍的人为一 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工作。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受 到款待,他们在这里传授知识和工作,做出了特 殊贡献”。
实质: 典型的武夫教育
12
中世纪骑士教育图
13
14
中 世 纪 的 骑 士 教 育
15
十 侵字 略军 战东 争征

为了维护宗教传统;消除私战
与实现上帝和平,实现教会重新统
一,挽救圣城;获得过境贸易与商
路的控制;为贸易往来铺平道路;
获得东方财富;逃避灾害
16
17
18
19
20
21
22
3
2.主教学校:设在主教所在地,条件好, 水平齐,数量少
3.堂区学校:设在堂区教士所在村落,面 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教育范围 大,培养目标更宽,学校条件、水平低
4
罗马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
5
中 世 纪 教 会 迫 害 异 教 徒
6
中 世 纪 修 士 在 阅 读 和 整 理 经 典 著 作
7
中世纪西欧的教堂及其文法学校 8
29
11世纪末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产生, 1150 年巴黎大学形成,1168年牛津大学,1209年, 剑桥大学。
12世纪后意大利萨拉尔诺大学,西班牙创 立萨拉曼加大学,德国设立海德堡大学,奥地 利开办维也纳大学,法国成立了奥尔良大学等 等。14世纪末,欧洲已有47所大学,15世纪末 达60多所,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
中世纪西欧学校的拉丁文课
9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学校 地址:设在国王或宫廷中,培养王公贵族
后代(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 内容:七艺 方法:问答法
10
二、骑士教育 性质:家庭教育 目标: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
骑士精神和技能
11
三个阶段: 0~7、8岁 家庭教育阶段 母亲教宗教、道德 7、8~14岁 礼文教育阶段 高一级贵族家作侍童 14岁~21岁 侍从教育阶段 学骑士七技,侍奉 领主、贵妇 21岁,授职典礼,成为骑士
37
“东方与 西方的教 师”。
38
中 世 纪 的 巴 黎 大 学 39
巴黎大学:曾是唯名论者和唯实论者争论的讲坛,北欧地区最受欢迎 的学术中心。
——巴黎大学就是从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所属的一 所天主教学校——索邦神学院(Sorbonne ,the Faculty of Theology )演变而来。
36
在11世纪下半叶时,卡西诺山修道院的非洲籍修士康斯 坦丁(Constaninus Africanus)就开始了翻译工作,他把希 波克拉底和加伦的医学著作由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萨 拉诺学校作为一个希腊、阿拉伯和犹太影响的汇集地,特 别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翻译、保留和吸收了许多希腊和东方 的医学思想。在西西里诺曼底王国,伊斯兰、犹太和希腊 文化同样受到重视,腓特烈二世本人就懂阿拉伯文、希腊 文、拉丁文等多种语言,他将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科学家 及哲学家带到他的宫廷,酬以巨款,要他们将希腊和阿拉 伯的科学古籍翻译成拉丁文。促进了医学理论和教学的发 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