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教育史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史教学心得体会

中外教育史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担任中外教育史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史对于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史是了解教育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变迁。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梳理中外教育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次,教育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中外教育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评价不同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优劣。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再次,教育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外教育史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教育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此外,教育史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故事和人物,这些故事和人物往往具有很高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教育史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将教育史知识与实际教育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历史经验应用于当前的教育实践。

3.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程设计上,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4. 重视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教育史讲读心得体会

中外教育史讲读心得体会

在阅读中外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中外教育史讲读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贵族阶层的特权,而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普及到了每一个角落。

教育使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无知走向智慧。

在我国,从古代的“有教无类”到现代的“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教育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益于社会、有责任感、有道德、有文化的公民。

在中外教育史中,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普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德国教育家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自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则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教育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方法的发展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师徒相授”到现代的“班级授课制”,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现代的“启发式教学”,教育方法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规律的不断探索。

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唐代教育家韩愈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教学方法,强调学以致用。

而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则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国外,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了“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柏拉图则主张“辩证法”,通过对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而美国教育家杜威则提出了“实验法”,强调通过实践来学习。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体会(3篇)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学习中外教育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发展脉络,汲取不同教育思想的精华,从而更好地认识教育的重要性,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在学习中外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历史的悠久、教育的多样性和教育思想的深刻性。

以下是我对中外教育史学习的心得体会。

二、中外教育史的学习价值1.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如孔子的教育思想、私塾制度、科举制度等,都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瑰宝。

了解这些,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 吸取外国教育经验学习外国教育史,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发展趋势。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德国的洪堡教育思想,美国的教育改革等。

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3. 提高教育素养中外教育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通过对教育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三、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心得1.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了解到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规模化。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私塾、科举、近代学堂、现代教育等阶段。

在国外,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罗马的修辞学、中世纪的教会教育、近代的公立教育等。

2. 教育思想与制度中外教育史上的教育思想丰富多样,如我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教育思想,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等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制度方面,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私塾制度,西方的古代教育制度、近代教育制度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3. 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

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包含三层意思:①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即“官守学业”②官学的教师就是官府的官吏。

即“官师合一”。

学生也是有身份的官吏及其子弟③官学机构设于官府之中,即“政教一体”。

2、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书、数、礼、乐、射、御。

大学以礼乐射御(称之为大艺)为主、小学以书数(称之为小艺)为主。

礼乐教育是西周时期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

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战车的技术训练,是西周时期的军事教育。

书数是西周文化知识教学。

汉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而得名,历时150年之久。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主办但又具有私学特点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几乎容纳当时诸子百家各派,汇集天下贤士,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等。

特点:尊师重道;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4、六学二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指的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

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

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这是大唐最高学府,体现了阶级性。

5、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湖两地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内容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的专长和爱好实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学习六经,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治民、治民等,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中外教育史差异

中外教育史差异

中国教育史: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料,为中国文化教育宝库增添了珍贵的遗产。

春秋战国时期“官守学业”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开始了“学术下移”的新趋势。

“学在官府”发生动摇,代之而起的是私学的勃兴,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封建制度奠基时期,教育家探讨教育问题的重点是寻找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需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年战乱,学校兴废无常,儒学独尊的地位有所削弱,佛、道思想异常活跃,学术思想界呈多元性,主导思潮为玄学。

玄学是用道家思想,即《周易》、《老子》、《庄子》来解释儒家经典,具有高度的抽象思辨形式。

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统治北部以至全国的时期。

各族统治者为了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都推行“汉化”方针,从而促进了汉族文化教育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

明清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萌发着资本主义因素,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西学东渐的肇始,封建教育也在发生变化。

一批思想家、教育家强烈地批判封建传统教育中专制主义、僵化、空疏的弊病,提倡教育的民主性、实用性、活动性,形成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李塨等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教育家群体。

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汇集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华。

清朝官方正统教育思想仍以宋明理学为主,但已缺乏生机。

一些学者和教育家热衷于复兴“汉学”。

考据学派的兴起,成为清代学术和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两千多年来,众多的教育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当时提出的教育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

他们之间有过激烈的论争,又在不断地相互吸收、融合。

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正是不同学派论争、融合,再论争、再融合的过程。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人们对教育问题认识的深化。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1. 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

中外教育史纲旨在探讨中外教育发展的历程,比较不同教育体系的特点和演变,并分析其对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的影响。

2. 中外教育史的起源2.1 中国教育史的起源中国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

儒家教育注重道德伦理和人的修养,强调“仁爱”和“孝道”。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人的品德。

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延续,并对后来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西方教育史的起源西方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素质和思辨能力,强调体育和音乐的培养。

古罗马的教育则更加实用主义,注重实践和技能的培养。

这些教育理念在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学校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3. 中外教育体系的比较3.1 中华文化与儒家教育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体系受到中华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传统中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尊重师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3.2 西方教育体系的特点西方教育体系强调个人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它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西方教育体系中的大学教育注重学术研究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3.3 中外教育体系的异同中外教育体系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华文化和儒家教育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而西方教育体系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华文化中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与西方教育体系中的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

4. 中外教育发展的演变4.1 中国教育的演变中国教育在近代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现代教育的引进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实行义务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

讲中外教育简史心得体会

讲中外教育简史心得体会

讲中外教育简史心得体会中外教育简史心得体会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则是探索人类教育之路的宝贵经验。

通过研究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不仅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有了一些启示。

首先,通过学习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我意识到教育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和古希腊的哲学教育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们旨在培养合格的官员或高雅的人文主义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也随之演变。

近代中国的教育也因社会变革而不断调整和转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教育更是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因此,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应意识到教育应紧密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

其次,了解中外教育的历史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与普及性。

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中,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教育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的中小学教育体制、美国的综合教育和德国的职业教育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每一种教育体系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没有一种方式是完美的。

因此,我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是值得尊重和包容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教育文化的优秀经验,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再者,通过学习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也意识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历史上,教育改革往往伴随着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潮流。

无论是古代的大学改革运动还是现代的教育革命,都是为了破除旧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目标的更新和优化。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更显得迫在眉睫。

我们应该关注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最后,中外教育简史的学习给我带来了教育价值观的启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

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伦理观念的教育模式获得了成功,而强调实用性和竞争力的教育方式则有时会埋下隐患。

中外教育简史(外国)[优秀范文五篇]

中外教育简史(外国)[优秀范文五篇]

中外教育简史(外国)[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中外教育简史(外国)苏格拉底法:为了有效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制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法,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智德统一论:他认为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七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组成,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他认为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这三个组成部分都应加以充分考虑,不可偏废,与这三个部分组成相应的教育是体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自由教育: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在与人具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同样,人的教育也应当以充分发展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

这种教育才是自由人所应接受的教育。

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化、专业化的训练。

十二铜表法:在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中,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始,法律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教育的基本教材是“十二铜表法”,这是罗马最重要的民法法典,因刻于12块铜表之上而得名。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机构: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拉丁修辞学校、医学院罗马教育出现的变化:1、在教育的管理上,共和时期完全由私人开办和控制学校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出现了国家化的趋势;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3、由于专制政体建立,在帝国时期,罗马学校中修辞学和演说术的研究与教学日益倾向于为研究而研究、为教学而教学,日益偏重于演说的技巧而忽略演说的内容本身,日益走向形式化、公式化,从而逐渐失去了生命力;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外教育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11测绘韩体忠
一,我国教育史简介
提起我国教育史,首先想到的就是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在汉朝,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

而到了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

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在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

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在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在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洋务学堂。

而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基本体现了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点,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

二,外国教育史简介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

苏美尔人发明了"泥板书"和楔形文字文字,这就为两河流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苏美尔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到巴比伦时期,学校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先后出现了婆罗门教教育,佛教教育,但古代印度的教育操于宗教之手,成为神学附庸。

在中世纪西欧早期,文化和教育于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育、科学和文化处于衰退状态,公元6世纪以后,西欧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世俗教育形式开始出现。

例如;查理曼的教育改革,骑士教育。

而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其教学内容也由最初的传授实用知识变为以诵习《古兰经》为主。

早期的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聚会礼拜的圣地,也是兼施初、中、高三级教育的教育场所。

中世纪晚期西方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城市学校和经院哲学院,进入近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下来,在文艺复兴期间产生了文法学校和公学属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最为
著名的牛津、剑桥大学成为大多人的目标, 17世纪《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并且确立了教育院,教育委员会。

法国拿破仑时期对军事技术教育和科学事业十分关注,并创办了一些专科学校、军事学校及巴黎高等师范学,美国首先通过法律,成立“州教育委员会”,设“州学校督察长”,征收“办学税”等,确立了美国教育由州以及管理,教育分权的制度。

而日本颁布《中学校令》,规定中学是为实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而进行的基础性教育,分为普通中学和高等中学两类,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制度。

三,中外教育的差异及结论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我国的教育强调对人的思想道德,礼仪方面的修为并且占据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如我国早期的教育著作《大学》就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而在西方教育中虽然也重视教育对人的品德的教育,但更多的是关注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西方的斯巴达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治国的最主要的工具。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将氏族贵族子第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来保卫国家。

二,我国古代教育强调个强调经典学著的知识学习,而外国则强调能力培养,注重各方面技能的培养。

在我国历史上,《四书五经》,《三字经》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唯一做官的机会就是科举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就是一篇文章。

而外国则是考核个人的全方面技能,特别是军事技能,如雅典教育,他们的考核项目则广阔的包含文艺技能,体育技能,军事才能,只有拥有全方面的技能才能立足社会。

三,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和封建的思想束缚,普遍以苦读圣贤之书为贵,自古就有:“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之说,而教育归咎于儒家思想,教育思想比较单一,教育受控于朝廷,而西方教育思想比较丰富,如柏拉图《理想图》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智者统论》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等等,而教育开始受控于宗教,宗教神圣色彩比较浓重,发展到后来,专行设立教育部门进行主管。

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后,有着不同文化的渊源,发展到现在我国基础教育明显地存在着“两强、两弱”现象。

“两强”是指我们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牢固,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有效。

中国学生屡屡在国际数、理、化“奥赛”上摘取金牌即为最好的明证。

“两弱”是指我们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薄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

由此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强烈地感受到中外基础教育的巨大差异在于:一个强调知识学习;一个强调能力培养。

如果两者能相互结合,这也许将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和发展的一大契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