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外国教育史论文)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文艺复兴

外国文学史——文艺复兴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发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上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在运动中产生的人文主义文学,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学,也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1. 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赞美人性的美好。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莱特》)2.宣扬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实人生幸福彼特拉克:“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什么是爱情?它不在明天;/欢笑嘻游莫放过了眼前。

/将来的事谁能猜得到?/不要蹉跎了大好的年华;/来吻着我吧,你双十娇娃,/转眼青春早化成衰老。

”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卜迦丘《十日谈》:“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使生时同等的我们发生了贵贱之别。

”莎士比亚《终成眷属》:“要是把人的血液倾注在一起,那颜色、重量和热度都难以区分。

”“善恶的差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

”4.崇尚理性,反对蒙昧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成为时代口号。

拉伯雷《巨人传》是一部歌颂科学知识,反对蒙昧的书。

最早提出人能上月球的预言。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讽刺经院哲学。

人文主义文学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素结合,不拘泥细节的真实性。

2.表现人物激情,侧重道德心理刻画,不重物质经济关系的探索。

3.采用民族语言写作,各国民族文学诞生。

4.创造新体裁:流浪汉小说和悲喜混杂剧。

人文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

特点:1思想内容方面: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2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

关于外国教育史著作和教材的回忆与感怀——写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

关于外国教育史著作和教材的回忆与感怀——写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

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2020年第4期/总第8期Vol.2,No.4,2020今年12月1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

想起人民教育出版社,我心中总是感到十分亲切,并且充满感恩之情。

一我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有缘。

1957年6月,我完成了在苏联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赫尔岑师范学院(今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的学业,8月被分配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央教科所”)筹备处工作。

当时,中央教科所筹备处负责人是时任人教社总编辑的戴伯韬同志,办公地点就设在位于景山东街(现沙滩后街)的人教社的大院里。

我们在大院里上班,和人教社教育编辑室是近邻。

中央教科所的许多成员,如老一辈的研究员陈元晖、曹孚、王铁等同志,中青年科研人员朱典馨、陈远晖、陶蔚扬、戚长福、谢隆英等同志,都是从人教社教育编辑室和教育书籍编辑室调拨过来的,戴伯韬同志后来还担任中央教科所所长。

中央教科所的许多同志和人教社教育编辑室的陈侠、熊承涤、张渭城、刘直奉等同志原来就是一家人,互相都十分熟悉。

两个单位有时还在一起开会。

因为我初到中央教科所筹备处工作时张羽还在苏联学习(读研),所以就和当时尚未成家的陶蔚扬同志合住在人教社大院内的一间宿舍里。

因此,在中央教科所搬迁到和平门外原教育行政学院的大院之前的四五个月,我们工作和生活都在人教社的大院里,和人教社的许多同志都很熟。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人教社语文编辑室的刘国正、历史编辑室的苏寿桐、生物和自然编辑室的叶佩珉等都成为我心中专业工作者的楷模,使我立志也要成为和他们一样在专业方面有所成就的人。

1958年年初,中央教科所筹备处搬迁到和平门外教育行政学院的大院里,我们和人教社同志们的联系不那么密切了。

但是很快教育部及其直属单位派出一批干部到山西省稷山县参加劳动锻炼,我和陶蔚扬同志也参加了这次为时将近一年的劳动锻炼。

虽然各单位处在不同关于外国教育史著作和教材的回忆与感怀——写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吴式颖作者简介:吴式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外族入侵和奴隶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外族入侵和连年战争使古希腊、罗马帝国的文明遭到严重的破坏,他们从原始状态发展,把古代文明、哲学、法律、政治一扫而光,代这以中世纪世俗和宗教育势力的高压。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5世纪~9世纪)1、社会背景1)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概况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10世纪末,基督教逐步与统治阶级相结合。

最早接受基督教的是法兰克洛维,查理大帝为维持其不稳定的帝国,与教皇结为联盟,他以武力保护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他加冕。

第二阶段:11~13世纪末,基督教全盛时期,教会逐步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

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颁布《教皇敕令》。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黜二个德国皇帝,迫使英王、波兰、凶牙利、丹麦、葡萄牙诸王归属于他。

第三阶段:14~15世纪,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同时衰弱。

14世纪农民运动和宗教异端运动给基督教会以沉重打击。

它与城市反僧俗封建领主的压迫相联系。

其中以12世纪中叶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所发动的反教会斗争最为剧烈,为此,英诺森三世组织了十字军进行东征。

1233年在各教区建立了宗教裁判所。

2)西欧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世俗: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教会: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神甫-----修士(女)教会不仅是宗教机构,还拥有大量土地,通过征收什一税剥削农民,并享有政治特权。

教会的基本理论是教父学,包括上帝创业说、三位一体说和原罪说。

3)政体: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专政。

2、学校类型1)教会学校①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基于修道院修行制度而产生的一种教会学校。

最初僧院只是对自幼入院的修行者进行识字、读经和书写方面的简单训练,为终身修道作准备。

在这个基础上,后来产生了专门培养僧侣子弟的僧院学校,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分为内学和外学。

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及答案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目录(及答案)1.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并作简要评价2.以英法两国的中学为例,论述近代双轨制教育体制的形成以及20世纪为消除双轨制所做的努力3.论述杜威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并解析其儿童观4.试比较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5.对蒙台梭利的幼儿观进行述评,并论述其对当前学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6.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7.论述杜威教学论的主要观点8.试述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实际活动与理论内涵?9.试述斯宾塞教育思想。

10.试论述近代(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教育思潮演变之主导特征。

11.试述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在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那里的发展。

12.试比较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城邦的学前教育。

13.用自己对福禄倍尔的认识论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1.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并作简要评价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a德高尚,处事干练,并能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

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

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

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他认为,作为人的教育三种来源之一的“自然的教育”,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因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和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只有这样,儿童的开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

自然教育还应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

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必备资料(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必备资料(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一、快乐之家【答案要点】(1)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影响较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孟都亚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2)快乐之家学校环境优美,招收贵族子弟和部分天才贫苦学生,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

在教育内容上,古典学科和古典语为中心,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教育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体罚,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启发式教学。

二、人文主义教育【答案要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表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人文主义教育。

其内涵是: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与个性自由;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经历了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贵族性和宗教性为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复兴了古典的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的教育理想,要求培养具有资产阶级绅士的品质。

三、耶稣会学校【答案要点】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称为耶稣会学校。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考虑,耶稣会集中力量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但不重视初等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在教育管理上:耶稣会学校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师资准备上: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耶稣会的教学方法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耶稣会学校的许多措施都为后世所继承,成为人类宝贵的教育经验。

但是,不管它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

外国教育史——第5章

外国教育史——第5章

第五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西欧的教育从公园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l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五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两个主要的阶段,他们之间的敌对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封建教育也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特征浓厚的宗教性成为西欧封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教会学校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未来准备将来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内学;不准备担任僧职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2、主教学校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二)世俗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1、宫廷学校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曾招聘有学识的僧侣,对帝王、王族和大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教以“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培养他们担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吏,这就是欧洲大陆上的宫廷学校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的实施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从出生至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被称为“骑士七艺”综观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但却非常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二、西欧中世纪后期(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教育十至十一世纪时,修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交往开始活跃起来。

外国教育史 第4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外国教育史 第4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家
一、弗吉里奥[简答][名词解释:弗吉里奥]14华东简:简述弗吉里奥的教育贡献。

(一)弗里吉奥是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人,并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一书进行了注释,引起了人们对昆体良教育经验的极大关注,发表《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的论文,全面概括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另外,他对"七艺〃进行了修改,
提升了〃四艺〃的学科地位。

(二)弗里吉奥的主要观点有:
[1]主张对青年实施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弗吉里奥给能才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符合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品德与智慧的教育,能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

[2]在教育方法上,认为必须使所学的科目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

⑶在教育内容方面,他推崇三门科目:历史、伦理学(道德哲学)和雄辩术,认为这三门学科最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二、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名词解释: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或维多里诺]14南京,17上海。

外国教育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 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 2.世俗生活的需要(如疾病防治等的需要); 3.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方文化的影响; 二、早期的大学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十一世纪中期)。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 巴黎大学(神学) (12世纪) 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 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
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 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 (重点) (一)修道院学校:
创始人:圣.本尼狄克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 (重点) 教师:教士 学生:修道院学校学生分为“内学”、和“外学” 教育内容: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 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12世纪英国牛津大学世纪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贸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
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与理论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敬畏和信仰上帝。 人具有原罪 对儿童应该约束和体罚 神学是最高的学问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二节 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8世纪后)
一、宫廷学校:(起于查里曼大帝)以“七艺”为主 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 二、骑士教育: (重点) (一)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盛行于11-12世纪。 (二)教育目的是培养骑士精神和能力。 (三)教育实施分为三个阶段:①家庭教育(出生到 7、8岁)②礼文教育(7至14、15岁,教育重点在 礼仪和文艺)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 岁,重点学习“骑士七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论文题目: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班级:10级专升本一班姓名:张习习、于珊珊、沈嘉琪学号:20102737396、20102737391、20102737372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摘要:这篇论文主要介绍了人文主义教育以及与传统的神学教育的区别,还有对现代教育特别是大学的影响。

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一超越的反省与分解。

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成就大多尚处于经验层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实践常常落后于教育观念,但近代教育的许多特征已见端倪,这就是文艺复兴之功。

就高等教育看,人文主义新学科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虽然影响主要限于大学文学院,但正是大学文学院,领导了欧洲大学的近代化运动,带动了整个大学的变革。

关键字:人文主义教育、神学、现代教育、大学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人文主义教育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是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即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米兰等,在14世纪下半叶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的最初形式——工场手工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出现了批发原料和商品的商业资本家。

及至15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遍及西欧各国,如尼德兰、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等。

这个时期,阶级斗争也更复杂,既存在着农民和城市平民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也存在着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尖锐矛盾。

此外,工资劳动者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1.1、文艺复兴的兴起。

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代表他们利益的先进思想家们,首先把矛头指向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神学。

但是,他们缺乏锐利的武器。

这时,在东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中从拜占廷和阿拉伯传来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照亮了资产阶级的眼睛。

他们从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中找到了有利于自己的思想资料,于是打起“回到希腊去”,“让死去的东西复活”的旗帜,宣称要把被中世纪黑暗统治湮没了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

他们纷纷学习希腊语,到大学和图书馆去搜求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著作的手稿、手抄本,发掘废墟中的艺术珍品,掀起了学习、研究古代文化艺术的热潮,结果出现了好像古代文化再现的局面。

因此,资产阶级史学家称这个时期为“文艺复兴”。

实际上,文艺复兴绝不是古代文化艺术的“再生”,而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来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冲破神学的思想牢笼,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的新的思想文化。

因此,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是一次新文化运动。

它具有以往文化所未尝达到的高度,为后来资产阶级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1.2、人文主义教育及特点。

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和不断壮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科学、艺术的空前繁荣,这就是反映时代对教育改革的要求的众多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例如,他们都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新生一代培育成为体魄健全、知识广博、多才多艺、敢于进取、善于开拓的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家;要求恢复古代希腊的体育和美育,进行包括世俗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观在内的道德教育,智育的课程要增加人文和科学方面的课程,从而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都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反对经院哲学的教学方式,主张启发儿童智慧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生动活泼的新式教学方法等等。

1.3、人文主义教育对于中世纪神学的突破。

尽管人文主义者和人文主义教育本身具有明显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从上述思想和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乃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它在反对封建主义的经院式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扩大了教育的内容、探索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并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人文主义”的产生与当时在大学中兴起的修辞学、哲学、民法学、医学、天算学等“人文学科”密切相连。

这些学科都与中世纪神学相对立,以讲授希腊、罗马的古典学问为特征,以有益于人的现实生活为职志。

传授与研究这些新知识的新兴文化群体,被称之为“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概括为“人文主义”。

尽管人文主义者的文化、社会活动不尽一致,但却有着共同的人生与社会理想。

他们根据现实社会变动的要求,掀起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潮。

1.4人文主义教育的缺点。

前面说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一超越的反省与分解。

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成就大多尚处于经验层面,而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知识之学并没有成立。

启蒙思想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那种个体生命的爱好中收缩回来,沉着而为知性的精神。

所谓知性,就是逻辑数学所规定的“思想主体”(注意,这个“思想主体”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因为它——若按康德的哲学来讲——实只是一些先天形式,如时空或范畴,如质、量、关系、模态的范畴等,故它是普遍的、客观的、抽象的。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起初是由一批文学家所发起,被称为狂飙运动。

他们从一种新的生命感情出发,而反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知性”的僵化、空疏。

尽管狂飙运动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一样,均是从一种生命之情而进入,但狂飙运动有进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地方在于:;而狂飙运动则通过对生命的深深体验,则见出了宇宙大生命的无限性与弥漫性,从而有一种泛神论的倾向。

在歌德的基于人格的人文主义看来,人格的发展是个性,同时也是整全性。

完全的个性,不能不是“全人”,但不是全知全能,而是人的一切能力都得到充分而健全的发展。

这便克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对单纯个性的喜悦,而使得人的能力虽得以充分发展,却又与兽性相纠缠的弊端。

这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最大贡献。

2.1、神学与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的神本对立,与宗教不相融。

从十四世纪彼特拉克大声疾呼反对经院哲学开始,人文主义就表现出它不信任哲学体系——不论是神学体系,形而上学体系,还是唯物主义体系——中关于抽象思想的缜密推敲。

它重视理性,不是因为理性建立体系的能力,而是为了理性在具体人生经验中所遇到的问题——道德的、心理的、社会的、政治的问题——上的批判性和实用性的应用。

为了同样的原因,人文主义偏向于历史的解释方法,而不是哲学分析的解释方法,或者,至少,像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那样,是两者的结合,把普遍的人生经验同这些经验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表现联系起来。

它不想把自己的价值和象征强加于人,像天主教的或者卡尔文派的、伊斯兰教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或象征那样,相反,它认为通向真理的路不止一条,其他文明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不论是古希腊的还是中国的、罗马的、法国的、印度的文明,它们所形成的道路,都需要认真对待,需要作出努力根据它们自身的条件来了解它们。

即使当我们不能接受它们作为我们自己的文明时,或者由于它们不容异见的偏狭性而使我们被迫捍卫我们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也应当这样做。

人文主义当初在十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开始时,就是抱着这样一个目的,要想深入和恢复遥远的希腊和罗马的古人世界。

四个世纪以后,歌德重复了这个经验,从中得出灵感,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和艺术。

这种移情的艺术,对人文主义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在打破那种除了自己这一时代和文化以外对其他时代和文化都一无所知的愚昧性方面,有极大的价值。

语言和通过谈话,通过文学、戏剧、演讲、歌曲进行交往的力量,是人文主义传统中核心的东西。

14世纪初叶,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由于文艺复兴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因而意大利的大学最先感受到新风气和新变化。

当然,人文主义思想进入大学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2、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14世纪初,但直到15世纪后半期,人文主义者的学说才开始影响大学。

当时的大学,主要是一种培训机构,旨在培养未来的神职人员、医师、政府官员和律师,因此,大学的主要任务不可能去追求纯文学、历史、诗歌和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要想培养这种“纯”知识,他们就得在大学之外进行,因为大学在许多方面是相当保守的。

况且“在所有重要的大学中,专业科目的突出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实际上,那些最具特色的人文主义研究都是在当地大学之外的一些地方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大学的科目还是以形而上学、神学、法学和医学这些传统的科目为特色,甚至这些传统领域所获得的资助也是不稳定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人文主义对佛罗伦萨大学的影响极小。

虽然文艺复兴并没有引起传统大学的根本变革,但人文主义对大学的影响还是清晰可见的。

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

虽然与职业课程相比,这些课程仍然是附带的、选修的课程,但它们现在至少有了一种明确的和得到认可的地位了。

3.1、意大利人文主义取得最大进展的地方都是那些新建立的大学,如帕维亚大学、费案,两者长期和谐相处。

尽管人文主义在大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意大利人文主义最繁荣的中心是学园而不是大学。

在法国,人文主义在巴黎大学长期遭到敌视。

“尽管法国与意大利相隔咫尺,在15世纪的最后一二十年之前,巴黎的学者们一直轻视意大利的严重影响,不屑在他们的课程表中做任何重大的改变。

1530年,人文主义学者比代成功地说服国王弗兰西斯一世在巴黎建立一所主要进行人文主义研究的新的教育机构──法兰西学院,它不事经院之学,热情欢迎新的古典主义教育和所有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与教会大学分庭抗礼,开时代先风。

它设立了一系列教授讲座,如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和哲学等讲座,还开设算术、医药和东方研究等课程。

对此,教会和巴黎大学极为不满,极力诋毁之。

然而,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除巴黎外,法国许多地方自治政府,如波尔多、里昂、奥尔良、兰斯和蒙彼利埃等都建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同样欢迎人文主义教学。

法国像意大利一样,主要是那些较新的、不那么迂腐的教育机构愿意引进这些新的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