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外教育的对比

合集下载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思考论文(共3篇)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思考论文(共3篇)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思考论文(共3篇)第1篇:关于中外学前教育的立法比较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为庞大的学前教育国家。

但是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远远落后,这将不利于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先进教育的迫切需要。

国外部分先进国家的学前教育有其优异之处,所以,有必要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在以下几方面作一些比较,以达到吸取经验和教训的目的,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关于学前教育目的差异1.中国中国的学前教育目的是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为打造一代新人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可见,中国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全面、均衡发展的新生代力量。

2.韩国韩国幼儿园主要招收三到五岁的幼儿,学前教育虽不是义务教育,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为将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修养的新一代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3.瑞典瑞典的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儿童在以自发的活动为主的过程中,帮助学龄前儿童在社会性和个性方面都均衡发展。

瑞典强调让儿童在体力、认知、社会性、个性、情感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使儿童将来能够发挥他自己的作用,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关于学前教育机构的比较1.中国目前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三种:托儿所、幼儿园及学前班。

托儿所是年龄在0~3岁的儿童集体保教机构;幼儿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5岁的儿童,一般都为三年制;学前班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较为普遍,招收对象一般为5~6岁儿童,学制一般为一年。

2.美国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主要包括日托中心、保育学校和幼儿园三种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

另外还有蒙台梭利学校、幼儿艺术等种类繁多的其他机构。

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最有特色的是在一些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地区设有临时性日托中心,为父母提供了便利。

高中生英语作文《中外教育的比较》

高中生英语作文《中外教育的比较》

高中生英语作文《中外教育的比较》Title: Comparing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Education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each country having its unique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have distinct educational systems that reflect their cul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s.This essay aims to compare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 highlighting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In China, education is highly competitive and rigorous, with an emphasis on discipline, rote learning, and memorization.The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focus on core subjects such as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language arts, with less emphasis on cre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The system is also heavily reliant on standardized testing, which can create pressure and stress for students.On the other hand, educ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particularly in Western countries, places a greater emphasis on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dividualism.The curriculum is more diverse, with a focus on subjects such as arts, music, and sports, in addition to the core subjects.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 also encourage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project-based and inquiry-based learning.One of th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education systems is the approach to assessment.In China, assessment is primarily based on written exams, while in foreign countries, assessment is more varied, including written assignments, presentations, and projects.This difference reflects the emphasis on holist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21st-century skills in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Anot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In China, teachers are often seen as the authorities and sources of knowledge, while in foreign countries, teachers are more facilitators of learning,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discover knowledge for themselves.This difference reflects the emphasis on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in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 have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The Chinese system, for example, produces high-achieving students who excel in core subjects such as mathematics and science.The foreign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produces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who possess stro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skills.In conclusion, while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 both systems have their merits.It is essential for educational policymakers to consider the unique needs and values of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whe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educationalreforms.Ultimately, the goal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o provide a balanced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at prepares students for success in the 21st century.。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2)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2)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2)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篇二《中西方高等教育之源办学理念的反思》摘要: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建了柏拉图学园,其当时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等与同时期的春秋战国以及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思想作比较,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对现当代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大学理念;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柏拉图;反思一、中西方高等教育之源欧洲大学最早的发源地应从柏拉图创建的阿加德米学园(后人称之为柏拉图学园)开始,至此之后,欧洲大学似乎延续了学园的根脉,其思想一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欧洲一些最著名的大学。

这不仅因为柏拉图学园存在年限之久(接近900年),更在于它创建之初的大学理念。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夏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正式确立于两汉,发展于唐宋,瓦解于明清。

在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革。

每次变革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先秦私学的兴起、西汉太学的创设、北宋书院的建立和清末近代大学的诞生。

虽然中国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学”之称,但那时的大学于现在意义上的大学相去甚远。

虞夏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应该只能说是高等教育的雏形。

真正能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应从汉代的太学开始,而太学又受着儒学的影响,因此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源头的追踪的结果是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几个阶段,而这几个阶段彼此之间既有承继关系,又存在着断裂。

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的源头便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

也就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二、关子大学办学理念的对比(一)柏拉图学园完善的大学理念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在经历了12年的游历生活之后,于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在雅典城外纪念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Aeademus)的墓地建立了其讲学授徒的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此处附有花园的运动场遂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所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学院”。

中西教育差异文章

中西教育差异文章

中西教育差异文章教育是每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中西教育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涉及到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育价值观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西教育的体制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教育体制比较集中,国家对教育有着较大的控制权。

学生一般会在小学、初中、高中这样的教育阶段接受教育。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体制相对较为分散,各个地区、学校有着一定的自主权。

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学校和课程。

中西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着巨大的区别。

在中国,教师通常是教育的主导者,他们传授知识、讲解重点,学生则主要扮演接受知识的角色。

而在西方国家,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参与度更高。

中西教育的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功利主义教育观念较为盛行,学生普遍追求分数和升学,认为只有通过高考才能获得成功。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发潜能。

中西教育在评价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分数是衡量学生能力和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在西方国家,学生的评价更加多样化,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包括作业、参与度、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评价。

中西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学生普遍需要背诵大量的知识点,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西教育的差异既是文化差异的体现,也反映了各个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需求和目标。

中西教育各有优势,互相借鉴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中西教育的融合和互动,将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机遇和挑战。

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比较研究

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比较研究

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在国际教育领域中,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比较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从教学理念、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学生成长等方面来探讨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比较。

教学理念中外教育模式在教学理念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自主思考、自我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顺从教师,被动接受知识。

不过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减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这也使得中外教育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不断缩小。

教育模式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主要依靠教师的口头解释和黑板讲解。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更加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近年来,在中国,教育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教育模式,比如慕课、MOOC、“小班课”等,这些新型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改进。

课堂教学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约束,强调学生应该保持安静、集中精神,课堂上学生很少有交流和互动。

而在西方国家,课堂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学生有自己的说话权,课堂上老师更多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和学术问题的讨论。

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新型教育模式的涌现,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尝试采用一些西方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学生报告等,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发展。

学生成长学生成长是中外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之一,但在具体策略和思路上,两种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系统的压力很大,学生需要经常参加各种考试,所以中国教育模式注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成绩提高,强调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注重精神和身体的健康。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共5则范文)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共5则范文)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共5则范文)第一篇: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共)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摘要: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与外国的幼儿教育也有所不同。

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标和个性的培养也不尽相同。

中国注重培养更优秀,掌握更多技能且更加社会化的人;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儿童;教育观念;培养的方向;文化启蒙;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一.儿童教育观念不同1.家庭教育目标不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目的主要是读书入仕,以光宗耀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终身的追求。

从汉代“独尊儒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读书取仕”文教政策不断强化的宋元明清时期,读书与入仕当官已经不可分割了,读书就是为了入朝为官,光宗耀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目的的观念不断更新,当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中不再把读书入仕、光宗耀祖作为教育的目标。

孩子“三观”的正确树立,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新的家庭教育目标。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读书入仕,成为公务员光宗耀祖仍然是少部分家长的第一选择。

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思想更新慢,读书当官还是最快最让人艳羡的成功之路。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成为完美的人,更多的说法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繁多,信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信条,孩子普遍感到压力大。

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目的,表现的是如何做人和如何成人的教育。

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的人。

美国家庭希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们十分重视对孩子身心都有益的活动,诸如劳动锻炼、体育运动等等,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不仅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篇一:中外教育差异论文题目: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系别:文秘系专业:商务秘书班级:商务秘书二班姓名:陈思远学号:2021142121摘要摘要:本论文从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出发,多角度具体阐述了教育差异与原因。

以儿童心理需要为大前提,中西教育文化相比较,提出了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自由独立内心需求个性发展独立性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说起中西方文化,我认为教育是最大的差异,传统可以随着时代改变,服饰可以随着时尚改变,而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就如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很难改变。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父母带孩子去公园玩,当孩子跌倒时,绝大多数父母会选择立刻上前扶起孩子,哄他别哭。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

就算是大学,他们也不是自由独立的,做什么都是父母安排。

因为从小到大孩子都是在他们的“翅膀”下长大,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温室”中长大根本就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而同样一个问题丢给外国父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则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夸他真勇敢。

小事情,大道理。

从这一问题就可以窥视出中西方对儿童教育方面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看外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

中外教育差异论文(2)

中外教育差异论文(2)

中外教育差异论文(2)中外教育差异论文篇二《浅析中外教育观念》【摘要】本文从教育观念的本质出发,先以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人物孔子为代表分析儒家教育思想。

其次,把现代我国的育儿观念和国外进行比较,发现我们的教育太现实,也太痛苦,而美国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开门的钥匙,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

由此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

最后,提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历史责任。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成功一、中外教育观念比较研究的背景中外教育观念具有很强的差异和互补性,其原因应该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传承有关。

教育观念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在教育实践中却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向。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学的专著,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

中国教育应该站在统观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

审视和反思我国教育的成败与得失,不断创新,毕竟,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二、我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孔子。

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

当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孝”时,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回答。

孔子对学生有教无类,关怀备至。

在《论语・卫灵公》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他的学生中什么人都有,有单食瓢饮身居陋巷的颜回,有身穿蓑衣为其父推车的闵子骞,有躬耕瓜圃的曾参,有贫困交加的原宪,也有父为“贱人”的仲弓,还有“衣敞绣袍”的仲由,等等。

不仅如此,孔子对待自己的学生包括自己的儿子在内,皆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谁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

孔子正是在这种“有教无类”的原则指导下,平等热情地爱护学生,关心和培养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基础教育
王卫星
古成语中,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它的意思是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纵观我们的现在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我们正在揠苗助长。

而且我们的这种教育环境正在恶性循环着。

不管我们这些年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中国的教育的历史传统,始终残留着科举时代的痕迹,沿序着那种教育的固有内容。

或说一辈一辈的还从骨子里渗透着那种教育思想。

晚清时因科举走上仕途的张之洞也曾大声疾呼:“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展现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时间已过去了一百多年,而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脱离开科举的窠臼。

我们的教育还在摧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这并非危言耸听,纵观中外的教育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形成迥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有着根本区别的教育风格,是因为我们同这些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历史根源,也有着不同的教育改革内容。

西方教育家强调人的理智,我国教育家则强调人之根本在于道德。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人为本”,通俗地讲就是人有着主观能动性。

人是否能认识你自己,认识了自己也就发展了理智而成为自由的人。

我国自古就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注重的是人的道德本性,我们常提到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政治伦理课,摆在了第一位。

正是这种思想,才建构了人的伦理道德教育学说。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热衷于“天人相分”,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和实践精
神。

我们古时的教育家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为主导,注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有机适应。

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更是体现了这一观点。

虽然我们在一些古代的小说或是神话中,有着人定能胜天的思想,但那只是被动的,而没有着那种敢“与天斗,与地斗”的那种敢作敢为的伟大实践精神。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的世界化,各国都在进行着现代的教育改革。

西方的教育在“科学、民主、与个性独立,”思想基础上,把“强化科学教育,和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立国之本”。

他们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新一代。

美国办学的目的就是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壮、有社会竞争力、性格完善的人”。

同时他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道德理性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性、有主见的人和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

”有的美国学校把“尊重学生个性”、“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列为办学的根本宗旨。

我们进行教育改革也进行了好多年,但纵观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上,并没有做大的真正的手术,只是对教育教学形式做了一些变动。

搞公开课也好,上示范课也好,几乎是统统的一个模式,只是把上课的花样不断翻新,但不管是哪个派别,他们都被上级统一的考试牢牢地束缚着,这种形式的教育改革就是我们常说的换汤不换药。

因为我们科举式的考试让我们的教育永远停留在追求第一名,培养尖子生,考上重点大学;同时我们教学永远是按规定的教科书,循序渐进,大量练习。

在美国,他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享受。

而我们的学生,自从进入幼儿园那天起,先天性的那点聪明都被抹杀了,大脑被紧紧地固定化了,思维被僵化了,那点本该有的活泼也被模型化了。

我们常说的书呆子,就
是这种人。

在英国,国家教学大纲对小学生学业应该达到的标准要求不是很高,尤其是他们对知识性学习内容方面的要求,英国五年级的孩子在计算方面的要求跟我们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差别;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学习内容,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始终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活动。

前不久我看到一份美国教育教学资料,小学三年级生命科学——观察蚯蚓一课的教学资料:
首先在户外进行实地考察,仔细研究蚯蚓出没的周围环境,然后讨论:怎样才能为蚯蚓创造出一种与它们天然的生存环境极为近似的生存场所?然后为蚯蚓准备一个具备适宜条件的比较宽大的放养箱。

观察、记录两周,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继而对蚯蚓的变化过程进行课堂讨论。

如观察和描述蚯蚓在土表上和在土里面是怎样活动的,蚯蚓是如何有了幼蚓的,蚯蚓是否喜欢生活在某几类的土壤里而不喜欢生活在另几类土壤里,蚯蚓真的喜欢黑暗吗,一条蚯蚓究竟能够长多大,讨论后分组,各组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以及可能采取的途径,即探究活动将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一周后,一个小组决定探究蚯蚓的生活周期,他们在土壤中发现了卵鞘,在等待幼蚓孵化的同时,查阅图书馆有关蚯蚓的书籍,并从最小的幼蚓观察,蚯蚓以怎样的方式保持其生长习性。

有两个小组打算研究蚯蚓最喜欢的生存环境,包括湿度、温度、光照等多种因素。

第四个小组的研究内容是确定蚯蚓喜欢吃什么东西,他们拿各种东西给蚯蚓吃,观察并作记录。

还有两个小组则动手组装了一种四壁透明的养蚁箱,用来盛放蚯蚓,可以很方便地观察蚯蚓在不同土壤中会有什么样的不同行为。

在观察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写下观察的记录与体会,最后得出观察的结论,并培养了科学研究的表达技能。

另外,在对蚯蚓的探索中,了解了一般动物的基本需要、动物的某些构造和功能、动物行为的某些特点,以及动物生活周期。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还要利用图书馆查阅书籍,并动手制作观察用的器具。

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但真正地了解到蚯蚓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以及它的生活特点。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观察。

而观察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有了观察这个最重要的方面,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在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中,就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观察蚯蚓,这在我国学校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一般作法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最多是让学生到实验室看看蚯蚓的标本,然后学生按课本背下来就算完事大吉了。

这必须是条件好的学校,普通性小学看标本的机会是都没有的。

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完成,美国一个月的课程,我们一节课就可以完成。

我们的进度是快了,书本上的知识点是多了,但我们省略了质疑的过程,发散思维的过程,动手制作的全过程。

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

奥地利有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能在幼儿时期编织过袜子或自制过玩具,那么长大后也有充分的自信来设计宇宙飞船。

我们的教育,是手把手的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学习,理论知识的培养。

而国外的教育注重的是悟性开发,即给儿童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己教育自己。

所以,我们不从根本上进行教育改革,即大换汤又大换药改革,只是看到人家把课桌改成方的,我们也跟着改成方的,人家改成圆的,我们也跟着改成圆的。

每天守着自已的那一亩三分地,看看这也舍不得,看看那也舍不得,到最后,我们只能做费力费时不讨好的事,更主要的是,浪费了孩子们的好时光,培养了一代一代的半残废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