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历史论文

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历史论文

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历史论文
东西方文明自古至今都有着长久而深远的交流历史。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到近代的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东西方文明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和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也丰富了各自的文化传统。

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以贸易和经济往来为主。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商品被远销到欧洲,而西方的金银、玛瑙、玛瑙和玛多尼塔的商品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双方文明的繁荣,也为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西方的现代科技和工业革命为东方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而东方的传统智慧和文化传统也为西方提供了新的思想和启示。

例如,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哲学对西方的医学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西方的现代艺术和文学也受到了东方的启发和影响。

总的来说,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汇历史既是一段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是一段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历史。

通过相互的学习和借鉴,东西方文明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今天,东西方文明仍然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繁荣的世界而努力。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文化交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中外文化交流不仅使两种文化有了互相了解和融合的机会,也使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得以不断地延续。

本文将从文化的交流史、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探讨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和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文化的交流史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汉朝时期,中西方文化就已经开始交流和融合了。

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丝绸之路文化”。

从唐朝盛唐时期开始,贵族阶层就开始学习各种外国文化,多种语言也开始成为当时的学问界流行语。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始终以和平友好为基础,不是通过一些国家间的压力来限制或强制对方接受自己的文化,而是通过自己优秀的文化产品来吸引对方。

在近现代中,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模式开始呈现出来。

西方列强以其军事和经济实力强迫弱小国家接受自己的文化,控制了对方的思想和观念。

这种交流模式不再倡导和平、友好、相互理解,而是充满了蛮横、傲慢和不可追求的利益。

在这种文化冲突中,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国家的文化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信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传递到社会各个群体的过程。

文化传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外文化传播不仅涉及文艺、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还涉及思想、价值观、哲学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作为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文化传播已经不再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属领域。

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中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些新媒体,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同时也能为各国人民提供更多的了解及参与的机会,为中外文化交流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论中日鬼文化差异专业班级: [ 日 语 101 ]姓 名: [ 沈 晓 桦 ]学 号: [ ************ ]2011年12月11日摘 要:选取以女鬼为题材的影片,比较中日两国在对死亡的理解和“鬼”这一文学形象的创作传统,以及利用这种形象进行创作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及其意义。

关 键 词:鬼故事 气氛 恐惧 死亡 文化心理中国鬼故事的传统中国因有《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被列为名著的著作,加之在其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影视创作,因此即使是在现代,人们对古人脑中的妖魔鬼怪形象也不会感到陌生。

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鬼是人死后所化,是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的一种非物质形式,人死灵魂不死便成为鬼,鬼是与世人相对立的彼岸生存者形象,是死亡恐怖的寄寓形象。

文学中的鬼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创造。

这种幽冥幻象是全人类共生共有的思想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有许多作品写鬼的故事,并且一开始写女鬼的也并不多。

从《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来看,早先出现的鬼怪应该是当时人类对各种动植物认识不够的基础上加以肤浅的认识想象加工而成的非物质产物。

且它们用未知的神奇力量迷惑或帮助人类。

在以男性权力为主的古代社会中,话题逐渐转到女性身上。

自六朝以来志怪小说写鬼的作品大量涌现,《太平广记》辑录鬼的故事就有四百多条,写鬼的最高成就者当数短篇小说巨匠蒲松龄了。

他的《聊斋志异》,人们俗称《鬼狐史》,其中写了百余篇鬼故事,写出了众多各有性情的鬼、千姿百态的鬼。

他把鬼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鬼高度审美化,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气,在一些鬼身上最大限度地表现他们的善美。

使鬼有丰富的人情味,获得丰富的人性。

《聊斋》是写鬼的一部杰作,时至今日还不断有电视在翻拍,就可证明其跨时代性及其在反映人的精神实质上的可探讨之处。

古代的女鬼通常是那种青面獠牙,有一副吓人的长舌头,但是也不乏长相十分美貌甚至惊艳,而且又十分幽怨的女子。

在1987年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系列中,由王祖贤主演的聂小倩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模版。

中西文化交流论文

中西文化交流论文

中西文化交流论文一、文化的现代含义“文化”一词,对它的定义有好几十种,这说明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

要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从文献的记载看,“文化”一词,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最初的意义是指古代帝王的文治和教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是从日语借来的,日文译自拉丁文的Cuhura,现在的英文是Culture。

“文化”这一术语,是19世纪中叶才在人类学著作中起用。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后来,美国的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补充与修正,增加了“实物”与“价值观念”。

文化是个庞杂的系统结构,包含许多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文化系统的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再依据层次中的内容,论述文化的差异表现并分析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一)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指文化中的技术及其物质产品,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居室建筑、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的产品等,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基础。

1、居室建筑。

中国文化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重物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两者在建筑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制造空间的方法上。

在西方,确立室内的空间,墙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墙体确立空间,在上面加顶,覆盖起来;在中国却相反,屋顶变成了重要的构造空间元素,通过柱子的支撑确立空间再填充墙体。

其次,空间本身的状态。

西方强调积极的空间感,发挥建筑物本身的的内部空间;在中国,则强调相对消极的空间状态,注重建筑物周围的外部空间。

最后,中国的建筑风格与特点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西方的建筑风格却大加盛行。

由此可知,中西方由于民族风格、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造成了建筑风格的迥异。

2、饮食习俗。

西方的烹调倾向于科学,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这一饮食习惯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相适应,但形而上学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1000字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1000字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1000字篇一:中外文化交流论文Culture of Ancient Egypt【Abstract】 Ancient Egypt is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of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s. This paper mainly centers on the culture of ancient Egypt, and it introduces ancient Egyptian pharaohs, ancient Egyptian gods, ancient Egyptian pyramids, ancient Egyptian hieroglyphics,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and so on. It makes us know ancient Egypt from a multiple angles and may be a new discovery on your path to broadening your knowledge.【Key Words】 ancient Egypt; pharaohs; history; hieroglyphics The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Ancient Egypt enjoyed a long and varied history. Ancient Egypt was among the earliest civilizations. And The Culture of Egypt ha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recorded history. Scholars divide the history of Egypt into periods and dynasties.Predynastic Period (c.5300-3000 B.C.)Neolithic The first part of the Predynastic period is the Neolithic period. Agriculture became the main food source in the Nile Valley and communities worked together to raise food. Egyptologists discovered pits used to store grain. They also found Beads and cosmetic palettes in Neolithic tombs.Badarian Culture This culture marks some of the earliest examples of agriculture in Upper Egypt and most of its relics come from cemeteries. These cemeteries show signs of social divisions because wealthy graves were in one area. All the bodies were in the same position and faced in the same direction. Some examples of Badarian pottery have thin walls that later cultures did not emulate. The jewelry found to date is usually made of bone or ivory.Early Dynastic Period (c.3000-2686 B.C.)1st Dynasty and 2nd DynastyThe pharaohs created state goods, shown by labels, used as part of a taxation system. Officials appointed by the king oversaw irrigation and began standardizing hieroglyphic writing. They also helped support the funeral programs and religious sites. Priests used certain funeral rites for the pharaoh onl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Early Dynastic Period was a time when Egypt’sgovernment formed and built the society’s foundations. The pharaohs established trade with the Sinai, Palestine, Lebanon, Nubia and the Eastern Desert. Writing helped the Egyptian state organize and the pharaoh was Egypt’s ultimate authority.Old Kingdom (c. 2686-2125 B.C)3rd Dynasty, 4th Dynasty, 5th Dynasty, 6th Dynasty, 7th and 8th Dynasties. First Intermediate Period (c.2160-2055 B.C.)9th Dynasty, 10th Dynasty, 11th Dynasty.Middle Kingdom (2055-1650 B.C.)11th DynastyThe 11th Dynasty continued into the Middle Kingdom after Mentuhotep II re-united Egypt. He ruled for 51 years and deified himself to show his right to rule Egypt. Mentuhotep II appointed governors to oversee the administrations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 The pharaohs who followed him reinstituted the cult of kingship and built temples and chapels.12th Dynasty, 13th Dynasty.Second Intermediate Period (1650-1550)14th Dynasty, 15th Dynasty, 16th Dynasty, 17th Dynasty.New Kingdom (1550-1069 B.C.)18th Dynasty, 19th Dynasty, 20th Dynasty.Third Intermediate Period (1069-664 B.C.)21st Dynasty, 22nd Dynasty, 23rd Dynasty, 24th Dynasty, 25th Dynasty. Late Period (664-332 B.C.)26th Dynasty, 27th Dynasty, 28th Dynasty, 29th Dynasty, 30th Dynasty, Second Persian Period.Ptolemaic Period (332-30 B.C.)Arab-Muslim Period (began in 642 A.D.)In 642 A.D., Arabic language and culture replaced Egypt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Egypt was one of the Islamic world’s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centers. A succession of caliphates ruled Egypt until Napoleon conquered Egypt. At this time, scholars rekindled interest in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Egypt. Today, the Arab nation of Egypt is a tourist destination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Egypt’s history.Ancient Egyptian pharaohs:Definition: the word pharaoh refers to the title of the ancient Egyptian kings. The title “pharaoh” means the “great house” and refers to the royal palace.Ancient Egyptian pharaohs were considered to be both divine deities as well as mortal rulers. Throughout the 30+ dynasties in ancient Egyptian history, it is speculated that some 170 or more rulers reigned over the great land of Egypt during a three thousand year time span.Pharaohs were the god kings of ancient Egypt who ruled between 3150 B.C. and 30 B.C. (when Rome conquered Egypt). Each time a new family took control of the throne, a new kingdom began in the history of this fascinating nation. While rulers often intermarried with daughters, granddaughters, sisters and brothers to keep the throne within the family the throne still managed to shift hands multiple times; creating a dynamic and complex pharonic history.Ancient Egyptian gods:Except for a brief period of time when Akhenaten tried to instill a monotheistic dedication to one god, Egypt was ruled by numerous gods and goddess. The 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 was polytheistic, meaning theancient Egyptians worshiped many gods (there are about 20xx known gods and goddesses).The god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aily lives of the ancient Egyptians. There were two levels of gods: local gods and national gods. People looked to the gods for help with everything from bearing children to a safe journey in the afterlife. There were daily rituals for caring for the gods and festivals celebrating specific gods.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gyptian Gods and Goddesses:Amun was a creator god who became a national god after the pharaohs moved their capital to the city of Thebes. He was later combined with Ra, who was a sun-god, a creator god and the king of the gods. The people saw Amun-Ra as the creative power behind the existence of all life. He was primarily considered to be the god of the pharaohs and represented wind, fertility and secrets.Ra is the ancient Egyptian sun god. He is the father of the gods and is usually depicted with the body of a human and the head of a falcon. Hathor was a cow goddess and a cosmic goddess. She nourished all life with her milk and her name meant “House of Horus”. Some legends, name Hathor as the consort of Horus and she formed a Triad with him and their son Ihi.Horus was a sun god and the king of the gods. “The living Horus” was one of the pharaoh’s titles and emphasized his right to rule Egypt like Horus ruled the gods. His emblem was the falcon and he was one of the five Osirian gods along with Osiris, Isis, Set and Nephthys. One of the most well known symbols associated with Egypt is the Eye of Horus, which symbolized power.Isis was a fertility goddess and a mother goddess. The goddess with 10,000 names was one of her titles emphasizing her many roles and names. She was the sister-wife of Osiris and the mother of Horus. One of the mostfamous legends involves Isis putting the body of her husband back together after he was killed by Set, impregnating herself with his body and giving birth to their son Horus.Ma’at w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moral and physical law. Some scholars consider her the most important goddess of Ancient Egypt. Ma’at’s worship spread throughout Egypt because she helped judge the dead.Osiris was the god of the dead and resurrection. He was the ruler of the Tuat and people would appeal to him to care for their departed ancestors. Osiris was the king of the gods until his brother killed him. Seth (aka Set, Setesh, Sutekh or Setekh) was the god of evil and darkness. He was the adversary of Horus and everything that was good. Except for the red crown, people regarded the color red as an evil color because of its connection to Set. He was associated with war and strength, storms and deserts.Anubis is the god of death and dying. He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the god of the underworld. His image is often seen as the guardian of tombs and the bodies held within.Sobek the crocodile god is usually seen as either a complete crocodile or as a combination between human form and crocodile, symbolizing the strength of the Egyptian pharaohs.The Importance of the Gods in Ancient Egypt’s Daily Life: 篇二:中西方文化交流史论文最伟大的桥梁:丝绸之路――浅谈丝路对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作者:周爽历史20xx级01班内容提要: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

唐宋时期中外交流史论文

唐宋时期中外交流史论文

浅谈唐宋时期中外交流要说唐宋时期的中外交流史,先说说唐宋的一些基本情况。

唐宋时期是从公元7世纪初到13世纪末这么一个跨越550年的一个时间段。

主要包括3个阶段,唐朝,五代十国,南北宋。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在618年建立唐朝,建都于长安,在今天的西安。

唐朝的鼎盛时期是在公元7世纪时,当时的版图也是最大的,中亚的沙漠也都是归唐管理的。

我认为唐朝的大变革有两个,一个是在公元690年,出现有史以来第一位女皇帝,那就是武则天,她改国号”唐”为”周”,并迁都于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

后来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另一个大的变乱就是安史之乱,虽然梁王朱温篡位被剿灭,但是这使得唐朝元气大伤,最后走向灭亡。

唐历经21位皇帝,其中包含武则天,共289年。

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五代十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合称五代。

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

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

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宋朝分为北、南宋。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

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

南宋(1127年—1279年)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

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

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论文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年级专业:2013级数媒<1>班学号:155272013006姓名:陈小华摘要:唐朝是我过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非常开放的一个历史时期,唐朝的开放使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本文就此时期陆路交通,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外来人、外来文明与唐朝社会的交流和影响等做了初步研究。

关键字:陆路交通,海陆交通,丝绸之路,外来人,外来文明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

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陆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交通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文化交流得以实现的最根本的条件。

交通状况决定和制约了文化交流的规模和程度;反过来,文化交流繁荣与否,也对交通状况起着促进或滞碍的作用。

发达的陆路交通,为唐朝的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代是举世闻名的陆路丝绸之路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通过欧亚内陆地区进行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发展,是与唐朝强大的国力及其在西域的经营分不开的。

宋朝史臣记叙唐朝疆域称“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

指出唐朝对西域的经营甚至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的汉代。

正是有了唐朝在西域实施的各项行政设施和完备的驿站系统,使通过陆路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可靠的保障。

唐代也是历史悠久的陆路东西交通走向衰落的时代,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内部的战乱,在阿拉伯势力东进的影响下中亚地区政治局势的变动,中国经济重心从中西部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的东移,海上交通工具的长足进步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促成了海上线绸之路取代陆路地位的局面。

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流的历史论文200

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流的历史论文200

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流的历史论文200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促进了文明交流。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主要是从两汉开始的。

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为了联络大月氏回师东进与西汉夹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了发展与西域友好往来关系。

他的探险直接产生了“丝绸之路”而造福当时。

各个国家之间互相交往,大大促经了各国的发展。

唐朝对外交往有新发展,与新罗、日本、天竺、波斯等亚非欧各国均有友好往来,唐朝都城长安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设计了唐招提寺,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玄奘西游,编写了《大唐西域记》。

那时,唐朝在世界上有着很高的声望。

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密切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将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推向高潮。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以前,对外关系的兴盛,和谐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技先进、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等因素有关。

这一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充满活力,发展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统治者也具有向上的进取精神、不断开拓的愿望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胆识。

16世纪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大大促进了中西文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时期中日典制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概要: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法制完备,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亚洲文明中心之一,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由于日本正处于奴隶社会末期,急于向外寻找突破口,而唐代先进的典制文化为日本完成社会转型提供了仿效借鉴的蓝本。

日本政府以向中国派遣唐使的方式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

日本统治者以唐制为基础,发起大化革新运动,使日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等都打上了浓厚的唐文化烙印,同时依据本国实际有所损益增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日本典制文化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加深了中国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了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往来,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交流现状中央官制经济制度法令制度影响意义一、大唐时期中日交流的现状由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以唐朝向日本输出先进的典制文化为主,很大程度上是唐制文化在影响辐射日本,唐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

中日交流的形式一般为正式的官方使团交往,仅仅局限于朝廷、政府和上层统治阶级,不涉及普通的下层民众,“贞观五年,(倭国)遣使贡献方物。

太宗矜其道远。

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

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①”自此唐朝不再向日本派遣使节,主要是日本政府不定期地向中国派遣唐使,史料载:“长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曰太宝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

开元初,粟田复朝。

天宝十年,朝衡复入朝。

建中元年,使者真人兴能献方物。

贞元末,其王曰桓武,遣使者朝②”就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遣唐使船队的规模也越来越来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其中的四次为例,“630年,121人,2艘船队;717年,557人,4艘船队;733年,594人,4艘船队;838年,651人,4艘船队③”一般认为唐朝前期,遣唐使船队的平均规模是2艘船,120人左右;唐朝后期,遣唐使船队的规模较大,是4艘船,共有500到600人左右④”,出现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高潮,促进了大唐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日本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受中国先进的典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彻底,本文仅以大化革新为例,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方面谈谈这一时期中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二、大化革新时期唐制对日本的辐射影响唐朝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朝处于主动、强势地位,中国先进的政治体制给日本统治阶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日本留学生、学问僧所奏称“大唐国者,法制完备,珍国也,常须达⑤”因此,日本在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中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以唐制为蓝本,在政治、经济、律令方面对唐代典制文化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虽带有浓厚的机械模仿和照搬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特色。

(一)唐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一台制与日本的二官八省一台制三省六部一台制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达到了其成熟期,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相当完备的官制系统。

日本在遣唐留学生的推动下,仿照唐代官制,在中央实行二官八省一台制,单从字面上看,除个别文字和量词存在细微的差异外,二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和融合性,实质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日本对唐代官制的吸收融化主要体现在:其一,日本统治者采纳了唐代官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模式,使其行政管理系统更趋完善,很好地体现了律令的形式性、完整性和综合性。

日本参照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式,天皇高高在上,下设神祇官、太政官总领全国宗教和行政事务,太政官下辖八省,其职权涵盖人事、财政、军事、司法、礼仪等各个方面,成为各项具体事务的执行部门。

二官八省的设置体现了金字塔式的政权结构。

此外,又参照唐代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置弹正台,完善对行政、祭祀等政府高官的监督职能。

因此,二官八省一台制,使政权组织从最高层到最低层沿直线分布,保证了上级对下级的垂直统治,强化①(后晋)《旧唐书》刘昫等撰《倭国传》卷19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40页②(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撰《日本传》卷22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08—6209页③《外交关系》石井正敏《唐与日本》,吉川弘文馆1992年版,第74—76页④(日)《遣唐使眼里的中国》古濑奈津子著、郑威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⑤《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条了政令的上行和下达;其二,日本积极吸收了唐代尚书六部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相互掣肘,彼此牵制的精华,设置太政官,下辖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大藏、兵部、刑部、宫内八省,专职专办,职权流向一对一,有效地避免了职权范围交叉重叠官员相互推诿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各个部门的行政效率,运用权力制衡原则,以分权手段实现集权目的,使天皇权力得以强化和集中;其三,在监察机构方面,日本以唐代的御史台为蓝本,设弹正台,专门纠察官吏的不法行为,以儆效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各级贵族官员的监督和弹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纯化了旧日腐败的官场风气,提高了官员的政治素质和行政质量。

当然,除机械模仿和照搬唐制外,日本也适当地结合本国实际加以稍许创新。

鉴于日本民族尊崇神道教和重视祭祀的传统,日本统治者在政权设置中首次把太政官和神祇官分开⑥,神祇官掌祭祀,太政官掌行政,可见日本统治阶级把神祇的地位看得很高,这在社会风气极度开放的大唐也是没有先例的,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崇道的宗教文化特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神祇官并非凌驾于太政官之上,在行政事务方面,神祇官要接受太政官的指示,神权始终是不能超越世俗权力的,这是儒家“君权至上”国家思想⑦在日本的直接反映。

同时,太正大臣的职能也具有特殊性,以德性辅佐天皇,负有调整四时之和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律令的教化政治和儒教政治精神。

大唐三省六部一台制对日本民族的影响远远不只在于它在行政体制上仿照唐制实行二官八省一台制,完善了行政管理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日本由落后的奴隶社会成功转型为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时代性影响。

(二)唐代均田制与日本的班田收授法均田制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对唐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与此相反,据《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纪“各置己民,恣情驱使。

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征战不已。

或者兼并数顷之田,或者全无容针少地”日本的部民制已到末路。

因此,日本以唐均田制为基础,推行班田收授法,既带有浓厚的唐制色彩,又兼具本国特色。

日本废除部民制,将土地收归国有,其对唐代均田制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主要体现在4个层次:其一,对于适合日本国情的均田令条文,日本班田令基本上全文照搬,“班田令三十七条条文中,与唐开元二十五年令完全相同的有十二条,占总条文的30%⑧”,变通度很低。

以关于“宽、窄乡,从近便”的规定为例:唐令《册府元龟·邦计部·田制》载“其州县界内,所部授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而日本《令义解·田令》载“凡国郡界内,所部授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又唐令《通典·食货二·田制下》载“诸给口分田,务从近便,不得隔越。

若因州县改易,隶地入他境,及犬牙相接者,听依旧受。

其城居之人,本县无田者,听隔县受”而日本《令义解·田令》载“凡给口分田,务从近便,不得隔越。

若因国郡改隶,地入他境,及犬牙相接者,听依旧受。

本郡无田者,听隔郡受”由此可见,日本班田令与唐代均田令的相似度是何等之高,除两国地方行政制度不同之外,二者如出一辙,无丝毫变化,也间接反映了唐令在日本社会的适用度很高;其二,日本沿用唐令条文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实际加以变更,“《养老律令》中有十六条,占总条文的43%⑨”变通度大为提高。

以“授田年龄”为例:唐令“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⑩”而日本《令义解·田令》载“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女减三分之一,五年以下不给”可见唐代的授田年龄在18岁以上,而日本的授田年龄却在6岁以上,唐代的均田令以均田农民负担租赋和课役为前提,授田者必须具备独立劳动的能力。

日本并未对此条唐令条文全盘照搬,而是把本国实际充分考虑在内,由于日本征收租赋以田和户为标准,因此对授田年龄的要求就比较低,充分体现了日本的融会贯通和消化吸收能力;其三,日本对不适合本国国情的条文全部排除在外,不予吸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唐令《通典·食货二·田制下》载“诸以工商为业者,永业、口分田各减半以给之,在狭乡者并不给”由于日本的工商业不发达,商人群体占有的比例很小,没有必要对工商业者的授田给予特殊的⑥(日)《日本史概说》坂本太郎著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3页⑦《试论日本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问题》孙义学载于《学术论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页⑧《日本班田令与唐代均田令的比较》史丽华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第48页⑨《日本班田令与唐代均田令的比较》史丽华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第48页⑩(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撰《食货志》卷5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2页规定,因此该条就被班田令排除在外;又唐令《通典·食货二·田制下》“诸道士受老子经以上,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官二十亩,僧尼受具戒准此”而日本民族尊崇神道教,并不以佛教为主,国内很少有道士、女官、僧尼,因此这条均田令条文在日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当然也不可能被吸收,体现了日本的求实精神;其四,日本结合本国国情,独立创设班田令条文,以适应本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唐令“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11”日本《令义解·田令》载“凡田六年一班,凡户籍六年一造”与唐令模式虽一致,但具体实施方式却大相径庭,体现了日本的消化创新精神。

唐代均田制对日本封建性经济制度的确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质的变化,日本将土地收归国有,把部民解放出来,既保证了国家稳定的租赋收入,又提高了公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大唐律与日本律唐高宗即位(650年)后,命长孙无忌等人诠释《唐律》撰成《唐律疏议》,是唐代社会最为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和日本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大华革新时期的《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就是以唐律为蓝本而制定的刑事法典。

因此,日本律和唐律有着斩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两国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日本律在照搬照抄唐律的同时,也根据本国实际加以变更调整,以适应日本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日本律对唐律的全盘移植在“八虐”、“六议”、“五等罪”方面表现得很是突出,除比唐律条文更为简化外,基本上全部照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