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

合集下载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许多重要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各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交融。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几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一、古代历史时期文化交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

而古代中国又与周边各个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在西元前二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并于公元前104年开辟了通往罗马帝国的古丝绸之路,使中国文化与中亚、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各国文化交流。

这不仅促进了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的出口,也带来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培育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度量和智慧。

二、中世纪时期的文化交流14世纪至17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开始越过大西洋、印度洋等远洋进行探险、贸易和殖民。

也在这个时期,中国、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文化逐渐传到了欧洲,逐步加深了亚欧文化交流的影响。

例如,马可·波罗在13世纪前往中国,将中国的文化习俗、历史、技术知识和地理信息介绍给了西方人。

同时与中国建交的葡萄牙航海家菲利普·波尔图加利也将中国的地图带回欧洲,并使它被大量印刷和使用。

此外,欧洲人对日本的文学、美术等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东亚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一些珍奇的文化物品,如瓷器、家具、丝绸等,也得以传至欧洲,推动了艺术、工艺和思想的进步。

三、近代时期的文化交流20世纪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国都经历了繁重的社会变革和战争。

其中,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西方文化的介入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一方面,中国文化传承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论语》、《孟子》、《佛经》等不断被翻译、传播。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驻华传教士的活动,把西方的宗教、科学、技术等知识传入中国,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创新。

中外文化交流史心得体会3000字

中外文化交流史心得体会3000字

中外文化交流史心得体会3000字中外文化交流史是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传播、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各个国家的文化不断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遇,相互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

我在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中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始于汉朝时期,由丝绸之路向西传播,为中西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大唐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为中国向西方传播文化提供了保障。

唐境外使节曾前往吐蕃、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与当地学者交流,在礼仪、美术、文学、数学、天文、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将汉字等文字传播到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铺平了道路。

随着帝国主义的兴起,西方列强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攻击、诋毁等,西方方面的文化传播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进行抨击和贬低。

然而,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反而加强了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宣传。

中国人开始重视本民族文化,将中国文化展示给世界,实现了国家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在中国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的文化也被广泛地传播到西方国家。

20 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影响了中国思想家和文化人的思想政治觉醒。

他们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新思想和理念,并将其融合到中国文化中,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的中国文化、哲学、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在海外学者与文化爱好者的传承下逐渐得到认知和认可。

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中心,海外华人社团等都在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文化和文化价值观。

中外文化交流是一项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进程,它所带来的无限可能与展望也在增加。

中国文化在向世界传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特点,有积极吸纳、有主动推广,保持本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合作。

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文化多样性,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引言中外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得到了传播和共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其对各自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包括物质贸易,还有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在中世纪,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探索新大陆,与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接触。

这种接触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也引发了文化的冲突。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得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三、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促进交流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全球各地的文化信息,实现跨国界的交流。

同时,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产品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深受全球青年的喜爱。

2. 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京剧、中国画等,同时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四、中外文化交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1. 中文和英语的互相借鉴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中文和英语相互借鉴,丰富了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汉字。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1、中国文明多元发生,华夏(河洛)、东夷(海岱)和苗蛮(江汉)三大先民集团。

2、日本长期称中国人为“秦人”,称中国为“汉土”、“唐土”,江户时称中国人为“明人”、“清人”。

此外,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希腊、罗马称中国为“赛里丝”,意谓“丝国”。

3、武威、酒泉、張掖、及敦煌,史称「河西四郡」。

4、中西交通有三條主要的通路:敦煌道、永昌道、交廣道。

5、印度佛教有三大宗:中观宗(大乘空宗称为般若空宗,即中观宗)瑜珈宗(即大乘有宗)密宗(佛教与婆罗门教调和而成)。

6、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义净)7、八宗:密禅天台净土法相华严律三论8、最早的佛寺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9、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10、世界著名寺院:虎穴寺(不丹国)、白龙寺(泰国)、普兰巴南神庙(印尼)、波罗浮屠(印尼)、吴哥寺(柬埔寨)、布达拉宫(中国)11、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12、【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13、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14、敦煌莫高窟(甘肃)、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和麦积山石窟(甘肃),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15、新疆千佛洞之一:克孜尔千佛洞——中国第二敦煌。

16、佛教三宝:佛宝(教主)、法宝(教义)、僧宝(教众)八宗:密宗、律宗、禅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17、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18、佛道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放不下苦三毒:贪、嗔、痴19、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20、朝鲜三国并立:高句丽百济新罗21、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22、三大名绣:蜀绣、湘绣、苏绣四大名锦:云锦(南京)、壮锦(广西)、宋锦(苏州)、蜀锦(成都)23、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李珣的诗——《渔父歌》
• 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轻爵禄, 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 • 闭世垂纶不记年,官当争得似君闲。倾白酒, 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中伊交流的表现
传入中国的作物:1、苜蓿,2、葡萄,3、 阿月浑子,4、波斯枣,5、扁桃,6、没药 (MOR),7、阿魏(ANGUZE),8、没石 子(MAZU),9、小茴香,10、甜菜,11、 安息香。 传入伊朗的作物:1、桃,2、杏,3、茶叶, 4、肉桂(BAR+CHEEN),5、茯苓。 词汇:术勿(犹太人),木速尔蛮(穆斯 林);茶叶,钞票,船。
《魏书·西域传》关于波斯的 记载
“波斯国,都宿利城,
在忸密西,古条支国 也。”这里的波斯指 萨珊王朝(226—— 651)。 李商隐《杂纂· 不相 称》:“穷波斯,病 医人,瘦人相扑,肥 大新妇。”
波斯
伊朗古代介绍我国的 书籍有伊儿汗时代 (1258——1335)拉 施都丁的《史集》, 志费尼的《世界征服 者史》。 李珣是唐代波斯人, 著有《琼瑶集》, 《全唐诗》录其诗五 十多首。
罗马帝国

大秦国,地方数千里, 有四百余城。小国役 属者数十。以石为城 郭。列置邮亭,皆垩 塈之。有松柏诸木百 草。人俗力田作,多 种树蚕桑。皆髡头而 衣文绣。乘辎併白盖 小车。出入击鼓,建 锦旗幡帜。
罗马帝国
• 所居城邑,周圆百余里。城中有五宫, 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 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退。 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 以书投囊中,王至宫发省,理其枉直。 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 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 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 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
中外文化交流史 第一章

中外文化交流史笔记

中外文化交流史笔记

中外⽂化交流史笔记中外⽂化交流史1、本课程所讲中外交流史,主要是近现代国家概念和国际法成⽴的历史现象。

2、包含了涉及历代中原汉王朝与周边异民族和国家的交往或战争的关系。

如匈奴、西域、回纥、突厥、七诏、蒙古、⾦、⼥真等。

3、如今他们⼤部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员。

⼆、⽂化的概念1、⼗九世纪中叶以来,因国际学术界不同学科领域,曾先后给“⽂化”这⼀概念下过百数⼗种定义。

2、⼈类学、⽂化⼈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化定义。

3、从⽂化的发⽣、⽂化的功能、⽂化的核⼼内涵、⽂化的基本性质等⽅⾯,阐释⽂化丰富⽽确定的特点。

⽂化⼈类学的⽂化概念1、⽂化⼈类学者给⽂化的定义,认为⽂化是⼀种⾏为范式。

它不仅是⾏为的产物,⽽且是今后⾏为创造的要素和条件。

2、这种⾏为范式分为“明⽰的⽂化”和“隐⽰的⽂化”《⽂化⼈类学的⼗五种理论》绫部恒雄著/国际⽂化出版公司哲学的⽂化概念1、⽂化是⼀个名族在特定的⾃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长期⽣活所形成的民族⽣活、思维⽅式、⾏为⽅式中共同的东西。

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近乎民族性。

2、⽂化可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义的和狭义的。

历史学的⽂化概念1、从历史学的⾓度,⽂化是指⼀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从事的物质⽣活和精神⽣活成就的总和。

2、⽂化分为三个层⾯,物质的(⽣产⽣活⽤具)制度的(典章法律,⽣产交换⽅式,社会风俗)精神的层⾯(哲学、⽂学、美术、⾳乐、宗教等)第⼆讲丝绸之路上的异域形象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张骞:今陕西成固⼈(约前164-前114年)汉武帝时在朝中做郎官西域的概念⼴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尔⼭结和昆仑⼭、喀喇昆仑⼭脉西部诸⼭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东欧、希腊罗马、北⾮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张骞出使西域第⼀次:公元前139-127年。

欲联络⼤⽉⽒抗击匈奴。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一)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一)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与合作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一些学校和机构推出了“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一、课件的目的这些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系统的历史视角,使学生、教师和其他人能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及其意义。

包括以下方面:1.历史:介绍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从文化前史到现代,以便全面理解。

2.文化:比较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解释这些差异的原因,并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3.地理:介绍和讨论地域条件如何影响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跨国界的交流。

4.艺术和语言:介绍艺术和语言如何通俗易懂地表达和传递中外文化信息的特点。

二、课件的内容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强调历史和现代性的密切联系,并给出以下方面的内容:1.第一次中外交流:介绍古代的商贸往来,包括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传入和汉武帝的东巡,还有马可波罗和郑和的旅行。

2.交流变得更广泛:介绍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时期的对外开放,以及欧洲列强侵华与中国抵御侵略的历史。

3.跨文化交际:讨论在文化差异这一重要问题上如何了解一种文化和社区的独特性,并讨论文化交流在全球化和跨国际范围内的快速集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4.艺术和语言:重点讨论艺术和语言在中外文化中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艺术和语言来翻译和传达中外文化信息。

三、课件的使用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可应用于学校、社区和其他各种环境中,而不仅仅是在西方文化教育和中国教育中。

它不仅是一个教育工具,还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1.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使用它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2.文化交流: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让其他国家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从而实现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_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_序

_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_序

●史学专论《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序戴 逸 一部世界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

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人类“原生文化”发祥地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也有人称作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拉斯河、幼发拉底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文明,就是在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影响了世界文化的进程。

发源于尼罗河北部的埃及文化,由于和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相距不远,约在一千公里左右,又没有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相互交流相对比较频繁。

大量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埃及和两河流域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技术乃至天文、历法、语言文字、算术、服饰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埃及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曾受到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图画文字的影响。

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地区)的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在公元前两千年中期逐步变成了西亚各族人民的通用文字。

由于埃及文化和巴比伦文化的大量交流和融合,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将其合称为东地中海文明或西亚文明。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化,虽然受伊朗高原的阻隔,和西亚文化交流非常困难,但目前的出土文物和一些文献记载充分说明,两个地区也时常有人员和货物的往来,美索不达米亚的图画文字曾传入印度,西亚地区还出土了印度河流域生产的哈拉巴文化的印章。

而作为欧洲文化发源地的希腊文化,很早就和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有着较为广泛的交流。

在埃及曾发现了一个很古老的仓库,里面藏有希腊克里特岛生产的各种金银器皿;在克里特岛上出土的许多文物,则明显地可以寻到埃及文化的因子,克里特的文字、壁画、印章、石器以及各种装饰品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埃及文化的影响。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加里特字母,很早就传到了希腊,希腊字母和阿拉伯字母都是在乌加里特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的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直至今天的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梵文、阿拉伯文等,就字母来讲,都是乌加里特字母的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文名: 马可·波罗 • 外文名: Marco Polo • 国籍: 意大利 • 出生地: 意大利威尼斯 • 出生日期: 1254年 • 逝世日期: 1324年 • 职业: 旅行家、商人 • 主要成就: 马可·波罗游

• 代表作品: 马可·波罗游

• 东方之行
• 马可·波罗还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叔
5. 《几何原本》
它的刊印出版改变了中国数学以实用计 算的《九章算术》的经典地位,这 是对中国传统数学的革命,因而成 为中国近代科学史的起点。
6. 《畸人十篇》 内容全部是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及评
论,共十篇。书中大量引用格言、实例、 哲学家、神甫及圣经中有关生命的短促 性、财富的无益性及虚荣性的一些思想 警句,深入浅出地探讨各种天主教信仰 问题,通俗易懂,影响很大。
南怀仁 (耶稣 会士)
国籍 时间
影响
意大 元世 受到忽必烈接见 利 祖忽 《马可·波罗游记》
必烈
意大 明神 传教先行者(利子) 利 宗 传教方式:习儒归汉
合译《几何原本》,译《四书》
德国 顺治 1、被任命为钦天监正(西方中国做官第一人) 2、主持编订清《时宪历》 3、《火攻挈(qie)要》火器制造
比利 康熙 1、平定三藩之乱、中俄《尼布楚条约》
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和评价利玛窦的著作很多。举行纪念性的学术 讨论会、专题讨论会和纪念活动。
最早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
正式介绍西方宗教和学术思想的最 早、最重要的奠基人,他为发展中国 和欧洲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无可替代的 历史性贡献。
“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堪称为在 历史上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外国人。
汉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日本遣唐使(名词解释)
•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处于高势能地位,日本采
取积极的姿态,先后派出使团到中国来如饥似 渴地学习中国文化。
• 在唐代的200多年中,日本先后派出使团18
次,冒着巨大的危险造访中国,其中16次到 达中国。
• 使团中国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
这些人被称为“日本遣唐使”。
• 来华以后,他们学习了唐朝的典章制度,生活
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
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
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
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
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
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 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 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 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作为正式介绍西方宗教和学术思想的最早、 最重要的奠基人,他为发展中国和欧洲的文 化交流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1552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边境地区的一个贵族家庭。 1568年进入罗马学院,接受宗教、自然哲学、历法等教育。 1571年成为耶稣会士,在玛利亚学院进修各种知识,并立志赴东方传教。
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 马可·波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 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 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 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 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 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
• 1271年,即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
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 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 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往 来的陆上通道。
•汉武帝时,中原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同中亚、 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发展起来。
•从长安出玉门关进入现新疆域内,分为南北两 路,途经西域各国:南路从敦煌沿昆仑山北, 一直到大秦(罗马);北路从敦煌沿天山南, 到安息(伊朗地区),再到大秦。
•这两条交通要道都以运销中国的丝织品而著名, 被称为“丝绸之路”。
先后到韶州、南昌、南 京和北京传道交友。
利玛窦在南京交友中最 重要一人就是后来成为文 渊阁大学士的徐光启。合 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 卷
译著与贡献
【译著背景】早期来东方的葡萄牙传教士欲以本国 的文化完全征服当地的文化,但是却在中国屡屡 碰壁。 “文化适应”政策 从内容上看,利玛窦的著作最重要有两大类:
3. 《坤舆万国全图》
六条合幅的《坤舆万国全图》,学术 界称为1602年版。代表了16世纪欧 洲比较先进的地理知识水平。
4. 《天主实义》
以中士、西士问答的形式概述教理, 是利玛窦神学思想系统的、全面的 阐述。该书大量援引儒家古代经典 为依据,系统地论证天主教的基本 信仰和根本教义,并从天主教立场 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宋明理 学和佛道两教的宗教世界观。
在进入中国前,学识已遍及神学、哲学、数学、历史、天文学,以及钟 表、机械、印刷等实用手工艺领域。 1582年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澳门。取名利玛窦,字西泰。 1584年开始布道,随后进行汉语阅读、交流与翻译,被称为学问大家。 1610年5月11日病逝于 北京 。
利玛窦积极和士大夫们 交往,谈天论道,藉此传 教。这种传教方法,后人 称之“学术传教”。
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的最为古 老的海上航线。
当时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哪儿出发? 途中经过哪些重要地点?最后到达哪里?
广东沿海
(广东沿海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 → 孟加印 拉度湾沿孟加岸拉湾→印度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中 南 半 岛
斯里兰卡
(三)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
人物 时 代
空海 唐 最澄

有贡献
2、官钦天监正、工部右侍郎
3、著《御览西方要纪》《欧洲天文学》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利玛窦(Matteo Ricci),明万历年间旅居 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意大利人。他 取汉文名,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 度过其后半生,不仅取汉名,习汉语,而且 穿儒服,行儒家礼仪。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 字、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 传播宗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 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 知识。
转站的重要作用。
2、班超之旅
东汉(73年) 出使西域,加 强了和西域各 国的友好关系, 再次维护了丝 绸之路的畅通。 此后,班超副 手甘英出访大 秦(罗马帝国)
3、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罗马
中亚
新疆地区
பைடு நூலகம்西安
伊朗
阿富汗
印度
河西走廊
北路:敦煌沿天山南,到安息,再到大秦
南路:敦煌沿昆仑山北,到大秦
长安
丝绸之路(名词解释)
2. 他第一个采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并与罗明坚合作编写了第一部 《葡华字典》。
3.传入中国的西方科技与文化,传入西方的中国科技和地理知识,对中 国人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批判较为全面和深刻。
利玛窦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作为“西学东渐”的第 一人,利玛窦堪称为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外国人。
7. 《利玛窦中国札记》
这部著作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在书 中,欧洲人第一次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第一次认 识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东方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带来的震撼,并由 此引发了西方世界汉学研究热潮。
【后世评价】
1. 他首创了中西结合翻译介绍西方科技文献的历史,还第一个把四书 译成拉丁文,开了将中国典籍介绍到西方的先河。
陶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名词解释)
•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
和文化往来的海上通道,又称“陶瓷之 路”。因中国丝绸、陶瓷、茶叶通过此路 大量西运,故有此名。
• 又因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
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 它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
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 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郑和下西洋
• 郑和,本姓马,回族,太监 • 明成祖,七次远航印度洋,最远到
达红海、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 尼亚
• 规模最大:200艘船,27000人,到
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六)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人物 马可·波 罗
利玛窦 (耶稣 会士) 汤若望 (耶稣 会士)
(二)丝绸之路
1、张骞“凿空”之行 (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时间 目的 作用
第一次 第二次
前138年 前119年
联络大月氏 了解了西域 夹击匈奴 各国情况
访问西域, 汉朝与西域 建立关系 的交往频繁
补充资料:西域
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 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 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 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 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 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 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 此地区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
一类是宗教与修身,另一类是科学。 1. 翻译《四书》
这是第一本《四书》的西文译本。 利玛窦是西方最先编辑中国字书 并附以欧洲语言注释的人,方便 后来的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 2.《交友论》 它收集了西方名贤格言百余则,专题论述交友的 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交友的原则。宣扬友谊的珍 贵,是对更深伦理观念的有益补充,因此很受中 国士大夫欢迎。
戶曉、婦孺皆知,然而早在東晉,我國就有一位高僧法顯早 玄奘230年成就了西行取經的壯舉,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 個到印度求法的僧人。法顯跋山涉水,歷時13年,漂洋過 海週游了東南亞31個國家,寫出了不朽之作《佛國記》 。 法顯比玄奘更驚人的地方是,玄奘翻越帕米爾高原時是30 歲,而法顯已經67歲,法顯從68歲開始考察印度河、恒河 流域的佛教文化,78歲走海路北上回國,80歲開始翻譯帶 回來的經典,寫作《佛國記》。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書中感嘆: “這位把彪炳史冊的壯舉放在65歲之後的老人,實在是對 人類的年齡障礙作了一次最徹底的挑戰,也說明一種信仰 會產生多大的生命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