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读书报告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第一篇: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自从选了这一门课之后,诸多的感触与思绪紧紧地缭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首先,能跟着蓝老师您一起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这一门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学科不仅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幸福。
幽默的教学方式、标准的言语讲学、精美的课件制作、积极的课堂互动、规范的板书设计……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无形之中也都推动着我去努力、去学习、去奋斗;其次,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影响。
中日、中朝、中印、中西文化交流次数的频繁与交流领域的广泛,在前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祖国命运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同样的也因为交流的深入和广泛也给各国带来了不少的文化冲击与战火喧嚣……。
从这些如此真实的史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是积极与消极相伴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最后,在课外交流活动课中,我学会了团结与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等。
随着活动课的开展,我们小组成员积极备战。
不管是前期的组织筹划、还是中期的节目训练、又或是后期的登台表演,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与亲身实践的快乐。
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一个简单平台,它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展现民族本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
通过文化交流的继续深入与持续发展,我有理由相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将会日益兴盛、日益绵长。
千言万语也抵不过我的真情流露,抵不过我的感情抒发与思绪飘扬。
我很庆幸自己选了这一门课,与此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能够持续聆听蓝老师讲学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因为这一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让我明白了:交流的魅力与交流的灿烂。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书报告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书报告作者简介:沈福伟(1935.03-),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亚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现代化与世界经济。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郊和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与非洲》(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中外文化因缘》(台北贯雅公司1992年出版)、《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00卷本《中华文化通志》之一,1998年出版)。
先后担任10卷本《中华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4卷本《中华历史通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中外文化交流学科主编及撰稿人。
发表了《12世纪的中国帆船和印度洋航路》(刊于《历史学》1979年第2期)等论文40多篇。
两次获江苏省优秀成果奖。
负责指导“文化交流与现代化”的研究,培养硕士生多名。
[1]内容简介:本书利用大量的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国内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全面地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交通、科技的进步,以及贸易及工业化的发展。
本书共分十二个章节,从新石器时代说起,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至当今,着重介绍了明清之际欧洲殖民扩张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十九世纪中国工业化的崛起和学习借鉴西方文化追求民族独立与自强的奋斗历程。
本书特色:历史是充满趣味和深远意义的,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史中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因此此类书籍往往引人入胜。
虽然本书被很多高校列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教科书,但不同于一般教科书的是,本书不仅配有作者精心收集的珍贵图片及线路图,而且体现了严谨性和点面剖析的特色。
中西文化概论心得[5篇]
![中西文化概论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6bb6f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8.png)
中西文化概论心得[5篇]第一篇:中西文化概论心得《中西文化概论》心得刚刚拿到中西文化概论这本教科书时,说实在的,看着它就觉得特别别扭,因为我平时很少读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书籍,都觉得很陌生,更不用谈文化了。
当时后悔的感觉又浮上来了,每次和同学老师谈到看过什么书,我都感到很自卑,因为自己肚子里真的没什么墨水。
看着别的同学总是脱口而出,而我却总是最沉默的一个,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
所以,看着中西文化概论这几个字样,我不禁颤了一下,同时也下定决心,不要再让自己跟别人差距拉得那么大,在这门课上多学点东西。
课前用半小时时间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且这些又是我们同学自己讲的,这个方式真的很好,我了解到了也学到了很多中西文化的不同。
最重要的是看着自己动手做的课件,真的很有成就感。
因为我们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分到给自己的部分又是在图书馆和网上找资料而总结出来的,这样大家一起努力,之后又再把各自的资料整合,再修改,这过程我们还甚至争论了一番,但是看着大家一起完成的课件,还是觉得我们的是最好看的。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宿舍六个人下课后在课室里演练,怎样都不能缩到半小时讲完。
结果轮到我们讲课时,还真的超出时间了。
经过那次讲课,我们都意识到了,当老师备课不容易,一定要准备充分,还要控制好时间,同时与学生的互动也要维持好。
我们的话题是中西文化鬼神的差异,在准备这个课件时,我也深深再次体会到了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这个小组,六个人,就只有我一个人的课件是最普通的。
相比之下,我付出的努力也是没其他人多的。
上过课了之后,我才知道后悔,没有充分准备好。
之前,我一直以为我会做的很好的,就掉以轻心,别人在紧张时,我却没什么感觉。
直到那天,就要上课了,都已经把课件放到课室多媒体上了,我才开始紧张。
因为我已经有“不祥”的预感了,也是心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上了讲台。
面对同学们,我只有紧盯着课件,害怕直视同学们。
当时真的想挖个洞,跳进去。
《读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读书报告

《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读书报告大学以前接触的有关交流概念只是停留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等,且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顶多也是教材中谈谈的我们要在全球化中摆正心态,正确把握全球化的机遇,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大学里的课程却可以满足我的求知欲,从更深的角度看待分析跨文化以及全球性交流。
就像霍尔说的:文化即交流,交流即文化。
其实引言里的一个观点就让我很是开心。
“当历史学家回首我们这个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事不是太空旅行或核能的应用,而是整个世界上的人们可以真诚相对,互相理解。
”我怎么没有想到?在我的脑子里,人类的精神与思想的重要性超越任何东西。
而现今我们过分地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似乎有些忽略了人的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我为自己的愚昧感到一丝悲哀,但是理想境界总是被人们所奢求的,就像一些西方文学著作中所表现出的那样:“东方”一直是“危险”和“被打败的”。
人们不是不想过上大同的生活,人们担心的是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壮大,在交流中就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在此我假设这种心理可以用书中的西方人之“东方主义”的两大母题之一来解释:东方意味着危险。
对于异文化人的未知与差异或多或少让西方人产生偏见和恐惧。
然而我们不可以片面地认为这种心理只是在西方人之中存在,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心理。
潘老师也在课堂上曾指出:孩子也是有类似的与生俱来的心理的。
他们往往会对其他孩子有看不起和排斥的心理。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性格内向,接触的人不多,一直会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界冥冥之中被选中的那一个。
一直觉得自己与别人有本质的不同,认为其他孩子很平凡,我则优秀。
后来觉得自己那时候的想法好幼稚,再后来听了潘老师的说法,原来很有可能那时候别的小朋友也是那么想的呢!这里我想指出一些我看了“酒神”章节之后的想法。
我们知道神魔是本不存在的,由于古时候人类对于一些现象给不了解释,所以自然而然得虚构出了神与魔。
但是它们的形象可不是凭空捏造的。
比如说《酒神的伴侣》书中写的是神对人报复的故事。
中西文化交流史

Cultus deorum,指为敬神而耕作; Cultus agori,指为生计而耕作。 古希腊西塞罗“性灵的陶冶”(Cultura animi)“智慧文
化即哲学”就包含了这些转义。
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阶段,“文化”内涵逐步 扩大。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1632—1694)是第一个把 “文化”概念作为独立概念使用的人。他认为“文化”是社会 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依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之 总和。
商代,北方有鬼方,世居河西走廊,天山以东均为其游 牧之地。此外,还有荤粥(xun yu),居鬼方东北。商 代后期,鬼方东侵,荤粥或受压迫而北移,更促成了商 文化向外贝加尔湖地区的扩散。鬼方在向北方地区传播 青铜文化中充当过重要的角色。
商文化依靠这些分布在北方和西北的草原游牧民族, 传入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和吐鲁番盆地。
武功解悠”。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 文化以柔远”。
三、“文明”词源及其与“文化”之 区别
“文明”(Civilisation),源于拉丁文Civilisatio(城市市民的 身份状态)、civis(公民)、civilis (公民的)。
Civilis(公民的)一词有两种基本意义:一指作为 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如罗马公民)所特有的;二 指对公民有益的。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姓名:谷淼学号:2009217050专业:世界史康熙皇帝与中西文化交流摘要:中西文化交流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的纽带作用。
在十七十八世纪这一次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时期,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代明君康熙皇帝成为举足轻重的引领者,积极推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但却郁于种种局限导致的失策,使中国失去了适应世界第一次科学革命潮流及时赶超先进科技水平的良好机遇,中国近代的悲剧由此酿成。
关键词:康熙帝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近代以前,世界尚未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各个地区之间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文化的交流传播主要靠一些先驱人物的引领和撮合。
十七、十八世纪的东西方世界处于风云激荡的转型时期,文化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东弱西强格局的形成,中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李约瑟难题”的历史遗憾,一失手成千古恨,致使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近代受尽凌辱。
十七、十八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仍然主要是靠一些先驱人物的引领和撮合,在此过程中,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个曾经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
康熙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位杰出的皇帝,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他思想比较开明,勤于学习,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努力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把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首都北京打造成了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一在中国古代皇帝中,能够勤于学习的皇帝并不多,能够在学习国学的同时还能学习西学从而学贯中西的皇帝则仅见康熙皇帝一人。
可以说,康熙皇帝是中国众多古代皇帝中最有学问的皇帝,学贯中西的第一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满族的皇帝,康熙帝比他的前朝―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明朝的历代皇帝更热爱和精通汉族的传统文化(即国学)。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诗词、书法、音律等都有研究,对宋明以来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则颇有钻研。
他“钦点”了《资治通鉴纲目大全》,凭借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像李光地等进行过学术探讨,组织他们编纂了《朱子大全》、《性理精义》等著作。
中西关系史读书报告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历史学读书报告作者:尹艺钧(竹居)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古中国与一些外来文明之间的一些关系,其应属于荣教授的学术大成之作。
荣新江教授主要是通过栗特人这一线索来阐明中古中国与西域外来文明之间的关系的。
而荣教授本身就是研究栗特人与沃教的学术专家,在此书中他引用了很多学术资料与观点。
本书一开始便引入了丝绸之路的话题,点明了中外之间联系的条件,并把它当做是“对话之路”。
中国在影响世界,世界也在影响中国。
其第一篇介绍的是胡人的迁徙与聚落,但主要介绍的是栗特人(即昭武九姓)。
栗特人是一个来自东西方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在商业为主要诱惑条件下,大批栗特人迁往中国内陆,并在迁徙沿线形成了一系列的栗特人聚落,开始了逐步“汉化”的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胡化中国)。
其第二篇介绍的是胡人与中古政治,不过侧重点依然还是在栗特人身上。
其中包括高昌与中西交通的记述,突出了高昌在西域诸国中的地位。
另外在此篇中还特别详述了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问题(如果我们根据陈寅恪先生“种族之分,多系于其人所受之文化,而不在其所承之血统”的观点来看安禄山的话,他无疑是个地地道道的粟特人)﹑在唐朝的波斯景教家庭和敦煌归义军的问题(其曹氏政权,荣教授认为是栗特起源)。
其第三篇介绍的是“三夷教”在中国的流行。
三夷教即指沃教、摩尼教和景教。
在这里,荣教授详细探讨了“三教”传人中国的时间以及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其第四篇介绍的是荣新江教授对一些汉唐中西关系史论著的评价。
集大家之言,聚名家之论,成一家之学。
中古时期的西域,不只民族众多,而且语系复杂。
但最关键的是它又在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腊文明这中西方四大文明和佛教、道教、祆教、景教、摩尼教这东西方五大宗教的中心。
荣新江教授研究西域史,用的是实证史学的方式,而实证史学讲究“穷尽材料”,在这方面无疑荣教授是非常杰出的。
写出这本书,是需要大量的资料搜集的,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资料的繁琐复杂会让人难以承受,这也正是实证史学的难度所在。
《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期末读书报告

谈谈“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期末读书报告阅读书目:弗朗西丝•伍德(吴芳思) 著, 洪允息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杨志玖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回答》,《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黄时鉴龚缨晏著《马可•波罗与万里长城——兼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正文700多年前, 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热那亚的一座监狱中讲述他在东方的所见所闻, 同狱的作家鲁思梯切洛将他的口述笔录成书。
这本在中国被译作《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为《游记》)的著作为当时的欧洲提供了关于东方最广泛而生动的信息, 马可波罗本人在序言中称之为“具有教诲和增长见识的性质”,该书流传极广, 到了本世纪70 年代末,世界各种文字的译本已在120 种以上。
同时, 这本充满夸张笔调的著作也使许多读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关于“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的怀疑由来已久,从他身前就有人因为《游记》中夸张的笔调而讽刺马可波罗为“百万先生”,这个称号源于他总是喜欢夸张地用“一百万”来形容他所见到的金钱,建筑,宝物等,同时也使一些人对他本人及他的《游记》产生种种非议。
700多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的怀疑。
到了20世纪,先是“在1966年,德国幕尼黑大学教授福赫伯就在一篇报告中指出,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回,还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1979年,美国学者约翰•黑格尔(又译海格尔)通过检读马可•波罗的游记全文发现其中许多矛盾和可疑之处,也发表文章指出,马可波罗只是到过北京,对于中国其它各地的记载,都是在北京听来的。
” 1982年4月,英国的克雷格•克鲁纳斯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他(马可波罗)可能根本就没有访问过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沈福伟(1935.03-),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亚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现代化与世界经济。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郊和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与非洲》(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中外文化因缘》(台北贯雅公司1992年出版)、《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00卷本《中华文化通志》之一,1998年出版)。
先后担任10卷本《中华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4卷本《中华历史通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中外文化交流学科主编及撰稿人。
发表了《12世纪的中国帆船和印度洋航路》(刊于《历史学》1979年第2期)等论文40多篇。
两次获江苏省优秀成果奖。
负责指导“文化交流与现代化”的研究,培养硕士生多名。
[1]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大量的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国内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全面地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交通、科技的进步,以及贸易及工业化的发展。
本书共分十二个章节,从新石器时代说起,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至当今,着重介绍了明清之际欧洲殖民扩张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十九世纪中国工业化的崛起和学习借鉴西方文化追求民族独立与自强的奋斗历程。
本书特色:
历史是充满趣味和深远意义的,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史中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因此此类书籍往往引人入胜。
虽然本书被很多高校列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教科书,但不同于一般教科书的是,本书不仅配有作者精心收集的珍贵图片及线路图,而且体现了严谨性和点面剖析的特色。
(1)严谨性。
纵观全书,我们发现,本书中对于每一处引用都有详细的注释;而且针对每个外文名词都有注明外文字母,这是在文章著作中的严谨性。
同时,作者写作时的严谨的态度也在书本中有所体现,如第四章提到的炼丹术的起源与传播作者并没有避讳欧美学者及约翰生等具有误导性的说法,而是参考《抱朴子·论仙篇》《周易·参同契》等权威历史文献,利用文献中所记载的汞齐炼金法、硫磺可以克服水银的挥发性制造出人造丹砂(HgS)等事迹证明炼丹术早在公元2世纪产生于中国,而“在2、3世纪时在南中国和埃及、红海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海上交通的同时,传入埃及亚历山大里亚”。
又如在全书的后记中,作者坦然了本书的不足,即单纯描述了中国人如何看世界,却缺乏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的描述,而作为国内学者,一本顾全这两方面的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书是难以完成的,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谦虚,也是一种严谨。
(2)点面剖析。
本书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记载并不单纯局限于历史事件及文化发展的陈述,而是由点及面,点面剖析。
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第十一章第五节中关于天演论指导下的思想解放部分。
19世纪末是我国遭受屈辱割地赔款的危机时期,一批站在时代前沿的人充分感受到了文明与科技的重要性,于是展开了以“进化论”为中心所进行的系列文化与科技的革新浪潮。
进化论就是一个点,从这个点辐射开来,分别描述了西洋医学、话剧与舞台艺术、翻译文学与文体革命,以及白话文与文学革命等,深入剖析各个方面我国先进革命者的具体努力与实践,为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读后感:
古老的文明总是充满了神秘感。
而文化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交通的进步,文化乃至科技等的交流日益宽广、愈加密切。
而中国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按照本书的结构,我认为中西文化交流史可大致分为三部分:
(1)明代之前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
明代之前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使节、商人、宗教、游牧民、战争等途径,本书第一到第五章主要按照新石器时代、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这样一个时间顺序对明代之前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进行记录讲解,这段时期主要呈现出单一性、不连贯、以我国文化的和平输出为主。
单一性体现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多为交通路径的开拓,虽然伴随有贸易商业的交流,但并不能形成规模;而古代中国对外交流是生产力发展、国家安全和国家地位提升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表现出不连贯性的特点,且发展缓慢;纵观明代之前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无论是玄奘访印讲学、还是张弿出使西域,从文化输出方向看,多为我国“高势文化”向西方“低势文化”输出,而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处于次要位置,对文化的输出方式也多以和平方式进行。
(2)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明清之际为中国历史上巨大的转折点,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从鼎盛到衰落,从傲视全球到遭受帝国主义的入侵。
然而,这段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却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同时也很值得后人去品鉴、总结。
本书主要利用第六到十一章来介绍这段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明初为我国经济的鼎盛时期,郑和下西洋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光辉兴盛,更是世界交通的开拓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
四大发明的传播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带来了机遇,“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本书引用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的话作为第七章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的结束语,四大发明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也为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侵略的血盆大口。
明清之际西方文化的传入主要依靠传教士,耶稣会传教士的来使使得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传入我国,并同我国的文化进行了融合发展,天文学、数学、地理等多学科的发展为我国思想解放提供了契机。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交流范围窄、社会影响有限,交融与冲突并存的特点。
受社会等级制度的制约,明清之际只有少数的贵族人士能够接触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而大多贫苦大众却仍处在未开化的局面;利玛窦和汤若望等人的传教对我国思想的变革开创了新局面,然而传教作为一种宗教的传播是具有局限性的,文化和科技只是作为副产品出现在传教中,因此社会影响是有限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注定在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会有冲突的存在,从南京教案到钦天监教案,从罗马教廷与我国礼仪,冲突的扩展成为文化交流的支流。
(3)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十九世纪无论在航运业还是金融业,我国经济遭受列强控制和压迫的形势下呈现缓慢增长,外债的负担使我国难以摆脱落后与贫困。
留日学生接受日本引进西方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对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以孙中山为领导的同盟会掀起了一阵以海外学子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潮,为民主与科学的发展打好了思想基础。
本书在最后一章从教育、医学、科学、农业和城市几个方面着手,介绍了新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进步发展。
在民主与科学的指导下,中国的文明和艺术也开拓了新天地,众多西方汉学家和东方学家的研究和发掘,为中国的艺术打开了国际化的大门。
最后一节作者提出了增强文化趋同的美好愿想,政治全球化的发展带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文化差异并非一定要以冲突为指归的”,文化的趋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据主流地位。
启示:
新世纪全球化的推动,使得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全新的景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国家,传统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价值观影响着世代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中西文化的交流。
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就是西方先进生产力的冲击和挑战,中西文化交流作为外部根源之一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又掀高潮,邓小平同志强调:“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性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
”[2]而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可谓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就是开放的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有效实现中西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有利于现代化的繁荣富强,更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优势给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威胁,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等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考验。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总结历史经验,以清醒的头脑接受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 沈福伟百度百科介绍.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