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 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曲折与变革、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这段历史从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期间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沉沦到觉醒、从屈辱到崛起的伟大历程。
1840 年,英国以鸦片贸易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的泛滥,不仅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更腐蚀了人们的精神。
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白银大量外流,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在这之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纷纷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典籍被掠夺和毁坏,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然而,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
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的“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试图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的反抗意识。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建立新式海军等。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其本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且存在诸多局限性,最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这场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让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而日本则通过这场战争获得了巨额赔款和大片领土,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更多有识之士的觉醒。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来实现国家的富强。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篇一:中国近现代史读书笔记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其中不同的作品都给我不大相同的感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狂人日记》里的“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吃人的社会,让鲁迅发出震耳聩聋的呐喊:救救孩子!《潘先生在难中》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刻苦追求艺术上的”真切见到”;善于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传达小说的主旨。
作品意蕴丰富,讽刺意味明显。
它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思想弱点,塑造了潘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一.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
当他所住的让里地区受到战争威胁时,他张惶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圣地”和“乐园”。
蒋廷黻《中 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简洁明了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画卷。
阅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感受着国家命运的起伏与转折。
蒋廷黻先生开篇就指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了民族屈辱和抗争的历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交锋中屡屡受挫,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逐渐丧失,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有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书中对鸦片战争的分析令人深思。
在当时,中国闭关锁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而英国等西方国家则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
当英国的鸦片贸易遭到中国的抵制时,战争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这场战争不仅使中国割地赔款,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让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
在论述洋务运动时,蒋廷黻先生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和军事,以图自强。
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由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且在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最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来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然而,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让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上层统治者的改革是无法实现国家的根本变革的。
辛亥革命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蒋廷黻先生在书中还着重探讨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困境。
由于国力的衰弱和外交策略的失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400字(精选10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400字(精选10篇)《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400字(精选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400字,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篇1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
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
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
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
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
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
——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
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篇2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
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的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1000字范例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1000字范例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义和团到辛亥革命,这是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追求富强的进步过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
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成了一本4的“近代史”。
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
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
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
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
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
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
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
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是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在这段曲折而苦难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劳苦大众饱受压迫的现实,看到了这个泱泱大国在欧美坚船利炮下无助的景象,还有曾经的统治阶级在面对国家深重灾难是的软弱,但令人欣喜的是,残酷的环境催生伟大的改革,中华民族的很多不好的文化根源在这场大运动中得到反思,中国人民在这次大变革中得到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在这段抗争中得以极大的进步,没有这段艰辛的历史,就没有如今更加现代化的﹑更加开明的中国,只是这场变革的代价是如此高昂,它牺牲了万千大众但终给这个民族留下了永恒的财富。
看完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看到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幕又一幕,不禁让人觉得十分心酸,曾经多少次机遇,本可以抓住,却最终不幸擦肩而过,试想,当初乾隆皇帝能够认识到广州十三行这样一个通商口岸对中国的益处,或者当初的清朝执政者能更加清明,当然更希望清朝的那些守旧迂腐的文人能认清世界的形势,或许率先崛起的就不再是日本而是中国,或许中国的近代史就不会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可是历史既成事实,我们也只能感慨,只能在历史历史面前去斟酌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去省视那些曾经领导中国的人。
近代中国面临改革图强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但当时的世界又何尝不是,日本,俄国,土耳其,都在为赶上历史的潮流进行抗争,但于中国不同的事,他们似乎没有遇到如此巨大的阻碍,其中日本俄国更是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的浪潮加入了侵略中国的大军,只可惜中国少了一位像彼得大帝一样开明贤能的君主,也没有像日本一样愿意为日本的富强实行君主立宪的天皇,中国的近代化历程遇到了空前的阻碍。
中国之所以没能在遭受鸦片战争的屈辱后迅速的走上改革的道路,一方面,实则当时封疆势力太过庞大,另一方面,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越性的思想让中国人碍于向西方人请教,相比之下,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小国,他们天生就有一种忧患意识,有领土需求,这让他们更懂得求变,更懂得向更先进的文明学习,而当时的中国则因为一味保守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期。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第一章讲述了道光、咸丰年间的外患。
全章围绕“剿夷与抚夷”展开,其间不乏作者个人独特的观点和思考。
提起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腐朽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船坚利炮之间严重力量对比自不必说,但从学习历史以来,教材多是强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不义与霸道,此书却更加重视描述英国发动战争的无奈,这场战争已是历史的必然。
鸦片战争其中有一部分不能不说是中国人自己招致的,正如作者在本章中所说:“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其他各国皆为“夷”。
这种意识是自古以来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现实所造成的,也不能全怪中国人夜郎自大。
但中国的大国意识充满着矛盾,既希望万邦来朝,天下共主,又有一种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清朝政府不允许外人买中文书籍,了解中国的文化。
我认为这种矛盾来源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以汉人为主的中华帝国。
满族是发源于中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与泱泱大明相比自然弱小很多,虽然备受压迫,但当他们推翻了多面的压迫者的时候,自己却并没有给他们自认为弱小的夷好脸色看,反而更加的自大与狂妄,这与满族接受汉族的文化不无关系。
汉族的先进文化就像一个大染缸,能将所有外来的文化染成自己的颜色,清朝的统治者无疑也秉持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这种观念不只停留在本国的礼仪制度,甚至也影响着中国的对外关系。
当时的中国用自己的这套的等级制度拿来面对世界,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无可避免的被扩大抬高了。
即使当时中国人还没有世界的意识,但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中国确实是凌驾于世界各国之上的,大概他们认为中国的优秀文化只能自己的民族传承下去,外夷既不配也不能弄懂中国的文化。
同时,清朝的统治者归根结底是一个少数民族,害怕汉人勾结外夷推翻自己统治的狭隘民族心理又无可避免的贯穿于清朝历代的统治政策中,从大兴文字狱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担心汉人造反的恐惧心理是多么的严重。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
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
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
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
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
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
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
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
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
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
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
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
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
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
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
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
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
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
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
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
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
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
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
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
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
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
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
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
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
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
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家。
曾国藩读书,却不读死书,他跳出了困住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泥沼。
他明白,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下,谁能更好地利用、挖掘出别人所没有利用到的潜力,势必能高人一头。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孔孟之道、家族观念、以身作则,全成了他的湘军的兵刃。
其实洪、曾二人是相当相似的,他们都懂得建军之本为人心,也懂得如何利用人心。
然而曾国藩始终高洪秀全一筹,他在精神层面给与众将士感召之余,更从客观实际出发,务虚不忘务实,才是其制胜的关键。
救中国于内忧之中后,他亦欲救华夏于外患之外。
利用平内乱所取得的资本,他开始了其革新与守旧并举的尝试。
但他始终是有局限性的,恪守儒道,因而无法开拓,能胜洪之天平天国,却未必能胜西方之坚船利炮。
那么革新与守旧矛盾乎?看似是不矛盾的,但是想做好却是相当不容易的。
依我看来,矫枉必先过正。
决不存在一步登天的改良,新理念的诞生必然要伴随着旧观点的破除,至于恢复传统之良性则需留待之后进行,否则结果只有四个字:积弊难除。
之后的中国又一次迎来了变革,恭亲王、文祥、左宗棠、胡林翼这些名字推动了又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最终的风暴中心,无疑落在了李鸿章的肩膀之上。
这次变革与以往之最大不同即是终于认清了一点:强大国力,不但需要改革军务器械,也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式。
确定了目标,于是步步向前进,近代化学校、机构纷纷应运而生。
一切似乎就要走向成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一轮的变革,以甲午之战中国完败日本而告终。
这一战成为了又一重大的分水岭,一败涂地之后,清政府难逃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那么这一战为什么会败呢?为什么蒸蒸日上的国家会败得如此惨呢?蒋先生的观点很明朗:“政治领袖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
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
”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方面,虽然改革领袖们最终意识到了改革才是硬道理,但是他们的改革终究是不彻底的。
他们能作为领袖引领改革,因为他们很好地结合了传统与近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为之束缚,虽然比之曾国藩又进一步,但仍然做不到彻底的改革。
而这也正是为何李鸿章如先知般地看清中日时局,却最终难逃甲午完败的原因。
与其把这场失败归结为是天灾人祸的叠加,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
即使没有士大夫的妄动,没有慈禧太后的飞扬跋扈,也未必能扭转这段历史悲剧。
历史的巨轮只是无情地碾过那些先驱,清政府运行的轨迹却只改变了分毫。
之后是被列强瓜分,李鸿章毕竟还只是个人,对于国际局势的判断终究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中俄密约》铸成了他终身的打错。
但试想,倘若换一个识局势而动的人,结果又会怎样呢?结局未必真会改变,因为评判标准由后人而定,只以成败论英雄,而失败却早已注定。
随后康有为、西太后、义和团又写下了各自的篇章。
康有为的变法比之前诸人,更进一步。
他抓住了时机,抓住了思想的中心——孔子,抓住了政治的中心——光绪,戊戌变法一时间声势浩大。
遗憾的是维新最终被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瓦解,只留下了谭嗣同的碧血。
有趣的是,顽固派之后也进行了改革,只是这个改革只见倒退不见前进,失败亦在所难免。
终于1911年,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终于打倒了清政府,这也是革命唯一的成绩,之后革命的成果迅速被窃取……
蒋先生的著作到此戛然而止,但是我想我的疑惑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近代化,如何近代化?做了尝试的人数不胜数,虽均未成功,但毕竟留下了个人的印记。
虽然先行者的探索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我们决不能否认先行者做出过的探索,没有探索哪有成功?每一次探索都有它的重要意义,至少它为下一次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做了林则徐想而未做之事,康有为完成了李鸿章愿而不能的梦想,凡此种种,不正印证了这个道理吗?虽无法螳臂当车,毕竟稍许改变了呼啸的历史巨轮前进的方向。
只要有人在,有爱国之心,方向终究能得以修正。
只要依然有人高喊着,中国不能亡,中国必将继续前进。
合上《中国近代史》,历史巨轮仍在呼啸,中国的今天,明日前进之方向,正由我辈续写。
今天的探索终将换取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