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历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历史读书报告《中国近代史历史读书报告》篇一:中国近代史历史读书报告中国近代史啊,就像一部超级复杂又超级精彩的大剧。
我刚开始读的时候,那叫一个头大,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到处都是迷雾的迷宫。
从鸦片战争开始,咱中国就像是一艘在狂风暴雨里的破船。
那些个西方列强,就像一群饿狼看到了肥羊,一下子就扑了过来。
《南京条约》的签订,就好比是在咱中国人的心头狠狠地割了一刀。
我就想啊,当时的清政府怎么就那么软弱呢?也许是长期闭关锁国,把自己关傻了吧。
就像一个人在屋子里待久了,突然出去面对一群强盗,根本不知道怎么还手。
我读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感觉挺矛盾的。
一方面,洪秀全他们想要建立一个“太平天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听起来多美好啊。
可是另一方面呢,他们内部好像也不是那么团结,后来还搞得乌烟瘴气的。
这就像一群人想要盖一座漂亮的房子,结果在盖的过程中自己先打起来了,房子还怎么盖得成呢?再看看洋务运动,那些洋务派的人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孩子,想要给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他们学习西方的技术,办工厂、建海军,我觉得这就像是给奄奄一息的中国打了一针强心剂。
可是呢,这针强心剂好像并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
为啥呢?也许是因为他们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而没有改变那种腐朽的政治制度吧。
这就好比是给一个生病的人只换了身衣服,里面的病根子还在呢。
戊戌变法也挺让人感慨的。
那些维新派的人就像一群热血青年,想要通过变法来改变中国。
谭嗣同他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气魄真的很让人钦佩。
可是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就像一场还没来得及燃烧就被扑灭的小火苗。
这是不是说明,在当时的中国,想要通过和平的改良来改变现状是太难了呢?中国近代史读起来真的是让人心情很复杂。
一会儿觉得气愤,那些列强凭什么欺负咱们;一会儿又觉得无奈,咱们自己怎么就那么不争气呢?不过,这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要是能穿越回那个时代,我能做些什么呢?也许我什么都做不了,但我想我会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先辈们的挣扎和奋斗。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活动读书报告汇编专业风景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班级景建1班学委黄艺日期:2015-5-21《重读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作者简介】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的悲悯之心。
社会责任感使然,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人物事件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
主要学术著作有《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历史文化随笔有《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写作背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课,大学本科都在开,但是名义上讲的是历史,实际上却不是当成历史课开的,而是按政治课开的,即使在历史系也是如此。
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大家灌输一种世界观,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观念史。
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
可以说,我国的近代史讲解都走着一个基本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
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
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革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
这样一段悲惨的近代史,一段总是折腾的历史,很容易使我们忽略从晚清以来这么多丰富的变化,不知道该怎么走后面的路,不知道为什么要改革、要开放,为什么还要学洋人那一套东西。
事实上,我们大多不知道近代中国是怎样融入世界的,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而只强调我们一直在革命,那么我们就不会明白为什么要放下革命搞建设,不会明白为什么要重新开放。
结果也就只能是我们重来,再重来,重新开始鼓噪革命,重新开始鼓噪排外。
中国现近代史纲要心得

中国现近代史纲要心得
中国现近代史纲要是一本介绍中国近代史的教材。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了解了中国从晚清时期到当代的历史和变革,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这本教材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介绍非常全面、真实。
它包含了很多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让我了解了中国在近现代所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和演化过程,同时也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生动故事。
其次,这本教材从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比如,它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等个方面介绍了这段历史。
在介绍一个事件时,还会联系到历史背景和未来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这本教材也教会了我如何看待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同时,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期更好的面对未来。
总之,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更深入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也更加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本介绍中国自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著作,作者是邓小平。
该书主要分成16个章节,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近代史重要事件和人物。
在阅读该书时,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第一,该书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解析。
以流畅的笔调,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作者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描绘了当时的大背景和历史脉络。
这对读者帮助理解历史的演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该书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该书不仅阐述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而且也提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变革。
同时也解释了这些政策措施和制度变革对当时社会的深远影响。
第三,该书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评价,其中包括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代领导人。
作者对这些领导人的贡献和不足都有客观的评价,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和证据,使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楚地看到各位历史人物的强弱点。
在总结中,我认为该书是一部非常好的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入门著作。
它既很全面地介绍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清新简洁,包容开放,富有启发性。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专业人士的必读之选,一般读者也会从中受到启发。
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近代史纲要读后感提起近代史,那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又饱含血泪的岁月。
读了近代史纲要之后,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近代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我们的国家陷入了深深的苦难之中。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是一个病弱的巨人,被一群贪婪的恶狼围着,不停地撕扯着身上的血肉。
我还记得书里提到的甲午战争,那简直就是一场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
北洋水师,曾经被寄予厚望,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在与日本的海战中却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邓世昌指挥着致远舰奋勇冲向敌舰的那一幕,让我热泪盈眶。
他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真的让我感到敬佩又心痛。
想象一下,海面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致远舰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邓世昌站在舰桥上,一脸坚定,大声喊着:“撞沉吉野!”那种决心,那种勇气,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可最终,致远舰还是沉没了,邓世昌也以身殉国。
这一场战争,让我们失去了太多,也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落后和软弱。
再说说八国联军侵华,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一群列强,像强盗一样闯进了我们的家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圆明园,那曾经的万园之园,被他们洗劫一空,付之一炬。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圆明园的复原图,那是多么美丽,多么壮观的一座园林啊!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奇珍异宝,数不胜数。
可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那些断壁残垣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状。
每次想到这里,我心里就有一股无名的怒火在燃烧。
凭什么他们可以这样欺负我们?凭什么我们的家园要被他们肆意践踏?不过,在这黑暗的历史中,也有一些闪光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比如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场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次变革啊!虽然革命的成果后来被袁世凯窃取了,但它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解放是不可估量的。
还有五四运动,那些年轻的学生们,走上街头,大声呼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他们充满了朝气和勇气,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不惜一切代价。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体会与建议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体会与建议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许多历史事件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部系统介绍这段历史时期的教材,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并对当下和未来有所启迪。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同时也有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学习这部教材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首先,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风云变幻。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发展而英勇奋斗,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其次,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对当代的重要性。
通过对过去的经验教训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瓶颈,从而找到更好的前进道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深入学习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当下的现实,指导未来的前进。
最后,针对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有一些建议。
首先,学习历史要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只满足于死记硬背一些历史事件和名词,而应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其次,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背诵,而应该通过学习历史,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最后,要善于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不仅要了解历史,还要关注当下和未来,思考历史对我们的启示和警示。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部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教材,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规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我们更好地前行。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重视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摘要:一、读书报告概述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四、中国近代史对我们的启示五、总结与建议正文:一、读书报告概述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作者为知名历史学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围绕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对中国近代史进行概括和分析。
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中国近代史一般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时期,也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众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的时期。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的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4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西方列强通过武力侵略和强制通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2.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1895-1911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民众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抵抗运动不断发展的时期。
3.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1-1949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北洋政府时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的时期。
四、中国近代史对我们的启示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于国家的落后。
只有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摆脱被侵略的命运。
2.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
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历史事件,都是由民众的力量推动的。
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3.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把握机遇,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五、总结与建议《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近代史纲要读后感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血泪与抗争、变革与觉醒的历史。
在研读近代史纲要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1840 年,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国从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恶果。
《南京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通商,中国的主权开始受到严重的侵犯。
而随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更是让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使中国的领土被割让,财富被掠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中国的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同时,西方列强通过控制中国的海关、银行等重要经济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和掠夺。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抗争。
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有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表达了农民阶级对于平等、公正的渴望。
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尽管它存在一些盲目排外的倾向,但在抵抗列强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而辛亥革命,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依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也在不断探索。
林则徐、魏源等思想家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读书报告
同其他学者写就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不同,徐中约所写的《中国近代史》因作者为海外华人,所以书中对于“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史发展进程的看法”的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
作者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因有着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且可以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所以作者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
本书为英语世界及海外华人社会最畅销的中国近代史巨作。
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五百周年社庆文告公布的数十名著之一。
该书在国内发行的简体字版本,有助于学术界了解海外华人的史学思想,扩大知识面,增强思辨能力。
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生于上海,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
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休教授。
学问严谨,著有《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外交,1858—1888年》(哈佛,1960)《伊犁危机:中俄外交研究,
1871-1881年》(牛津,1965)等,翻译了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哈佛,1959)。
1971年,由圣巴巴拉分校几百位教授组成的学术评议会遴选徐教授任“研究讲座”(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此乃该校最高的学术荣誉。
主要包括西方历史学家、政治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和许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的一派学者把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做近代中国的起点,他们认为这次战争标志着外国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起点。
但徐中约认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在于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更为恰当。
在那个时期,就内部事态而言适逢满族的兴起和清王朝的建立;就外部事态而言,这一时期西学开始传入中国。
我认为较之于教科书中所述的以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一说,徐的观点更加科学。
因为历史的发展是有积累的,是循序渐进的。
虽然说在十九世纪来自于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比十六、十七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这只不过是两个半世纪前业已启动的进程的延伸和强化而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多年的时间,也难以体现一部四千年历史的近代时期。
为什么在中国在近代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压被迫接受种种不平等待遇,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起初,西方人是希望与中国建立和平平等的外交关系的,但中国统治者尚未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当中,因此拒绝同西方国家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同时,虽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之光虽然在中国点亮,但却只
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从未照射到其他地方。
中国的传统文人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于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
由此可见,统治者的消极回应与士人阶级的盲目自大,不仅使中国丧失了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机会,也使中国在整个世界都向前发展的时候落在后面:恰恰就在西学在中国衰微后不久,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
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及英国的一些重大改革,为近代民主制的兴起开辟了舞台,而工业革命则预示了一个技术发展、民族主义、向外扩张、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时代,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与此相反,中国的士人却在他们“繁华的往昔”里寻找行动的指南,并专注于古代经籍的研究。
欧洲在探索进步的道路上突飞猛进,而中国却酣睡在辉煌的梦境里。
(摘自《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发生的国民党改组,作者认为莫斯科真正的意图是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嫁接到已经成长的国民党的身躯上,这样共产党就能够从内部颠覆国民党,夺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像榨取果汁一样将右翼分子排挤出去。
在官方的教科书中,对此的解释如下:
●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
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革命
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
的民主派。
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
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
命是不行的。
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1
我认为徐中约的观点更符合历史事实,对于官方教科书中为何对此目的闭口不谈,私以为是胜利者对于历史的选择性记录,这让我想起了乔治奥威尔那句著名的话:“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但是对于历史,我们应该要做到客观公正,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分析历史,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有所收获。
读罢此书,对于曾经学习过的中国近代史,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也许是因为作者成书于海外,写作时的桎梏不多,因而可以以一种客观公正的眼光和观点来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史。
我希望随着国内政治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使学术研究更加真实客观,少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书店中能多一些像这本书一样语言通俗、内容翔实、观点公正的史学研究书籍。
1:
/link?url=_YQr_e6CKXIZVXI2eWXxxl0zgtaIO53Dh7PNXNaZOgT cR5o3eH5uSzuy35W9K6n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