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学读书笔记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一、影响岩性影像特征的主要因素(一)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因素(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因素1、岩石的颜色2、岩石的可溶性和粗糙度3、岩石的湿度4、岩石的透水性5、岩石抗侵蚀性(三)岩石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地形和水系类型因素(五)植被和表土覆盖情况①灰岩、白云岩风化后,残留的粘土层较薄,且重酸性,植物不甚发育②砂岩风化后形成砂土,多生长灌木和针树③页岩风化后形成粘土,植被发育,有利于阔叶树生长④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土壤贫瘠,加之含有较多的稀有元素,植被一般不发育⑤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后形成亚粘土或粘土,土壤肥沃,植物茂盛二、沉积岩的解译(一)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对于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岩石风化面的颜色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以浅色矿物为主,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浅的岩石,其反射率偏高,色调较浅;以暗色和杂色矿物成分为主,三价铁胶结物较多,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深的岩石,其反射率偏低,色调较深。
(二)沉积岩的图形特征沉积岩的主要构造特征是成层性,具有层理,因而在各种遥感图像上,普遍呈现为条带状、条纹状。
即为深浅不同的色调、水系、地貌的直线形-曲线形的相似(平行)形条带。
(三)沉积岩岩性解译PDF三、岩浆岩的解译(一)岩浆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岩浆岩岩石的波谱特征有明显规律可循。
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暗色矿物多少浅色矿物少多岩石反射率低高像片上色调深浅黑色深灰灰浅灰灰白白(二)岩浆岩的图形特征侵入体的形态,主要有圆形、椭圆形、环形、似长方形、团块形、透镜状、串珠状、分枝状、不规则块状、脉状等。
时代较新的火山岩,由于火山机构保存比较完整,它们往往以醒目的图形:锥形、舌形、放射状、环状、桌状和平台状等类型展现在图像上。
熔岩面上还可见到绳状流动构造和纵向、横向冷却裂沟。
(三)岩浆岩岩性解译PDF 文四、变质岩的解译(一)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一般情况下,正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岩浆岩相近,副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沉积岩和部分火山岩接近。
地质与遥感观后感

地质与遥感观后感通过观看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通过观看地质与遥感这部影片,我对我国地质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地质学家们在艰苦条件下,努力奋斗,科学研究,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我们这些地质学家,更应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
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爱她美丽多姿的自然,爱她壮丽恢弘的山川,爱她繁荣昌盛的人民。
一、地质工作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地球这样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保护地球,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生命迹象,也就要求我们有爱自然爱生活的责任和义务。
地质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工作。
当人们有了生产生活的需求和愿望时,就需要去寻找和开采矿产资源。
在矿产资源非常匮乏和紧缺时候,很多地方就会有矿床的出现和开采。
这时就要找出适合于人类开采用的资源。
我们要不断地去寻找资源,让我们和大自然友好相处,不要给地球造成危害。
1、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比如地震就是一个很大的灾害,当人们受到地震灾害时,它会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它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一般的地震分为震级地震和次级地震,当次级地震发生时,地震就会产生,但是如果次级地震来临时,地震就不会发生了,而是在地震过后产生。
次级地震之间有很大差别,次级地震它只会产生非常小的震动,而且都是比较小的震动。
因为它是由地球内部产生的。
当地震发生后,地球内部会发生剧烈的震动,这时就会使地球内部产生一定程度的震动,当这种震动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向外传递信息到地球内部,形成地震。
因此地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之一。
2、人类在资源短缺严重的时候需要去寻找其他的资源来维持生命。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生产,造成了地球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为人类在工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导致了人类的人口不断增加,使地球的人口密度变得越来越大,这就会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现象。
现在全球出现了水危机,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节约用水了才能使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水源,来解决水资源短缺情况。
遥感地质读书报告——遥感环形影像的示矿意义

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班级:地质0903班姓名:甯濛学号:*********遥感环形影像的示矿意义摘要:遥感信息的地质应用发现了大量的环形影像和其全球性普遍性,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把它列为新的构造类型,对其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构造地质学的新课题。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环形影像与某些矿种的矿床、矿化集中区相吻合,引起了矿产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各种环形构造反映原生地质作用及后期改造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也是矿化的直接体现。
本文总结了不同地区环形影像的分布特征,并划分了地质成因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环形影像与矿产资源的相关关系,探讨寻找矿产资源的新途径,以促进矿床构造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环形影像特征成因示矿意义0引言遥感资料(卫星图象、航空象片以及与其有关的计算机CCT磁带数据等)除能反映出地球深部、浅部及表壳的大量线性构造外, 还反映一些圆形、圆环形、弧形封闭形以及半圆形影象特征。
有关它们的命名不一, 主要有:环形构造、圆形构;造(Cireularstruetures),环形特征, 圆形特征(Circular features);对一些半环(圆)形构造称为曲线性特征(Curvilinear features);或称为环(圆)形(状)图象特征(Cireularimagefeatures);环块构造等。
这类构造在遥感图象上的表现形形色色, 主要据其构造形式、色调(彩)、地貌及水系特征加以识别。
它们有的边界清楚, 极为醒目;有的则很隐晦, 甚至几经增强处理才能识别[3]。
遥感图像中的环形构造, 其形态多姿, 成因多样, 众说纷纭我们把那些在地壳表面有与之对应的, 具独立地质意义的地质体或图1 鄂尔多斯盆地环形影像[10]地质单元的环形影像(环形构造)称之为环块构造即环块构造具有遥感影像和地质的双重含意, 既有遥感影像环状异常的概念, 又有区别于区域地质域而具独立地质意义的近等轴状或环状地质体的地质概念显示赋存矿床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环块构造为赋矿环块构造。
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

昆明理工大学《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学院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姓名刘世博学号200910101106任课教师阿发友2012年11 月25日前言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急剧膨胀、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挑战。
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地质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留下了许多不堪回首的记忆。
而今,人类活动随其规模与强度的不断增大,正在越来越深刻的干预着地球表层演化的自然过程,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在一些脆弱的地域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我们共花了八周时间来学习灾害地质学,在学习期间,前几周是钟老师代课,后面一直是阿发友老师来指导我们学习。
在阿发友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们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环境灾害及环境效应,地质灾害及内涵,地质灾害的分级分类,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和分布规律,还有地质灾害减灾对策,火山灾害的相关内容,斜坡地质灾害等等。
我们了解了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难以估量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和讨论有关减灾防灾等方面的措施,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以便我们工作后,在矿上单位或者在地质队时能够识别一些普通的灾害,能够保障安全和矿业生产,或者灾害评估等打下基础。
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内涵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2012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

航片:5-6
解译人:徐妍刘瑞栋段明隆刘杰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遥感地质学》地质解译读书报告
航片:5-8
解译人:魏昌盛覃重阳赖仁陆雪峰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遥感地质学》地质解译读书报告
航片:5-3
解译人:焦良轩刘博董洁易鹏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遥感地质学》地质解译读书报告
航片:5-1
解译人:周家喜田园张更郭宇衡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遥感地质学》地质解译读书报告
遥感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绪言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地质学已成为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提高我们的遥感地质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遥感地质学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加深对遥感地质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地质问题的解决能力。
一、实习地区及时间实习地区位于我国某地,实习时间为2023年6月15日至6月19日。
二、实习目的与任务1. 目的(1)掌握遥感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了解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3)提高野外实地考察能力,学会采集遥感地质数据;(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2. 任务(1)了解实习地区的地质背景;(2)掌握遥感图像获取、处理与分析方法;(3)运用遥感地质学原理分析实习地区地质问题;(4)撰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区地质背景实习地区位于我国某地,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该地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沉积岩,岩性以砂土、粉土、粘土为主。
区域构造较为简单,以断裂构造为主。
2. 遥感图像获取实习期间,我们使用了无人机获取实习地区的遥感影像,包括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和航空摄影影像。
3.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1)图像预处理:对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预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2)图像增强:运用直方图均衡化、对比度增强等方法,使图像更加清晰;(3)图像分类: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地质体分类;(4)地质体特征提取:运用几何形态、纹理特征等方法,提取遥感影像中地质体的特征;(5)地质问题分析:根据遥感图像分析结果,对实习地区地质问题进行探讨。
4. 野外实地考察在遥感图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验证遥感图像分析结果,并进一步了解实习地区的地质特征。
四、实习成果1. 实习报告根据实习内容和观察结果,我们撰写了实习报告,包括实习地区地质背景、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野外实地考察等部分。
2. 遥感图像分析结果通过遥感图像分析,我们发现了实习地区存在以下地质问题:(1)地层不整合现象;(2)断层发育;(3)岩性变化明显。
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

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第一篇: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环形影像的油气勘探应用摘要:遥感技术是对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解译, 从而获得所需信息的一种技术, 因此被广泛用于地质研究、矿产普查及环境检测等领域。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油气勘探, 不仅形象, 具有宏观性, 而且能在较大区域内进行研究, 比较适用于早期的油气资源调查。
在对油气盆地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油气资源调查过程中, 利用TM 图片的线性影像、环形影像所反映出来的地质特征并通过与已知油气区对比, 建立了影像地质特征与含油气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预测了该地区有利含油气区。
通过对其线性影像与环形影像的解译, 为预测油气藏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遥感环形影像油气勘探1.概要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了环形影像, 对于环形影像的地面采样和室内化探测定分析确认了环形影像是对油气地表异常的反映。
进一步验证了环形影像在遥感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2.环形影像的解译和分析自卫星遥感问世以来,人们发现在图像上普遍存在着色调、水系、地貌、影纹、植被等,显示出圆形、准圆形、环形、准环形或未封闭的弧形影像,我们称为环形影像或环形形迹。
构成地表的环形影像因素很多,有的是人类工程,如圆形或环状水库、人造林、某些军事工程等;有的是自然地理地貌构成的环状山脊、环状水系、环形湖泊等;有些是地质体、地质构造构成的;还有的是宇宙成因的,如陨石坑等,根据航天考察拍摄的月球、火星、木星等星体照片表明,环形影像不仅发育于地球表面,而且广泛发育于太阳系的其它星体,当前有关科学家认为其它星体的环形影像是天体碰撞的遗迹。
环形影像是遥感勘探油气最重要的怀疑标志。
遥感勘探油气是建立在烃类微渗漏存在的理论基础上的。
微渗漏理论认为, 深埋于地下的油气藏中的烃类物质及其伴随物通过渗透运移、水动力运移、扩散运移, 以上覆盖层的断裂、节理、孔隙、微细裂隙等为通道运移至地表, 引起岩石、矿物、土壤等发生蚀变, 于是在油气藏的上方形成一个还原环境柱状体, 产生遥感影像上的色调异常或影纹异常等蚀变晕。
遥感地质学复习总结

找回密码
用户名 记住密码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验证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切换到宽版
我的中心
门户Portal论坛BBS家园▼Space休闲娱乐▼社区功能▼Plugin每日签到每日签到管理团队社区银行网络电视
我的中心地信群组便民查询新人指南
分米波 0.1—1m
地球辐射可分为两个部分:短波(0.3-2.5 ),主要是反射信息(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它只能在白天接收太阳的辐射能。另一部分是长波(6 以上)主要是发射信息(热辐射),它既能在白天发射也能在夜间发射.
地物的波谱特征: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波谱。地物波谱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物质反射、透射、吸收、散射和发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同的,它们都具有本身特有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地物波谱随波长而变的特性,这些特性叫做地物波谱特性。地物的波谱特征是遥感识别地物的基础
在电磁波谱中,u是波长(cm);ν是频率(赫兹),E是能量(尔格);ev是电子伏特,1ev=1.6×10-12尔格
遥感技术应用的波谱段:紫外波段(0.016 -0.38)可见光波段(0.38 —0.76 );红外波段(0.76 —1000 );微波波段(1mm—1m);其中可见光分为七种色光;这波段可用摄影、扫描等方式成象,是遥感最常见的波段。
遥感地层单位:又称影像地层单位,指遥感图像上根据制图的精度要求和影像显示程度而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地层层序的建立是在岩性,构造解译的基础上,确定了遥感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变形程度以及构造关系,经过综合分析,反复对比而建立起来的。
遥感技术的三大特点:1、居高临下,图像覆盖面积大,2、遥感信息量丰富,3、资料获得迅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地质学》读书笔记遥感,泛指从遥远处感知,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是指使用某种遥感器,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或者发射信息),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
遥感技术为人类观测地球表层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各圈层之间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提供了全面、系统、快速、准确的信息获取手段,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为地学研究、地质工程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学期所学《遥感地质学》主要掌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地质解译标志的建立以及遥感地质图像的判读等等。
1.概述遥感地质学是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
是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岩石、构造…),研究目的是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服务区域地质调查、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与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
有人说遥感资料是别人赠送给地质学者的礼物,人们可利用地表各种特征信息--影像特征与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直接关系和内在的相关关系进行地质研究,还可用外推法、对比法等逻辑推理方法,与物探资料结合的方法推测地球深部情况,通过地质分析及与地、物、化等多源地学信息综合分析,进行成矿预测,扩大矿产远景区段。
遥感地质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特征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2.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3.遥感数字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价。
遥感地质,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察的一种方法。
它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中取得的地质信息,即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
其工作原理,就是利用传感器拍摄物体的不同波段图像,再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和判读。
由侧重点的不同,效果也不完全相同。
如可见光波段的图象,对于分析判读具有明显特征的地质体、植被情况、地形差异等可取得很好效果;而红外摄像和热幅射计测量,对于找水、探测地质构造能取得较好效果,还可用于寻找硫化物矿床、煤矿和放射性矿床等具有较高幅射的矿床;微波遥测技术,用微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能穿透原始森林和一定厚度的第四纪地层,显现隐伏的地质构造,当采用特殊技术配合时,甚至可判读近地表岩层和土层的某些金属含量。
1.1地质遥感使用的方法及地质解译的原则地学遥感使用的方法,涉及地物波谱测试方法、数理统计相关分析的方法、模拟试验的方法、模式识别与视觉效应的方法,以及地学(地质、地理、地貌、地图学)的有关研究分析方法等。
遥感器能获取到的只是成像瞬间,成像地区地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二维(平面)的综合信息。
这些信息中,只有一部分对地质解译有用。
对地质解译有用、无用的信息相互联系又相互干扰。
如地表坡残积物和植被与当地母岩有联系,可以据此来分析母岩性质;同时坡残积物和植被又掩盖基岩,干扰了对岩性信息的识别。
因而所有解释都存在不确定性与多解性。
为提高地质解译的质量,解译人员的地学知识与工作经验,正确遵从一些解译原则,合理地运用遥感地学的分析主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地质解译的原则:①从已知到未知;②先易后难,从标志最清楚地段到较模糊地段;③先整体后局部;④先目视预解译到其他方法;⑤先从构造解译入手;⑥图像解译与野外调查相结合。
2.遥感地质分析方法2.1遥感资料的相关分析法在一定区域内各种景观要素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往往是一事物的存在反映其它事物的存在;一种现象可指示另一种现象的存在。
地质解译时,可以根据地质规律的认识,用相关分析法进行解译。
如美国内华达州金场地区寻找多金属矿,就是通过地质研究,确定该区矿化主要与内生作用的热液蚀变有关,而热液蚀变岩石又与未蚀变的岩石地物反射波谱不同,利用比值法等图像增强处理,来识别区域蚀变,从而用它作为寻找多金属矿的重要标志。
2.2交叉分析法遥感地学研究为了取长补短,常常需要多种技术方法交叉使用。
如光学图像处理,目视解译,计算机数字图像增强等交叉进行。
在建立区域典型的岩性-地层解译标志时,也需要预解译,野外验证,再解译,反复补充修订,使建立的解译标志更有代表性,用它来指导解译。
在利用数字图像增强处理时,也是经过预处理,野外地物波谱测试分析,验证,再修改增强处理方案,从中选定最有效的处理方法。
2.3环境本底法所谓本底,就是某种地学信息的区域正常特征或正常背景值。
如区域地球化学中某种元素的背景值。
如某种岩性(如花岗岩)的平均反射波谱等等。
这些通过归纳总结,实测,统计分析得来的正常特征和正常背景值就是正常值。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区分出异常来。
有了地貌异常,色彩异常,波谱异常和某些成矿元素的异常,才能指导各种地质分析和研究。
所以环境本底的建立非常重要,也要非常慎重。
2.4信息复合法信息复合是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如地质)信息之间的复合。
复合时通过资料的空间配准与内容复合,产生一组新的空间信息或一组新的合成图像。
目的是为了突出有用的地质信息,减免和抑制无用信息,改善图像质量,提高解译和研究的能力。
2.5历史对比法历史对比是利用遥感图像资料的时间信息,把不同时间的同一地区或同名地物,进行多时间的对比,作动态分析。
如对黄河、长江口三角洲的发育特点和分析,对陕北黄土高原水土侵蚀的分析,对某城市的发展动态分析,对洪水灾害(如1992年对太湖地区洪水的SAR图像对比分析)等。
从历史对比中归纳总结出其发展动态与规律,指导规划与治理工作。
2.6系列制图法用它来表示研究地区的地学分析各种成果。
这也是地质工作中非常常用的方法。
如区域地质调查,区域成矿研究,地史古地理分析都常用的方法。
系列制图有三个基本条件:①必须以同一遥感信息源为制图的基础;②有统一的制图规范与分类原则;③按一定逻辑顺序依次派生出各种专题图件。
如构造解译时,用增强处理的遥感图像,编制出同一地区的线性构造、环状构造等解译图件。
然后再派生出不同走向方法的线性构造图及线性构造等密度图,线性构造交(叉)点等密度图来。
2.7地理信息系统它是管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近年来遥感技术发展很快的一种技术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为地学遥感提供辅助信息,有助地质遥感数据分类和应用,提高地质分析的质量与速度。
2.8 其它地质学分析方法地质解译时还会用到地质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
如根据交切关系来判定断裂、岩脉、矿脉的新老关系,用构造地质学知识来判明遥感图像上断裂的两盘相对运动等。
3. 遥感地质技术方法遥感地质技术方法共分四个阶段(图1),它们分别是收集遥感及非遥感资料阶段;图像处理与目视译阶段;野外检查与验证阶段;室内效正、详译。
成果提交阶段。
(图1)3.1 资料收集阶段包括不同时相的航天、航空遥感资料,岩石矿物的波谱资料及地质、物化探、矿产和地形资料。
其中,岩石矿物的波谱测试资料应与区域地质调查设计阶段的野外踏勘工作同步进行。
在植被发育的地区还应对植被波谱进行测试。
野外测试的时间和角度要充分考虑航天遥感数据的时间和角度,测试获得的反射率及反射亮度值,是进行图像处理、提取各岩矿信息和进行遥感解译的依据,在遥感解译中起着物性参数的作用。
3.2 图像处理与目视初译阶段图像处理通过数字化、数学运算、变换模拟、比值等功能处理,在新生图像中对目标获得清晰、易于提取的信息。
因此,要求经过处理的图像色彩醒目、明暗适度、色调鲜明,层次协调、饱合度丰满、纹形清晰,使之成为容易识别和提取的遥感信息。
通常认为图像的颜色(灰度)、阴影、形状和纹形结构(简称色、影、形、纹),是从图像中识别地物的四大要素和主要标志。
颜色或灰度是不同波谱段电磁辐射作用于肉眼引起的除图形之外的视觉特性;纹形结构是通过颜色或灰度的空间变化与时问重复反映地物结构表面粗糙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增强纹形结构的图像处理方法已经成为分析和提取遥感信息的主要手段。
而在TM数据各波段中,TM123主要反映的是亮度,TM4反映绿度,TM57为湿度,TM6为热度,只要合理地调整TM 各波段的比值,就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容易提取的遥感地质信息。
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航空遥感资料、地质、矿物、物化探和地形资料,结合岩石矿物波谱资料建立解译标志,进行目视初译。
3.3 野外检查与验证阶段遥感图像经过目视初译之后,必须进行野外检查和验证。
其检查和验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在工作区范围内选取数条代表性的路线进行较详细的验证。
这种代表性路线要涵盖工作区的各种地物,包括各种地质体、典型的植被区等。
在验证过程中,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初译时的解译标志。
另一种是对重点地段进行验证,如重大地质体的边界,重要线性构造查证等。
检查和验证可以与地质路线调查同步进行,或是在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开展之前单独进行。
但总的来说,这种检查和验证工作都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以便尽快提交成果供地质调查工作作用。
3.4 提交成果阶段在检查、验证地基础上,修订遥感解译标志,并对所有地质体、地质要素进行全面校核,达到详译的要求,提交解译成果,其成果主要包括:1) 遥感综合解译图一张和数张专题性遥感地质解译图。
综合地质解译图是选择不同波段或不同比值叠加的最佳遥感图像制作的地质解译图件。
专题遥感解译图是针对某个特殊或特别要求的地质体如:蚀变带、煤系地层、矿化体、白云岩带、千枚岩带等等进行信息的特别加强而形成的遥感图像制作的地质解译图。
2) 遥感地质解译的详译解译标志表。
3) 遥感地质解译说明或报告。
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遥感地质数据库,便于遥感地质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4 结束语由于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迅速、不受交通和空间的限制,探测范围广,遥感信息丰富、影像逼真、视野广阔,可动态监测,可进行计算机处理增强图像信息内容以及可全天候在室内对遥感图像进行反复研究和分析及经济成本低等优点,使它成为地学调查和研究的最佳手段。
遥感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世界遥感技术面临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传感器将使遥感技术应用的领域进一步拓宽,监测精度不断提高,新的遥感处理软件将使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各种综合使用各种遥感资料变成可能,人们对遥感技术的重视加密后进一步提高,遥感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地质学的研究开拓更加宽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