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1

中国教育史部分习提纲一、基本常识(举例)1、《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西周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一般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3、西周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4、西周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5、礼记·文王世子》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
6、儒家私学、墨家私学并称“显学”。
7、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8、《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9、《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10、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乐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把“教育”二字连用。
11、孟子确定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的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13、《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4、《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15、书院是中国自唐末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6、王应麟《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
17、马端临《文献通考》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
18、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洋务学堂19、1866年创办于福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最早的海军和船舰制造学堂20、“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21、1901年废除武科举;1905年废除文科举。
外国教育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儒学校
2、古埃及的学校教育类型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1、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2、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及代表人物
第三章古希腊三者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述评
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
1、古罗马教育的特点
2、昆体良的著作《雄辩术原理》及其教育思想
第五、六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机构有哪些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教育与骑士教育,骑士七技
3、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4、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三种教育类型
2、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3、新教的三大派别: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派
4、耶稣会的教育活动
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泛智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2、教育的主导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含义
3、具体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外国教育史复习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由于寺庙是古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因此这类学校有很高的地位。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一般儿童5岁上学,一直到16、17岁。由学校实行收费,贫民子弟很难进入。
雅典教育的特点是: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身心和谐发展包括: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教育体制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7岁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十分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7岁以后的男孩子开始接受学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与教育内容的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
1、 古代埃及的学校;
古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学校种类主要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僧侣学校和文士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臣子弟,毕业后成为文士的后备人才,担任国家官吏。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实用人才。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
2、古代印度的学校。
儿童最初是在婆罗门家庭接受教育。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
公元8 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
3.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一)古风时代1.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①教育目的:培养武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②教育制度:1)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2)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3)从18岁至20岁,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4)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服兵役;5)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③教育的主要内容:1)忍耐劳苦训练;2)军事体育训练;3)道德教育。
④教育的特征:1)由国家控制;2)阶级性;3)目的是培养战士;4)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5)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6)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①教育的目: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②教育特点:1)不完全又国家控制;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4)不但重视体育教育,而且重要文化教育;5)教育方式温和;6)不重视女子教育。
(二)古典时代3.“智者”:又称诡辩家,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老师。
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①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②代表人物为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等。
③贡献:1)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2)确立了教育内容和方式;3)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1)美德即知识: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完善道德的人。
知识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评价:是近代教育性教学的雏形;打破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理论,有进步意义;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
(完整版)外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古代教育史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马克思。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杨贤江。
一教育的起源三古巴比伦(前身苏美尔教育)是与埃及同时有了学校,这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四古代埃及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这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青年之家:为年满7 岁的少年安排了单独的房舍。
五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教育。
“古儒学校”是导生制的源头。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军事教育、国家教育。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倒、掷铁饼和投标枪。
二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不同教育体制上:斯巴达教育完成由城邦负责;雅典城邦重视教育,但不绝对控制教育类别上:斯巴达武士教育;雅典全民教育。
教育目的上:斯巴达培养英勇果敢的城邦武士;雅典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上:斯巴达军事道德教育;雅典多样化教育内容。
总体评价上:斯巴达形式单一,程度低;雅典形式多样,程度高三智者: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四智者派的贡献: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社会的流动;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希腊教育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由智者提出。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成为苏格拉底方法。
二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三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灵魂转向” 。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1、古代埃及的各类学校:宫廷学校(皇家子弟和朝廷重臣的后代)官职学校(贵族和官员子弟,实习学校)寺庙学校(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书吏学校(培养公务人员,门槛较低)2、古埃及的教育与教学方法:学校课程广泛而丰富,但教学方法却十分简单粗暴,灌输、体罚、机械地反复练习被看作正常合理的手段。
二、斯巴达的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把年轻一代的奴隶主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勇悍的武士,并从中挑选国家未来的统治者,因此,体育和军事训练特别受到重视。
学校管理特点:①高度军事化;②管教人员组织严密,拥有权威;③管理和教育过程贯穿德育教育;④实行开放式管理三、雅典学校管理特点:①尚未出现分班教学制度;②终年授课;③初等学校已有分科型教师;④学生比较自由;⑤实行开放式管理四、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集中教活动、生产劳动、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于一身,具有多种功能。
主要是培养大批教会领导人员。
修道院学校是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会设立的主要教育机构。
2、大主教学校:培养教会的骨干是主要目标。
设备较好、学习内容较完善。
3、教区学校:规模小、设备简陋。
给予教徒子女以基础的学校,也向世俗群众开放。
五、中世纪西欧的世俗学校:官廷学校和文法学校;初等学校和城市学校;骑士教育六、文艺复兴1、概念:新兴资产阶级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内开展的一场革命运动2、时间:14—16世纪3、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这一历史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整个反封建、反神权革命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七、人文主义学校教育维多里诺(意大利)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被称为“快乐之家”,他本人被称为“仁慈之父”和“第一个新式学校教师”。
主张通才教育\自由教育\文雅教育,渊源与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教育是“自由人”的特权,为的是发展自由人的高贵人性,它不应该是一种职业的准备。
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

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第一篇: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古儒学校:它是由印度的一种被称为“古儒”阶层的人士们设置起来的学校。
古儒是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
2.柏拉图: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
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他在社会观上很推崇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他的专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3.骑士七技:包括骑马、击剑、打猎、游泳、唱歌、吟诗、弈棋4.班级授课制: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期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
5.《巴尔福教育法》:(1)废除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由郡议会和郡级市设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
(2)地方教育局有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并提供地方税款的职权。
(3)地方教育局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任的不合格校长和教师的权利。
(4)地方教育局需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制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并考虑本地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
6.绅士教育:洛克讲的绅士教育,主要指对刚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
7.《费里法案》:1881年至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
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
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1850年通过)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
[精华版]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提纲
![[精华版]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317739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9.png)
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由孔子提出的,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等级、种类、国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一视同仁。
2、自然后果法: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反对口头说教,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后果法”。
3、雄辩术原理:是由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昆体良编写的。
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这部书被英国著名思想家穆勒认为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4、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很有见地。
提出以下重要原则: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资产阶级教育理论。
它标榜以“科学”的新方法来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反对传统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证论”。
6、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7、苏格拉底教学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制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它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基本分为三步骤: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所以它又被称为“产婆术”。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8、六三三制:是指壬戌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中小学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分段的根据,具体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教程复习提纲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巴比伦:文字载体:楔形文字教育机构:泥板书舍2、古埃及:世界上最早的字母:古国王时代发明的24个辅音字母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培养治国人才)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职官学校(培养专项工作的官员)文士学校(培养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3、古印度:婆罗门教育机构:古儒学校;主要教学内容:核心任务:维持种姓压迫,培养宗教意识内容:《吠陀经》教学形式:公元前9世纪前,以家庭教育为主,完全靠背诵公元前8世纪后,古儒学校教学方法:口授、体罚、导生制佛教教育发对婆罗门时期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
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的比较:区别:婆罗门教育是一种私立的教育,教师均由婆罗门担任,教育对象多为婆罗门子弟,故教育带有强烈的贵族性,教育方法采用口授法及导师制;佛教教育则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教师均由佛教僧侣担任,教育对象较为广泛, 故教育带有平民性,教育方法把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共同点:①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徳陶冶,使每个人都能稳步减少乃致彻底摒除尘世迷惑,使自己的精神或灵魂“得救”或“解脱”。
②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
③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变革,也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久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①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②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③教育内容较丰富;④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⑤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教育,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⑥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⑦文明及文化的教育甚为古老。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探1、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各自特征2、毕达哥拉斯的教育思想核心:高度重视数学,数学是万物的本源;灵魂不死,生死轮回目的:为知识而求知识,使人的心灵和灵魂得到净化内容:理性主义:在道德行为中以知识为指导3、智者派(名词解释):公元5世纪后,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冋教师,他们云游各地, 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逐步形成一个阶层。
※智者派的基本教育思想:①重视辩论、演讲才能的培养,确立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②重视道德问题、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③明确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把教育与政治、道德等社会现象区分,并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探智者派的历史贡献:笫一、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对象的唯一条件,这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而且,由于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的流动;第二、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研究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教育意义:教育使人得到改进,所有事情是可以由人的智力掌握的,学习是可能的,不必求神问卜教育目的:造就治国Z才教育任务:实践的哲学一一道德寻求道徳的“一般”教人学会做人智慧即德行自制是德行的基础守法就是正义身教重于言行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讲学屮,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探2、柏拉图《理想国》教育观⑴国家重视教育,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过程中的作用;⑵男女平等教育,重视早期教育,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学习内容,反对强迫学习, 德育的任务以理性指导欲望;⑶把四艺即音乐、天文、儿何、算术列入教学科目,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⑷学习即记忆3、※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三部分:营养的灵魂、道德的灵魂、理性的灵魂(用理性指导欲望,发展人的理想,同时是德、智、体育人性论的依据)※人形成为人的三因素及三因素之间的关系三因素:天性、习惯、理性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白板说:人的灵魂(意识)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一张白纸, 一块白板,他能接受对象的知识。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1、西塞罗及其代表作《论雄辩家》(了解)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6年),罗马最杰出的演说家,教育家,古典共和思想最优秀的代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天才作家。
《论雄辩家》是以对话形式写的。
在书中,西塞罗虚构了克拉苏在罗马郊外塔斯克勒姆的别墅的一次聚会。
来参加的人对有关雄辩家、雄辩术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西塞罗借克拉苏之口阐述了关于雄辩家应具备的素质及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罗马高等学校(修辞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西塞罗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内容: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在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方法:练习是培养雄辩家必不可少的条件。
最常用的练习方法:模拟演说最主要的练习:写作2、昆体良及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了解)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约35—约95年)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
他出生在西班牙,其父在罗马教授雄辩术,颇有名声。
昆体良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 受过雄辩术教育。
他当过1年律师。
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
由于在雄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的卓越成就,当罗马帝国在公元78年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雄辩术讲座时,他成了该讲座的第一位教师。
《雄辩术原理》是昆体良(古代罗马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的著作,本书系统的论证了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集屮反应了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和特色。
全书共12卷,主要探讨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理论问题。
上述各卷系统总结了作者一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罗马教育当吋存在的各种弊端,较为全面地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想,尤为详尽地阐明了有关教学的理论。
《雄辩术原理》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即雄辩家)作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髙的思想、髙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在一定意义上,德行比才能更为重要。
※昆体良的教学理论①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②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聘的普通知识基础上③关于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④学习和休息交替昆体良提出应让学生休息,防止过度疲劳的意见。
⑤对教师的要求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1、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于西欧的贡献①由犹太教分支到罗马国教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③罗马帝国灭亡后成为欧洲古代文明的唯一载体,填补了蛮夷统治者的文化空白。
2、七艺:是西欧小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天文、咅乐、算术、几何。
3、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
主要目的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它是等级鲜明的西欧中世纪封建制相适应的教育形式。
4、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一萨莱诺大学中世纪大学的自治特点:虽然教育统治者不断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但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
大学还利用教会、世俗政权以及各个地方当局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到不少特权。
女山学生免税,免服兵役等。
5、经院哲学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他把经院哲学推上高峰,同时也使这一学院代表的推理主义达到极端①承认科学知识的存在;对事物的研究可获得知识②科学知识与神学并不矛盾第六章(略)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 文艺复兴(名词解释,掌握)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类型: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了解)《1》新教教育的基本观点:(1)反对罗马教廷巧立名目,欺世敛财(2)反对僧侣们的荒淫无耻,贪婪腐化(3)反对教会仪式的繁文缚节等(4)信仰基督教,反对旧教(5)强调个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6)通过《圣经》直接获得上帝的恩典(7)《圣经》是唯一的权威(8)以原始基督教教义取代中世纪教会教义《2》耶稣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寄宿制和全日制•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教学中使用多种方法•提倡温和纪律,强调师生关系,很少体罚3. 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了解)(1)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2)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3)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4)提倡学术,尊崇理性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 • •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5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的关系(掌握)三者之间既有相互冲突饿方面,又有相互融合吸收的方面(1)人文主义和天主教都是反对宗教改革的,均主张教会内部实行不流血的改革, 但是宗教改革却造成了教会分裂。
(2)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都是宗教教育,它们共同反对人文主义教育中尤英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中的异教因素,宗教改革运动“压制了人文主义运动的种种世俗倾向”,而反宗教改革运动则想把当时的社会和教育带回宗教性更强的屮世纪。
(3)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贵族性,新教教育则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天主教教育尤其是耶稣会的教育出于其控制社会精英的政治目的而重视上层社会子女的教育因而带有强烈的贵族性。
人文主义教育的贵族性是由人文主义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与耶稣会教育的贵族性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后者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社会精英或未来的社会精英为天主教服务(4)这三种教育的根本差异主要在于它们所服务的目的不同。
新教教育为新教服务,天主教教育为天主教服务。
(5)共同点:都很重视古典人文学科。
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的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掌握)(1)教育的目的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为来时生活做准备;在他的《大教学论》等著作中有渗透着现实性的教育目的。
(2)教育的作用把教育看做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2. 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了解)(1)这是贯穿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2)原则的重要内容:遵循“秩序”这条普遍法则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原则的中心思想: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3. 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了解)提出的理论源泉: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普及教育的目的:为了现世的目的,为了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成为主宰4. 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掌握)直观性原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5. 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重点掌握)• • • •(1)德育的重要性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培养德行看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