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出花园、宴会管理

合集下载

潮汕“出花园”成人礼仪的现实意义

潮汕“出花园”成人礼仪的现实意义

107潮汕民俗无信仰不立。

理想信念一确立,就会生发无穷的定力,就会扛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的使命担当。

核心价值观是人生的扣子,也是生活和社会的镜子,它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应该由近到远,由形象到抽象,才能逐渐内化于心[3]。

黄旭华是我们潮汕籍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

这位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志:将来要学航空,学造船然后好好服务国家,再也不能让祖国受人欺负。

他被调去搞核潜艇,家人都不知他在做什么,家中慈母分别30年后才见到儿子。

通过大力宣扬这一为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和见义勇为的英模人物,无疑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为我们的时代立心![5]我们的时代不乏少年英雄。

就拿2014年6月获全国首个“中华见义勇为楷模”称号的“夺刀少年”、江西宜春三中高三学生柳艳兵和路政勇来说,在客车上面对穷凶极恶的持刀歹徒能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将歹徒按倒并将凶器夺下。

(三)创造交往环境,培养诚信、尊重、团结的品质。

对人,表里如一,真诚以待,是为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为政》)就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他该怎么办?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輗、軏均指车辕与轭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信守承诺是人性的基石。

承诺,给别人的是一份期待,给自己的是一份义务。

立身处世,唯有信守承诺,才能获得别人永久的信赖。

[8]诚信教育,要从孩子小时抓起,在青少年时养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让他们知道,一个恪守承诺的人,一生终受益无穷。

在当今的社会里,微博、微信、QQ 等网络工具已成为孩子们社交的主要手段,纷繁复杂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其中不乏虚假、负面信息,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和互相信任。

要让孩子知晓,别人不诚信不是自己失德的理由。

如果人人都为了“不吃亏”而不讲原则、不守信,最终只会导致所有人吃更大的亏。

出花园——潮汕地区成人礼

出花园——潮汕地区成人礼
出花园
——潮汕地区成人礼
目录
一、出花园
二、出花园的习俗来源
三、出花园的仪式
四、出花园和冠礼、笄礼的异同
五、南方地区的“花园文化圈”
《南澳竹枝词》
清· 温应广
花开花落漫同论, 雨露栽培在本根, 预卜春风红杏好, 一枝今已出花园。
出花园
潮汕地区的冠礼至清代在民间早已废止,另有一种存 在已久并延续至今的成人礼是“出花园”。 昔年潮州民俗,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 月初七乞巧节或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 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 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 • 出花园——潮汕当地民间信仰认为,潮汕小孩子在15岁前, 其灵魂一直生活在花园里,并为花公花婆(即花神)所保 佑。 到了15岁(虚岁)之年,要在特定的日子举行一个特别的 仪式,把小孩“牵出花园”,表示其成年,必须承担起成 年人的责任感。
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
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
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 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出花园仪式
出花园的仪式在潮属各地
的做法不尽相同。如月份 有的选在五月,物品有以 三牲果品的,菜碗则六碗、 十二碗不等,形式也不尽 相同。
出花园的习俗来源
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
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 红鞋,便穿红皮屐。
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
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 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 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 “牝(pì n)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

潮汕成年礼“出花园”-2019年文档

潮汕成年礼“出花园”-2019年文档

潮汕成年礼“出花园”许多社会在其成员达到成熟年龄时要举行相关的仪式,这就是成年礼或叫成人礼。

在广东潮汕地区,老人们认为,未成年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园中的,所以等到成年之日(虚岁15岁,海陆丰地区是虚岁16岁),就要将孩子“牵出花园”,以示成年,这就是潮汕地区的成年礼“出花园”。

潮汕各地出花园的习俗略有不同。

有的地方只给男孩子出花园。

潮安县和澄海县“出花园”之日,要采来12种不同的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花水浴,让芬芳洗尽身上的孩子气,扎上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肚兜,腰兜里压着12颗桂圆和两枚“顺治”铜钱(或银元),再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红木屐,好让孩子跨出花园一帆风顺。

出花园之日,成礼的少年不能出家门,不能跑到当空之下,不能与同岁人见面,否则会倒霉。

总之要出花园,反多拘束,这大概是意味着少年不可再淘气贪玩,从今天起要做个循规蹈矩的大人了。

饶平县则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样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

该县黄冈镇15岁男女,凡经算命先生卜卦而不给出花园者,仅举行简单仪式,给孩子穿新衣,另买一只猪肚子煮熟让孩子躲在门后吃,俗称“换肠肚”,然后拜别公婆神,将香炉丢弃。

揭西、普宁、惠来的出花园者,当天要吃炒猪肠猪肚,并邀请小朋友于地下围着“胶掠(竹箕)”同时进食,祝贺出花园者“换上成人肠肚”,与童年告别。

出花园也有祭神仪式,拜的是床上的“公婆”神。

据说公婆神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被称为“阿婆”(民间俗称为“眠床脚婆”)。

相传七月初七日是阿婆成为神的日子,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虚龄15岁。

另一种说法是,七月七是“乞巧节”,选择这一天“出花园”,寓意父母指望儿女长大后,能出类拔萃,聪颖灵巧,成为栋梁之材。

有的地方则另择吉日举行。

出花园酬“公婆神”的仪式是:在床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笸箩(“公婆神”神位供在孩子睡觉的床下),在盛满米的米筒上插上三炷香,供上12碗甜薯粉圆,12盅乌豆酒以及红桃果(桃形果)、酵果(一种发酵的年糕),三牲(鱼、猪头、三鸟)。

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

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

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3)走出花园:沐浴。

到了“出花园”的吉日的前一天傍晚,母亲就要给孩子摘取十二种带有吉利意象的“鲜花”浸在水里让孩子沐浴;这花颇为讲究,每种只取新鲜叶子三片,自摘取之时起要置于高处,不可跌落。

穿新衣。

沐浴之后,要全部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穿上红色的木屐(没有买到木屐的可以用红色的鞋子代替),并且从沐浴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仪式,是不可以走出家门口的,也不可以见到陌生人。

这对于原来整日在外边打滚的小孩子而言还是颇为难受的啊。

也许这也正是这个规定的意义所在。

祭拜神灵。

时间是半夜或是清早(依吉时而定),孩子的母亲要在床的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笸筐,用米筒装上米当香炉,前面摆上十二碗甜薯粉圆,其上放置猪肝等一系列东西,十二盅豆酒,和一些糕馃,三牲(鱼、猪头、三鸟),上三炷香。

据说男孩子的三鸟是一只公鸡,女子供的是母鸡,是否如此具体不详。

祭拜之时,母亲要在孩子身边祈祷,据说其中当有“阿孥长大成人”之类的话语,想必都是差不多这类的了。

祭拜过后的早餐是一家人就餐,出“花园”的主角坐上座,举箸之后,别人才可以吃东西,“出花园”者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他(她)的专利。

其意义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在普宁等地还需要吃各种猪内脏,爷爷说是换内脏,在那天吃后便更换内脏部位,变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中午筵席。

这是当天最热闹的环节。

中午,小孩家的亲戚好友邻居都纷纷上门道贺。

主人家安排了几桌有潮汕吉祥韵味菜色宴请大家,人们在一起庆祝和闲谈!这一天上座的必定是主角,哪怕入座中有爷爷辈分的长辈也如此,潮州人叫做“坐大位”。

而这时大家就会笑着对孩子说:“阿弟(妹),今日你坐大位啊!”一、园中习俗这是一个热闹的节日,美好的东西总能包含着许多有意义的事物,出花园也在无形之中映射了潮汕文化的粒粒珍珠。

透过这热闹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探求期间的潮人潮味。

1)潮汕粿品:奶奶常说“小孩都盼着过节却不知忙坏了大人。

关于潮汕“出花园”习俗评述

关于潮汕“出花园”习俗评述

关于潮汕“出花园”习俗评述作者:纪诗涵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2期摘要:潮汕地区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成人仪式,它存在的时间很长,它的形式及背后的各种故事也比较特别。

这种特别的成人仪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其多样性和实践性,对当今的青少年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然而,它也有许多保守和落后的地方,值得我们反思和改正。

关键词:出花园;文化现象;成人礼;思考[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一、“出花园”的形式在小孩子“出花园”之前(小孩十五虚岁到来的前一年年末),家里的母亲就要为将要“出花园”的小孩子问个吉日,吉日多选在正月初到元宵节,三月,五月,七月,最晚不可晚于七月七。

到了“出花园”的吉日的前一天傍晚,母亲要给孩子摘取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枝、桃树枝、状元竹和仙草等十二种带有吉利意象的“鲜花”泡在在水里让孩子沐浴。

这花颇为讲究,每种只取新鲜叶子三片,自摘取之时起要置于高处,不可跌落。

沐浴之后,要全部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衣服多是带有吉利的暖色调的,比如红色),穿上红色的木屐或其他红色鞋子。

沐浴后,等到半夜或第二天清早(依吉时而定),孩子的母亲要在床的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笸筐,用米筒装上米当香炉,前面摆上十二碗甜薯粉圆,其上放置猪肝等一系列东西,十二盅豆酒,和一些糕馃,三牲(鱼、猪头、三鸟),上三炷香,让孩子祭拜“公婆神”,结束之后,孩子每样供品都要吃上一些。

中午吃饭时,“出花园”的孩子“坐大位”即坐主位,由他先动箸吃饭,吃乌鱼、猪肝、甜豆干、豆芽炒韭菜和鸭组成的“五碗头”。

“出花园”仪式结束后,家长要把“公婆”神位请出家门,放到屋外的竹子下边。

而孩子从沐浴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仪式,是不可以走出家门口的,也不可以见到陌生人。

[1]二、“出花园”由来潮汕当地流传较广的传说是,宋仁宗出世之后,日夜啼哭不止,厌食不睡,日渐消瘦,危及生命,皇宫御医虽设法医治,终不能奏效。

潮汕“上灯节”和“出花园”

潮汕“上灯节”和“出花园”

潮汕“上灯节”和“出花园”上灯节:又名“添丁节”“上丁节”“吃上丁/灯”等,严格来讲不是一个节日,只是一种习俗,一般在正月十三进行,但是整个流程会更早发生,不是每个人都过,而是生了男丁的那一家过。

整个流程包括:祠堂上灯、礼分诸亲、请客吃上丁三步。

祠堂上灯:潮汕话“灯”“丁”同音,每家生了男丁都要在祠堂上点一盏灯笼(女生在传统里,是算将来婆家的人丁,所以传统婚俗中会在结婚时录入对方的族籍,具体区域还有分别,比如我们村,女孩上本家族谱不上灯,有的地方则女孩是不上本家族谱的),一般会伴有简单的祭祀,上面写着孩子的名字。

礼分诸亲:主要是会制作一些象征性的、可存放的食品,按照亲疏远近、社交关系以及自身经济实力,分发给亲友,以示同乐。

东西一般都需要自己制作,我们村是炒花生(带壳炒,也可以说是闷,很费体力的一种方法,是混在沙子里在大锅上炒),寓意就是添丁多子。

隔壁村则是发“丁糖”,就是一种糯米爆米后用砂糖凝固成菱形,又硬又甜,还有米香,牙口不好很容易崩牙(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说!)。

还有分面的。

有的地方则不讲究,尤其是自己制作这一条,现在越来越不讲究了,分什么的都有,有一个村,据说发方便面发了十几年了。

分发的一般由近及远,经济不好的家庭,可以只分给最亲近的亲属就好,阔绰的家庭,全村分发甚至跨村分发,比如女方是外村的,直接两个村子一起发都行,全看你自己的经济实力。

接受分发的人,需要回礼,是直接回“钱礼”,不整花里胡哨的。

数额有规定,不是你阔绰就能回多,这样是被人记恨的!早年是一毛两毛,后来整体经济好了,就是一块两块,有一个发展过程。

一般按照盘子给,即发一盘给一块钱(一般来讲,是低于分发物品的实际价值的)。

所以每年正月初七、八开始,我们那家家户户都会兑换一些零钱,用来回礼(经济条件好了以后,每年收的花生经常吃大半年吃不完)。

请客吃上丁:其实和很多地方吃席的习俗很像,一般就是动土、婚丧,都有吃席的流程。

我们这是添丁了要请客吃席。

揭阳的出花园

揭阳的出花园

揭阳的出花园
潮汕出花园是一种成人礼仪式,在15虚岁那年的七夕举行(也有人是去寺庙求签选在别的日子的)
当天,孩子和母亲都要全身穿新衣,最好是红色的。

过去出花园的人还要穿双新屐,不过现在都省略了
在前一天晚上就要准备所有祭拜的东西,包括桃裸(如图)、石榴花裸
一只完整的公鸡、鲮鱼和猪肉,即传统的“三牲”
要12只新买的碗,12双筷,以及酒杯,要石榴花、仙草水(12以及石榴花、仙草水都是取吉祥的意思,比如去参加别人的丧事回来在进家门前也要用石榴花、仙草泡过的水洗脸洗去晦气)
一般这前一个晚上大家都是不怎么睡觉的
然后到了当天早上大概4、5点的时候就要开始祭拜了,拜完之后,一般要摘用来祭拜的石榴花上分一小枝出来插耳朵上,是说分一枝花出来,也就是说明这人长大了、独立了的意思摘。

然后出花园的人要坐在一个“大胡”里(潮汕话,不知道怎么翻译过来,就是下面那个容器)
然后由家里的长辈(我当时是我奶奶负责的)拿很多枝香点燃拜了拜后就在出花园人身上熏了一圈,接着让他从大胡里迈出来。

之后呢还要去咬一下祭拜的那只公鸡的鸡冠,说明已长大了,一般过去说小孩不能吃鸡头、鸡脚的。

还要吃一些鸡肝鸡肾等内脏,这个可能是因为潮汕话中“肝”=“官”。

这样仪式就基本结束了,接着就是出花园这家人要请亲戚朋友吃饭。

亲戚朋友在当天早上会过来送红鸡蛋和红包,在请客结束后主人也会回赠东西如油、糖、小箱的面包等。

有一些比较穷孩子又多的家庭不会每个小孩都举行出花园的仪式,有的只出最年长的孩子,有的只出长子,有的出头
出尾中间的小孩不出。

我所知道的就这么多了,希望对老师有用。

^^
——历史1003林彤。

潮汕民俗出花园

潮汕民俗出花园

潮汕民俗“出花园”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有称之为“乞巧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

在潮汕地区,还存在另外一种独特的成人礼风俗“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这一民俗在揭东尤其盛行。

有1 5岁(虚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在十二道菜的“花园宴”里,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

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是出花园习俗的二个主要特征,而在我的家乡,还要喝一碗猪肝葱花汤,“肝”喻“官”;“葱”喻“聪”,寄予聪明伶俐,富贵吉祥的美好祝愿。

中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土在1983年的广东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就指出潮汕的“出花园”是中国仅有的一种特殊的成人礼。

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出花园”的仪式在逐渐被淡化,虽然有的地方依然按照古时的仪式,但在城市里及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花园”的习俗已经演化成一个简单的仪式,但不论仪式怎么变,“出花园”的意义永远不会变。

在这一天,意味着孩子要告别童年,迈同成人行列;同时也寄托了长辈期望咸人的孩子要敢于担当,立志成才。

潮汕自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

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的挖掘整理发扬,使这一民俗特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揭东县宣传文化部门曾经于201 1和2012年农历七,连续二年在万竹园旅游风景区为孩子们举办集体“出花园”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文化理念。

七月七早上,参与活动的孩子和家长们聚集揭东万竹园。

在传统的潮州音乐声中,出花园的孩子们逐一登场,载歌载舞,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绝活。

将他们在成人之前所学到的才艺做个清楚的盘点,以丰富多彩的表演节日告别童年,走进新的人生时代?歌舞才艺表演完毕,以孩子的家庭为单位,还组织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植树活动。

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为自己的成人仪式栽下一棵小树苗作为纪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卤鹅是潮汕宴会上不可 缺少的一道地道潮汕味 道的菜,大至婚宴,小 至一般的家庭宴会,桌 上都会有卤鹅,出花园 也一定有。
糖水也是潮汕宴会上不 可缺少的一道菜,一般 没有糖水都不算是宴会, 因为潮汕人认为宴会上 有糖水是一种吉祥的意 思,
注意事项
出花园这天不准把电话打出去,不能见生人, 不能出门,凡事都要百依百顺,无论是孩子 对爸妈说的,还是爸妈对孩子说的,都要说 个“好”字,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拒 绝,以图个好兆头
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 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 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 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 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 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 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 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 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 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潮汕“出花园”
潮汕特色宴会
出花园
基本情况
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阴 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 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 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 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 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 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 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 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 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 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 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 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 一点。而且是饭桌上最先吃的那 个。
家庭宴会
首先,如果是一般的家庭宴会,主人会自己 做菜宴请自己最亲的亲戚
如果主人家没人会做菜,还可以请亲戚一起 出火锅
在当天,会广邀好友亲戚前来庆祝,在此时会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 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 神炉祭拜,诉说孩子已经长大了,还会煮上十几个鸡蛋由孩子吃下表示 吉祥。 接下来就是请客人入席,摆上酒菜。 在这其中会在出花 园的孩子前面摆上一只鸡,其他人不能动。 有条件的一般还会摆上 很大的螃蟹,意为“拜蟹手足”(在潮汕话中的意思是手脚多动),即 告别儿童时代。 而且在出花园当天,孩子会一直很悠闲不能干活, 最后一次由父母宠着。 还有的那天要早早起床,穿上大红的新衣, 还要穿红色木屐,连内衣也要大红色的。 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要到 家里来吃中饭。吃午饭前,出花园的孩子要先吃 1.猪大肠炒蒜 2.韭菜炒 蒜 3.猪肝炒蒜 4.猪心炒蒜 5.春菜炒蒜 6.猪肺炒蒜 7.汤圆(一定要吃两个 好事成双)等共9种,拜祭的有三禽,要咬一下鸡头和鸡屁股,意为长 大了。 因为在当地,未满15岁的孩子不能吃鸡脚,因为人们认为吃 了鸡脚的小孩手会颤抖,写不好毛笔字。 然后大家一起吃饭。
还有,潮汕地区还有很多特色民俗,欢迎大 家到潮汕去,看看潮汕的特色民俗
最后,谢谢者沐浴;要换新衣,穿红皮屐,围新 肚兜(肚兜里藏桂圆和“顺治”钱)——而且这一身行头必须是舅舅家 送的;当日要躲在房子里。除拜公婆神,还要拜花公花妈。 男出花 园者,祭品中要有一只公鸡,女者用母鸡,要请亲族吃酒菜。 汕头 澄海区风俗与潮州的潮安县大体相同。饶平县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 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样泡水给出花园者沐同时进食,祝贺 出花园者“换上成人肠肚”,与童年告别。揭西县出花园者之家要给亲 友赠送酵踝、鸡鸭,亲友回敬布匹
在澄海,父母采来12种不同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浴,母亲给孩子扎 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新腰兜,兜里一般放着12颗桂圆和2枚“顺治”铜钱。 出花园之日,成年的少年有许多拘束和讲究要遵守。现在,许多仪式内 容有所简化。 在汕头市潮阳区的关埠镇,出花园的孩子会收到红包, 收到红包了,父母需给回礼,买些喜庆的东西送过去,包括食用油、白 糖、饼等;这各家有各家的安排。 出花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