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态学教学大纲是为了系统化地介绍和探究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而设计的教学计划。
本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并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该教学大纲的各个部分。
正文:1. 生态学概论1.1 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1.4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5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2. 生物群落生态学2.1 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2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2.3 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2.4 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5 生物群落保护与恢复3. 气候与生态3.1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2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3.3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4 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3.5 气候变化的适应和缓解策略4.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服务4.1 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和分类4.2 生态系统功能与物质循环的关系4.3 生态系统功能对环境健康的影响4.4 生态服务的概念和价值评估4.5 生态服务的管理和保护措施5.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发展5.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2 生态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5.3 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4 生态学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参考5.5 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生态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具体贡献。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生态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掌握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生态因子、生态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等。
2、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如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能量流动定律、物质循环定律等。
3、能够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如野外调查、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等,开展简单的生态学研究。
4、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生态学的发展历程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物与环境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生物的生态幅(三)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种群的数量动态3、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4、种群的调节机制(四)群落生态学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2、群落的种类组成3、群落的结构4、群落的演替(五)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六)全球生态学1、全球变化的概念和类型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生物多样性保护五、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024版生态学原理教学大纲

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0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物种保护和研究、提高公众保护
意识等。
0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
如大熊猫保护、朱鹮保护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际法律法规 《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等。
在实验过程中引入随 机因素,以消除潜在 偏差。
04
控制实验条件
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 控制,以便准确评估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 响。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
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如观察、 测量、问卷调查等。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类、编码等预处理 工作,以便后续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01
生态文明建设对可持 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作用,包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02
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文 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分析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 作用,包括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技术创 新、加强制度保障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全球环境治理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 的协调发展。
全球环境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分析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 丧失等,并探讨其带来的机遇,如绿色经济发展、国际合 作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介绍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实施路径,包括制定国 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y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10375001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年4月14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农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提高学习者生态环境自我保护意识,实现生命再生(社会效益)、经济再生(经济效益)与生态再生(生态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以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农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关注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关注近年来生态学在全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
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1)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流与物流状况。
(2)理解生态平衡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及其提高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的。
(4)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并能反映时代特征,改进与提高其技术手段,使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与应用价值。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农学类专业(包括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
本课程共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生态学、资源环境学、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课程代码:20103009课程类别:拓展教育学时/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6学时)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农学、生态等专业本科生课程简介农业生态学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门新兴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学科。
该课程涉及面广,包括的内容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农业的资源与效益、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农业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调控途径,了解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关系,具备解决实践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运用学科知识,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寻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高学生生态环境自我保护意识,实现生命再生(社会效益)、经济再生(经济效益)与生态再生(生态效益)三个效益协调同步发展的持续农业模式。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农业生态学各环节的基本知识。
掌握传递的基本原理;熟悉并掌握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的能力及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达成目标: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生态学的应用与调控时期;生态学的分支;2.农业生态学产生和发展: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重点、难点:了解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态学》是生物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策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态问题,为后续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
2、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策略及实践。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兴趣。
三、课程内容1、生态学概述:生态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
2、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等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保护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生态恢复的原理和技术。
6、生态学前沿:介绍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生态调查、环保行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在线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供课程资料、视频教程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五、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进行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生态学教学大纲(二)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为了提高生态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制定了这份生态学教学大纲(二)。
本大纲将聚焦于五个重点,包括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学实践与研究方法。
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正文:一、生态学基础知识1.1 生态学的定义与起源1.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目标1.3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1.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5 生态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2.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2.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能力2.5 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评价3.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3.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3.4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保护3.5 生态保护的原则与方法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4.2 农业活动与生态系统4.3 工业化与生态危机4.4 气候变化与生态适应4.5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五、生态学实践与研究方法5.1 野外调查与数据收集5.2 样地定位与设计5.3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5.4 模型构建与模拟实验5.5 科研文献阅读与科学写作总结:通过学习本生态学教学大纲(二),学生将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能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学生将学会野外调查和实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为建设美丽的地球作出自己的贡献。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园艺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
通过其对物质、能量的运转与区域农业发展的关系分析,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途径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与人工技术调节及社会部门的间接调节控制的作用和关系,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同时建立起生态系统的观点,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自觉地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二、课程教学要求农业生态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学习本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以及信息传递的本质上来认识和解析农业的组成、结构、功能等;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规律、功能运转规律、输入输出构成规律、效益与效率提高规律、系统调控规律、系统演变规律等。
另一方面让学生建立一种崭新的生态观念,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方法来探索、解决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农业问题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先修课程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调控和演变规律。
教学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调节控制。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的方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农业生态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洲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绿洲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绿洲农业生态学/Oasis Agronomy ecology 课程编码:Z101224总学时/总学分:40/2.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28/1.5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2、课程目的:本课程是集农学、生态学、绿洲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反应干旱区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学科。
它的研究以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导向,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农业建设的实践,这是绿洲农业生态学开设的宗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过程分析;绿洲农业生态资源形成机制、特点及评价;特色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机制;绿洲农业资源的潜力与优势分析;绿洲农业特殊的技术体系;绿洲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绿洲及地域系统(3学时)第一节绿洲的认识绿洲(oasis)的共识、分布及绿洲的分类。
绿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讲授国内外绿洲及绿洲特殊的地理特征。
第二节山地—绿洲—荒漠系统(CODS)是形成绿洲及其绿洲农业的基本条件。
新疆“三山夹两盆”,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貌条件,形成了典型的CODS结构。
重点讲授山盆系统的特点、资源分异规律及资源耦合效应。
第三节绿洲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替特征。
重点讲授绿洲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
以及基于结构与功能动态变化的演替特征。
【重点】:国内外绿洲及绿洲农业的研究进展,山盆系统的特点【难点】:“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替特征。
第二章绿洲农业的资源特征及耦合效应(4学时)第一节绿洲农业的气候资源特征绿洲农区特殊的气候资源是形成绿洲特色农业及其特殊农业技术的重要原因。
充分开发利用绿洲的气候资源,发展绿洲高效特色农业,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重点讲授绿洲农区的太阳总辐射资源、绿洲热量资源特征。
第二节绿洲农业的水资源绿洲的水分资源特征及干旱区水分布及利用的特点。
重点讲授从干旱区绿洲水资源系统的特点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本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为区域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绿洲农业的土地资源特征。
绿洲农业的土地有95%左右分布在内流型绿洲地区(外流型的阿勒泰地区,绿洲也带有CODS内流型的地貌性质)。
主要讲授内陆河流域形成的绿洲农区的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山前平原从上向下依次发育成冲洪积扇(扇形地)、冲积平原、三角洲、湖滨平原、尾闾湖泊等地貌部位及其相应的土壤特点与类型。
第四节绿洲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本节重点突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等内容。
将绿洲去新的科研成果暖季沙漠增温效应以及冷季低温冻害应用于教学并指导生产实践。
形成绿洲与山地、荒漠耦合效应及山地绿洲农牧结合生态耦合模式。
【重点】:绿洲光、热、水、土资源特征及分布利用现状,利用方式分析。
【难点】:绿洲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措施比较与分析。
第三章山盆系统结构及其生态耦合效应(4学时)第一节山地、绿洲、荒漠特征从干旱区三大地理景观角度讲授山地、绿洲、荒漠特征,分析每种景观类型区域资源互补关系及其开发、利用。
第二节山地、绿洲、荒漠耦合效应系统及其耦合的理论基础。
重点讲授山地、绿洲、荒漠通过生态资源耦合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层、农业产业系统耦合层及生态地理耦合层的叠加作用,使绿洲系统功能放大。
重点了解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形成的耦合作用以及在绿洲农业中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山地、绿洲、荒漠农业优化模式山地,绿洲,沙漠各子系统应给予重新定位,合理高效发挥山盆系统的整体功能。
进一步介绍山盆系统不同生态-经济分区的功能定位:即山地---基础资源的维持保护功能;绿洲---特色资源的经济高效功能;沙漠---特殊资源的开发保护功能。
【重点】:绿洲与山地、荒漠耦合效应及山地绿洲农牧结合生态耦合模式。
第四章绿洲高效特色农业及其特殊技术体系(4学时)绿洲农业特殊技术是协调农作物(畜禽)与环境资源、人工投入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绿洲特色产品的重要保证,是绿洲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绿洲特色农业。
基于绿洲农业资源特点,讲授特色农业理论。
特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特色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色农业的构建思路。
第二节绿洲高效特色种植业、养殖业。
高效特色种植业分析、特色种植业(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及实现特色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积极发展绿洲高效特色养殖业和绿洲高效特色工业。
第三节绿洲农业特殊技术体系不同农业技术的作用原理有异,但彼此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组成绿洲农业技术系统。
分析绿洲农业特殊技术体系结合生物冗余、生态适应性原理在绿洲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讲授绿洲农业技术演变规律及与农业环境的协同演变。
【重点】:绿洲种植业、果业及瓜、菜产业及畜牧业等合理布局、绿洲农业发展模式及技术叠加。
【难点】:绿洲农作物生态适应性分析、绿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目标。
第五章绿洲农业经济与发展(3学时)第一节绿洲农业的社会资源分析中国绿洲农业的社会资源则是中国绿洲农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条件,它主要包括人口、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民族结构、宗教信仰、城镇建设、交通运输、商品市场等等。
本章将着重从人口、科学技术、民族结构、宗教信仰、城镇建设这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二节绿洲农业的产业化结构调整分析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中国绿洲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绿洲结构的层次及含义,中国绿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中国绿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第三节绿洲生态与经济发展模式与方向【重点】:绿洲农业的社会资源分析,绿洲产业化调整。
【难点】:绿洲生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第六章绿洲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3学时)第一节绿洲农业生态环境演变围绕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绿洲生态安全机制、生态环境退化机理及生态系统调节等问题,讲授绿洲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定量研究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尺度上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间的耦合机理、生态系统区域分异规律;第二节绿洲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围绕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绿洲生态安全机制、生态环境退化机理及生态系统调节等问题,讲述绿洲不同区域稳定性变化的内在机制和稳定性格局,对绿洲不同区域稳定性评价及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揭示自然调控机制,人工调控机制,并将调控原理、原则应用实践,促进绿洲生态系统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稳定性评价原理及原则,自然调控机制,人工调控机制,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原则。
【难点】:绿洲农业系统稳定性分析,调控原理的应用。
第七章绿洲农业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4学时)第一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本节先概况介绍国内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然后介绍绿洲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类型、绿洲农业退化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特点等。
第二节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干扰与演替过程分析。
绿洲农业退化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特点、绿洲弃耕地恢复与重建理论与技术,结合当今最新的RS、GIS以及数学模型等对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进行检测与模拟,根据相关数据指标反演过去某一时段的生态系统特征,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服务。
重点以玛纳斯河流域和黑河流域为例讲解。
第三节生态恢复重建的技术体系。
重点讲授绿洲水土资源利用不当导致土地退化的恢复技术措施与步骤。
重点以玛纳斯河流域和黑河流域为例分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干扰与演替过程,并提出如何防止荒漠化,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与重建。
【重点】:绿洲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类型、绿洲农业退化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特点、绿洲农田荒漠化类型及防治、绿洲农田次生盐渍化成因及防治【难点】:绿洲农业退化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特点、绿洲弃耕地恢复与重建理论与技术第八章绿洲农业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3学时)第一节绿洲稳定性及绿洲安全。
重点讲授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的内在机制和稳定性格局。
第二节绿洲稳定性评价及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主要讲解绿洲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模式的建立。
通过典型区域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稳定性评价的指标选择和方法的应用。
第三节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从挖掘优势资源,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优化农业区域结构,推进产业化发展;优化农业区域结构,推进产业化发展;发挥绿洲、山地、荒漠协调耦合效应等几个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重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与方向【难点】:绿洲农业稳定性的评价,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2.教学要求(包括课内教学要求和课外教学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对本章知识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课外作业、课程论文、课外阅读资料等课外教学具体要求)。
三、参考教材1、赖先齐主编.中国绿洲农业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第2版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四、学习要求绿洲农业生态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强。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掌握:1、绿洲农业生态学的概念、目的、任务、特点等基础知识。
2、掌握绿洲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3、掌握绿洲资源辨识及生态环境效应。
4、掌握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替5、熟悉绿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绿洲特色农业与生产技术,绿洲农业系统稳定性及其调控。
6、熟悉干旱区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7、了解国内外绿洲的最新发展动向。
五、成绩评定方式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包括考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实验成绩),期末闭卷考试60%。
附:实验大纲(指理论含实验课中的实验部分内容)实验类型包括:基本操作训练、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其它类型实验。
大纲制定者:大纲审定者:制定时间: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