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期中复习教学案 《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3篇)《幼时记趣》教案篇一课题:《幼时记趣》课时:2课时主备人:王粉娥审核: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

教学难点:(1)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学法指导: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步骤:课堂展示:1、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强调重点:(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2)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目标评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七年级语文教案)7、幼时记趣

(七年级语文教案)7、幼时记趣

7、幼时记趣七年级语文教案7、幼时记趣●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古文叙事的方法。

2.体会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二、教与导设计①学法指导学习本文,首先要反复朗读,弄懂课文意思,了解作者记述趣事的方法;其次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O重点与难点1.课文的结构层次。

文章的内容,按总分顺序来安排,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回忆童趣。

第二部分(2-4):具体记述“神游”趣事。

第三部分(5):点题,收束全文。

2.课文的写法。

文章主要回忆童年的趣事。

作者写自己儿时看见复蚊在飞就想象群鹤在舞;特别是第三段写在院墙处看见丛革就想象来到树林里,看见虫蛀就想象遇到兽类动物,看见突起的土块碎石就想象来到山丘上,看见凹着的就想象来到山谷里。

这些记述足见作者儿时的“神游”之乐。

O问题与方法1.记述趣事,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喷云端。

2“以……为……”句式。

以……为……,文中可译为“把……当作三、学与练设计O识记与理解1.填空。

《闲情记趣》的作者是,_(朝代)_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童稚()(2)果如鹤唳()云端(3)项为之强()(4)以土砾()凸者为丘3.根据拼音写汉字。

(l)见 miao3_小微物(2)凹者为he4_(3)pang2__然大物(4)yi2__然自得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_(2)能张目对日:_(3)徐喷以烟:_(4)鞭数十:_(5)又留蚊于素帐中:_(6)余亿童稚时:_O巩固与掌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怕然自得。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l)于土墙凹凸处:_(2)常蹲其身:_(3)神游其中:_(4)定神细观:_2.翻译下列句子。

1)使与台齐。

(2)以土砾凸者为丘。

3.“怡然自得”这个词语,我们在初一哪篇文言文中学过?你能记得吗?请将该话默写出来。

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模板

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模板

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模板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模板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篇1一、目的导引: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理论。

二、自主预习: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唳〔〕凹凸〔〕壑〔〕庞〔〕哈蟆〔〕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构造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标准。

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补——增补适当的内容。

如:调——调换词语的位置。

如: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标准的一句话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 、“调”、“连”的详细运用〕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

〔2〕、以……为…… 把……当作……〔3〕、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原句省略了“于”字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 表被动五、反应提炼:1、积累成语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①②③3、翻译以下句子。

①心之所向,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应: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七、教后记: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篇2教学目的: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2、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难点: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2、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老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1)——文言文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1)——文言文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1)——文言文班级姓名学号等第复习内容:《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三峡》、《梦溪笔谈》二则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2、正确熟练地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句子3、理解文章的内容复习安排:第一阶段: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的意思第二阶段:归类复习、语段阅读、整体把握复习方法:课堂讲解、理解识记、反复检查、强化练习、纠错巩固、语段测试《古代寓言二则》一、解释加点的实词郑人有欲.买履者()()自度.其足()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试之以.足()宁.信度.()()涉.江()遽契..()()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解释加点的虚词自度其.足()置之.其坐()其:置之其.坐()至之.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而忘操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之:反归取之.()自.度其足()试之.以足()自: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三、翻译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幼时记趣 》复习教案(1)(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幼时记趣 》复习教案(1)(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6、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完成文言文复习练习之《幼时记趣》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幼时记趣 复习
总:物外之趣
分: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实思
复习这篇文言文用了两课时,先从基础的文言知识入手再品析课文语言。课堂上,我更加注重对小组团结合作能力的锻炼,整理归纳知识点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由组长进行汇总,并记录下整理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难题。通过这种方式,更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乐趣,教师也比以前轻松得多。另外,课堂环节还要设置的更加紧凑一些,以后会改进。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2、虚词积累:
之: 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 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3、一词多义
观: 昂首观之(看) 察: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时: 余忆童稚时(时候)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 徐喷以烟(经常) 为: 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古代寓言的意义和内容;(2)能够辨别和运用寓言中的人物和动物象征符号;(3)能够归纳总结寓言的主题及寓意并分析其言行;(4)懂得寓言的教育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进行寓言的阅读和理解;(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向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寓言化及理解;(3)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寓言的应用及其功能。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3)激发学生思考、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和辨析寓言的意思和内容;(2)归纳和总结寓言的主题及寓意;(3)识别和理解寓言中的象征符号;(4)懂得寓言的教育意义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理解和总结寓言的主题及寓意;(2)区分和辨析寓言中的不同象征符号;(3)将寓言的教育意义与生活情境进行融合。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一些生活案例介绍寓言的作用,引导学生猜测寓言的主题,并准确把握所表达的意义。

2、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分享自己对寓言的认识及感受,并且提出有关寓言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讲授对《古代寓言二则》进行详细讲解,拓宽学生语文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主题及教育意义。

注意引导学生辨析不同的象征符号,检验学生是否准确地把握所表达的寓意。

4、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相关的古代寓言文本,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体验其中的情感,分析寓言中所使用的语言手法。

5、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探索和交流,归纳和总结出寓言的主题和寓意,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讨论。

6、展示呈现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

7、价值观引导通过学生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扬人道精神,培养学生发现事物内隐含的深刻寓意的能力。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篇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篇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

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第二课时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

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

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幼时记趣(网友来稿篇一第二单元单元设计一目标:1人是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情感2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3回忆童年生活9,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4语言得体幼时记趣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与难点1、课内文言文阅读2、课外文言文阅读重点1、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其而实词:故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3、课外文言文拓展参考资料《中学语文教材全解》教学方法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教研组长(签字)校长(签字)文言文一:常见虚词的运用(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期中复习教学案(1
(内容: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一、考点概述
1.识记课文中常见实词的含义,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字词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 “其” “而” “以”等字的常见意义或用法,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判定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3.了解文言语句的特殊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浅易的文言文。

4.阅读浅易课外文言文,了解基本内容,分析写作特色,领悟写作意图。

二、阅读《古代寓言二则》 ,完成练习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 . 其足, 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 而忘操 . 之。

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 ! ”反 . 归取之。

及 . 反,市罢,遂 . 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 . 信度, 无自信也。


楚人有涉 . 江者,其剑自 . 舟中坠于 . 水,遽契
.. 其舟,曰:“是 . 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 . 此,不亦惑 . 乎?
1.按顺序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度( 坐( 操( 度(
反( 及( 遂( 宁(
涉( 自( 于( 遽(
契( 是( 若( 惑(
2.翻译句子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宁信度,无自信也。

何不试之以足?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忘操之 .
B.何不试之 . 以足
C.是吾剑之 . 所从坠
D.入水求之 .
4. 《郑人买履》作者是( ,他是 (时期的哲学家,这篇文章的寓意是。

《刻舟求剑》编者是 (时期的( , 这篇文章的寓意是。

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
的蠢人。

三、阅读《幼时记趣》 ,完成练习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于 . 土墙凹凸处( 神 . 游 . 其中 ( 项为之强 . ( 留蚊于素 . 帐中( 盖 . 一癞蛤蟆也( 鞭 . 数十 (
以土砾凸者为邱 . ( 鹤唳 . 云端 ( 怡然
.. 称快 (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 ( 观之正浓 (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驱之别院 ( ②以
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试之以足 ( ③为项为之强 ( 以虫蚁为兽 ( 尽为所吞 ( ④察明察秋毫 ( 必细察其纹理(
⑤其常蹲其身 ( 神游其中 ( 使其冲烟飞鸣( 而置之其坐 ( 遽契其舟 ( 其剑自舟中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句:。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

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译句:。

⑤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译句:。

4. 选择与“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一句“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 而忘操之
B.拔山倒树而来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而剑不行
5.课文写的趣事是 _______ ____、、。

(各用 4个字概括
6.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趣事,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童心和童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

四、课外训练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

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一种不透明的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自叹每有欲往往 ___________
②辄复不遂辄 ___________
③任之而已而已 ___________
2.“亦复有少趣”,“趣”在何处 ? 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3.你觉得沈复和袁中道获得乐趣的途径有何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