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景点讲解

合集下载

校园里的守望者——盘点大学“校树”

校园里的守望者——盘点大学“校树”

●瑾画华东师范大学 水杉仔细看华东师范大学校徽的图案,你有没有觉得上面“华”字的变形体很像一棵树呢?没错,这个图案正是融合了水杉的形象。

水杉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校树”,也是校园中分布最多的树种。

在学校美丽的丽娃河畔,就生长着一片水杉林,它们枝干笔直,叶片轻盈,到了秋天,层林尽染金红,宛如被秋天的烈阳染过一样,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那挺拔、向上的姿态与华东师范大学的精神一脉相承。

2019年,学校推出了“校友林”项目,所有校友均可以个人、家庭或集体的名义对以水杉为主体的校园树木进行捐赠认养。

在“云萦丽娃”系统中,“校友林”中的每一棵水杉都拥有专属二维码,校友们可在线领养,与校园草木结下更深的羁绊,铭记美好的校园生活,勉励后辈勤学奋进。

小链接:水杉是一个古老的植物物种,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

野生的水杉种群数量极其稀少,因此其也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杉基本都是采用人工扦插的方法来繁育的,本质是无性繁殖,看似数量众多,实际上都是基于同一母体衍生而来的。

东南大学 “六朝松”要问哪所大学的“校树”年龄最大,那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六朝松”绝对是榜上第一,它的年龄已超过1500岁,相传是六朝时期梁武帝亲手所植。

1500多年前,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一带是南朝宫苑所在地。

隋军灭陈之后,宫苑尽毁,仅存古树。

到了明代,这里建立了国子监。

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在国子监的旧址上挂牌开办,成为现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如今,这里为东南大学校园。

这棵“六朝松”也成为南京地区最古老的树木,它见证了古都南京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昭明文选》的成书、《永乐大典》的编纂,也见证了东南大学的百廿年校史,成为文脉流传千年、历丧乱而不息的象征。

“六朝松下听箫韶,齐梁遗韵百廿流。

”如今,古树的树干内部已经死去,全靠外面的树皮传输养分。

令人称奇的是,古树的树冠竟仍枝叶葱翠,显示出一股神奇的生命力,仿佛一位拄着双拐,却仍不愿失去斗志的老人。

中央大学旧址

中央大学旧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历史沿革
中央大学南京旧址主要包括四牌楼旧址、丁家桥旧址等。四牌楼旧址位于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及南京师范 大学附属小学,现为中央大学历史风貌区。
保存建筑有:原中央大学体育馆、图书馆、江南院、金陵院、中大院、大礼堂、南校门、生物馆、科学馆、 梅庵等。1922-1933年先后建成。
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创建国立东南大学,聘威尔逊作校舍规划,现存建筑主要为20~30年代 依据规划所建。建筑群南北向对称布局,属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多用爱奥尼柱装饰门厅,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 南大门,现为东南大学正门,杨廷宝设计,1933年建,式样为3开间4组方柱和梁枋。大礼堂,位于校园中央,由 英国公和洋行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1930年3月始建,1931年4月底竣工。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3层, 高34米。
1965年其两翼加建2座3层教学楼,由杨廷宝设计。孟芳图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侧,江苏督军齐燮元捐资, 外国建筑师帕斯卡尔设计,1922年1月奠基,1924年建成。1933年10月经基泰工程司关颂声、朱彬、杨廷宝设计 并扩建,建筑面积达3813平方米,藏书40余万册,现为办公楼。科学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资,上海东南建 筑公司设计,三合兴营造厂承建,1924~1927年建成,3层,建筑面积5343平方米,现为健雄院。科学馆占地面 积1748平方米。
中央大学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历史沿革
03 建筑风格 05 其他旧址
目录
02 主要建筑 04 地理位置
中央大学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现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 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梧桐东南语 建筑铸百年——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遗产

梧桐东南语 建筑铸百年——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遗产

作者: 是霏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化遗产
页码: 37-4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东南大学 建筑遗产 校园建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楼 梧桐 国家文物局 高等学府
摘要:今天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坐落于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之上,作为珍贵的校园建筑遗产,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群于1991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上世纪初中国政府官办的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其校园建设是当时教育转型初期办学思想的忠实体现,独特价值有别于同一时期的其他教会大学。

风华涌动的高校建筑

风华涌动的高校建筑

风华涌动的高校建筑在美丽的钱塘江畔、六和塔边的月轮山峦,坐落着浙江大学的之江校区。

这里
有保存完整的近代大学建筑群,它曾荣获“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

如今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仍保留着二十余幢老建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傍水,错浪漫的格调武汉大学“樱花城堡”
英才辈出厦门大学群贤楼群
浙江大学之江建筑群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而建筑正是历史的印记,在这充满人文之美与历史沧桑感的建筑中读书求学,总会让人感慨万千。

让我们走进这些大学的建筑,感受建筑之风华。

●零陵
“出镜率”高东南大学四牌楼建筑群诗情画意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群镌刻历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东南大学思修游四牌楼老校区有感

东南大学思修游四牌楼老校区有感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印象东大——四牌楼告诉了我什么22012121孤身一人别渝州,清泪两行赴金陵。

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离开故乡,从踏上飞机的那一刻起,从此故乡只有冬夏。

总觉得,小时候曾经来过南京,住在亲戚家,在这里读过半年书,还在四牌楼考过试,并不陌生。

本来打算如果住在四牌楼,那么在周末有时间时,在想家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地回到亲戚家里,回忆下家的感觉。

但当我发现九龙湖校区并不在城里,而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时,我不知所措,心里的小算盘也落空了。

很幸运,因为大四需要做实验,所以会回到四牌楼继续学习。

于是,我开始盼望,盼望早些回到四牌楼。

四牌楼对于我,就是一种希望,似乎离它近一步,就离家更近一点了。

它,承载着我的乡愁。

适逢思修游东大,偶遇良机回牌区。

经过了几个月在九龙湖的生活,我也逐渐适应了大学。

学习,辩论以及课余活动,时时刻刻充实着我的日程表。

在忙碌的日子里,我渐渐将那种带着莫名悲伤的乡愁埋在心底。

没有了外婆的唠叨,没有了父母的嘱咐,一个人在外,必须要坚强,只能通过不断改变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但是当老师告知我们将要去四牌楼时,积蓄在内心许久的那种感觉不知怎得又控制不住了,顿时,又莫名地感到了一种哀伤。

很快,周日到了,我等到了回到四牌楼的时刻。

伴着小雨出发,抵达时天空很配合地散去了乌云。

走下车后的那一瞥,不禁让我呆在了原地:一阵风吹来,黄叶纷落,落在一条金黄的大道上,大道的尽头不就是电视剧中那带着些魔幻绿色的水池和高级将领工作过的雄伟建筑吗?随着深入校园,随着学长的讲解介绍,好奇心逐渐取代了起初的忧伤。

中山院、前工院、中大院、五四楼等诸多建造在上世纪中叶的建筑,经历了岁月洗礼,饱经沧桑,都具有了沉稳的历史韵味,就如同我的爷爷奶奶一样,老而不衰。

它们很好地反映了这个校园经历的百年风霜。

楼宇之间透出的作为百年巨人的坚毅、刚强和不屈,似乎在告诉我,既然注定要去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又怎能因为思乡耽误了前进的行程呢?楼前那些正值110年校庆老校友重新团聚的照片,仿佛告诉我,聚,为的是无憾的离,而离,为的是更好的聚。

东南大学这两个校区的风景反差实在太大

东南大学这两个校区的风景反差实在太大

东南大学这两个校区的风景反差实在太大
东南大学这两个校区的风景反差实在太大——比较新的九龙湖校区和比较老的四牌楼校区。

九龙湖校区位于南京江宁区九龙湖南侧、双龙大道西侧,2006年投入使用,面积约3700亩。

历经11年,现在的九龙湖校区建筑面积比较小,学校有大片绿地,教学楼“稀稀拉拉”的分布在绿地中。

李文正图书馆是此校区最大的建筑,由印尼华裔企业家李文正捐资、东南大学建筑研究院自行设计修建。

李文正毕业于东南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

东南大学的老校区——四牌楼校区就显得更具“历史厚重感”,西邻钟鼓楼,北邻玄武湖鸡鸣寺。

中央大学旧址就在四牌楼校区里面,已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牌楼校区的梧桐树比教学楼还高,四月是掉花的季节,总是能钻到眼睛或者鼻子里,也不知道宋美龄为什么喜欢梧桐。

东南大学主入口广场分析

东南大学主入口广场分析

东南大学主入口广场空间由校门,林荫大道,涌泉池及大礼堂三个部分组成。

校门楼由三开间的四组方柱和梁枋组成,中间一大门,两侧开小门,外形采用简化的西方古典建筑式样,朴素简洁大方,但设计上较为普通,不够大胆创新。

校门长约13米,宽约9米,宽高比为0.69,属于三七分,构图上有一种均衡的美感。

校门两侧伸出高大的树木,为校门烘托了宁静肃穆的氛围。

校门重点是上书的“东南大学”四个鎏金大字,显示了东南大学古朴悠久的历史。

第二部分是林荫大道,一进入林荫大道,便被两侧高耸的参天大树法国梧桐所震撼。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在夏天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树木造型奇特,且高度对称,以重复给人韵律之美,树木与道路对称,与林荫大道一起成两点透视,但对称中又有微差,比如两侧的树木排列的数量和位置不是完全一样的,在整体对称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对称的因素,增加了构图版面的生动性和美感,避免了单调和呆板。

不仅如此,左边的树木比右边的树木要更茂密,因为太阳的照射,使左边的树木比右边的树木更明亮一点。

这是光影的表现,增加了整个林荫道的层次感。

但高度密集的树木给人一种封闭和狭长的感觉,比如林荫大道的两侧的其他元素,像图书馆和铜鼎,大部分被高大的树木给遮住了,不能被突出表现。

第三部分是涌泉池及大礼堂。

从林荫大道出来,失去了原有高大树木的遮挡,空间从封闭迅速到开阔,这种设计十分令人惊喜,树木里的阴暗与水池的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水池成正八边型,呈对称分布,被梧桐树环绕,水池前纪念碑写着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切合上善若水的思想。

正前方露出大礼堂,正立面用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上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铜质大穹窿顶,造型庄严雄伟,独具厚重气质,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礼堂与面前的水池融为一体,互相衬托,形成均衡美。

从水池往校门看的风景是最美的,下午阳光从树木右边打过来,射出树木的阴影,照亮了整个画面。

树木显得更加清晰,道路也显得更加开阔,图书馆也可见,减少了从校门看林荫大道的阴暗和封闭的感觉。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游览简介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游览简介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游览路线及景点介绍1.总游览路线主要路线:南大门→钟鼎→中大院→图书馆→大礼堂→春晖堂→工艺实习场→六朝松→体育馆→河海院→南高院→吴健雄纪念馆→南大门2.具体景点介绍(红色为推荐重点介绍)2.1南大门 10:15介绍东南大学的总体校史: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5880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

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

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

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2.2钟鼎(东边前工院)钟鼎: 2002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和江苏大学9所高校迎来百年华诞,江苏省政府特意向九所高校赠送了“百年九鼎”以示纪念。

前工院,初建于1929年中央大学期间,时为两层教学楼。

抗战胜利后,工科发展迅速,工学院成为全校学院中之最大者,乃将该楼划归工学院使用。

1952年院系调整,于四牌楼校址成立南京工学院,遂命名该楼为前工院。

1987年拆除重建。

面积10700平方米,为四牌楼校区主要教学楼之一。

2.3中大院原名生物馆。

1929年落成,面积2321平方米,造型为西方古建筑风格。

门前矗立四根爱奥尼柱,与上部山花联成一体,和图书馆相仿,且两楼东西呼应,相得益彰。

自南高至中大,为生物学系办公楼,我国生物学鼻祖秉志教授曾在此楼办公。

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为院办公楼所在地。

1957年扩建两翼1728平方米。

以学校历史上曾为中央大学,遂又更名为中大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是东南大学牌区的南门,也是正门,挺古朴大气的吧。

南门的建筑风格所采用的是简化的西方古典建筑式样,它由我国著名建筑家杨廷宝先生于上世纪30 年代设计的。

你们猜这“东南大学”这四个字是谁的字,这四个大字可是王羲之的哟,这个门还在2010 年被网民评为南京市最美的校门,6不6。

钟(中央路):我们进去吧,大家脚下的就是中央路。

这些树,可能大家司空见惯,也可能十分陌生,我想,既然要讲一讲,那就讲讲他的由来吧,这可是东南一景了。

无法梧,不中央。

现在南京街头多见的“法国梧桐”,其实大部分是“英国梧桐”,少量的主次干道两旁、南大校园、中山陵等地区,还有零星的“美国梧桐”,而正宗的“法国梧桐”,基本已经销声匿迹。

他们通称“悬铃木”,属悬铃木科悬铃木属植物。

其中英国梧桐是法国梧桐和美国梧桐杂交而成,它们之间差异是从果枝上的果球来区分,美国梧桐多为一球、英国梧桐多为两球、法国梧桐则多为三-六球。

当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于中山陵前夕,经过专家的勘查和选定,曾留学法国的东南大学教授常宗会从上海法租界购得悬铃木数千株,其中一千多株种植于陵园大道,余下的则植于中山北路、长江路、江苏路等处。

后来南京又陆续引进这种树木作为行道树,因为它们来自法租界,就一直被称作“法国梧桐”。

东大的贴吧里就曾有人发过帖子说:别走开,四牌楼2号,那片法国梧桐下。

我想,倾一个校园,满眼皆是法梧,中央大道与秋天,每个词语都很美,这里,很美!丁(五四楼):顺着我左手边的方向是五四楼,是不是想到五四运动了,嗯,没错,这栋楼和五四运动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只是在54年建成的,五四楼现在是我们学校的行政办公楼,是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以及部分院系如机械、数学、人文等院系在本部的办公地点。

五四楼往西,对面是学校的档案馆。

往里走,是动力楼,能环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的原址所在。

讲到1954 就不能不说1952 了,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全国院系调整,照搬苏联模式,很多原来的实力雄厚的综合型大学在分分合合中实力剧减。

国立中央大学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原国立中央大学主校区旧址南京四牌楼2 号成立了南京工学院。

南京工学院是日后新中国最有影响的工科大学之一,开启了“北有清华,南有南工”的辉煌。

大家请看东南院对面草坪上的这座铜鼎,这座鼎名叫百年鼎。

百年鼎是东南大学百年辉煌和百年变迁的证明。

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和江苏大学,作为原国立中央大学衍生的这9 所高校,其历史均可溯源到上个世纪开始时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02 年),在2002 年,这九所高校同时迎来建校100 周年,故江苏省政府赠送给每个学校一个铜鼎作为纪念。

由一所大学,衍生出九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其气度和辉煌,正如这巍巍百年鼎,不言而明。

钟(中大院、老图书馆):顺着我右手边的就是中大院啦。

原名生物馆的他是在1929年落成的,在东大几经变迁的历史中,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中央大学的这段校史中,一直承担着生物学系办公楼的重任,我国的生物学鼻祖秉志教授就曾在此楼办公。

所以顾名思义昂,叫他生物馆。

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以后,他又作为院办公楼的所在地。

至于更名为中大院就更好懂啦,因为我们曾经叫什么,中央大学嘛!不过现在他是建筑学院所在地。

中大院是由近代建筑大师李宗侃设计,上海金祥记营造厂营造的,本来有两层并且另设地下室一层,面积2321平方米,混合结构,入口为柱廊。

后来加建为三层,总计763平方米,并将大门外移,添加四根爱奥尼柱及山花线刻恐龙图案,门楣浮雕图案,呈西方古典建筑式样,有没有觉得这些名词很耳熟呢?有没有觉得他与毗邻的大礼堂、老图书馆非常非常和谐,简直就是相映交辉嘛。

中大院从1958年至今都是建筑系的系馆。

1988年扩建后楼1226m2,1996年后楼再次扩建604m2。

2001年11月至2002年9月对中大院主体实施了加固、改造、整修。

至此,中大院总建筑面积达6827m2。

这里就是老图书馆了,也就是孟芳图书馆。

我爱你东南里面有句歌词是:矗立的孟芳馆,书声琅琅,纸墨飘香。

是不是超有感觉的呢?假如唱起来的话。

遥望1921年刚成立的东南大学,为向社会募捐图书馆经费,校长郭秉文奔走相告,对,就是东大今年新成立的郭秉文文科实验班。

终获江苏督军齐燮元捐助,独资建馆并购置配套设备。

1922年立基,帕斯卡尔(Jousseume Poscal)设计,1923年落成,耗资16万银元。

建成后,以齐父之名命名为孟芳图书馆,张謇题匾。

1933年,经过关颂声、朱彬、杨廷宝设计扩建两翼及书库,建筑面积达到3813平方米。

图书馆建筑造型仍然是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比例匀称,构图稳实,风格隽雅,入口爱奥尼柱廊及墙面装饰细部极为精美,是国内近代建筑的优秀作品。

对于图书馆,我一直是心怀敬畏的,我向来认为这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虔诚对待的美好的名词,就像某种隐秘的心绪一般。

所以,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简单陈述,但是我认为,在这样一座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建筑前面,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平铺直叙,单薄,薄到自己都不忍直视,但是足够。

丁(梅庵):欢迎你们来体味中西文化融合的民国建筑——梅庵,此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的办公室,是四牌楼校区的重要景点,至今保存完好。

刚才提到的李瑞清校长与其原配余梅仙伉俪情深,青年时代的李瑞清才貌双全,年仅二十二三岁的李瑞清痴情憨厚,却遭丧妻之痛,为悼亡妻,自号梅庵、梅痴,刻“阿梅”章,取“玉梅花庵”之斋名,并在文章中多署“梅庵”、“阿梅”、“玉梅花庵”、“梅庵先生”等名。

他更在六朝松旁建“梅庵”,作《亡妻余梅仙墓志铭》、《春日元配余梅仙墓下作》、《梅庵悼文》等文,一番深情、痴情、思念可见一斑。

今者“梅庵”,故此得名。

梅庵建成于1914 年,最初只是以带皮松木为梁架的三间平顶茅屋。

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为了纪念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于1915 年将其取名为“梅庵”。

1933 年国学大师柳诒征亲自题匾,此时梅庵已经改建为204 平米的砖混结构平房。

走进梅庵,内廊式的布局、深邃的通道,让现代的气息中透着缕缕古韵古风,中西合璧的风格浑然而成。

梅庵可是南京党史上一处重要的地标哦,是共青团南京委员会的诞生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均在此。

下面就为大家略微介绍一下:南京城区革命组织的建立是先青年团后共产党的顺序。

1922年5月5日这一天,24 位青年相聚在梅庵,他们讨论通过了《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章》,成立了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3 年10 月11 日,按照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的决定,南京的5 名党员编为第六组,组长谢远定。

这便是南京城区的第一个党小组。

再回到1923 年8 月20 日至25 日,宁静的梅庵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周——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

据档案馆的老师记述,第二次代表大会原本决定在湖南召开。

但因江浙沪一带青年工作较有基础,尤以谢远定为委员长的南京团地委的工作卓有成效,所以会址最终花落梅庵。

20世纪20 年代后,梅庵已成为会议、讲习之所,广大青年在这里接受了大量革命道理。

梁启超、胡适、恽代英、瞿秋白、邓中夏等名人都在此讲学或活动过呢。

中央大学期间,曾为音乐系琴房,亦称音乐馆。

现在的梅庵,是我校艺术学院的院址所在,东南大学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传统。

早在两江师范学堂阶段,李瑞清校长就开始在我校设立图画手工科,开我国现代艺术教育之先河。

在我校历史上,先后有许多艺术大师,如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戏曲研究和教育家吴梅,美学大师宗白华,绘画大师吕凤子、陈之佛、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等都曾执教于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所拥有的艺术学科在2004 年研究生教育学科排名中名列第二,从“十五”到“十一五”,连续两届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2004 年,艺术学与伦理学联盟,成功申报教育部“985 工程二期”“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旨在促动科技、伦理与艺术研究的交叉与融合。

2007 年东南大学艺术学被教育部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是江苏首家、唯一的艺术类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唯一属于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国家重点学科。

2008 年被评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梅庵到六朝松你们看那边,那就是我们学校的标志性的文物之一——六朝松。

对了,想不想听听我们的校歌“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六朝松下听箫韶,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歌唱得不好啊,哈哈,不过歌里的的六朝松就是它了。

六朝松大家来看,这棵树高9.58米,围2.65 米,相传为1500 多年前的六朝遗物。

因年代久远已显出垂垂老态,被两层铁栅栏“保护”着,两侧架着粗粗的铁杆。

大家可以走近一点,看没看到还有两根小钢管和三个铁环共同支撑着它,钢管直插入树干,露出黑漆漆的树洞,让人心中不由的触动。

让我们细看一下,这古树的树皮已经裂开,中间是灰白的颜色。

古树的树干内部已经死去,完全靠外面的树皮传输养分,为了支撑树干,古树的内部被掏空后浇注了砂石。

这株古树看上去非常老,整个身体都被搀扶着,外皮斑驳,长势衰落。

但令人称奇的是,古树的树冠竟仍然枝叶葱翠,显示出一股神奇的生命力。

它的树冠尽管低垂着,却都伸向前方,是不是一颗神奇的东方之树。

在南京的古树中号称“最古老”,相传是由梁武帝亲手栽种的。

据考证,六朝松的所在距离“古堞烟埋宫井树,陈主吴姬堕泉处”的胭脂井不远,六朝时是宫廷的中心区,明代属于国子监,后来成为东南大学的校园。

六朝时期的宫苑中心,园林殊佳,梁武帝闲暇无事之时,在宫中花园种棵树也完全是可能的。

对于传说的真伪,现今已无从考证,但据园林专家推测,六朝松的树龄确在千年以上,是难得的“活化石”。

六朝松历经千年风霜,它见证了古都南京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昭明文选》的成书、《永乐大典》的编纂,也见证了两江师范学堂的兴衰以及东南大学的百年校史。

其实我们细看,会发现六朝松的树干上挂了两块牌子,分别写着“六朝松”和“桧柏”,你们有没有感到奇怪,为什么这古树有两个名字?经过考证,六朝松其实不是松树,而是柏树。

“六朝松”是人们对古树的习惯称法,它的真正名称应为“桧柏”。

为什么会有指柏为松的谬误呢?因为过去栽植松柏,老百姓素有“松树不下山,柏树不上岭”之说,在古代,不少地方和群众,松柏不分。

直到现在,北方老乡尚有称柏树为松的习惯。

据古树左前方碑文记载,著名林学家马大浦、黄宝龙教授曾对古树进行了分类学上的鉴定,指出了“六朝松”并非松树,而为桧柏。

因此,这株名闻遐迩的“六朝松”,准确的名称应为“六朝柏”。

东大的校友无论从世界上的哪个角落回到母校,都要来六朝松这里看一看,与它合张影。

钟(体育馆):体育馆,想必能让在场很多男生心潮澎湃吧!这可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大学最著名的体育馆之一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